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由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缩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疗程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等20家结核病专科医院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的681例患者,按照所采用的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8个月方案组,515例)和对照组(24个月方案组,166例)。收集治疗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结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转归(治疗成功、失败、死亡、丢失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有差异的临床指标与治疗成功率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64.66%,333/515)高于对照组(54.22%,90/166)(χ 2=5.818, P=0.002),病死率(2.33%,12/515)低于对照组(5.42%,9/166)(χ 2=4.015, P=0.045)。而两组的失败率(17.86%,92/515;23.49%,39/166)、丢失率(11.46%,59/515;11.45%,19/166)、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24.85%,128/515;25.90%,43/1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2.561,P=0.109;χ 2=0.000,P=0.997;χ 2=0.095,P=0.7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β=0.549,$s_{\bar{x}}$=0.204,Wald χ 2=7.262,P=0.007,OR(95%CI)=1.731(1.161~2.579)]和使用乙胺丁醇 [β=0.485,$s_{\bar{x}}$=0.190,Wald χ 2=6.516,P=0.011,OR(95%CI)=1.625(1.119~2.359)]是影响治疗成功率的风险因素。结论 采用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能够达到24个月化疗方案的疗效,并获得较好的治疗成功率,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营养状况,为促进其治疗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2012-2014年间在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9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其中初治组(初治耐多药肺结核患者)58例,复治组(复治耐多药肺结核患者)51例.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体格检查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包括体质量指数(BMI):<18.5为营养不良(消瘦),18.5~23.9为正常,≥24为超重或肥胖;血红蛋白(Hb):<110 g/L为营养不良(贫血),110~150 g/L为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2.0×109/L为营养不良(TLC减少),(2~3.2)×109/L为正常;血清白蛋白(Alb):<35 g/L为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35~55 g/L为正常,按照以上指标检测结果分析比较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 109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消瘦者占42.2%(46/109),贫血者占29.4%(32/109),TLC减少者占69.7%(76/109),低蛋白血症者占55.0%(60/109).其中初治组患者消瘦者占37.9%(22/58),贫血者占27.6%(16/58),TLC减少者占69.0%(40/58),低蛋白血症者占41.4%(24/58);复治组患者消瘦者占47.1%(24/51),贫血者占31.4%(16/51),TLC减少者占70.6%(36/51),低蛋白血症者占70.6%(36/51).初治组和复治组仅以白蛋白(ALB)评价的营养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56,P<0.05).两组各项营养指标检测结果:初治组患者的BMI、Hb、TLC、Alb水平分别为20.58、124.41 g/L、1.63×109/L、35.26 g/L;复治组患者分别为18.06、116.86 g/L、1.42×109/L、31.53 g/L,初治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均高于复治组(x2值分别为4.438、2.215、2.122、3.638,P值均<0.05).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且复治组与初治组相比营养状况更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患者的营养状况,尽早对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营养支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调查地区地(市)级结核病定点医院耐多药肺结核诊断和治疗现状,分析其在耐多药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 方法 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查医院和访谈结核病控制关键人物了解地(市)级结核病定点医院耐多药肺结核服务提供情况;通过调查耐多药和疑似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住院病历了解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的诊断和治疗服务情况,分析地(市)级结核病定点医院耐多药肺结核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果 政府对5家医院的财政投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在5.0%~30.2%不等,能开展药敏试验的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5。住院期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化疗方案规范率仅为13.3%,住院天数中位数为26 d,住院总费用10 893元,日均住院费用362.2元,住院费用自付费用比例59.0%,出院后转诊到结防机构的比例仅为6.6%。 结论 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较低,医院实验室耐多药肺结核的诊断能力较低。住院期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方案规范率较低,住院费用过高但医保报销比例低。出院后患者绝大部分没有及时转诊到当地结防机构,处于无人管理的自服药状态。  相似文献   

