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焦小议     
三焦之名首见于<内经>,<内经>论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但由于论述的不够明确,遂使后世医家对于三焦的概念与功能争论纷纷.  相似文献   

2.
三焦小议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内经》以降,争议颇多,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有名有形”或“有名无形”之说。医家观点有“孤府”说,三段三焦说,腔子三焦说,“膜油”(或“脂膜”)三焦说,“外腑”说,胃部三焦说,淋巴系统说,温病辨证纲领说等等,均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三焦理论的内容。笔者认为:三焦,从藏象学的理论着眼,主要是指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今陈述管见如  相似文献   

3.
小议三焦     
通过对《内经》等前人论述中有关三焦的条文进行再认识,认为三焦的形态如同解剖学中的网膜、脂膜,附着在其他脏腑之外,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通路,其功能总归于“气化”。所以,“主气所生病”。  相似文献   

4.
三焦小议     
三焦之名首见于《内经》,《内经》论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但由于论述的不够明确,遂使后世医家对于三焦的概念与功能争论纷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中医三焦辨证探讨狐惑病的机理。方法:从狐惑病的发病部位、经络循行,涉及的脏腑心、肝、脾、肺、肾和胃、胆等进行理论探讨,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结果与结论:运用三焦辨证理论,辨析狐惑病,治疗上焦肺胃病多采用轻清疏散之法,如菊花、桑叶、蝉蜕、鱼腥草等;中焦脾胃病变多采用清热除湿之法,如厚朴、滑石、车前子、白豆蔻、藿香等,湿热并重则二者兼用;下焦肝胆病变多采用清泻火热、清热利湿之法,如栀子、柴胡、龙胆草、车前子、猪苓等;后期肝肾阴虚火旺者多采用滋阴降火,益精补肾之法,如当归、生地黄、麦冬、玄参、菟丝子、女贞子、五味子等。  相似文献   

6.
三焦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三焦者,上、中、下少阳之气所主也。五脏合五腑,三焦一腑无脏与合,故曰是孤之腑也。不但无脏与合,而三焦之腑,且将两脏;将,犹偕也,是以腑而并脏也。不但将两脏,而六腑之气,俱合三焦,故又曰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是三焦之气,合脏合腑,彻上彻下,彻外彻内,人身莫大之腑也。证之经论,其理自明。《灵枢·本俞》论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以  相似文献   

7.
韩景献 《中医杂志》2016,57(23):2061-2063
三焦及三焦气化是中医界学术探讨的热点之一。试从心为君主之官,心授命于心包,而三焦布气于心包络的角度阐述心借助心包络进而通过三焦来调节五脏六腑,以实现其主宰脏腑的功能。同时强调了三焦气化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揣摩三焦     
杜显远 《河南中医》2000,20(6):66-68
三焦之说始于《内经》,呈万世之法程,任百代之揣摩。坚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经文,是揣摩三焦的根本大法。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把握和运用三焦之说是揣摩三焦的最终目的。1三焦之概念 三焦是中渎之府、孤之府、决渎之官……对于这些不同名称的三焦,既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张冠李戴,而必须对号入座。欲使三焦对号入座,必先正名分。正之有法,法曰:以物命名则名正,以名命物应言顺。夫有是物,必有是用;有是用,亦必有是物。物为三焦之本,用为三焦之标。标本相符其名乃立,标本不符其名乃废。…  相似文献   

9.
论三焦     
历代医学家对三焦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使后之学者疑难丛生无所遵循,故有论清之必要。三焦,包括上、中、下三部分,是六腑之一。《难经·三十八难》云:“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张世贤注曰:“其腑不同各腑之在内。”《灵枢·经脉篇》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散络心包,循属三焦。”又心包络“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络,历络三焦”。这说明三焦与心包络,一脏  相似文献   

