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重度压伤后,伤区灰、白质血流量进行性下降,并见广泛性出血、坏死,90%以上动物1月内毫无功能恢复;中轻度压伤后,伤区灰、白质血流量下降不显著,仅见中央灰质不同程度出血、坏死,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果提示,脊髓压伤后周围灰质和白质缺血与功能障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参考滴血技术,观测健康麻醉家犬各节段脊髓灰、白质及器官区域血流量。脊髓灰、白质血流量及其比率的节段性分布,以及心、肝、肾等器官区域血流量的分布,与相应的血管解剖分布一致,所测血流值与文献报道一致。生物微球技术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适用广泛,代表微循环营养通路性血流量,是研究脊髓和器官微循环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3.
体感脊髓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中监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感脊髓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中监测的实验研究菅凤增刘树山沙成姜宏志袁庆国一、材料与方法实验用Wistar大鼠42只,雌雄不拘,体重275~400g,水合氯醛(350~400g/kg)腹腔麻醉后,动物置腹卧位,暴露下胸两节段脊髓硬脊膜,并在硬脊膜外头尾端...  相似文献   

4.
经腹脊髓损伤后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犬作经腹脊髓损伤在不同压强下观察体感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记录12只狗在不同的损伤强度(32、36、40kPa)下的脊髓诱发电位(SCEP)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改变。结果:狗的脊髓受压后SCEP和CSEOP的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其发迹有显著性意义,而P波和N波之间改变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敏感性性SCEP比CSEP相对较高,,对脊髓损伤预后的评估CS  相似文献   

5.
脊髓缺血再灌流损伤过程中脊髓血流量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及与病理改变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对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27只大鼠以改良Allen法致伤脊髓,于损伤前和伤后6h内观察MEP变化,并测算脊髓出血坏死区相对面积比。结果:SCI后50gcf组和70gcf组动物MEP早成份波幅立即减低或消失,以后有所恢复。100gcf组大部分动物MEP波消失,脊髓损伤面积与伤后1h MEP最大波幅呈显相关。结论:MEP检查可以准确反映脊髓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术监护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开展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护监髓损伤,判断损伤程度及确定脊髓损伤的警戒线。方法采用42只家犬 ,分别造成静压型和加速压迫型脊髓损伤,术中CSEP动态监测。并观察术后1-3个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8.
大鼠急性脊髓损作国SEP和MEP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骨髓损伤后SEP和MEP的变化。方法:应用棘间韧带双极记录法记录脊髓传导性SEP。MEP反应用Owen的经椎板脊髓刺激技术诱发,并在双侧下肢肌肉记录。结果:SEP传导速度在脊髓损伤后15分钟出现显著性变化,共出现四次假阴性结果。全部MEP参数,包括传导速度,波幅和负波面积,在脊髓损伤后5分钟均发生非常显著性变化,无一例出现假阴性变化。实验中,MEP变化与大鼠双下肢运动功能状况呈一致性变化。结论:MEP在监测脊髓运动功能方面比SEP敏感、准确。  相似文献   

10.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护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为开展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术中监护脊髓损伤,判断损伤程度及确定脊髓损伤的警戒线。方法:采用42只家犬,分别造成静压型和加速压迫型脊髓损伤,术中CSEP动态监测,并观察术后1~3个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静压30分钟所造成的脊髓损伤,虽然波幅较术前下降100%,并无危险,若能及时彻底解除压迫,脊髓功能日后可基本恢复正常。加速压迫型脊髓损伤CSEP术中监护安全范围是P1潜伏期较术前延长不超过1.5倍,波幅下降<50%。结论:CSEP术中监护脊髓损伤准确可靠,为成功地用于临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犬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病理学改变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MRI特点与病理改变的时间关系。方法采用Allen法制成犬SCI模型,分别在损伤后1d、1周、2周、4周、16周观察MRI与病理改变,并测定其行为学与后肢诱发电位变化。结果SCI后1d,动物双后肢肌力均为0级,记录不到明显的诱发电位。此后动物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伤后1周诱发电位开始出现,但潜伏期明显延长,随后潜伏期逐渐缩短;SCI后4周,行为学与诱发电位测定恢复均进入平台期,脊髓中央出现空腔,MRI能准确反映SCI后脊髓中央囊腔的形状与位置,T2WI表现边界清楚的高信号影。结论SCI后4周作为慢性SCI的时间定位界限,MRI检查结果尤其是T2WI能够准确反映囊腔的形态,为治疗慢性SCI处理囊腔的定位与范围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参皂甙对损伤脊髓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猫急性脊髓损伤 (SCI)后脊髓诱发电位 (SCEP)的变化规律及人参皂甙 (GS)对其的影响 ,探讨 GS对 SCI的作用 ,旨在寻求治疗 SCI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 Allen氏重量打击法制作猫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动物随机分组 ,通过电生理及病理学方法 ,研究 SCEP的变化规律及 GS对其的影响 ,脊髓形态学的改变作为进一步的佐证。