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某医院2010年11月~12月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单,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药物种类、主要临床表现等,并判断药品-ADR因果关系.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20岁者50例(18.6%),~40岁者104例(38.7%),~60岁者53例(19.7%),>60岁62例(23.0%).所涉及的药物.主要以下几类:抗生素类、中成药类、生物制品类、呼吸系统类、消化系统类、泌尿系统类、心血管系统类、神经系统类、解热止痛类等.其中抗生素类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也最多,其次为中成药类.药品不良反应损害的系统主要包括: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最常见的损害系统是皮肤及附件,其次为神经系统.药品-ADR因果关系:肯定30例(11.2%);很可能153例(56.9%);可能79例(29.4%);可疑7例(2.6%).结论: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能够为临床医师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与危害,从而促进儿科用药的安全化与合理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6例患儿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资料.结果 5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中,年龄在1个月~1岁之间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然而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也不断减少.在儿科用药中有六类药物可引起患儿不良反应,5例为应用解热镇痛药治疗,占8.9%;32例为应用抗菌药治疗,占57.1%;10例为应用止咳药治疗,占17.9%;5例为应用止泻药治疗,占8.9%;3例为应用生物制品治疗,占5.4%;1例为应用中成药治疗,占1.8%.56例患儿中有47例患儿使用非儿专用药品产生不良影响,9例患儿使用儿科专用药物产生不良影响.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85.5%患儿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途径.结论 上述诸多因素均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应规范儿科用药,完善用药控制体系,注重检测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减少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某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促进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 对内江市二医院2007年收集到的22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涉及ADR的药物94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7.6%(108例),中药制荆占9.2%(21例),抗肿瘤类药物占8.8%(20例);静脉途径给药引起ADR 201例,占88.5%;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和皮肤及其附件;头孢菌素类发生ADR的29例,占抗感染药物总例数的26.8%;其次是喹诺酮类26例,占24.1%.结论 抗感染药引起ADR占比例最多,静脉途径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抗生素使用情况。方法 对2017—2018年某医院儿科门诊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上呼吸道感染的年龄<14岁儿童2 900例进行分析,男童1 577例,女童1 323例,年龄2月龄至14岁,病程1~5 d,1 239例急性扁桃体炎(42.7%)。2 600例使用抗生素,使用率为89.7%,不合理使用431例(占16.58%)。静脉滴注1 067例(占41.04%),单独用药1 670例(占64.23%)。不同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和联合用药情况的儿童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给药时机不恰当(116例,占26.91%)和给药剂量不恰当(102例,占23.67%)为主。结论 该医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抗生素使用率和不合理使用率均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应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督及监测工作,避免抗生素使用率过高、使用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某医院使用抗生素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48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抗生素使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药品名称、不良反应损伤器官及系统、不良反应分级以及评估单次用药剂量情况。结果 480例抗生素使用患者中男230例(47.92%),女250例(52.09%);20~60岁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率255例(53.12%)最高;β-内酰胺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300例(62.50%)最高;皮肤和其附件最易发生不良反应245例(51.04%);药品种类、年龄、不良反应分级与ADR具有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 20~60岁年龄段、长期超量服用β-内酰胺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患者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临床上用药宜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感染性疾病对临床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影响和意义. 方法 对在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儿科就诊并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发生个人首次ADR的感染性疾病患儿16例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16例患儿在静脉给药抗感染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发生了ADR,经过抢救对症治疗,症状缓解. 