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脑梗死最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53.7%),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17.1%),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症、吸烟、糖尿病等,病变主要在颈内动脉系统,预后较好。结论:青年人脑梗死病因复杂,应尽早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2.
纤维蛋白原、二聚体、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亚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亚型患者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及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对其行CRP、Fbg、D-D测定,分析测定值与亚型的关系。结果:心源性栓塞型Fbg、D-D、CRP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最低。结论:Fbg、D-D、CRP在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作为病情评估的非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指导高危人群干预治疗。方法:对140例年龄在45岁以下的经影像学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脑梗死患者中患高血压87例(67.1%)、高脂血症38例(27.1%)、糖尿病20例(14.3%)、心源性栓塞29例(20.7%)、吸烟者60(42.7%)、酗酒者30例(21.4%)。结论:青年人脑梗死病因复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酗酒等是引起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早期积极预防并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在黄骅神农居医院就诊的50例疑似脑梗死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CTA检查的诊断结果,计算诊断效果。结果:DSA检查显示确诊脑梗死47例,CTA检查共检出真阳性45例,诊断灵敏度为95.74%,特异度为66.67%,准确率为94.00%,阳性预测值为97.83%,阴性预测值为50.00%;CTA检查的脑血管狭窄位置总符合率以及脑血管狭窄直径均与DSA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A检查的脑血管狭窄程度总符合率(93.75%)低于DSA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A检查具有较高的脑梗死诊断效能,可对脑血管狭窄位置、程度、直径进行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和防治青年脑卒中,对比分析青年人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病因、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青年脑梗死和146例青年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47例脑梗死患者有明确病因者133例(90.5%),病因不明者14例(9.5%),其中动脉粥样硬化84例(57.1%)、炎症性血管病20例(13.6%)、凝血机制障碍7例(4.8%)、先天性血管畸形7例(4.8%)、心源性栓塞4例(2.7%)、偏头痛诱发2例(1.4%)。147例中经治疗痊愈114例(77.6%),显著进步27例(18.4%),死亡6例(4.1%)。146例脑出血患者有明确病因者115例(78.8%),病因不明者31例(21.2%),其中先天性血管畸形57例(39.0%),动脉粥样硬化52例(35.6%),烟雾病4例(2.7%),脑静脉血栓形成引发脑出血2例(1.4%)。146例中经治疗痊愈106例(72.6%),显著进步19例(13.0%),死亡21例(14.4%)。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人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血管炎及先天性血管畸形分别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另一常见病因。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一般预后好,治愈率高,致残率低。脑出血的死亡率明显高于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7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瑶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5):6198-6199
目的:探讨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78例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有明确病因者68例,其中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最多,为50例,其余为心源性脑梗死12例,脑血管畸形6例。和同期中老年患者比较,本组病情恢复快,预后好,死亡率低。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是动脉硬化与心源性栓塞,高血压、高血脂症、吸烟、酗酒等是重要危险因素。青年人应合理饮食,劳逸结合,改正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首发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心源性疾病、凝血异常、血管畸形及血管炎等。主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饮酒、糖尿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预后良好。结论:尽早明确病因,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青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A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拟诊为脑梗死的患者100例,同时进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将64层螺旋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与DSA为金标,CTA检出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76.4%。结论 64层螺旋CTA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血管的狭窄,在某些方面可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100例住院ACI患者LPA水平,并按照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病因分型标准分为5个亚型,分析TOAST各亚型LPA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TOAST各亚型构成比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8%,小动脉闭塞型33%,不明病因型12%,心源性栓塞型11%,其他病因明确型6%.心源性栓塞型LPA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其他病因明确型、不明病因型,而小动脉闭塞型最低.LPA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5).结论 ACI患者LPA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LP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的构成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164例ACI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TOAST标准分为5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 本组TOAST各亚型构成比:小动脉闭塞型42.68%、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7.07%、心源性栓塞型10.37%、其他病因型3.66%和不明原因型26.22%;TOAST五个亚型中,心源性栓塞型NIHSS评分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而小动脉闭塞型最低;与小动脉闭塞型比较,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I患者NIHSS评分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沙瑞娟  张宙  余天浩  袁慧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838-6839,6845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和防治青年脑卒中,对比分析青年人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病因、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青年脑梗死和146例青年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47例脑梗死患者有明确病因者133例(90.5%),病因不明者14例(9.5%),其中动脉粥样硬化84例(57.1%)、炎症性血管病20例(13.6%)、凝血机制障碍7例(4.8%)、先天性血管畸形7例(4.8%)、心源性栓塞4例(2.7%)、偏头痛诱发2例(1.4%)。147例中经治疗痊愈114例(77.6%),显著进步27例(18.4%),死亡6例(4.1%)。146例脑出血患者有明确病因者115例(78.8%),病因不明者31例(21.2%),其中先天性血管畸形57例(39.0%),动脉粥样硬化52例(35.6%),烟雾病4例(2.7%),脑静脉血栓形成引发脑出血2例(1.4%)。