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颊针疗法由王永洲教授创立,该疗法以生物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身心整合理论为基础,认为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微缩系统,针刺面颊局部能够防治全身疾病,追求安全、无痛,力求标准化、精准化,适用于全科治疗。本文介绍了颊针疗法治疗躯体疼痛的临床应用,包括穴位定位、针具选择、进针、得气与补泻、留针、调针、出针以及疗程安排,并附有治疗病例。在颊针治疗躯体疼痛方面,王永洲教授强调疼痛定位精准、腹部诊查配合、穴位选取有度、调针方法有效则止痛效果立显。临床观察表明,颊针对躯体疼痛,包括心身障碍所致的躯体疼痛,临床效果明显,镇痛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颊针疗法是通过在面颊部特定穴位上的针刺或理疗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诊疗技术,其学术思想基于全息理论,但其临床诊治原则却不限于全息理论。临床上将脊柱相关疾病学说与颊针疗法相结合,通过针刺脊柱穴或脊柱穴加靶点穴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金少涵  陈远彬  肖晶旻  刘志宇  林琳 《新中医》2023,55(10):122-126
分析临床运用颊针疗法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思路与方法。慢性肺系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气宣 降失常,临床治疗应注意宣降肺气、调畅全身气机。运用颊针疗法治疗慢性肺系疾病,总体取穴原则为脊柱穴 位、三焦穴位联合靶点对症取穴,即运用全息理论与经络理论指导脊柱穴位选取,脏腑辨证结合腹诊指导三焦 穴位选取,查疼痛病灶指导靶点穴位选取,并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畅患者情志,可有效改善慢性肺系疾病患者 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颊针疗法是王永洲教授创立的一种无痛针灸新疗法,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心身理论为其三大理论,具有取穴标准、靶点明确、操作简单等特点。运用全息理论,以面颊部精确全息定位取穴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四肢及躯干不适;大三焦理论调理三焦气机使五脏协调,阴阳相交而寐;心身理论强调形神统一,对三焦穴采用一体化治疗,对躯体及精神同步干预,使中风后失眠患者情志畅达,安然入睡。基于颊针疗法三大理论(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心身理论),探讨颊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思路,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失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肾结石绞痛,除了针刺穴位的深浅、留针时间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穴位的组合。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非常重要,是基础。如果穴位的选择不到位,就会达不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在多年的临床针刺治疗中,笔者总结出了一套治疗肾结石绞痛的穴位组合,疗效确切。1临床资料病例共计136例,男110例,女26例,  相似文献   

6.
耳鸣是在无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患者主观上在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感觉。耳鸣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可持续性存在或间歇性出现。针药结合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本研究主要从针刺与中药结合、针刺与西药结合、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穴位注射、针刺结合穴位贴敷及综合疗法方面对治疗此病的临床概况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颊针疗法是一种新的微针体系特色针灸疗法,其创始人王永洲教授通过20余年大量临床研究,总结出面颊部对应全身的16个穴位。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和心身理论。知网文献检索表明,颊针的研究文献数量有17篇,均肯定颊针的镇痛效应,尤其以头面、脊柱、四肢为佳,对内脏疼痛也有一定疗效。颊针机制的研究相对局限于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8.
正电热针是根据电针原理发明的一种能使针体发热,当破入机体的一定穴位后可治疗疾病的新的针刺治疗方法,具有温针和针刺之两重功效。它是在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针灸"粹刺"(火针)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而改进的一种针刺方法,对经络学说的探讨、针麻原理的研究、针刺手法的改进、临床疗效的提高、扩大针灸的治疗病种均有一定的价值~([1])。它使针灸学逐步成为定量科学,为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本文从中医脾胃、肿瘤、骨关  相似文献   

