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成药》2019,(6)
本文查阅汉代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本草,对黄柏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发现在古籍辞书中"柏"为松柏纲的植物,而"檗"为黄木,即本草中的檗木;汉代以前本草大多以"檗木""黄檗"字形为名,唐宋元时期本草大多为"蘗木""黄蘗",明清时期本草大多为"黄蘗",也有"黄柏""黄栢""蘖木""黄蘖",现代中医药书籍以"黄柏"为正名,但按照我国中医药传承及命名习惯,建议把"黄柏"恢复为正确名称"黄檗"。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7,(11)
通过对"蜡"与"腊"的字义及"蜡梅"与"腊梅"在历代中草药书籍中的名称进行考证,以阐明蜡梅(腊梅)名实。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蜡梅(腊梅)进行字义及名实考证。结果表明,"腊梅"字形首载于明代的《救荒本草》,现今在我国许多中草药书籍有"蜡梅"与"腊梅"两种字形出现,但书籍中采用"蜡梅"比采用"腊梅"为名称稍多,使用广、认可程度高的《本草纲目》和《中国植物志》书籍中都是以"蜡梅"为名,且"蜡"的字义表述了蜡梅花为黄色植物特征。为规范、统一我国中药名称,遵照中草药的传统命名习惯,建议以"蜡梅"字形作为其中药名称。  相似文献   

3.
目的:芦荟应用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而且品种繁多,但应用到临床中的品种较少,为了正本清源,理清芦荟品种,为其进一步探索提供本草参考,遂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对芦荟的名称、基源、功效主治、性味归经和产地进行考证.发现芦荟起初记载为卢会,亦称为奴会、讷会、象胆、劳伟;芦荟最初为单基源植物,现代多部药典记载...  相似文献   

4.
芦荟的本草考源及其在古方中功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荟,又称卢会、讷会、奴会、象胆、油葱。古汉语中的"卢"为黑色的意思,《释名》中曰"土黑为卢";"会"为汇聚、集合的意思,《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会,合也"。也就是将芦荟植物分泌的汁液收集到一起,凝固后呈黑色,称"芦荟"。五代时期的波斯人李珣在《海药本草》中有记载: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9,(2)
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本草,对蓍草的名称、基源、产地及功效进行考证。商、周、汉时期所指的蓍草为单基源植物,唐、宋、明时期所指的蓍草为多基源植物,明末以后所指的蓍草为单基源植物,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蓍草也为单基源植物;明末以前的本草中是以其果实入药,名为蓍实;明末以后的本草中开始出现果实与叶分开入药,且功效也不同; 2015版《中国药典》中是以植物地上部分入药,名为蓍草。将古籍文献及历代本草中包含的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基源植物的变化,梳理蓍草与蓍实之间关系,理清中药蓍草名称、基源植物及药用部位的变化,以期为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中药黄芪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黄芪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黄芪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结果:我国历代本草皆以黄耆为现在中药黄芪的名称,我国现代书籍皆以黄芪字形为名。芪在《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广韵》,《类篇》,《字汇》中释义为芪母,芪母即指中药知母,而不是指中药黄芪。芪释义为现在中药黄芪始自明代辞书《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芪列有中药黄芪及知母二种释义。明代李中立在其《本草原始》一书中特意指出当时黄耆的耆字书写为芪字是错误的,可见中药黄芪字形名称使用始于明代。耆在历代辞书中释义为长,耆的字义表述了现在中药黄芪的植物形态特征,因此以黄耆为其名称符合我国中草药命名习惯。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词义,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找出中药黄芪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代植物学和中药专著中五色梅、马缨丹、龙船花三者记载混乱,与本草书籍的记载相悖,应纠正"马缨丹"作为"五色梅"的别名或植物名使用的情况。经考证,五色梅以"臭金凤"为名始载于《岭南采药录》,为马鞭草科植物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南越笔记》《广东新语》《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载的"马缨丹"应为茜草科植物龙船花Ixora chinensis Lam.;"龙船花"作为观赏植物最早以"山大丹"为名记载于《广东新语》,入药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中药菊花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菊花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菊花进行字义及名实溯源考证。结果:《尔雅》,《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对蘜释义是指中药菊花植物,对菊释义是指大菊、蘧麦,即现在中药瞿麦,这与影宋本石刻郭璞注的《尔雅》中菊、蘜的植物图是吻合的。至宋代辞书《广韵》错误地认为《礼记》中鞠与菊同,不知鞠乃蘜异体字,导致自《广韵》后的本草就以菊指代中药菊花植物。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重新提出菊指中药瞿麦,指中药菊花的观点,在《正字通》释义即蘜字。我国本草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起皆以菊花字形为名,但蘜的字义表述了其植物形状特征,更适合为中药菊花的名称。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理清词义,指出中药菊花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本草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中药苦芺的植物形态、生境、分布、使用进行考证,为苦芺正本清源。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苦芺进行植物形态、生境、分布、使用溯源考证。结果:我国中草药书籍中苦芺的基源植物较混乱,分别有为地胆草、绿蓟、蒙山莴苣、白花败酱草之说。结论: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及《浙江植物志》中绿蓟地域分布和植物形态特征及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并结合上述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苦芺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分析,苦芺的基源植物应该为绿蓟较妥。  相似文献   