4.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二线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2006和2007年北京市耐多药病例菌株耐二线药物状况,为制定耐多药病例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绝对浓度法对确定的43例耐多药菌株进行二线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结果43例MDR-TB中XDR-TB占2.3%,耐LFX14%,耐AK,PAS,Pto均为9.3%,耐CM2.3%。69.8%的耐多药菌株对二线药敏感。结论对于耐多药病例,进行二线药敏试验,有利于耐多药结核病标准化方案和个体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69例耐多药肺结核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与分析69例耐多药肺结核病人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根据耐药情况将病人分为3组,HR耐药组(Ⅰ组)、HR+1药耐药组(Ⅱ组)和≥HR+2药耐药组(Ⅲ组)制定个体化方案,观察痰菌阴转率及胸部X线好转率。结果 3组6、12及24月的痰菌阴转率及胸部X线好转率各为Ⅰ组:76.5%,94.1%,94.1%,94.1%;Ⅱ组:60.0%,65.0%,70.0%,80.0%;Ⅲ组:46.9%,50.0%,46.9%,56.3%。Ⅰ组、Ⅲ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而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个体化方案治疗失败与耐多种药物、肺部不可逆性病变及病变广泛有关。根据药敏结果及早建立个体化的合理、有效的化疗方案对MDRTB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DR-TB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2008年痰液经BACTECMGIT 960系统快速培养为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并同时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的MDR-TB住院患者161例,记录人口学资料、年龄分组、抗结核药物使用种类及使用时间、主要并存病及并发症、肺部病灶影像学改变等临床资料和药敏试验结果及随访结果。通过lo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最终结果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患者类型、是否使用二线药物、基线耐药种类和肺结核病情)。结果161例MDR-TB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45例(年龄15~87岁)。161例MDR-TB患者中,曾使用二线药物者108例(67.08%)。肺部病灶程度中度者45例(27.95%),重度者111例(68.94%)。MDR-TB化学治疗方案其中氨基糖苷类注射剂[包括链霉素(部分对链霉素敏感患者)及阿米卡星(95/161)]或多肽类注射剂[主要为卷曲霉素(34/161)]使用率占80.12%(129/161),口服氟喹诺酮类使用率占95.65%(154/161),丙硫异烟胺使用率占72.67%(117/161),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使用率占81.37%(131/161),吡嗪酰胺使用率占62.11%(100/161)。治疗结果显示:153例患者(失访8例)治愈45例(29.41%,45/153),死亡19例(12.42%,19/153),治疗失败89例。不同年龄组治愈比例为<30岁69.57%(16/23)、30~岁18.75%(15/80)、50~岁31.71%(13/41)、≥70岁11.11%(1/9)。是否使用二线药物、肺结核病情及年龄对MDR-TB治疗成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3,P<0.05;χ2=14.417,P<0.05;χ2=14.969,P<0.05)。结论年龄、是否使用二线药物以及肺结核病情对MDR-TB患者治疗成败有影响;MDR-TB治愈率低,死亡率高,应积极研发作用强、毒性低的新一代抗结核药物,控制耐药结核病的发展和蔓延。  相似文献   

7.
耐多药肺结核133例外科治疗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切除术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胸科医院1980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肺切除术治疗的133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全肺切除(45例)、肺叶切除(73例,包括支气管袖式成型5例)、胸膜全肺切除(13例)、肺段切除(1例)、楔形切除(1例),术前均进行6个月以上的抗结核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6~18个月.结果 133例中围手术期死于呼吸衰竭的2例,内出血1例,死亡3例(2.3%);并发症发生率为17.3%(23/133),其中支气管残端瘘9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平均52个月,用药时间为6~18个月,痰MTB阴转率为90.2%(101/112).结论 对持续痰MTB阳性,且病灶局限或痰MTB转阴、病灶局限,继续抗结核治疗3个月以上病变无好转或加重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肺切除术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应用吻合器缝合残端可明显降低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和评价武汉市耐多药肺结核防治项目患者发现及近期治疗效果,为进一步开展MDR-TB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06年12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登记的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基础资料、报表数据、病案信息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共筛查慢性患者、初治失败、复发、其他复治共4类涂阳患者998例,经菌型鉴定Mtb感染893例。结果 893例Mtb感染者中慢性患者127例、初治失败59例、复发451例、其他复治256例,共确诊MDR-TB患者 229例(25.6%,229/893),其中慢性患者、初治失败、复发及其他复治患者MDR-TB检出率分别为35.4%(45/127)、33.9%(20/59)、26.4%(119/451)和17.6%(45/256)。慢性患者与初治失败患者MDR-TB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但高于复发及其他复治患者(χ2=3.99,χ2=15.05;P值均<0.05)。接受耐多药方案治疗128例(55.9%,128/229);不良反应发生率85.2%(109/128);治疗至6个月末痰涂片阴转率87.5%(98/112),痰培养阴转率89.3%(100/112)。43例MDR-TB患者完成疗程,治愈率60.5%(26/43)。结论 慢性患者、初治失败、复治涂阳是发现MDR-TB患者的主要目标人群;MDR-TB患者接受治疗率和治愈率不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控制MDR-TB疫情需要预防和治疗并重。  相似文献   

9.
