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急性期川崎病患儿T细胞亚群、25羟维生素D3[25-(OH) D3]水平与冠脉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5月住院治疗的205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69例,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136例。比较CAL组和NCAL组患儿25-(OH) D3、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T细胞亚群结果(包括CD3+T细胞亚群、 CD4+T细胞亚群、 CD8+T细胞亚群、CD4+/CD8+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 G、Ig A、Ig M)。结果两组患儿25-(OH) D3、WBC、ESR、CRP水平,T细胞亚群水平,血清Ig 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血清Ig A和Ig 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合并冠脉损害的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T细胞亚群、25-(OH) D3水平异常升高,升高越明显,冠脉损害越严重,25-(OH) D3参与了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损害的发生,可能与25-(OH) D3影响T细胞亚群分布有关。可将T细胞亚群、25-(OH) D3水平作为评估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损害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及早预防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腺病毒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部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16例腺病毒肺炎患儿,21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另选取15例诊断为气管软化伴气管物理损伤且无病原体感染的儿童为对照组。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检测并比较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2、IL-6、IL-8、IL-17A、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5、IL-10水平。结果 3组患儿IL-2、IL-17A、IFN-γ、TNF-α和IL-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腺病毒肺炎组患儿IL-6水平显著高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患儿(均P0. 05)。腺病毒肺炎组和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肺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 0. 05)。3组患儿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腺病毒肺炎组患儿IL-10水平显著高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患儿(均P0. 05)。腺病毒肺炎组患儿IL-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患儿IL-5、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研究为探索腺病毒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及肺功能指标变化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4例,按照有无合并MP感染分为非MP感染组59例和MP感染组3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1例设为对照组,分析血清TNF-α、Ig E、IL-4水平、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及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TNF-α、Ig E、IL-4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及痰EOS、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P感染组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MP感染组患儿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患儿FVC、FEV1、FEV1/FV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MP感染组患儿ACT评分明显低于非MP感染组,痰EOS高于非MP感染组;非MP感染组AC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痰EO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TNF-α、Ig E、IL-4水平与FVC、FEV1、FEV1/FVC及ACT评分呈负相关(P0. 05),与痰EOS呈正相关(P0. 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g E、IL-4水平升高及肺功能指标下降,MP感染能够加重血清TNF-α、Ig E、IL-4升高程度,降低肺功能,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的试验室检查数据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3例患儿,将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列为观察组,未感染653例列为对照组,记录患儿临床资料及试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PCT、血清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MP-IgM检测,使用血液抗凝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根据患儿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诊断冠状动脉损伤(CAL)。结果全体患儿送检血液样本共检出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48株、肺炎支原体30例以及肺炎衣原体3例,病原体分布;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4.4%;全体患儿治疗后复查WBC、PLT、ESR、Hs-CRP、PCT等实验室检测,治疗后WBC、PLT、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PCT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s-CRP及PC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IgG、C3、CD8+与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D发生率为86.7%,对照组CAD发生率为42.9%。结论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增加了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D)的概率,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较未并发感染MP的KD患儿更为紊乱,建议临床上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在杭州市儿童医院接受诊治的上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4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的止咳化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平喘及退热等相关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阿奇霉素治疗,研究组接受孟鲁司特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指标Ig G及T细胞亚群指标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指标Ig M、Ig A及T细胞亚群指标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症状及体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及Toll样受体(TLRs)表达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儿科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118例(感染组),并根据病原体种类,将感染组分为细菌性肺炎组(56例)、病毒性肺炎组(24例)、支原体肺炎组(20例)及衣原体肺炎组(18例);同期选取儿科支气管哮喘非感染性肺炎患儿30例(非感染组)以及健康体检儿童30例(健康组)。入院次日清晨或体检当天采空腹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及Toll样受体TLR2、TLR4、TLR7及TLR9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降钙素原(PCT),并对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TLR2、TLR4、TLR7及TLR9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及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4. 82±1. 55,5. 19±5. 34)>非感染组(2. 46±0. 99,0. 35±0. 13)>健康组(0. 99±0. 29,0. 23±0. 09);感染组中,细菌性肺炎组CD64指数及PCT水平高于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及衣原体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CD64指数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及衣原体肺炎组(P<0. 05); 3组中性粒细胞TLR2、TLR4、TLR7及TLR9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TLRs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及健康组,非感染组TLRs水平高于健康组;CD64指数与TLR2、TLR4、TLR7呈正相关(r=0. 421、0. 355、0. 458,均P<0. 05)。