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19月在本院(沈阳739医院)分娩的初产妇共132例。同时将132例产妇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并于分娩后的42d、3个月、6个月对所有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的检测。结果:产后42d、3个月、6个月剖宫产组产妇中盆底肌张力≤3分的例数分别为15例(25%)、9例(15%)、8例(13%)。自然分娩组产妇中盆底肌张力≤3分的例数分别为42例(58%)、24例(33%)、21例(2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娩方式的不同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影响作用,其中选择剖宫产可以对早期盆底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樊金凤 《医疗装备》2021,(10):128-129
目的 探析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在产妇产后盆底肌力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天津市南开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经阴道自然分娩的80名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所有产妇在产后1个月检查盆底肌力均低于3级.对照组接受常规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盆底肌收缩力特点,探讨该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就诊于该院盆底康复中心的产后1~3月妇女975例,1种PFD组、多种PFD组及无PFD (对照组)分别为364例、382例和229例,患有单纯盆底肌疼痛(MFPP组)、盆底器官脱垂(POP组)分别为205例和131例,以问卷调查形式记录患者一般情况,采用手检和盆底表面肌电检测进行盆底肌力评估。结果产后妇女手检肌力为(1. 37±0. 75)级,Ⅰ类肌力为(1. 28±0. 85)级,Ⅱ类肌力为(1. 82±0. 95)级。各级肌力分布情况如下:肌力0级78例(8%),肌力1级538例(55. 18%),肌力2级291例(29. 95%),肌力3级60例(6. 15%),肌力4级8例(0. 82%),肌力5级0例。1种PFD组、多种PFD组、MFPP组的手检肌力和电反馈信号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 05); POP组和对照组比较手检肌力降低(P<0. 05),但电反馈信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种PFD组和多种PFD组之间、MFPP组和POP组之间手检肌力和电反馈信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产后妇女盆底肌收缩力明显下降;产后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但无论是盆底肌手检肌力值还是盆底表面肌电值在产后PFD分型和分度诊断中未发现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盆底肌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盆底功能[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VRP)和阴道收缩压(VSP)]、尿道功能[功能性尿道长度(FUL)和最大尿道关闭压(MUCP)]、性生活质量指标(FSFI评分),以及随访1年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率。结果干预后,两组盆底肌力、VRP、VSP、FUL和MUCP水平及FSF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观察组PFD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应用于经阴道分娩产妇,可增强盆底肌肌力和阴道张力,改善盆底功能并提升性功能质量,预防PF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1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104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对照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DF-Q)分度情况评价手术效果,调查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评定疗效,于术后3、6个月时门诊复查测定盆底肌力,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DF-Q分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PDF-Q分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FDI-20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PFDI-2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均明显提升,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盆底肌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确切,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时间短,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与盆底肌肉收缩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该院分娩后60天内出现PFD的患者87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在该院分娩后检查正常的妇女2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存在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两组间盆底肌肉收缩力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平均年龄(31.8±2.9)岁显著大于对照组平均年龄(27.6±3.4)岁(P<0.05);研究组患者的孕期体质量增加≥20 kg(49.43%)、孕期及既往糖尿病率9.20%、便秘史26.44%、分娩时加腹压率19.54%、会阴侧切率40.23%、阴道分娩率67.82%、新生儿体重≥4 kg(20.6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快速收缩值(25.98±10.37)v、持续收缩值(22.07±7.74)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FD妇女的盆底功能肌肉收缩力较正常妇女明显降低,PFD的发生可能和产妇的孕期体质量过度增加、孕期及既往糖尿病、便秘史、分娩时加腹压、会阴侧切、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底肌力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效果,探索其变化机制。方法选取产后42 d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30例,其中顺产70例、剖宫产60例。顺产组及剖宫产组受试者用数字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接受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者为研究组,对照组在家中自行缩肛提肛运动康复训练。产后42 d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16次,在产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情况。结果顺产组和剖宫产组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产后42 d)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产后3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及12个月顺产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盆底肌力及性生活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阴市妇幼保健院2023年1月至3月收治的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均持续治疗5周,并随访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盆底肌力及性生活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分期0期患者占比均提高,Ⅰ、Ⅱ期患者占比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0期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Ⅰ、Ⅱ期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手测盆底肌力、阴道收缩肌电值均提高,且观察组更高,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延长,且观察组更长;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各项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更高(均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显著减轻患者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增强患者盆底肌力,提高性生活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妊娠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病情况,并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对PFD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产后42 d检查的2 200例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参考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问卷(PFDI-20)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妊娠后妇女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患病情况。随机选取定期接受产检的中期妊娠(16~27孕周)初产妇60例纳入研究组实施盆底肌锻炼(锻炼至产后6周,至少维持3个月),另选定期接受产检的中期妊娠初产妇60例纳入对照组,分析盆底肌肉锻炼对妊娠期妇女的影响。结果发放问卷2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36份,其中包括初产妇1627例,经产妇409例;POP患病率24.26%(494/2 036),包括单纯阴道前壁脱垂259例(12.72%)、单纯阴道后壁脱垂48例(2.36%)、单纯子宫脱垂43例(2.11%)、阴道前后壁脱垂104例(5.11%)、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壁脱垂34例(1.67%)、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壁脱垂6例(0.29%),初产妇POP患病率显著低于经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  相似文献   

11.
