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盆底磁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疗效。方法选取在2018年9月-2019年8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40例阴道前壁膨出(Ⅰ~Ⅱ度)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盆底肌锻炼)与观察组(盆底磁刺激+盆底肌锻炼)各2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POP-Q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影响问卷(POPIQ-7)对比。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盆底表面肌电值、POP-Q评分有效率、POPIQ-7评分改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磁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于产后轻中度阴道前壁膨出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优于单一盆底肌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实施盆底手法按摩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5月在日照市中心医院产后42 d检查并确诊患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1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70例产妇采取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100例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盆底手法按摩为观察组,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对比两组产妇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在治疗前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表面肌电值、盆腔脏器脱垂、盆底肌力及盆底筋膜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治疗后盆底肌表面肌电值快肌、慢肌、60秒耐力测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前后静息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盆底肌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脏器脱垂指示点位置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筋膜疼痛评分观察组盆底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盆底手法按摩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能有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高盆底肌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产后第1次复查的96例产后42 d的产妇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8次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对照组行盆底肌锻炼。分别于产后6周及产后6个月对两组妇女进行盆底电生理指标检测,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生命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产后6周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对照组差(P<0.05);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6%和76.6%,Ⅱ类肌纤维肌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7%和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产妇产后6个月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个体化膳食营养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治疗效果,为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8月在长春市妇产医院进行第1次产后复查(产后6周)且被确诊为阴道前壁膨出的患者2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盆底肌锻炼) 103例、观察组1 (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锻炼) 98例和观察组2 (个体化膳食营养+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锻炼) 97例。所有研究对象在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6个月及产后1年分别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评分、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及盆底障碍影响问卷7 (PFIQ-7)调查。结果观察组2产后1年的POP-Q评分改善率、盆底肌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和PFIQ-7评分改善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针对不同人群采取适当的膳食营养安排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产后6个月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知情同意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采用电刺激及盆底肌肉锻练,对照组只采用盆底肌肉锻练。治疗半年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器官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盆底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Ⅰ类肌力评分[(10.42±0.18)分]和Ⅱ类肌力评分[(12.34±0.32)分]均高于对照组[(7.24±0.29)分,(9.91±0.4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为1.64%,对照组为10.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6.56%,对照组为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FIQ-7评分为(15.49±6.27)分,对照组为(21.42±6.5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PFDI-20评分为(6.13±1.34)分,对照组为(9.37±2.6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张力,有助于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降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盆底重建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盆底复健疗效。方法随机将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2014年收治的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45例分为观察组20例,自愿行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术后3月行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25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术后3月行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术后12月随访两组盆底肌电位值、POP-Q分度、PISQ-12评分、1 h尿垫试验。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仅Ⅱ类肌纤维电位值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SQ-12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尤以生理评分增高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盆底Ⅰ、Ⅱ、混合类肌纤维电位值比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Q分度、1 h尿垫试验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重建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更能提升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复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锥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1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行盆底肌肉锻炼联合阴道锥训练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盆底肌纤维肌力以及盆底肌纤维平均电位变化。结果治疗前对两组患者进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20,PFDI-20)调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FDI-20评分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纤维肌力正常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盆底肌纤维平均电位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锥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能够改善盆底肌力及盆底肌电位,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6月进行产后42 d门诊复查的271例产妇,随机抽取行阴道分娩的82例为对照组,行剖宫产的82例为观察组。两组研究对象复查时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同时进行盆底肌力测量,并比较两组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率以及盆底肌纤维肌力。结果观察组产后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Ⅰ类肌纤维肌力0~3级、Ⅱ类肌纤维肌力0~3级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早期POP及盆底肌力异常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但远期影响目前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与盆底肌肉锻炼联合应用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及对POP-Q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7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实施均等分组,对照组行盆底肌肉锻炼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对比两组盆底肌力、POP-Q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45%(105/110),对照组为83.64%(92/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Ⅰ类和Ⅱ类肌肌力、疲乏程度、POP-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与盆底肌肉锻炼联合应用治疗,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力、疲乏程度、POP-Q评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产后PF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研究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分级情况、盆底检查结果、性生活水平以及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分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盆底综合肌力分级、性生活水平、POP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子宫脱垂、尿失禁、阴道壁膨出、腰骶痛、会阴伤口疼痛等发生率(0、1.7%、1.7%、3.3%、0)均低于对照组(8.3%、11.7%、11.7%、13.