10.
芦荟入药具有悠久历史,原名卢会,始载于《海药本草》,我国和20多个国家的药典都收载了芦荟。世界芦荟品种有500多种,广泛作为药用、食用和美容的种类有:1.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L.),又名翠叶芦荟、美国芦荟,主产于西印度群岛。美国大量种植,我国有栽培。2.木剑芦荟(A.arborescens  相似文献   

11.
茯苓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茯苓、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茯神木等茯苓类药材的药用历史沿革、来源及原植物等进行本草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查清了药用历史沿革及其基源。结论在东汉以前茯苓以整体入药,东汉的《中藏经》始载茯苓皮入药,东晋始有茯苓、茯神之分,白、赤茯苓的记载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其功效明确于唐、宋,其归经阐明于金、元,并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茯神木始载于唐代《药性论》。历代本草对茯苓的描述和附图与当今的茯苓原植物基本相符。该研究可为茯苓类药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败酱和墓头回均为传统中药材,市售基原和入药部位混杂,为探究败酱和墓头回基原与入药部位的沿革与变迁,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有关败酱和墓头回的记载,进行系统整理。发现明代之前败酱来源于败酱属开黄花植物的"根",明清时期败酱来源于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的"带根全草";明代时墓头回开始药用,来源于败酱属开黄花植物的"根",其基原与明代之前败酱基原相同,均为败酱属开黄花的植物。因此应把墓头回并入败酱之类,以败酱属植物败酱P.scabiosaefolia和异叶败酱P.heterophylla的"根"与其"地上部分"作为败酱正品来源。  相似文献   

13.
党参的本草学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荫甲 《中草药》2000,31(6):466-467
枯梗科党参在明代以前的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亦无该植物图,表明了明代以前党参并未入药。清代《本经逢源》、《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在上党产人参逐渐绝迹时应用新出党参代替人参的情况和经验,并认为两者功效不同。  相似文献   

14.
竹节参为非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竹节参基原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的干燥根茎。历代本草对竹节参的来源记载较少且描述较简,加之各地习用品较多,导致竹节参商品较为混乱。本文以历代本草和现代书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基原进行考证认为,竹节参最早在明代《本草纲目》就作为三七混用品记载于三七项下,历史上使用的主流品种应为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与《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一致。本文通过对竹节参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进行的系统总结,为竹节参的正确用药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植物形态描述、生境、地理分布及相关图片记载对中药山豆根进行基源考证,并探索其毒性缘由;补充现代对古籍山豆根具体基源探索方面的欠缺,为现代用药安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 以历代主流本草及其同时期本草方剂丛书为基础,同时比对《中国植物志》和现代毒理研究,将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 在植物形态描述、生境等方面,部分古...  相似文献   

16.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7.
广藿香本草及引种历史考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通过对广藿香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及在我国的引种历史,澄清文献记载的混乱,以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方法:考查古今文献记载和应用历史追溯,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广藿香药用品种本来并不混乱,但在原植物名称、产地和特性描述中,与同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us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结论:通过本草考证与综合分析,证明明代以前本草记载的藿香,均为今之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广藿香在我国引种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梁代或以前。  相似文献   

18.
芦荟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芦荟是百合科芦荟属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植物 ,品种达36 0种 ,药用芦荟品种为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早在唐朝就已记载芦荟的药用情况。宋朝《开宝本草》曰 :“治热风烦闷 ,胸膈间热气 ,明目镇心 ,小儿癫痫惊风”。《本草汇言》云“卢会 ,凉肝杀虫之药也。”1 化学成份芦荟叶中所含的成份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叶片切口渗出的黄色汁液 ,另一部分是黄色汁液渗完留下的凝胶。前者主要含蒽醌及其苷、萘酮、树脂、有机酸 ;后者主要含糖类 (单糖、多糖及聚合体 )、蛋白质、草酸钙、纤维等[1] 。据实验报道 ,蒽醌类物质有大黄素…  相似文献   

19.
白宇明  郝近大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2):4506-4509
笔者通过对芍药品种的本草考证和对黄芩汤配伍组方的分析,探寻白芍与赤芍在品种、产地加工、炮制方法、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异同;并从功能主治等方面加以比较,探讨《伤寒论》"黄芩汤"中的芍药究竟是赤芍还是白芍。在进行考证时,笔者从芍药本草记载的本原,即最早收录该品种的本草古籍,按照主流本草发展的脉络,理清该品种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发展与变迁,并以功能主治为主线,搞清赤白芍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现代白芍的应用大约起始于宋代,它与赤芍的区别主要是加工方式不同,而其原植物品种是相同的。笔者从历史源流、植物基原、产地加工、炮制方法的角度搞清了芍药品种的来龙去脉,探讨和分析了赤白芍从不分用到分开使用的发展变化,以及黄芩汤中芍药的品种。最终,笔者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证实在2000多年前《伤寒论》成书时白芍尚未出现,而根据《名医别录》所载"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的产地加工方法推断,"黄芩汤"中使用赤芍更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0.
芦荟(Aloe yea)是多年生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百合科中的一个属,其种类繁多,有500余种,按用途可分为药用芦荟、食用芦荟和观赏芦荟.药用芦荟主要有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木立芦荟、中国芦荟及皂草芦荟等.芦荟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见于古埃及的《耶比鲁斯·巴比路斯》,我国最早的芦荟药用记载于唐代的《本草拾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芦荟的药性、药理等均有详细记载.1953年后历版中国药典对芦荟都有收载.本文根据芦荟的主要药理作用,结合皮肤病的发病机理,对芦荟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