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两感论     
《素问·热论》太少两感的病因是外感寒邪,其病位在相互表里阴阳两经的经脉及所属脏腑,病机为外寒侵袭客表,经脉营卫不行,气血运行不畅,入里则五脏损伤,六腑不通;证候表现为两经症状同时出现;预后不良。《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非太阳少阴两感,乃少阴表寒证。  相似文献   

2.
太阳少阴合病之喑哑与肺、肾二脏密切相关,病在咽喉,以少阴病为本。阳气虚损,同时太阳经感受外邪,声道因寒邪收引,寒客凝结,气息阻滞,难以发音,形成"太少两感"之喑哑。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具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功用。临证从太阳、少阴两经出发,忌投寒凉之方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喑哑,无论是"金实"亦或是"金破",均可收温阳散寒、利咽开音之效。  相似文献   

3.
谢逢生 《广西中医药》1996,19(3):8-8,19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少两感证38例谢逢生梧州市中医院543000广西梧州市阜民路4号麻黄附子细辛汤旨在温经散寒,扶正祛邪,助阳解表,用以治疗少阴本虚复感外邪的太少两感证,表里同治,最为恰当,正如《伤寒论》301条所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少阴病中的权变治法,少阴病本多禁汗、禁下,但疾病的发展过程无常、变化多端,然又有301、302条使用可汗法,320条使用可下法,及318条阳郁至厥证。对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之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大承气汤证、四逆散证等四大证之疾病发展过程、机理、方药组成进行详细的探讨少阴病常法中言其变之权变治法,亦在说明"辨证论治"为中医学最高之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5.
陈曦霞  祝轩  何泳谦  张春燕 《河南中医》2023,(11):1621-1624
慢性肾功能衰竭根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邪毒壅塞三焦,日久则耗心阳,阴寒内盛,《伤寒论》少阴病病机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二者病机一致。少阴病可从阴化寒,发为少阴病寒化证,又可从阳化热,发为少阴病热化证。慢性肾功能衰竭湿浊邪毒壅塞三焦,湿浊可化寒,亦可瘀阻化热,二者的病机变化也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脾肾阳虚甚者,可从少阴病寒化证论治,方选真武汤、附子汤等;湿浊瘀阻重者,可从少阴病热化证论治,方选黄连阿胶汤、猪苓汤等;晚期出现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可从少阴病死证论治,采用大剂量参麦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少阴病预后有三:一为正复欲愈证;二为阳回可治证;三为正衰危重证,少阴病后期,应重点关注患者的神志,舌象,脉象,提前防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兼发心脏病或年老体弱患者,易发生阴阳衰竭的危候,应防阴阳离决。  相似文献   

6.
阐述和分析杜少辉"合阴阳"法治疗肿瘤相关疾病的学术观点。杜少辉以钱塘学派六经气化理论为指导,从"阴阳""气机"的角度辨治肿瘤相关疾病,认为其病机为"积聚"所阻致阴阳逐渐绝离,故创立"杜氏新附汤"以"合阴阳"法运太阳与少阴相合治疗肿瘤相关疾病,临床获得佳效,附以验案2则。案1为颈髓血管网状细胞瘤,为"督脉之积聚",治以合太少、通督脉,方以杜氏新附汤加减;案2为肺癌,为大结胸证,治以阖阳明、合太少,方以杜氏新附汤合苇茎汤化裁。经治疗及随访,2例患者诸症均改善。  相似文献   

7.
刘弘文 《光明中医》2016,(2):200-201
以"阴阳辨证"为纲,通过对《伤寒论》少阴篇的相关原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少阴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是阴阳俱虚,而从"水火不济""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三个不同的病理层次进行研究,能更清晰的认识少阴病的病机及证治特点。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9.
总结吴清明教授调枢安神法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证经验。吴清明教授认为失眠症的核心病机为阴阳失交、神不守舍,临证治疗以调枢安神为切入点,从引起失眠症发病的关键枢机之处论治,通过针刺调节少阳、少阴之枢与神明之枢,进而枢转斡旋阴阳,舒畅神明以安神助眠。  相似文献   