结论感染性肺炎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密切相关,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及TLR2、TLR4、TLR7及TLR9表达增加,TLRs固有免疫调节在感染性肺炎患儿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双黄连与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安全性以及对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3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儿单纯应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双黄连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以及对患儿血清抗炎、炎性因子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4以及IL-10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儿CD3~+、CD4~+、CD8~+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Ig G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双黄连与阿奇霉素混悬剂的联合应用对支原体肺炎患儿作用效果较为理想,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同时有效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快速改善患儿的病情,帮助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玉屏风散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微量元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玉屏风散进行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患儿微量元素以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Zn、Fe、Ca、CD4+、CD8+、CD4+/CD8+、Ig A、Ig G、Ig 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2组患儿的Zn、Fe水平均比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的Zn、F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儿的CD4+、CD4+/CD8+、Ig A、Ig G、Ig M水平均升高,CD8+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的各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玉屏风散可显著改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微量元素水平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川崎病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的病因之一,除了常见的心血管问题之外,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少有报道。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在该科确诊为川崎病患儿187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及超声心动图等,对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在确诊为川崎病的187例患儿中,发生支原体感染性肺炎28例(14.8%),支原体抗体>770 U/ml,并与完善同样检查的非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52例(对照组)比较,血清支原体抗体均被检测,分析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合并川崎病组与非支原体感染合并川崎病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性,并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热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冠脉扩张的程度等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支原体感染性肺炎合并川崎病组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补体C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实变和胸腔积液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当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血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补体C3浓度明显增高时,需考虑有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有益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淳安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13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该院收治的无胎膜早破早产患者21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殖道感染状况及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病、解脲支原体及混合感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念珠菌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剖宫产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细菌性阴道病感染增加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解脲支原体感染增加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念珠菌感染增加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混合感染增加产褥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P0. 05)。结论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解脲支原体及混合感染发生率较高,生殖道感染会给母婴结局带来不良影响,临床应针对孕期生殖道感染加强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及大环内脂类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儿科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20例为观察组,同期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比较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阳性和阴性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 E水平,并观察大环内脂类药物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5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阳性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0.51±0.05)×109/L〕和血清总Ig E水平〔(198.56±59.62)/ml〕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阴性患儿〔(0.29±0.03)×109/L、(119.24±55.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0例患儿中,62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后总有效率93.55%,其中显效38例(61.29%)、有效20例(32.26%)、无效4例(6.45%)。随访期间病情均无复发,复查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 E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引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环内脂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潍坊地区川崎病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及其受体Fok Ⅰ基因多态性,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川崎病冠脉损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以98例川崎病患儿为病例组,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伤(CAL)分为冠脉损伤组(CAL组) 24例和非冠脉损伤组(NCAL组) 74例,选择同期8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25-(OH)D3水平,采用PCR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法对维生素D受体(VDR) Fok Ⅰ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3组儿童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CAL组和NCAL组患儿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以CAL组最低,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儿童VDR基因Fok Ⅰ位点不同基因型在川崎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CAL组和NCA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川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VDR Fok Ⅰ多态性与川崎病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并确诊的52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脉损害组21例和无冠脉损害组31例,并选取30例普通发热患儿为发热对照组、2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MMP-9、AECA和ANCA蛋白水平;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单个核细胞MMP-9 mRNA;应用明胶酶谱法测定血清MMP-9酶活性。结果川崎病急性期和缓解期外周血MMP-9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川崎病急性期和缓解期外周血MMP-9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川崎病急性期AECA蛋白、ANCA蛋白水平均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冠脉损害组急性期外周血MMP-9蛋白水平高于无冠脉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冠脉损害组急性期外周血MMP-9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发热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冠脉损害组急性期ANCA蛋白水平高于无冠脉损害组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川崎病急性期血清AECA水平与MMP-9呈正相关关系(r=0. 