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7例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2个月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6,(11):1443-1444
目的:探讨分析保肝利水汤联合西药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治的86例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保肝利水汤。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0%、74.4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Cr为(106.97±50.16)umol/L,Alb为(31.96±4.36)g/L,门静脉内径为(1.22±0.16)cm,脾厚为(5.35±1.66)cm,24h尿量为(1215.48±186.91)ml,腹围为(82.56±2.63)cm,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肝利水汤联合西药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消除腹部肿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的疗效。方法:82例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加用附子理苓汤加减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胸围、尿量及血清白蛋白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3d、7d血清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实验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腹围(60.2±4.7)cm、24h尿量(2742.8±266.2)m L,对照组腹围(73.3±5.1)cm、24h尿量(1952.2±302.6)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顽固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腹围缩小情况以及24h尿量增加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达86.7%,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为10.0%,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艾灸配合内科常规疗法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80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仅限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内科常规配合针刺艾灸治疗,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腹水消退情况及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恢复和腹围、体重、24h尿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分别为(87.65±12.44)U/L、(78.32±15.51)U/L、(37.15±14.42)umol/L及(36.19±8.20)g/L,对照组分别为(124.92±15.56)U/L、(118.67±17.86)U/L、(76.84±17.76)umol/L及(25.37±7.24)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h尿量为(1712.87±206.54)ml,显著高于对照组(1503.26±191.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常规治疗配合针刺艾灸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可显著减少腹水的生成,改善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12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辨证施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腹部B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1.7%)及总有效率(95.0%)均优于对照组(48.3%、81.7%),复发率(6.7%)低于对照组(21.7%),且治疗组在降低患者血肌酐、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血钠及血钾水平、降低患者门静脉内径、脾厚及改善患者食欲不振、乏力、黄疸、下肢浮肿、腹胀及尿少方面较对照组有更好的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疗效较好,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腹水消退迅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在疗效及尿量、腹围、体重等指标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均存在显著优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西医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腹围及24h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疏肝活血的中药汤剂,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纳差、腹胀、浮肿等临床症状改善更快(P<0.05);治疗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 A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腹围[(79.1±6.47) cm]明显小于对照组[ (91.6±4.1)cm] (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8.8%,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改善纤维化指标,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东莞市莞城医院2012年4月-2015年3月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90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45例。中西医联合治疗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中药方剂治疗,西医治疗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现象发生率。结果: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干预总疗效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不良现象发生率跟西医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药联合中药方剂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疗效显著,跟单用常规西药对比,干预总疗效高,有利于促进临床指标改善,且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郭鹏飞  徐新松 《陕西中医》2014,(9):1108-1109
目的:观察中西药配合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3例,对照组7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外用敷脐剂及内服中药治疗。1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6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7.22%)。结论:中药配合西药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联合西医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例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9.2%(33/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23/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医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18例,依照就诊顺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偶数组)、对照组(奇数组),分别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西医治疗方法,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腹水减少量为(34.4±7.9)mm,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6.6±4.6)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A/G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确切,且操作较为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间在河源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研究。将60例患者进行分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接受西医治疗的为对照组,另一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 %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80例,采取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前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腹水积液消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另加服中药疏肝理气活血利水汤和软坚散结的软肝散。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6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收到了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40d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8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两组患者治疗之前及治疗后的腹围、体重、24h尿量对比中,其24h的尿量、腹围、体重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对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以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缓解,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