含药凝胶介入治疗耐多药空洞肺结核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纤支镜灌注含药凝胶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用纤支镜灌注含药凝胶治疗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 6月后,治疗组痰菌阴转率 73.1%,病灶治疗有效率 85.4%,空洞治疗有效率 81%,明显高于对照组 51.3%,56.7%和 51.4%(P<0.05 ),治疗组痰菌阴转时间 36.3d,比对照组 61.8d明显缩短(P<0.01 )。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经纤支镜含药凝胶灌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梁烜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3):279-280
目的观察和评价左氧氟沙星对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85例耐多药肺结核(MDR-T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化疗方案:治疗组为左氧氟沙星+力克肺疾+阿硫异烟胺+利复喷丁+乙胺丁醇,对照组为力克肺疾+丙硫异烟胺+利福喷丁十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均采用0.2,每日2次,口服,疗程均为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成化疗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痰菌阴转率3个月时分别为63%和29%,12个月时分别是77%和31%,满疗程18月时分别为91%和48%;痰菌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胸部X线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灶吸收分别为95%和45%;空洞闭合情况分别为84%和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和31%,两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含左氧氟沙星的治疗方案治疗MDR—TB,有助于痰菌阴转和病变的吸收,疗效确切,药物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与否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采用含PZA的标准MDR-TB方案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并顺利完成疗程,且采用BACTEC MGIT 960法检测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并同时采用比例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证实对异烟肼、利福平和PZA耐药的MDR-TB患者(Z R-MDR组)60例;采用1:1配对原则,选择同期治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PZA敏感、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MDR-TB患者(Z S-MDR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化疗方案6Am-Lfx(Mfx)-PZA-Pto-Cs(PAS)/18Lfx(Mfx)-PZA-Pto-Cs(PAS)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治愈率及失败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Z S-MDR组患者在2、6、12、24个月末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70.00%(42/60)、90.00%(54/60)、86.67%(52/60)、86.67%(52/60),高于Z R-MDR组的46.67%(28/60)、66.67%(40/60)、70.00%(42/60)、70.00%(4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值分别为6.720、9.624、4.910、4.910,P值均<0.05);疗程结束时Z S-MDR组患者病灶吸收率为81.67%(49/60),高于Z R-MDR组的65.00%(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64,P=0.019);Z S-MDR组患者空洞缩小率为76.92%(40/52),与Z R-MDR组的62.00%(31/50)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681,P=0.098);Z S-MDR组的治愈率为86.67%(52/60),高于Z R-MDR组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10,P=0.016)。Z S-MDR组的失败率为13.33%(8/60),低于Z R-MDR组的30.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10,P=0.016)。结论 PZA表型耐药的MDR-TB患者使用全程含PZA的标准耐多药方案治疗,其疗效较PZA敏感者差,建议对耐PZA的MDR-TB患者尽量选择不含PZA的耐多药化疗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含利奈唑胺化疗方案治疗术后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4月北京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16例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后经不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6个月后无效,后改为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通过对比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前后的化疗成功率、植骨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情况,以及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成功率为75.0%(12/16),治疗失败率为25.0%(4/16);植骨融合率为81.3%(13/16);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前VAS得分平均为(5.8±1.4)分;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后VAS得分平均为(2.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6,P=0.000);12例患者椎体感染及椎旁脓肿逐渐吸收。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3%(9/16),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31.3%(5/16),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43.8%(7/16),贫血的发生率37.5%(6/16),头晕的发生率12.5%(2/16),皮疹的发生率6.3%(1/16)。减少利奈唑胺剂量后,与利奈唑胺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减轻。结论 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确切,但与利奈唑胺剂量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首次复治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行短程与标准化治疗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作者收集了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广州市胸科医院门诊部诊治的既往有结核病病史、无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曾仅给予常规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超过1个月、经实验室检测确诊的首次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236例。