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PFD,有利于恢复产妇盆底综合肌力,提高产妇性生活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1日-2016年7月1日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经筛查诊断为PFD并接受治疗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Kegel训练(缩肛运动)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压力性、尿失禁(SUI)改善情况、性生活情况及盆底肌肉功能评估,盆底器官脱垂(POP)测定等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盆底肌力恢复观察组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5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宫脱垂(CPP)、性生活(SD)、压力性尿失禁(SUI)及下腹及阴道坠痛(POP)等方面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7、14.265、17.257、22.019,均P<0.05)。结论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PFD疗效满意且优于单纯盆底肌肉锻炼,该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无损伤、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0例足月产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65例,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价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盆底肌张力评分及尿失禁程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尿失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子宫缩复不良、子宫脱垂、痔疮及腰骶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子宫后倾后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少于对照组;膀胱膨出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恢复,能有效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于绍兴第二医院盆底康复中心就诊的患者共1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康复训练组)和观察组(早期产后康复训练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包括Kegel运动、呼吸训练及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应用电生理检测方式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肌力,选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分别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漏尿相关情况及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4.29%,高于对照组70%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及POP-Q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及POP-Q分期比较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水平及POP-Q分期比较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CI-Q-SF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提高SUI患者临床疗效,提高盆底肌肌力,缓解SUI症状及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佟欣 《医疗装备》2022,(6):102-104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在产后盆底脏器脱垂(POP)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95例产后PO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试验组(4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盆底肌肉锻炼,对照组在常规盆底肌锻炼基础上实施生物反馈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比较干预30 d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及干预前、干预30 d后的盆底肌电值参数。结果 干预30 d后,试验组盆底脱垂分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后,试验组快肌收缩力、10 s的慢肌收缩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POP患者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生物反馈训练的效果较好,有利于改善患者盆底脱垂程度和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松弛综合征的疗效,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6月于产后42 d随访时出现盆底松弛综合征的1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生物反馈组、盆底肌训练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4组产妇治疗前后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疲劳程度、盆腔器官脱垂(POP)分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性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均显著好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疲劳程度均显著好于其余3组(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疲劳程度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POP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盆底肌训练组(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的性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在产后盆底松弛综合征的治疗中能起到协同作用,可有效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盆底肌肉康复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DF)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融安县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产后6周复诊且确诊PDF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盲取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产后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力、疲劳度及POP-Q分度。结果两组治疗后不同肌力均有所提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度治疗前后及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OP-Q分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可有效提高肌力,改善POP-Q分度,达到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和平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盆底康复门诊检查有盆底功能障碍的60例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Kegel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盆底肌力、动态压力、尿失禁情况及性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观察组盆底肌力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盆底动态压力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间尿失禁、性生活质量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能增强盆底肌收缩力,可降低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改善产后性生活质量,可在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B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C组(产后操锻炼),各100例,对比三组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盆底(会阴)肌力测定分级、盆底肌疲劳度及动态压力测定值。结果治疗前,A、B、C三组产妇的FSF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A组的FSFI评分高于B组和C组(P0. 05);治疗前,A、B、C三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A组的盆底肌力分级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A、B、C三组产妇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及动态压力测定值无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后,A组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B组和C组(P0. 05),A组的盆底肌动态压力测定值高于B组和C组(P0. 05)。结论产后操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能改善盆底肌肌力、抗疲劳度,改善女性产后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盆底肌训练与中药联合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2月该院105例产后P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与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盆底肌训练与中药联合治疗;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及生命质量评分、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治疗12周后,盆底肌力恢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动态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Q分度中,两组在Aa指示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质量PFIQ-7评分和性生活质量PISQ-12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7.9±21.8)vs.(33.5±3.8);(3.7±22.3)vs.(26.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与中药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PFD患者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分析妊娠及分娩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根据分娩方式,将713例足月产初产妇分为阴道顺产组(237例)、试产后剖宫产组(238例)以及选择性剖宫产组(238例),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等,并评估其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 POP-Q)分期法来了解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 SUI)以及盆腔脏器脱垂( POP)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筛查出盆底肌力<4级或发生POP或SUI症状的患者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肌力和POP-Q分期及肌电压、尿失禁程度改变情况,并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713例产妇中,210例(29.5%)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236例(33.1%) I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518例(72.7%)阴道压力表现正常;377例(52.9%)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正常,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0例患者治疗后, SUI和POP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均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会引起患者盆底肌力和阴道肌力下降,增加患者肌肉疲劳度和产后POP及SUI。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