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严重困扰中老年如注健康的发病率极高的常见病,西医局限于激素替代治疗,中医药在整体现的指导下辨治本病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现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抑郁症属于女性情感精神障碍,患者首次发病在围绝经期,临床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情绪低迷、精力缺乏等症状。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最终发展成严重抑郁症,严重地影响了妇女的生活质量。古医籍文献中虽不曾出现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病名,有关本病的记录可散见于"脏躁"、"百合病"、"郁证"、"不寐"中。现将本病的中医辨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症状潮红、潮热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特征性的表现.对近10年围绝经期烘热汗出症的中医辨治予以综述,从脏腑、营卫、气血、奇经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围绝经期抑郁症这一临床疑难症从发病的生理基础、诱发因素、中医辨治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本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作用而致,在进行中药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心理干预,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症状潮红、潮热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特征性的表现.对近10年围绝经期烘热汗出症的中医辨治予以综述,从脏腑、营卫、气血、奇经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6.
<正>围绝经期是卵巢功能渐衰直至消失的过渡时期[1],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形成的激素水平变化直接影响着某些疾病的发病倾向性。最新的研究显示,围绝经期患者罹患甲状腺结节和乳腺结节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2-3],意味着围绝经期和结节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王行宽教授为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相似文献
7.
胡国华教授认为女子以肾气肾精为根,肝血为本,一旦出现元阴元阳亏虚,则导致脏腑、经脉、官窍失其滋养温煦,气机失畅。故绝经前后冲任虚衰、肾气阴精衰退、肝气郁滞是引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根本原因。胡国华教授以肝肾为主,强调肾虚肝旺为本病主要病机,治以清肝益肾为主。故胡师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时主张"泻南""补北",即清肝火以疏肝解郁平心火,健脾胃培补后天以滋养先天之肾气肾精,同时滋补元阴以清肝心之热使心肾既济,脏腑功能协调,从而患者得以平稳度过围绝经期。更年清肝饮为胡师多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其可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女性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精神情志、心血管等方面诸症。 相似文献
8.
9.
围绝经期综合征辨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临床表现为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皮肤蚁行感等。导师刘静君主任医师从事临床、 相似文献
10.
11.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现代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中医认为,围绝经期抑郁症是以生理性衰老的肾气亏虚为发病的内在基本条件.阳气不振、阳衰神颓、气机郁滞是本病的重要病机.以"懒、散、呆、变、忧"的心理症状和脾肾阳虚,气机郁滞的躯体症状为临床特征,具有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心理倾向.振奋阳气、彰明神志、畅达气机为抑郁症的主要治法.本文就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证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总称,发病率较高,围绝经期潮热是其较为突出的症状.丁雷主任医师善于中医辨证论治各种内分泌疾病,尤其对于治疗围绝经潮热有独到的见解.丁老师认为该病的发病以肾精亏虚为本,偏于肾阴虚,阴虚火旺常导致该病的发生,并根据"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原则,采用河车大造丸化裁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持续下降,失去对泌尿系统保护作用,致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易造成耐药菌产生.本文结合围绝经期女子七七而天癸竭、肝肾阴虚病机特征,确立补肾养阴、清热利湿、随兼证变治之法,主以猪苓汤加减取得较好疗效,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班雪雯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6):34+36-34,36
围绝经期所产生的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文中从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等三方面阐述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金季玲教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辨治思路,其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是肾虚肝郁、心神失养,确立补肾疏肝、宁心安神治法,临床善用滋水清肝饮治疗,不囿于古方,随证加减,同时配合心理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浅谈脂肪肝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静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
脂肪肝系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并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在某些地区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同其他慢性肝病相似,常无特异性表现,仅有轻度的倦怠感、肝区疼痛不适、食欲不振、形体肥胖、腹胀等症,因而易被忽视.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是脂肪肝的三大病因,并且无论成因如何,总有部分患者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脂肪性肝硬化及其相关疾病.脂肪肝属中医"胁痛"、"积聚"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以痰湿内停、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多因饮食失调,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中毒所伤等致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胆.主要病理产物为痰饮、瘀血、气滞.病性属本虚标实证.在本为气虚,主要见肝脾气虚;在标为湿热、痰饮、瘀血、气滞,且多兼夹出现.临床治疗宜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