结论 机体炎症反应较重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和类过敏反应,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该类ADR发生的警惕性和预见性,积极干预、治疗,避免不良医疗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童呼吸内科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规律及特点。 方法 运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系统,收集2013年1月—2018年5月儿童呼吸内科自愿上报的有效病例330例,归纳诱发ADR的药品品种、药物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规律。 结果 330例患儿中:男193例,女137例;0~1岁占33.33%,1~3岁占25.25%;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占73.33%,其次为雾化吸入,占14.55%;ADR的药物分类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抗感染药物(占67.27%)、呼吸系统药物(占21.52%)、中药及中成药(占5.45%),前三位药品名称分别为阿奇霉素粉针(占23.9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占21.82%)、特布他林雾化液(占6.36%);ADR损伤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占36.36%)、胃肠道系统异常(占35.45%)以及神经系统异常(占15.76%),其中严重ADR 2例。 结论 本院呼吸内科患儿ADR发生的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物,给药途径为静脉输注;儿童选择药物应谨慎,ADR的监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住院存活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及常见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0月在该院住院的120例存活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本资料、早产高危因素、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28 d预后情况。结果 120例早产儿中男女比例为1. 22∶1;平均胎龄为(32. 82±2. 19)周,出生胎龄28周者3例(25. 00%),28~31周者35例(29. 17%),32~34周者54例(45. 00%),35~36周者28例(23. 33%);平均体质量为(1 972. 36±500. 03) g,1 000 g者2例(1. 67%),1 000~1 499 g者26例(21. 67%),1 500~2 499 g者74例(61. 67%),≥2 500 g者18例(15. 00%);出生1 min后Apgar评分≤7分者占25. 00%,出生5 min后Apgar评分≤7分者占7. 50%;孕母引起早产的前3位因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1. 67%)、胎膜早破(15. 00%)、子宫异常(10. 83%);羊水异常17例(14. 17%),脐带异常10例(8. 33%),胎盘异常12例(10. 00%); 120例早产儿中,存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占77. 50%、血液系统疾病24. 17%、消化系统疾病28. 33%、循环系统疾病62. 50%;不同出生体质量或胎龄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120例早产儿的存活率为90. 83%(109/120),死亡率为9. 17%(11/120),其中呼吸衰竭是主要死亡原因,占72. 73%(8/1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子宫异常、羊水异常等是引起早产的常见因素;在新生儿时期早产儿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应加强产前健康宣教与产前检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早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科手足口病中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以及临床表现。方法通过对180例ADR患儿进行详细的分析报告,构建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 ADR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0.0%;ADR药物种类以抗生素为主,占76.1%;ADR类型以过敏为主,占71.6%;ADR发生的时间在30-60min,占55.0%。结论加强对临床儿科的合理用药,有效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苷酸微阵列技术在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及潜在致病位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在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确诊为复发性流产的患者60例,均留取流产物样本。应用Affymetrix Cyto Scan HD探针对样本进行SNP array检测,通过Affymetrix Chromosome Analysis Suite软件采用隐马科夫模型算法确定全基因组染色体区域的重复和缺失。结果 60例研究标本检测成功率为100. 00%,共检测出44例样本异常,其中三倍染色体异常4例(6. 67%),染色体微小的缺失或重复3例(5. 00%),X染色体缺失8例(13. 33%),单亲二倍体1例(1. 67%),2号染色体重复1例(1. 67%),4号染色体重复1例(1. 67%),9号染色体重复1例(1. 67%),13号染色体重复2例(3. 33%),14号染色体重复1例(1. 67%),15号染色体重复1例(1. 67%),16号染色体重复10例(16. 67%),17号染色体重复1例(1. 67%),18号染色体重复2例(3. 33%),20号染色体重复1例(1. 67%),21号染色体重复4例(6. 67%),22号染色体重复3例(5. 00%)。其中年龄≥35岁患者的样本异常率为88. 89%(16/18),高于年龄≤35岁患者的66. 67%(2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所有标本检测成功率达100. 00%,检出染色体异常率达73. 33%。染色体重复、缺失是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X染色体缺失,16号、21号和22号染色体异常为主要潜在致病位点。核苷酸微阵列技术可检测出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以及染色体微小缺失,有助于全面了解复发性流产染色体异常状况,指导再次生育流产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1.
