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雅芳  程伟 《四川中医》2009,27(5):61-63
中医学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本土的心理学思想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精神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更是息息相关,儒道释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医学观念。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中医精神医学对心的认识、对形神观的论述有着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视角。儒、道、释哲学提供了对人格的干预技术和调节心理平衡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防治精神疾病的良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中医学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优秀成果。中医学在我国历史中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沿用至今且光芒依旧。从中国传统理论中的哲学、思维、人文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深远影响,从而探讨在当代的中医学习中应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学习运用相结合,并使中医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结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3.
张岚  邹纯朴 《光明中医》2012,27(11):2176-2177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于中医医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医儒相通,"医乃仁术"和儒家的仁学思想密切相关,而道家的"贵身"、"少私寡欲"、"谦下、不争"等观念对于中医重视生命、淡泊名利、尊重同行等医德思想的产生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古代哲学气论对中医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发祥于古代社会,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接收了古代哲学气论的精髓,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论述古代哲学思想(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气论”对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气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本义是流动于空中的无定形之物,据考证,气的字形源于先民焚燎求神之烟气[1]。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2],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到: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随着古代思想的发展,气的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气范畴的基本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传统哲学教育与中医大学生中医思维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医大学生"中医思维弱化",是当前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的共性问题。中国传统哲学教育在中医大学生中医思维养成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化认识课程目标定位、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等"精细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切实发挥中国传统哲学课程对中医大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传统文化对中医证理论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是古人在无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外现的相关生命现象,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内外各部的联系,对收集的各种病象进行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整体功能关系失调的病理模型。其始终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深厚底蕴,蕴含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天文、农学等多学科知识,呈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因此其形成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熏染。  相似文献   

8.
藏象理论作为认识人体的基本医学学说,其形成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解剖学。然而,受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道德观念的制约,其发展又不得不借助其他理论和方法。通过研究中医藏象理论中存在的各种学说,并将其与其时主流的文化思想对应参照,可以明晰地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藏象理论的影响力。其中,以易学为源头、儒学为主导的两汉经学以及以儒学为依据、吸纳融合佛道思想的宋明理学都是该阶段藏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和依据。这种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医藏象理论的观点,可以为藏象理论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中医的古代哲学内涵,认为中医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古代"象思维"奠定了其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则促进了整体观和平衡观的形成;"以人为本"强调医者的医德修养,以"治人"为核心理念,秉承"顺应自然"和"治未病"的养生预防观;这些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医朴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贯穿在医者诊病处方,医患交流的整个医疗实践中。肯定中医独特的哲学内涵,是在中西医学激烈碰撞下中医寻求发展与创新所必须坚守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曹越  路荣荣  姚完美  刘必旺 《光明中医》2023,(13):2505-2508
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儒学也随时代的更迭而不断进化演变。春秋末年,社会变革,孔子改造周礼,创立儒学,而后又有孟子、荀子的完善与发展;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又经宋明理学的发展,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主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又由于不同时期经济、政治及主流思想的不同,中医学的发展也受到了丰富和复杂的影响。此文总结论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医文化中中医养生观念、中医基本理念及中医诊断治疗学等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崔轶凡 《山西中医》2011,27(10):1-3
中国传统哲学之于中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它不但是中医学核心理论的基础,而且对中医学者思维方式的形成,医德观念的建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现代中医教育培养模式中,其重要作用似乎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立足中国古代伦理文化,通过分析整理乳腺病学的文献资料,探讨中国古代礼仪道德和妇女伦理模式对中医乳腺病学科发展的影响,发现乳腺的解剖位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描述相较其他脏腑有所局限;部分乳腺疾病的病名概念模糊,辨证分型结论不统一,除与哺乳相关的疾病外,诸多乳腺疾病治法方药相对单一。在"女从男"贯穿渗透于家庭与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受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影响,中医乳腺病学的发展也具有浓厚的"从属"色彩,呈现出"重哺乳、轻余疾""重问诊,轻望触""重临证疗效、轻理论构建""起源早、后劲不足"等发展失衡的特点。故通过回顾中国古代伦理文化对乳腺病学科发展的影响,以史为镜,批判继承,寻求现代中医乳腺病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具有科学和文化双重属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需要大力发展弘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介发挥着重要影响,从以前古老的纸质媒介到如今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媒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得益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媒介相较传统媒介拥有即时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在新媒介的影响下,需要认真研究其为中医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传播策略,适应时代环境。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末年,长期作为中国正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孝悌”、“仁爱”、“中庸”等儒家代表思想从治病、养生及医德等方面影响着中医的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气学说是基于中医天人相应思想,以气化为理论工具,对天人之间气化关系的考察是中医气化学说的精髓所在。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在中医学的各个领域,没有阴阳五行,运气学说便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故从气化学说和阴阳五行思想两个方面探讨运气学说的哲学基础,以期深入理解运气学说的内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严冬  彭海燕  周颖 《新中医》2022,54(13):213-216
目的:探讨中医文化渗透对《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中医院校临床基础课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方法:随机选取2个《中医内科学》课程平行班,分为对照教学组与试验教学组。对照教学组采取传统授课教学,试验教学组在传统授课基础上增加中医文化渗透学习。结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中医思维训练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2组学生均多数认为分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的部分。多数学生偏好于传统授课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结课后,试验教学组86.21%学生认为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对照教学组仅44.74%学生认为已经建立中医思维模式,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模式建立情况优于对照班(P<0.05)。试验教学组中医思维训练题平均分为(19.24±1.48)分,对照教学组(16.79±3.43)分,试验教学组平均分高于对照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文化渗透可以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积累中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形成于古代社会 ,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接收了古代哲学气论的合理内涵 ,从而创建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本文论述了古代哲学思想 (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 )中的“气论”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医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作为新一代中医人,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中医不仅仅是医学,更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智慧,深入发掘其中的文化精华,而在中医教育中,我们更应加强传统哲学思想的渗透,增强广大中医学者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智慧的结晶,为华夏儿女的生命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中医学是我国特有的学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内在的文化和哲学内涵,不易被人们理解和传播。因此,我们传承中医必须清楚地认识它的内涵和规律,从而指导现实中医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