将患者依就诊时间先后分为A、B组,各118例,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耐多药筛查,共36例患者确诊为MDR-PTB,其中A组患者(21例)给予复治短程化疗方案[(2~3)H-R-Z-E-S/6H-R-E,简称“短程组”],B组患者(15例)给予耐多药结核病标准复治方案[6Am-Z-Lfx-PAS(Cs)-Pto/18Z-Lfx-PAS(Cs)-Pto,简称“标准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包括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转归)。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显示,短程组治疗9个月末时的痰菌阴转率(85.7%,18/21)较标准组(46.2%,6/13)明显提高(P=0.017),但在疗程结束时短程组和标准组的痰菌阴转率[85.7%(18/21)和84.6%(11/13)]、病灶显著吸收率[47.6%(10/21)和23.1%(3/13)]、空洞闭合率[25.0%(3/12)和18.2%(2/11)]、治疗成功率[76.2%(16/21)和53.8%(7/13)]、失败率[23.8%(5/21)和46.2%(6/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73、0.109、0.360、0.122、0.122)。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而暂停治疗,标准组中有1例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经保肝治疗后缓解,5例出现尿酸升高因无关节疼痛症状未予处理;短程组中有4例出现尿酸升高,仅1例因关节疼痛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经调整服药次数后缓解。提示复治短程化疗方案治疗首次复治MDR-PTB的临床近期疗效优于耐多药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但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前者具有疗程短、药品便宜且易获得、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无增加等特点,建议对于首次复治MDR-PTB患者首选复治短程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对肺结核与2型糖尿病共病(pulmonary tuberculosis-type 2 diabetes mellitus,PTB-T2DM)伴营养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8年1月5日开始按随机数字表将湖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PTB-T2DM伴营养不良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至2020年12月15日观察组75例,平均年龄(60.8±8.6)岁;对照组72例,平均年龄(57.9±10.6)岁。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抗结核治疗、降糖和低GI型肠内营养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治疗前与治疗14d后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在营养治疗期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治疗14d后,观察组Hb、Alb、BMI值分别为(104.69±16.37)g/L、(32.80±6.76)g/L、19.23±3.04,高于对照组的(100.80±15.59)g/L、(32.44±4.77)g/L、20.38±3.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67、2.023、2.288,P值分别为0.008、0.046、0.023)。观察组患者腹胀、便秘发生率分别为5.33%(4/75)、2.67%(2/75),低于对照组的18.06%(13/72)、12.50%(9/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41和5.131,P值分别为0.016和0.024)。观察组腹泻发生率为1.33%(1/75),低于对照组的9.72%(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31)。结论 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能更好地改善PTB-T2DM伴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患者预后,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含贝达喹啉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心电图QT间期(简称“QT”)的影响,为贝达喹啉临床安全使用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北京胸科医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给予含贝达喹啉的耐药结核病治疗方案,监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的第2、4、8、12、16、20、24周末及完成贝达喹啉用药疗程后12个月每12周检测1次心电图。按心率校正、采用Fridericia公式计算的QT值(QTcF值)。首先采用t检验、ANOVA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患者基线QTcF值在不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耐药类型组间的差异性;其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期间不同时点QTcF值与其基线的差异;最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T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基线QTcF平均值为(404.90±19.27)ms,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过程中23例(19.2%)患者出现QTcF值较基线延长≥60ms,10例(8.3%)患者同时出现QTcF≥500ms。患者QTcF平均值随着贝达喹啉使用疗程时间增加逐渐增大,至20周末达峰值,且此前各时点QTcF值均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末,QTcF值为(413.51±22.69)ms(t=4.064, P=0.000);治疗4周末,QTcF值为(413.38±17.81)ms(t=4.022, P=0.000);治疗8周末,QTcF值为(414.78±23.71)ms(t=3.796, P=0.000);治疗12周末,QTcF值为(416.23±25.06)ms(t=3.752, P=0.000);治疗16周末,QTcF值为(419.23±29.18)ms(t=4.584, P=0.000);治疗20周末,QTcF值为(425.45±30.84)ms(t=5.865, P=0.000)。完成贝达喹啉疗程后的6个月期间, QTcF平均值在第36周末、48周末分别为(419.10±31.38)ms和(419.60±27.74)ms,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6周末,t=3.698, P=0.000;治疗48周末,t=2.790, P=0.007)。QTcF平均值在完成贝达喹啉疗程后的6-12个月期间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0周末,QTcF值为(409.70±19.60)ms(t=0.759, P=0.453);治疗72周末,QTcF值为(412.77±15.96)ms (t=2.051, P=0.051)]。在上述观察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的患者出现QT延长的风险是18~<45岁患者的4.473倍(95%CI:1.614~12.401)。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所引起的QT延长的比例较高,QTcF值随贝达喹啉使用疗程增加而增大,在完成其使用疗程后的6个月左右即可恢复。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的患者出现QT延长的风险高。治疗期间对于QT延长的影响并不会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患者的抑郁状态与社会支持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1∶1配比对照研究,对94例MDR-TB患者及相同数量的对照(从MDR-TB户籍同区的人群中选取)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问卷调查。