结果  (1)损伤组伤后 SCEP辐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小 ,潜伏期逐渐延长 ;治疗组波形则逐渐恢复 ,6 h全部恢复 ,差异显著。(2 )光镜下两组均有水肿、中心性出血 ,神经元空泡变性 ,核溶解或固缩 ,尼氏小体消失 ,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或断裂 ,损伤组最重 ,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GS对 SCI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药物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术后立即给小檗胺或尼莫地平1次,术后2、4、8小时各给同样药1次,以后每日2次给药,至术后2周。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周在麻醉状态下进行SEP检查。结果脊髓损伤后4周各组实验动物的SEP潜伏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延长,脊髓传导速度明显下降。大剂量小檗胺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潜伏期及损伤部位的传导时间均明显缩短,损伤部位的传导速度明显加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EP能客观评价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对脊髓损伤后药物疗效观察有一定的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局部低温对兔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18只健康家兔随机均分为常温未伤组 ,常温致伤组 ,低温致伤组。保留椎板显露脊髓 ,以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术毕 ,低温致伤组立即予经皮局部低温治疗 ,其他组不予治疗。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 ,术后 6、2 4h ,3d ,1、2、4周 7个时间点行Tarlov评分和MEP检查 ,并取材行病理分级。结果 :低温致伤组动物在各个时间点较常温致伤组Tarlov评分分值提高 ,MEP的N1波潜伏期缩短 ,病理损害轻。结论 :经皮局部低温对兔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目前尚无共识,或许单一细胞移植可能并不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最佳选择。如何选择适当的干预手段予以联合应用,并使之实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是细胞移植策略中的重点问题。 目的:探讨大鼠嗅鞘细胞移植与督脉电针联合应用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8-08在清华大学二附院脑神经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取10只用于制备嗅鞘细胞,剩余6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15只/组。 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暴露脊髓,嗅鞘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向填入脊髓横断处的明胶海绵内缓慢注射嗅鞘细胞悬液10 μL;模型对照组、督脉电针组同法注射等量DMEM-F12培养液。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督脉电针组、联合组动物接受1次/d的督脉电针治疗,选大椎穴(DU14)、命门穴(DU4)进行针刺,针刺深度5 mm,大椎穴接正极,命门穴接负极,电针15 min,电针频率20 Hz,持续脉冲电流12~15 mV,连续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BBB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脊髓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结果:各组动物均成活10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 < 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P < 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波幅电压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反应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且联合组差异变化尤为显著。嗅鞘细胞移植组与督脉电针组各指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和督脉电针联合应用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双后肢肌力和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波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打击组(显露硬脊膜并打击,并按打击能量大小分为50gcf组、75 gcf组、100gcf组、125 gcf组、150gcf组、175 gcf组、200 gcf组、250 gcf组)和对照组(显露硬脊膜但不打击).打击后和第4周末记录兔双后肢肌力、运动诱发电位D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在第4周末取家兔脊髓行神经微丝(NF)免疫组化染色及病理形态观察,测量NF吸光度值.结果 脊髓损伤当时和第4周末脊髓硬膜外运动诱发电位D波波幅下降的幅度与兔后肢运动功能呈线性相关关系(R2=0.98,P<0.001,回归曲线Y=0.33+4.82X;R2=0.99,P<0.001,回归曲线Y=0.04+0.51X),而D波潜伏期的变化则与术后肌力的变化无相关关系(R2=-0097,P=0.573;R2=-0.165,P=0.337);NF吸光度值随着D波波幅的下降而下降,两者呈线性相关关系(R2=0.87,P<0.001,回归曲线Y=0.12+0.58X).