9.
李伟  胡秋生 《陕西中医》2012,33(1):117-119
<正>火针是古代九针中的"大针",亦称燔针、烧针等。是将特制针具针体前端烧灼白亮刺入穴位,速进速出,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近年来在针灸临床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收到了良好治疗效果,但其发展尚存在着种种问题,现将近十年火针在临床运用的情况分系统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传统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与关节疾病临床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针刺疗法治疗关节疾病的总结与体会,对传统的针灸针进行了新的、有益的探索与改良。保留了针灸针原有针尖、针柄与针体的结构,增加了针梗、活塞、活塞柄、指板、液体腔、针口、针口连接孔、螺纹、刻度等部分,实现了将针刺关节上的相关穴位功能、关节腔注射药物功能与关节腔积液抽取功能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关节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1.
通过选择运用特定穴位、特殊针具、特殊针刺手法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坐骨神经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坐骨神经痛也有疗效.总结近年来临床运用特殊针刺综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文献,阐明通过运用特殊针刺疗法治疗此病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头针是针刺、艾灸等刺激在头部分布的经络腧穴,以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其理论基础目前比较成熟的有经络学说、大脑功能定位原理和全息生物学原理。笔者在临床上,或单用,或配合体针、灸法等,不仅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症,还可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以及皮质一内脏功能失调的治疗,疗效显著。本文列举了尿失禁、失明、口水过多3个病案,运用头针同时配合体针和各种针刺手法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针刺深度与疗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深度与疗效在《内经》中就有论述,近年来从临床上和试验上都有研究,同一疾病针刺相同穴位不同深度的疗效有差异,不同疾病针刺相同穴位的不同深度疗效也不尽相同,以及以针刺深度不同为基础的皮肤针、腕踝针、浮针、芒针等都有各自的疗效特点。其疗效存在差异的原因推测可能为针刺不同组织结构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临床上对于针刺治疗脑梗死后视觉障碍,尤其是脑梗死后导致的复视及视野缺损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针刺取穴及相关治疗方法也百花争鸣。研究总结归纳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针刺治疗方法,根据查阅文献,总结出临床上较多运用针刺眼部周围穴位、头皮针、体针及颈项部穴位治疗脑梗死后复视及视野缺损,还有联合电针、中药及康复手段以提高疗效,根据文献分析这些针刺疗法的疗效均高于常规药物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相应的针刺治疗可以改善眼周局部及后循环脑干、枕叶的供血,促进视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留针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正邪的盛衰、针刺手法以及患者的体质、年龄等原因而灵活应用。目前,临床上针刺治疗脑瘫的最佳留针时间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影响了临床的规范和可操性。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最早是得气后而不留针,即"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目前,临床所有疾病是否都留针的必然性需要进一步验证。由于脑瘫患儿群体的特殊性,在接受治疗时患儿不能积极配合医生,留针具有一定危险性。穴位的选择、手法的轻重以及留针时间要根据脑瘫患儿接受针刺治疗的程度和临床症状的改变而随之动态调整。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依据针刺的时效关系和时间节点,设计出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案,探索针刺治疗脑瘫的最适宜留针时间,以此来提高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规范针刺治疗脑瘫技术。  相似文献   

16.
穴位电针技术将针灸针刺入皮肤后在针尾处通电,通过电刺激穴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其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故在临床运用广泛。本文介绍了穴位电针的基本治疗原理,治疗作用机制,并对其在口腔正畸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辨证掌握穴位注射方法提高穴位注射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中西结合治疗疾病的疗效.方法: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在腧穴上进行针剂注射.结果:通过针刺和药液渗透,将穴位疗效和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结论:用中医辨证理论,穴位注射治疗能疏通经络,调补阴阳.针药结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痛症是针灸治疗的主要病种之一,而针刺最重视调神,在治疗痛症疾病时离不开“神”这个重要概念,调神止痛理论是治疗痛症的重要理论,除了选取调神的穴位,在针刺时要求医者和患者守神。在针灸选穴中,因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且为八脉交会穴,常用来治疗心胸胃等疾病,故而内关穴是调神止痛的必选穴位,通过探讨调神止痛理论,分析针刺内关穴治疗痛症的理论基础,发现临床上单独或者配伍使用内关穴可用于治疗多种痛症,疗效确切,并初步分析了内关穴治疗痛症的现代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全息理论指导下的微针针刺对耳鸣的治疗疗效,为耳鸣的外治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2018年1月—6月接受微针针刺治疗(颊针针刺和耳穴埋籽)的76例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耳鸣评分并统计;应用全息疗法原理指导微针针刺,其中颊针针刺头穴,定位为颧弓中点上缘向上1寸;颈穴,定位为颧弓根上缘处;颈上,即在颈穴上缘加刺1针;全息耳穴,针刺耳穴对应的心、肝、肾、内耳、皮质下。心定位为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肝为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肾为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内耳为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皮质下为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以上述为主穴,辨证选用相应三焦穴位进行情志调节,每次留针30 min,3天一次,10次一个疗程。耳穴埋籽选取内耳、心、肾、肝、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以上穴位,保留2天,期间嘱患者不时按压以保持穴位刺激,间隔1日后再行下1次治疗,共计10次。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耳鸣评分。结果微针针刺共计患者76例,76例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的耳鸣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满1个疗程后:痊愈8例,显效29例,有效12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49/76) 64. 5%。结论运用全息理论指导下微针针刺(颊针针刺和耳穴埋籽)治疗耳鸣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丁玉龙  张焱  纪元  国艳  梁晓婷  张宇沁 《新中医》2017,49(12):139-142
目的:观察比较穴位埋针疗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针组及普通针刺组各32例。穴位埋针组予患侧耳门、听宫、听会三穴埋针治疗;普通针刺组予普通针刺治疗。以纯音测听为评价指标,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纯音测听的改善程度。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穴位埋针组56.25%,普通针刺组21.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埋针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治疗后,穴位埋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在各频率听阈变化情况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对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均有疗效;治疗前后差值,穴位埋针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在均有效果的前提下,穴位埋针组对各频率的纯音测听改善程度均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穴位埋针于耳前三穴和普通针刺取穴均对感音神经性耳聋有治疗效果,埋针组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