654,P=0. 023)。急性期冠脉损害组MMP-9、ANCA与冠状动脉内径/主动脉瓣环内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r1=0. 542,P=0. 026; r2=0. 769,P=0. 019)。结论 MMP-9、ANCA、AECA蛋白均参与了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害,其中血清ANCA与MMP-9可作为冠脉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二者联检可能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后内皮素1(ET-1)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本院60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12例,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48例,分别测定川崎病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血浆内皮素1、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病例组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血浆ET-1与血清cTnI变化,与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结果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急性期ET-1、cTnl分别为(90.19±3.43)ng/L,(1.35±0.14)μg/L,其恢复期ET-1、cTnl分别为(89.09±2.44)ng/L、(1.12±0.11)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急性期ET-1、cTnI浓度值分别为(64.494±4.78)ng/L、(0.62±0.02)μg/L,恢复期ET-1、cTnI浓度值分别为(50.474±4.49)ng/L、(0.07±0.05)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ET-1与血清cTnI浓度呈正相关(r=0.93,0.96,P〈0.01)。结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浆内皮素1水平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相关,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风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NT-pro BNP作为川崎病早期诊断指标的可行性和疗效及预后判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将确诊并治疗的42例川崎病患者分为典型川崎病(KD)组和不完全型川崎病(iKD)组,选取同期住院发热≥5 d的患儿(除外心力衰竭患儿)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儿者临床特点、血浆NT-pro BNP变化及其与心脏损害关系。结果所有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 BN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不同时间点血浆NT-pro BNP的变化与ESR、CRP呈正相关(P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早期血浆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 BNP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治疗效果及评定心功能的一项指标;但是早期血浆NT-pro BNP水平不能作为衡量预后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普通支原体肺炎患儿(普通组)和45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难治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 T 淋巴细胞亚群。结果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组血清免疫球蛋白较普通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普通支原体肺炎患儿组比较,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组血中 CD3+、CD4+细胞水平及 CD4+/CD8+比值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 CD8+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原体感染患儿特别是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严重免疫紊乱情况,这提示进行适当免疫支持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免疫力,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冠状动脉探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检测的影响和临床意义,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61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观察组患儿按有无冠状动脉损伤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损伤组(28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17例)。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儿血清MMP-2和MMP-9的变化。结果对照组MMP-2和MMP-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MMP-2和MMP.9[(266.4±88.0)、(443.5±113.4)μg/L]与治疗后[(181.8±46.4)、(254.9±113.4)μ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MP.2和MMP一9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MMP-2、MMP.9减少值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能显著降低川崎病患儿血清MMP-2和MMP-9的表达,对减缓冠状细胞外基质的损伤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二聚体急性期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川崎病患儿(KD组)和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治疗前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KD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1±0.13)mg/L,对照组为(0.14±0.07)mg/L,KD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6±0.16)mg/L,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为(0.45±0.12)mg/L,CAL组含量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D-二聚体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判断冠状动脉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泼尼龙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2 mg·kg~(-1)·d~(-1),1次/d;观察组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1 mg·kg~(-1)·d~(-1),1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5 d。比较治疗后临床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 (IL-6)、血沉(ESR)、免疫球蛋白G (Ig G)、免疫球蛋白M (Ig M)水平变化及治疗后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咳嗽消失、体温恢复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均P0. 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RP、IL-6及ES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CRP、IL-6及ES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均P0. 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Ig G、Ig 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Ig G、Ig 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均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影像学基本恢复率为93. 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72. 73%)(P0. 05)。结论给予患儿甲泼尼龙1 mg·kg~(-1)·d~(-1)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儿免疫能力,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γ-干扰素(INF-γ)及T淋巴细胞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6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各66例、23例、17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症组73例、重症组33例。另选择同期8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新生儿血清PCT、INF-γ及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毒性肺炎患儿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血清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肺炎组患儿CD3~+、CD4~+比例和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各类型肺炎组患儿CD3~+、CD4~+、CD8~+比例和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患儿血清PCT水平和CD8~+比例显著高于轻症组患儿,而CD3~+、CD4~+比例和CD4~+/CD8~+显著低于轻症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患儿血清水平及T淋巴细胞水平对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作用,PCT水平检测还有助于感染性肺炎病原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