调查MDR-TB患者96例,发出问卷96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97.9%,将有效回答的94例患者全部纳入MDR-TB组。调查MDR-TB患者户籍同区的人群,发出问卷718份,回收有效问卷676份,有效率94.2%;从676例户籍同区的人群中按照与MDR-TB患者同性别、年龄相近(相差≤2岁)原则进行1∶1配对,选取94例纳入对照组。将两组调查的SDS与SSRS问卷进行统计,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94例MDR-TB患者SDS得分为(52.80±8.34)分,高于对照组得分(41.81±10.26)分(t=8.284, P<0.01),45例MDR-TB患者存在抑郁状态;MDR-TB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5.65±5.47)分,少于对照组得分(41.80±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7,P<0.01);MDR-TB患者SDS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520,P<0.01),即获得的社会支持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轻。 结论 多数MDR-TB患者存在抑郁状态,应该重视社会支持系统,改善MDR-TB患者的抑郁状态,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异烟肼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治疗和预防控制利福平单耐/多耐药肺结核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含丙硫异烟胺(protionamide,Pto)和(或)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acid,PAS)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症”)的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结核科入院及门诊就诊的MDR-TB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使用含Pto 和(或)PAS抗结核方案治疗者336例。依据抗结核药物使用情况分为两组,其中仅含Pto治疗方案的患者91例(简称“Pto组”),含Pto和PAS治疗方案的患者245例(简称“Pto+PAS组”)。所有患者均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前及第1、3、6、9、12、18、24个月分别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出现时机,以及采用优甲乐治疗的时机、治疗率及治疗剂量、疗效情况。结果 336例MDR-TB患者中,药物性甲减症的发生率为28.87%(97/336),其中4例出现黏液性水肿、2例出现乏力伴脱发经检查甲状腺功能后确诊,其余91例患者均无明显自觉症状,均在复诊检测甲状腺功能时发现。 Pto+PAS组甲减症的发生率[32.24%(79/245)]明显高于Pto组[19.78%(18/91)](χ2=5.020,P=0.025),男性甲减症的发生率[24.07%(52/216)]明显低于女性[37.50%(45/120)](χ2=6.772,P=0.009)。发生药物性甲减症的比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用药后1.5个月内、3个月内、3~6个月内、6个月后的占比分别为40.20%(39/97)、24.74%(24/97)、17.53%(17/97)、17.53%(17/97);Pto+PAS组在1.5个月内甲减症的发生率 [46.83%(37/79)]明显高于Pto组[11.11%(2/18)](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8)。78例甲减症患者需要采用优甲乐治疗,Pto+PAS组需要采用优甲乐治疗的比率 [84.81%(67/79)]明显高于Pto组[61.11%(11/18)](χ2=5.227,P=0.022)。优甲乐最终使用剂量分别为49例(62.82%)≤50μg/d、20例(25.64%)51~75μg/d、9例(11.54%)>75μg/d;其中4例Pto+PAS组患者使用优甲乐剂量超过125μg/d后甲减症仍控制不佳而停用Pto及PAS,其余74例患者均达到治疗效果。结论 MDR-TB患者采用含Pto联合PAS方案较单含Pto方案治疗更易出现甲减症,抗结核药物治疗前3个月甲减症发生率高,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采用优甲乐治疗的药物性甲减症患者,如果在不同剂量治疗后效果较好而不必停用Pto及PAS。  相似文献   

19.
傅良杰  钮晓红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0):1127-1131
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初治肺结核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77例。所有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确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2H-R-Z-E/4H-R)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内消瘰疬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痰菌阴转率、病灶明显吸收率分别为97.78%(44/45)、97.78%(44/45)、80.00%(36/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26/32)、75.00%(24/32)、56.25%(18/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4.343、9.400、5.036,P值分别为0.037、0.002、0.00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36.01±4.26)ng/L和(7.66±3.16)n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58.74±6.11)ng/L和(23.01±4.52)ng/L(t=20.471,P<0.001;t=18.671,P<0.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21±5.22)ng/L和(12.12±3.96)ng/L(t=6.652,P<0.001;t=5.491,P<0.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22%,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88%(15/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64,P=0.685)。研究认为,内消瘰疬片联合化疗初治肺结核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初治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转归,以进一步提高对初治耐多药肺结核的认识.方法 选取上海市肺科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408例,分为初治组及复治组,观察两组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同时采用队列分析方法对两组转归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应用x2检验.结果 初治组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或缩小率均明显高于复治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o.434,P>0.05).初治组89例,治愈66例(74.16%),完成疗程8例(8.99%),失败7例(7.87%),死亡3例(3.37%),失访5例(5.62%);复治组319例,治愈134例(42.01%),完成疗程31例(9.72%),失败116例(36.36%),死亡12例(3.76%),失访26例(8.15%);初治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复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83,P<0.01).可能的影响因素有患者病程、病灶及空洞范围、一般营养状况、合并症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程度等.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初治组临床疗效及转归明显好于复治组.加强结核病患者的耐药性监测,早期发现并及时更改化疗方案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