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城区40岁以上女性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上海城区40岁以上女性骨密度的危险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区40岁以上1840名女性应用外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非优势侧前臂远端骨密度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体重、月经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育次数、母乳喂养子女数、母乳平均喂养月数、绝经年龄、绝经年数、喝牛奶习惯、母亲骨折史、本人骨折史、哮喘史、高血压史均与骨密度值有关。结论年龄、低体重、绝经、月经初潮年龄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脆性骨折的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该院连续接受随访的550例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脆性骨折发生情况,调查既往饮酒史、吸烟史、脆性骨折史、生活饮食习惯、每日运动情况、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分娩次数以及母乳喂养时间等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550例绝经后女性中,发生脆性骨折94例,脆性骨折发生率17.09%;②单因素分析:骨折组患者既往饮酒史、吸烟史、脆性骨折史、生活饮食习惯不良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每日坚持运动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472~68.694,P0.05);骨折组患者初潮年龄、怀孕次数、分娩次数、母乳喂养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绝经年龄明显小于对照组(t=5.029~6.283,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饮酒史、吸烟史、脆性骨折史、生活饮食习惯不良、初潮年龄大、绝经年龄小、怀孕和分娩次数多、母乳喂养时间长是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每日运动是脆性骨折的保护因素(β=-1.104~1.429,OR=0.217~5.584,95%CI=0.134~6.294,Waldχ~2=10.496~23.285,P0.05)。结论吸烟、饮酒、生活习惯、运动情况以及妇科情况是绝经后女性脆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应采取健康教育和营养、运动干预等预防措施化解发生脆性骨折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10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准确预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00例(病例组)和排除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100例(对照组),分别调查两组骨密度、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既往病史、初潮年龄、绝经年龄、体重指数及日常生活方式等相关情况.结果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绝经年龄、孕产次数、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7个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骨密度(OR_(低/高)=93.768)、骨折病史(OR_(有/无)=1.635)、体重指数(OR_(低/高)=1.106)、绝经年龄(OR_(低/高)=1.852)、孕产次数(OR_(低/高)=0.437)、性别(OR_(男/女)=0.226)及常饮浓茶(OR_(有/无)=1.461),P值均<0.05.结论 骨密度低、有骨折病史、体重指数低、绝经年龄低、常饮浓茶、孕产次数多及性别为女性可能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检测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患者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150例绝经后妇女的诊疗情况。根据是否出现骨质疏松,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14例,非骨质疏松患者)和观察组(36例,骨质疏松患者)。通过骨密度测定仪对研究对象股骨、颈骨、腰椎等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分析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年龄段及不同BMI分组的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的孕次、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两组患者年龄、BMI、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吸烟、运动及豆类摄入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闭经、LH及年龄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 05),而BMI、运动和豆类摄入为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P<0. 05)。结论骨密度降低在绝经后妇女中十分常见,闭经、年龄增长、豆类摄入量过少、LH升高等均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骨密度特点及相关性,为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诊治的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患者130例为骨折组,另选取同期该院诊治的非骨折老年女性患者100例为非骨折组,两组均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腰椎、髂骨、股骨上段骨密度并进行比较。将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根据骨密度水平分为基本正常组、下降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E2、FSH、LH水平,并分析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骨折组患者血清E2水平显著低于非骨折组,而血清FSH、LH水平显著高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折组患者腰椎、髂骨、股骨上段骨密度均显著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密度下降组患者的血清E2水平显著低于骨密度基本正常组,血清FSH、LH水平显著高于骨密度基本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腰椎、髂骨、股骨上段骨密度与血清E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5),与血清FSH、LH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 05)。结论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显著变化,骨密明显下降,临床护理工作者可以通过针对性护理方案改善老年女性性激素水平和骨密度,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特征,分析可能导致骨折的危险因素,为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6月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00例绝经后椎体骨折女性患者作为骨折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常规体检的绝经后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未骨折组,使用该院自制绝经后女性一般问卷调查全部受检者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日常生活习惯、骨折情况等;同时为全部受检者实施血清学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查,包括常规生化指标及骨代谢特异生化指标等;为受检者实施骨密度检查,分析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导致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绝经后椎体骨折女性患者,骨折椎体共318个,以T11~L1椎体部位骨折发生率最高,患者椎体骨折分度多为1度,随年龄的增加骨折率呈升高趋势,患者整体骨代谢指标水平偏高、血肌酐(Cr)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表达偏低、各部位骨密度均较低、骨质疏松整体患病率高、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占比低。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高龄、整体骨密度低、既往有椎体骨折史可能是导致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OR1,均P0. 05)。