146例中经治疗痊愈106例(72.6%),显著进步19例(13.0%)。死亡21例(14.4%)。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人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血管炎及先天性血管畸形分别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另一常见病因。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一般预后好,治愈率高,致残率低。脑出血的死亡率明显高于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252例为卒中组,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26例为对照组,应用TOAST分型对卒中组进行病因学分型,比较分析2组危险因素,通过DSA检查结果分析其脑血管病变特点。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心源性脑栓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未确定病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3.8%、29.4%、16.6%、17.5%、12.7%。危险因素暴露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50.0%)、吸烟(48.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8.1%)、血脂异常(24.2%)、糖尿病(13.1%)、饮酒(12.0%)。DSA异常患者94例(59.9%),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33.1%,前循环狭窄39.5%,其中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21.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仍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诊断脑梗死血管狭窄病变程度准确率。方法 选取收治的170例脑梗死患者,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A检查诊断血管狭窄、侧支循环检出、侧支循环等级情况。结果 170例脑梗死患者显示出1082条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CTA检查与DSA检查符合率为82.72%,CTA检查与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43,95CI:0.709~0.777,P0.001);CTA检查灵敏性为88.89%、特异性为90.32%、准确性为89.41%,CTA检查与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76,95CI:0.626~0.926,P0.001);170例脑梗死患者颅内1532条侧支动脉,CTA检查与DSA检查侧支循环等级符合率为97.85%,CTA检查与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06,95CI:0.867~0.944,P0.001)。结论 头颈部动脉CTA检查脑梗死可有效鉴别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等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叶酸与青年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卒中患者有700余万,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患者[1]。在我国青年卒中发病率占全年龄组卒中的2.5%~5.9%[2],且卒中发病的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青年脑梗死发病病因包括: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因素、脑血管发育异常、脑动脉炎、颈部动脉夹层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出血性脑梗死20例临床及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影像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3 a中341例住院非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分析30例HI的病因,临床和影像改变。结果:HI发病率占同期脑梗的88%。脑栓塞为其主要病因,占70%,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最早发生在脑梗死24 h内。最大时间30 d。26例发生在MGA分布区。有血肿型和非血肿型之分(18例和12例)。结论: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建议发病后1-2周进行影像学复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13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史有高血压病史58例(44.6%),其次为高血脂23例(17.7%),糖尿病史18例(13.8%),心脏病史14例(10.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4例(3.1%),其余13例(10.0%)无相关既往疾病史;不良嗜好中吸烟61例(46.9%),饮酒21例(16.2%);动态时发病79例(60.8%),静态时发病51例(39.2%)。出血性病变较缺血性病变多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预后良好。结论:青年脑梗死病因比较复杂,预后较好,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配合合理的治疗,可有效减少青年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控制营养状况评分与脑梗死预后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对49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控制营养状况评分及TOAST分型,比较高控制营养状况评分组与低控制营养状况评分组发病3个月的病残率及复发率,分析TOAST分型各型控制营养状况评分的差异。结果:随访3个月,高控制营养状况评分组病残率和复发率比低控制营养状况评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控制营养状况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型脑梗死患者CONUT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营养状况评分可以作为脑梗死预后判断的指标,在脑梗死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控制营养状况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379例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病例共379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超声心动图及血生化实验室等相关检查。患者行CTA/MRA/DSA、血管超声等脑血管检查。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头晕伴/不伴视物旋转、言语不清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最为常见(53.6%),梗死部位以桥脑、小脑最为常见。55.4%患者存在血管病变,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病变最常见。结论全面认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对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与病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探讨MPV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1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分为NIHSS评分>15分组及≤15分组,比较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MPV水平及其他临床检验结果(如白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等),并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将所有病例按OCSP分型,统计MPV在不同亚组间差异。结果 NIHSS评分>15分组MPV水平较NIHSS评分≤15分组显著升高(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升高为NIHSS评分>15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TACI组较LACI组MPV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MPV水平是评估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高MPV水平可能与导致脑梗死的心源性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近年来的流行病资料表明,脑血管疾病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居前列,其中脑梗死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其急性期病死率为5%~15%,致残率为50%。当前国际广泛使用的TOAST(是一项缺血性卒中亚型流行性病学研究)病因分型将脑梗死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等五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经济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