目的获得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电生理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该院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共计1600例,在产后6周登记产妇的一般情况,行盆底肌电检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时盆底肌Ⅰ类肌肌电值90%降低,Ⅱ类肌肌电值81.5%降低;分娩年龄对盆底肌电值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次、胎儿体质量、体质指数(BMI)对产后盆底肌肌电值影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6周时盆底肌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盆底肌的收缩力普遍降低,多产、胎儿体质量大、BMI异常均是产后盆底肌受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盆底治疗仪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孕产妇,根据不同治疗方法 分为两组.对照组(149例)行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151例)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孕产妇的盆底肌力水平及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8,(3):273-274
目的研究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POP-Q分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及2年的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能够有效缓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改善尿失禁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经阴道分娩后复查的产妇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两组均在产后6周开始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  相似文献   

15.
影响产妇盆底肌锻炼的因素及针对性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的因素,促进盆底功能康复。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287例产妇在产后第2天进行面对面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2.0软件进行汇总分析,再分组进行盆底肌锻炼指导。结果:产妇及家属(尤其丈夫)对盆底肌锻炼知识非常缺乏(93.16%、98.42%),同时表现出很高的自愿参与率(78.42%);实验组针对每位产妇实施一对一盆底肌锻炼指导,就产妇42天检查盆底肌张力PC肌力评分及盆底器官脱垂情况POP-Q分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现阶段的产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匮乏,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与盆底肌锻炼指导,可以明显促进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研究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及治疗盆底功能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到该院妇女保健科进行产后复查的796例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盆底肌力检测及POP-Q评分,收集处理获得的资料数据,将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产妇作为研究组,未发生PFD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对引起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异常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96例产后妇女中,共检出253例发生PFD,发生比例为31.78%;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重指数、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及分娩方式是引起PFD发病的因素(P0.05)。结论妇女的年龄、体重指数、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及分娩方式是导致盆底功能异常的原因,为避免产后发生PFD,应在怀孕前、妊娠期以及分娩时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增加妇女自我保护意识,控制体重,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产后尽早开始盆底康复训练,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同盆底肌电评分及盆底肌力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在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治疗的40例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和同期40例未发生PFD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检测两组患者盆底肌电值及盆底肌力表达,分析患者产后盆底肌电值及盆底肌力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产妇盆底肌力以及盆底肌电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盆底肌力以及盆底肌电值是影响产后发生PFD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盆底肌力与产妇产后发生PFD呈负相关;而盆底肌电值与产妇产后发生PFD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力和盆底肌电值与产妇产后PFD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盆底肌力和盆底肌电值均可作为评估产妇产后有无发生PFD及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力减退早期干预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在4家妇产科专科医院选取产后6周经筛查发现存在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纳入对照组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组,治疗6周。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6个月进行阴道内指检并经PHENIX检测仪量化评定产妇盆底Ⅰ类肌和Ⅱ类肌的情况。结果:电刺激对于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均有效(P<0.001);Ⅱ类肌在治疗刚结束时无效,但在治疗结束6个月出现疗效并有后续持续增强肌力的效果(P<0.05)。电刺激对于轻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和Ⅱ类肌均有效(P<0.001),但在治疗结束后的6个月内,无明显后续持续增强肌力的效果。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轻度和重度盆底肌力减退都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超声指标及盆底肌力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分娩方式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8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分娩的初产妇88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选择性剖宫产组44例,经阴道分娩组44例,均于产后6~10周接受盆底超声检查和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检查。比较两组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和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PUA)、尿道倾斜角(UTA)、宫颈外口的位置(CMP)、膀胱颈的位置(BNP)、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A)、宫颈外口移动度(CDD)以及盆底不同肌纤维的肌力。结果静息状态下选择性剖宫产组UTA、BNP高于经阴道分娩组,CMP低于经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最大Valsalva状态下选择性剖宫产组UTA、BNP低于经阴道分娩组,CMP高于经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不同状态下两组PU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阴道分娩组BND、URA、CDD值分别为(16. 35±8. 22) mm、(42. 78±32. 48) mm、(13. 94±9. 68) mm,选择性剖宫产组BND、URA、CDD值分别为(15. 01±9. 00) mm、(32. 10±28. 34) mm、(12. 14±10. 2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选择性剖宫产组前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高于经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与选择性剖宫产相比,经阴道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损伤以及对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较大,临床应根据孕产妇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分娩方式,预防PFD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训练认知程度低、缺乏专业人员监督与指导等依从性不高现象已引起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盆底肌训练依从性概念、测量工具、盆底肌训练依从性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以期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