10.
陈明 《国医论坛》2013,28(2):1-3
文章指出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虽见于少阴病初始阶段,但证情复杂,表里互兼,往往在外感病之初即可见心、肾之病症。《伤寒论》对此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外解太阳表邪,内温少阴里虚。与此同时,还阐述了《伤寒论》表里先后治法的特点有三,即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以及表里同治。在分析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方特点上特别指出细辛的多经协调作用,认为一药多用是经方组方之重要思路,当今临证可以借鉴。同时还指出太阳与少阴表里关系失调的病证特点,是太阳病邪气内传少阴,以心、肾阳虚为多见。因此,麻黄细辛附子汤可用治太少两感、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压、产后身痛、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少阴心肾阳虚之证,并附医案以证。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宏  吴万垠  孙良生 《四川中医》2007,25(8):108-10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主治太少两感。本文所述过敏性鼻炎、病毒性角膜炎、室性早搏、感冒失音及嗅觉丧失,虽则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属少阴阳虚感寒后所致,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收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麻黄附子细辛汤特为阳虚外感而设,治疗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少两感证,即太阳少阴合病效如桴鼓。临床上病情单纯者,用本方不必加味,单刀直入,即可建功;病情复杂者,可随证加味而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失眠出现的症状舌脉,按六经辨证,将里虚寒证、气血亏虚证、太阴清气不升证、湿浊困阻证、痰湿内蕴证以及升清降浊失常等症状表现均归入太阴病的范畴,从太阴病论治失眠,同时兼顾太阴病的合病并病表现来论治失眠。本文通过太阴湿伴阳明热证、太阴阳明合病痞证、太阴阳明合病、太阴少阴合病,太阴少阴合病夹水饮血瘀等5个医案的解析,说明从太阴病论治失眠,修复太阴的气化功能,注意祛除水饮湿浊血瘀等邪气,恢复气血津液的循环运行,是失眠取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介绍杨志宏教授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用药经验。杨志宏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杨师认为失眠主要病位在"心",与肝、肾联系密切。治疗方面可交通心肾以水火既济,平衡心肾之阴阳而宁神安眠及失眠从"痰"而论治。故其治疗思想侧重调补心肾两脏功能,并自创清心宁神汤之方。本文将介绍失眠的定义、病机、辨证及临床案例,总结杨志宏教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杨师从少阴不寐的少阴阴虚火旺与水热互结两证型出发,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经方以清心宁神以助眠;久而不眠者多有痰湿聚集体内,痰湿郁热上扰心神而不寐,用以黄连温胆汤祛痰清热安神。通过对名中医杨志宏教授论治失眠的经验总结,更好地将名医经验与理论指导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其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症,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宗<内经>"谨守病机"之旨,运用"异病同治"之法,用其辨证治疗舌痛、牙痛,收到速效.今公诸同道,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方由: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组成。该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无论外感或杂证用之得法,效验颇佳。浅述如下:一、太少两感太少两感亦称"阳虚外感"。阳虚之体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与脾胃病息息相关,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行气于三阴; 胃为六腑之本,行气于三阳; 人体的营卫、体内阴阳,均靠脾胃后天的生化来补充。在气机生化理论中,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故经络病变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导致胃脘痛的发生。本文从六经理论出发,可得出胃脘痛六经辨证规律,胃脘痛病在太阳,可从水饮内停证、上热下寒证、痰热互结证、寒热错杂证论治; 病在阳明,可从阳明热盛证、阳明腑实证论治; 病在少阳,可从胆热犯胃证、阳明里实证、胃气不和证论治; 病在太阴,可从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证论治; 病在少阴,可从胃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论治; 病在厥阴,可从寒热错杂证、血虚寒厥证论治,临床上应注意分经论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相似文献   

19.
邓宏  吴万垠  孙良生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46-274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1枚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后世以之为治疗阳虚外感之方。笔者在临床中,针对阳虚外感的病因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减治疗阳虚感寒的各种病症,获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书《伤寒论》,后世医家潜心研究并形成不同见解。胡希恕先生力排众议认为《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六经来自八纲,表证分阴阳,太阳病为表阳证,少阴病为表阴证。表阴证的本质为营卫不和,营主营养和化生血液,营虚是本,温阳自能生津液。真武汤方证为少阴寒化证,黄连阿胶汤方证为少阴热化证。少阴病本质是阳气虚,一为太阳病久治或误治转为少阴病;另一为素体阳气虚,感邪即为少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