许德权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936-1936
目的 探讨分析抗生素在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参考.方法 对我院计算机数据库中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录完整的300例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抗生素的使用率为47.33%(142/300);抗生素临床使用剂型:注射剂占73.5%,口服药占26.5%;抗生素临床使用种类:B-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两种抗生素的使用频率较高;病原学检测和药物敏感度试验率为90%;抗生素联合用药率为7.04%.抗生素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阿奇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等.结论 抗生素在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及WHO的标准执行,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率,合理调控使用剂型,常规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物敏感度试验,减少联合用药,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不同给药方式联合应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慢性盆腔炎条件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与观察组(67例),对照组于每个月经周期第1~7天单纯口服抗生素,连续4个疗程;观察组口服抗生素的同时,采用中药口服后续中药灌肠治疗的方法。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4%,无不良反应发生,疾病复发率为4.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8%,疾病复发率为19.4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联合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显,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和掌握医院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的395份2013年1-12月的我院儿科出院病历的资料,对抗菌药物名称、价格、剂量、使用频度、给药途径、联合用药、送检情况及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7.85%,其中治疗性用药298例,预防性用药49例;给药途径均为静脉给药,部分患儿结合口服或雾化吸入给药;抗菌药物品种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为主;联合用药者共62例,占17.87%,其中二联用药60例,三联用药2例;标本送检率为12.39%,其中检出阳性率为23.26%;用药合理或基本合理者共309例,占89.05%,不合理者共38例,占10.95%。结论儿科住院病例仍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体现在使用剂量过大、联合用药不当、选用品种不合理、无指证用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医院2006~2010年45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药品种类、微生物出现次数、给药途径以及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各种因素。结果 451例药物不良反应中,女性占总例数的58.09%(262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总例数的87.36%(394例);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为抗感染药,占总例数的71.4%(322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总例数的62.75%(283例)。结论增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使用抗感染药物非常广泛,合理有效地使用抗感染药物,不仅关系到患儿的身体健康,也反映出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文章总结分析了儿科抗感染药物使用现状,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指导意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儿科住院病例共143例。其中男79例,女64例;感染疾病134例,非感染疾病9例;平均年龄4.6岁,实际年龄1天~14岁。抗感染药物使用,见表1。本组病例共使用抗感染药物25种,其中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13例;头孢菌素类9例;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28例;青霉素类或红霉素+其他抗感染药24例;头孢菌素+其他抗感染药19例;青霉素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在儿科应用的临床合理性,为加强药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6月儿科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的患儿150例,汇总患儿基本资料、药物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CK-MB测量值等信息。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0例患儿中,男78例(52.00%),女72例(48.00%);年龄≤6岁有130例(86.67%),经CK-MB等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损伤的有67例(44.67%),83例(55.33%)在未确诊的情况下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116例患儿用药剂量为1.0 g/次;联合3种及以上种药物治疗的有116例(77.33%),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有138例(92.00%)。结论儿科在使用磷酸肌酸钠时存在超剂量使用现象,临床应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管理,以促进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致不良反应及临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96例患者的抗菌药物种类、给药方式、累及系统或器官及表现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本研究9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β-内酰胺类用药62例(64.6%),喹诺酮类用药34例(35.4%);给药方式:静脉滴注50例(52.1%),皮下注射23例(24.0%),肌肉注射15例(15.6%),口服用药8例(8.3%);不良反应类型:神经系统反应11例(11.5%),消化系统反应19例(19.8%),皮肤及其附件的过敏反应22例(22.9%),心血管不良反应31例(32.3%)。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致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复杂,采取预防对策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儿科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0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67例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和病例采集,统计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背景资料,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 儿科住院患儿中使用抗生素比例为总人数的一半,抗生素中头孢类使用最为频繁,儿科使用抗生素以单一用药为主且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我院儿科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并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300例围手术期患者的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中有关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信息,按照国家有关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相关评价标准,逐一分析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方案,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剂量、次数及换药理由及其合理性等.结果 300例围手术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单一治疗方案的应用率为74.67%(224/300),二联方案的应用率为25.33%(76/300).其中,抗菌药物种类的应用合理性为88.67%(266/300),给药途径的合理性为100.00%(300/300),给药剂量的合理性为63.67%(191/300),给药次数的合理性为37.33%(112/300),换药理由的合理性为64.33%(193/300).结论 该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对围手术期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尚存在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兵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方法收集兵团2011年各师团医院上报有效ADR报告481份。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ADR类型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1例ADR报告中。35~47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9.7%。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5.4%,抗感染药致ADR发生率最高为56.7%。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和附件损伤占57.2%。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静滴药物。减少ADR在医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