结论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好发于T11~L1椎体,以老年人群为主,患者骨强度低,骨代谢指标不同程度异常,高龄、既往椎体骨折史、骨密度低可能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检测,并定期对骨折高危人群开展骨折筛查,便于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早期防治,降低骨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德清地区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德清地区50~69岁绝经期女性30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绝经期女性一般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女性骨密度。结果年龄、已停经时间、生育次数、职业与骨质疏松患病情况呈正相关关系(P 0. 05); BMI、体力劳动与骨质疏松患病情况呈负相关关系(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为骨质疏松保护因素(P0. 05),年龄、已停经时间、生育次数、脑力劳动是骨质疏松危险因素(P0. 05)。结论绝经期女性应加强适度的活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MD)情况以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0年10月期间220例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清25 (OH)D水平,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水平,比较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分析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骨量者占20.00%,骨量减少者占39.09%,骨质疏松者占40.91%;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60岁、维生素D缺乏、体质指数(BMI)24 kg/m~2、吸烟、饮酒、运动量不足及日照时间1 h/d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维生素D缺乏为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普遍存在骨密度降低,且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年龄大、低BMI及维生素D缺乏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珠海市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为降低老年女性骨折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抽样方法分别抽取珠海市50~70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婚姻状态、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户外活动量、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生产胎儿数、骨折史、饮酒史、吸烟史、牛奶摄入频率等。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该年龄段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0例50~70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病例组和200名50~70岁健康女性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均以60~70岁为主,分别占75.0%、66.5%,婚姻状态以已婚为主,分别占80.0%、85.0%。家庭月收入<5 000元分别占60.0%、55.0%,文化程度均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分别占60.0%、57.5%。有骨折史(OR=4.116)、有吸烟史(OR=3.904)和绝经年龄<45岁(OR=4.229)是50~70岁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量≥60 min/d(OR=0.417)、牛奶摄入频率≥3次/周(OR=0.191)是该年龄段女性骨折疏松性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 户外活动量、骨折史、吸烟史、牛奶摄入频率和绝经年龄是50~70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户外活动量较大、牛奶摄入频率较高可降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刘堃  张惠  郭蕾蕾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174-6177,6182
目的 调查锦州市中老年人群的骨密度及相关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和超声骨密度仪测定1313名45~88岁中老年人跟骨骨密度T值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骨密度T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65岁之后女性T值明显低于男性.骨量减少发生率在65~70岁达到峰值;骨质疏松(OP)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OP发生率为23.97%,女性OP发生率高于男性.OP患者的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者,身体疼痛部显著多于非骨质疏松者.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影响男性骨质疏松的因素为饮浓茶、锻炼、年龄、类风湿性关节炎、饮酒、吸烟、胃肠道疾病、BMI、补充钙剂;影响女性骨质疏松的因素为初潮年龄、胃肠道疾病、绝经年限、哺乳史、补充钙剂、糖尿病、OP遗传史.结论 中老年OP发生率较高,开展社区骨质疏松预防工作,引导中老年人建立健康生活习惯,科学合理的补钙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检测分析2860例25~40岁中青年职业女性的骨密度。结果显示不同体质指数和不同职业人群骨密度存在统计学意义;体质指数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而年龄、月经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育次数、母乳喂养子女数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提示中青年职业女性是骨质疏松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女性骨密度和骨量分布情况以及影响骨质疏松症(O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珠海地区的575例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对个人疾病史、生活习性及月经史进行调查,根据OP发生与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女性骨密度和骨量呈现年龄分布趋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糖尿病、骨折以及慢性病对OP存在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慢性病是OP发病的危险因素,而BMI是OP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绝经年限的增加而逐步下降,而保持一定体型及体重,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及提高;及时发现、治疗糖尿病、慢性病(如甲亢、风湿)等,对防治骨质疏松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温州市1 200例不同年龄段女性骨质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大骨科系统进行体检的1 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并比较不同年龄段女性腰椎L1、L2、L3、L4骨密度。结果≤40岁女性骨密度相对正常,≥41岁女性则出现骨密度降低,总体趋势为随着女性年龄增加,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未绝经女性腰椎骨密度均高于绝经后女性(P0. 05),绝经≤6年与绝经7~10年女性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绝经10年女性腰椎骨密度低于未绝经女性及绝经≤10年女性(P0. 05)。结论 1 200例女性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情况,随着女性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加,绝经后女性骨质情况相对较差,应加强体育锻炼,促使骨密度保持平衡,从而有效减少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东风公司退休女工骨质疏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跟骨定量超声(QUS)测定2089例东风公司50~80岁退休女性职工跟骨的骨密度值,并对年龄,牛奶、肉类、青菜的摄入量,是否吸烟,饮酒,是否运动,及绝经年数等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测量身高、体重。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经常摄入牛奶、肉类、是否吸烟、绝经年数、体质指数(BMI)与骨质疏松有关。