结论 在脊髓损伤中可以通过脊髓硬膜外运动诱发电位D波波幅的下降程度作为判断脊髓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wave of thc spin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 and hindlimb motor function status (myodynamia) of rabbits with experimental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Forty-fiv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8 injured groups (receiving Allen's injury of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and 250 gcf, respectively). The myodynamia of hindlimbs and the latency and amplitude of D-wave of the spin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 were recorded right after the injury and in the 4th week of injury, respectively. Simultaneously in the 4th week of injury,the rabbits' spinal sections were stained with neurofilament (NF)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ir pathological morphologies were observed; and optical densities of NF were measured. Statistic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myodynamia of hindlimbs and latency and amplitude of D-wave was performed.Results A statistic linear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amplitudes declination of D-wave of the spin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 and modified Tarlov's scores right after the injury and in the 4th week of injury (R2=0.98, P<0.00, regression curve: Y=0.33+4.82X; R=0.99, P<0.001, regression curve: Y=0.04+0.5 1X),but no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was noted between myodynamia and the latency of D-wave of the spin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 at the same time periods(R2=-0.097, P=0.573; R2=-0.165, P=0.337). And the optical density of NF decreased following the amplitude declination of D-wave of the spin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 with linear correlation (R2=0.87, P<0.001, regression curve: Y= 0.12+0.58X).Conclusion Amplitude declination of D-wave of the spin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severity of dyskinesia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脊髓区域血流的影响及其对脊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放射介入球囊栓塞方法建立脊髓缺血动物模型,氢去除电极测定脊髓区域血流,脊髓诱发电位监测脊髓功能,研究缺血预适应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缺血预适应5分钟后,脊髓局部区域血流升高,是脊髓诱发电位改变的直接原因;而脊髓区域血流的改变,可能与缺血预适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轻度升高有关。脊髓不可逆缺血损害后,单胺类递质(NE,DA,5-HT)的严重升高,将造成脊髓血管痉挛、内皮细胞裂隙、多灶出血、坏死,而使脊髓功能受损。脊髓区域血流与脊髓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缺血预适应后,脊髓区域血流的轻度升高以及再次不可逆缺血(30分钟缺血)后脊髓区域血流的明显改善,是缺血预适应对脊髓功能保护作用的直接原因。结论:缺血预适应可改变脊髓区域血流,增加长时间不可逆缺血后脊髓区域血流并对不可逆脊髓缺血后的脊髓功能损害有明显而确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模型与再生实验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早在1911年,Allen 曾采用重物坠击(Weight-dropping,WD)法首次在实验动物上复制脊髓损伤模型,这是实验性脊髓损伤研究的开始。此后,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脊髓损伤模型,包括机械损伤、电损伤、激光损伤、缺血性损伤及化学损伤模型。实验对象包括不同的生物系统,如组织培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从而人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脊髓损伤这一复杂问题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脊柱脊髓疾病治疗与研究段国升脊柱脊髓疾病为神经外科重要课题之一,十多年来,国内有很大的发展:脊髓髓内肿瘤切除,脊髓损伤的前路和侧前路减压,椎管内血管畸形的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处腹侧病变的经口切除,腰骶部先天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带蒂大网膜移植于兔损伤的脊髓,观察脊髓组织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的改变,并观察脊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实验显示大网膜脊髓移植可以早期吸收脊髓损伤后异常升高的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大网膜移植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显著优于损伤组。作者认为大网膜的吸收功能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