10.
辨三焦     
自古至今中医学界对三焦争论不已,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本文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分上中下三部分,其中上焦是胸腺、甲状腺(以及甲状腺旁腺),中焦是胰腺,下焦是肾脏。而中医之肾脏应该是大脑(含脊髓)和生殖器(也即命门)。三焦辨明清楚,其他长期一直困扰学界的中医疑难也将迎刃而解。基于新的脏腑理论,实现中西医真正的汇通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三焦新探     
关于“三焦”的形质,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对“三焦有名无形”。“三焦这躯腔”、“三焦为油膜”、“三焦为胃脘”等说,逐一否定。提出“三焦”即是小肠,而《内经》中的小肠则是输尿管的见解。为深入探讨“三焦”的实质,活跃中医界学术气氛,欢迎读者本着相互商榷、互相学习的心情,开展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三焦识     
三焦问题是从《内经》提出直到现在,中医界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古今医家对三焦的实质曾经多次探讨,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使后学者疑难丛生,无所遵循。笔者不揣浅陋,就学习所得及个人浅见,谈谈对三焦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三焦和三焦经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焦和三焦经实质的探讨孟竞璧(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古代医学家在两千年前,通过临床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生理功能、食品营养吸收、代谢和排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采用宏观的分析观察、归纳整理以及逻辑推理性思维,进行理论性创造。...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三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中医学的理論是貫彻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辯証法思想的,因而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也不必諱言,它毕竟只是屬于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辯証法。所以它唯物主义思想,还不能脫离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共同具有的直观性和臆测性的局限。有些观点天才地說对了,但却不能对于許多复杂的問題,作出完全符合科学原則的說明,它里面有科学根据,也夾杂着推测。同样,它的辯証观点,也具有一般古代辯証法所共有的历史的弱点。正如毛主席所說:“古代的辯証法,帶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質,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  相似文献   

15.
三焦考辨     
历代对三焦形态部位的认识,可概括为七种说法:(1)有名无形说(《难经·三十八难》、《千金方》等);(2)三焦即网膜说(陈无铎、唐容川等);(3)三焦相当于淋巴系统说(章太炎);(4)“焦”即脊椎之“椎”字(《灵枢·背腧篇》、何梦瑶等);  相似文献   

16.
三焦析疑     
<正>中医学术的形成,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推理,因而其基本理论,不论是阴阳、五行、六淫、八纲、五脏六腑……虽然内容各别,但总的说来,都是一种抽象概念。中医理论的又一特点,是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以此出发,贯穿于生理、病理、病因病  相似文献   

17.
18.
浅论三焦     
(一)三焦之名,始见于"内经".焦,根据《周礼》释义是"鐎"字省文,有器之义.《素问·六节脏象论》也肯定三焦为器,它说:"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仑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衡之《周礼》释义,焦为鐎字简写,为盛羹之具,有流可以转注.从而测知三焦的实质是一个装盛和转注液体的大器.关于三焦的"有形"和"无形"的争论.是从《难经》开始的.《难经》创三焦为无形之说后,继之者王叔和、孙思邈、滑伯仁,辨之者陈无择、张景岳、虞花溪、喻嘉言.后此诸家,各自其说,一直延及至今,尚未获得结论.然而正确解释《难经》对三焦的原意,则源得澄而流自清矣.《难经》二十五难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  相似文献   

19.
三焦求实     
蒋贤耀 《山西中医》1989,5(1):13-15
《内经》论腑有“三焦”而合为六腑,但从《难经·三十八难》提出“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历代便对其争论不休。由于经论不可违,即不敢疑其有无,争论的焦点就局限在形质上。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和基础,在中医学发展和急需现代化的今天,本文愿对此进行讨论,力求弄清其实质,终止这场两千多年的争论。一、“三焦”字面含义三焦之“焦”,《说文》曰:“火所伤也”,即《玉篇》之“火燃黑也”,《康熙字典》注为“火之臭味也”。除此之外,《玉篇》谓:“又炙也”。炙,则《说文》谓“炮肉也,从肉在火之上”;《诗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六腑三焦的功能与部位三焦的协调性出发论治脾胃病,主张辨证时首辨六腑三焦是否通畅,其次辨部位三焦之中焦是否和健,以燮理三焦、补益中气为主要治法,方用小柴胡汤、三仁汤、丹参饮、四君子汤加减,旨在通三焦、祛痰湿、调气血、安脾胃、调脏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