结论高龄、吸烟、绝经年数长、低BMI是50~80岁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14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同期选择148例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的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观察绝经后妇女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绝经年龄、绝经期限、体质量指数、规律运动、初潮年龄、吸烟、饮酒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可见,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与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绝经年龄、绝经期限、体质量指数及规律运动有关(P0.05);与初潮年龄、吸烟及饮酒无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较大、绝经期限长、体质量指数低、无规律运动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与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绝经年龄、绝经期限、体质量指数、规律运动有关,其中年龄大、绝经期限长、体质量指数低、无规律运动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此类因素并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建德地区30~70岁女性乳腺癌发病影响因素,为女性乳腺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4月在该院就诊且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的166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健康女性166例为对照组。调查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包括乳腺癌家族史、生育史、既往月经状况、服药情况及乳腺疾病状况等。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生育史、初产年龄、哺乳史、流产史、初潮年龄、自然绝经年龄、行经时间、家族史、使用激素类药物、既往乳腺疾病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经调整年龄和绝经状态等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家族史、服用激素类药物、既往存在乳腺疾病史及初潮初产间隔时间长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均P0. 05);而生育史、哺乳史及初潮年龄晚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保护性因素(均P0. 05)。以绝经状态进行分析,绝经女性中,初潮年龄晚、有生育史及无流产史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保护性因素(均P0. 05);未绝经女性中,初潮初产间隔时间超过17年是发生乳腺癌的高危因素(P0. 05)。结论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乳腺癌家族史、既往存在乳腺疾病史和初潮年龄等,生育史和哺乳史是有效保护女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加强宣教,鼓励女性尽早母乳喂养,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同时做好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分析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接收的120例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将其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统计记录所有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病史、骨密度、原发节段等相关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诱发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25例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20. 83%; 95例(79. 17%)未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骨水泥弥散方式、病程、手术麻醉方式、骨折病史、酗酒史、手术入路、VAS评分、术前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BMI、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折组患者吸烟史、椎体侧凸畸形、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情况与非骨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椎体侧凸畸形、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是诱发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 05);骨密度、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保护性因素(OR1,P0. 05)。结论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吸烟史、椎体侧凸畸形、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是诱发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骨密度、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骨折的保护性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予以相应治疗,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已婚女性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农村妇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726名农村已婚妇女运用外周双能X光吸收比色法(pDXA)测定非优势侧前臂近端桡骨骨密度,并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二变量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绝经年限、低体重、年龄是引起骨密度(BMD)降低的3个重要因素,身高体重指数(BMI)、饮食、生育次数多可导致BMD增高。结论 绝经后高龄妇女及其低体重的妇女是骨质疏的高危人群,对绝经后的妇女使用雌激素将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781例15~50岁健康者骨密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Qin L  Chen J  Ge C  Ma H  Zhang W  Xiao Y  Bao A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5):282-285
目的进一步确定骨峰形成的年龄和影响峰值骨量、骨密度的因素,为预防老年骨质疏松寻找有效途径。方法对781例15~50岁健康人进行骨密度测定和生活因子调查,对生活因子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子和有利因子。结果体重每增加10kg,男性不同部位骨密度值将相应升高0.028~0.056g/cm2,女性升高0.050~0.086g/cm2;青少年时期男性运动量每增加1个等级,骨密度在不同部位升高0.034~0.078g/cm2,女性腰椎和全身约升高0.035g/cm2;15~24岁的男性腰椎骨密度与饮酒总量呈负相关;25~50岁者全身和腰椎骨密度与抽烟总量呈负相关;女性腰椎骨密度与初潮呈负相关;女性平均母乳喂养时间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加强青少年时期体育锻练,能有效提高峰值骨量,保持适当体重和减少烟、酒摄入量有利于预防老年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邵阳地区608例绝经后女性进行腰椎3~4和髋部骨密度测定。结果绝经后妇女wardg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的BMD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与绝经年龄45~49岁组比较,各年龄组BMD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ardg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的年均骨丢失率分别为1.4%;1.0%;0.93%;0.71%。其中以wardg三角骨丢失率为最高。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腰椎2~4,股骨颈,wardg三角,股骨粗隆,BMD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消瘦组各部位BM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女性绝经后开始出现OP,患病率缓慢上升,各年龄组OP总发病率依次为5.2%;16.8%;35.5%;36.4%;55.3%;64.5%;90.6%。其中腰椎2~4OP发生率最高,整体髋部OP发生率最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示,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绝经后妇女OP的危险因素(OR=1.121,0.788,0.627,0.823)。结论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P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绝经后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