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康复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抑郁症状缓解的影响.方法 对74例入选病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心理干预组加用规范的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心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周末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3、6周末抑郁分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7.56,8.53,P<0.01).结论 积极规范的康复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障碍,有助于病人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同时配合音乐疗法。治疗1个月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HAMD、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t=3.75,P<0.01);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个月后HAMD、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16,P<0.05;t=3.21,P<0.01)。结论音乐疗法干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改善患者抑郁状态,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焦虑及其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因素,并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6例首次脑卒中的住院病人,随访机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一系列神经、心理评定、分别在病后第三、六、十二个月时随访。结果:206例脑卒中病人急性期(一个月内)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8.4%,三次随访心理干预组焦虑减分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期焦虑症状的发生及随访期间的持续存在(SAS减分少)与心理社会因素(治疗依从性差、家庭负担重、人均收入少,生活事件多或重,社会支持少、病前健康状况差)、人口学资料(女性、年龄较小)、病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着、智能相对完好)有关。结论:脑卒中后焦虑症状并少见,其发生以及持续存在不仅与疾病本身有关还与多种病前或病后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心理干预有助于焦虑的减轻。  相似文献   

4.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心理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和SDS量表评分.结果:首次评定两组P300电位结果和SDS量表分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次评定时,心理治疗组P300电位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P3潜伏期缩短及波幅升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DS量表分值心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功能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它不仅导致患者生理上的残疾,而且对患者认知、情感等心理过程也有较大的损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脑卒中患者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变化。据国内外资料报告,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约为23%~76%,因此,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康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46例,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并予抗抑郁药物干预,对比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defteiencyscoye,ND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变化.结果 与结论通过针对性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加强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恢复期抑郁对脑卒中病人远期疗效的影响以及帕罗西汀在脑卒中合并抑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2 1例恢复期脑卒中合并抑郁病人 ,按抑郁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并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病人在进行康复和原发病治疗同时 ,治疗组 64例 ,给予帕罗西汀 (赛乐特 ) 2 0mg d抗抑郁治疗 ,对照组 5 7例 ,给予安慰剂治疗 ,4个月后对两组病人抑郁状况和远期疗效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即ADL评分 )进行评定对比。结果 :恢复期脑卒中合并抑郁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明显正相关 ,帕罗西汀治疗卒中病人抑郁 ,治愈率为 48 4% ,有效率为 87 5 % ,治疗组ADL评分 69 6± 8 1分 ,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提示恢复期脑卒中病人合并抑郁对远期疗效有明显影响 ,赛乐特可以改善脑卒中病人抑郁状况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心理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量表对108例脑卒中患者应用SDS、SAS进行心理评估,将存在心理障碍的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加阶梯式心理治疗)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SDS、SAS及SF—36的分值及临床疗效。结果73.41%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以抑郁、焦虑多见。实验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后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躯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团体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88名PS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常规治疗加口服氟西汀组(B组)、常规治疗加团体心理治疗组(C组)、常规治疗合并团体心理治疗和口服氟西汀组(D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和Barthel指数(BI)评定各组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D两组HAMD总分均低于治疗前[(30.2±4.2)vs.(35.4±5.8),(26.7±5.0)vs.(35.1±6.2);均P<0.001],而BI总分均高于治疗前[(62.4±13.0)vs.(46.7±9.1),(80.1±10.3)vs.(45.4±14.7);均P<0.001].治疗后A组HAMD总分高于治疗前[(38.8±5.7)vs.(35.1±5.2);P<0.001],BI总分低于治疗前[(36.3±7.5)vs.(45.2±7.0);P<0.001].C组HAMD总分、BI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5.0)vs.(36.8±4.4),(42.7±8.3)vs.(44.4±9.6),均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亦能纠正认知障碍,缓解躯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07年6月-2011年12月份收治的260例患脑卒中且符合入选条件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康复功能训练3个月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调查并评价前后变化。结果通过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组患者训练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康复效果显著(t=-8.679,-6.938,-5.632;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年期自杀未遂者的作用,了解其生活事件、再自杀及应付方式的变化.方法:96例青年期自杀未遂者随机分到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住院时给予常规护理并随访一年及心理干预,对照组在住院时仅给予常规护理及一年后随访.两组在入组及干预后都做心理健康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生活质量综合问卷评定.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自杀未遂者各方面均有明显的改观,研究组干预后再次出现自杀未遂者4人(8.33%),对照组出现11人(22.92%),χ^2=3.87,P<0.05;研究组再自杀未遂次数6人次(12.50%),对照组再自杀次数16人次(33.33%),χ^2=5.89,P<0.05.研究组的依从性也有明显改观.干预后研究组的生活事件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13.4±8.7/17.2±15.4,5.3±2.7/9.5±6.2,2.3±2.5/4.7±6.4,t=3.21、2.31、2.01,P<0.05),应付方式也有明显改观.结论:青年期自杀未遂行为多由与家庭有关的生活事件及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引起.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青年期自杀未遂者心理健康状况、减少生活事件频度和再自杀危险、改善其对生活事件的应付方式、提高了自杀未遂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抑郁早期综合干预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疗效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量表评分对114例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并随访1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7例全部完成随访.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分在干预后5周,卒中后3、6、12个月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抑郁症状在研究组治愈51例(89.5%)、有效57例(100%),对照组分别为2例(3.5%)、7例(12.3%),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巴氏指数在干预后各时点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在干预后5周研究组(7.01±5.43)优于对照组(10.63±8.52,P<0.05),卒中后3、6、12个月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对卒中后抑郁具有很好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围手术期癌症病人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的作用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目的 :了解围手术期癌症病人抑郁、焦虑、恐惧状况及心理干预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 :对10 8例癌症病人手术前行心理评估 ,其中 6 1例在围手术期行心理干预 ,即一般性心理支持治疗、个别心理治疗、病人互助治疗、家庭和社会支持治疗、肌肉放松和意念引导等。对照组 47例仅采取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变化。结果 :围手术期癌症病人存在较严重的不良情绪 ,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其抑郁、焦虑、恐惧情绪 ,有助于其躯体疾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的提高。结论 :外科医护人员应重视癌症病人围手术期存在的不良心理 ,积极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情绪 ,有助于躯体疾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合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合并心理干预(研究组)、单用西酞普兰(对照组)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治疗PSD均有效,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14,P>0.05),研究组显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显著性(χ2=4.44,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6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34,P<0.05),研究组HAMD分数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26,P<0.05);两组在治疗6周后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研究组在治疗6周末AD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2.22,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42,P>0.05)。结论西酞普兰合并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及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名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组、非心理护理干预组,治疗6周,分别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和单独使用药物治疗,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0项(TAS-2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进行评定。所有数据输入SPSS17.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前两组间TAS-20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6周心理护理干预组TAS-2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非心理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86,-3.501,-9.487,-13.152;P<0.01)。治疗后第6周,心理护理干预组TAS-2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67,8.209,16.351,29.000;P<0.01),非心理护理干预组TAS-2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两组间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6周心理护理干预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非心理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5)。治疗后第6周,两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7,14.300;P<0.01);③治疗前两组间CGI-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6周心理护理干预组CGI-SI评分显著低于非心理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8,P<0.05)。治疗后第6周,两组CGI-S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93,11.696;P<0.01)。结论产后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和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 提高抑郁症病人心身康复质量。方法 对照组 44例采用抗抑郁药治疗和常规护理 ,观察组 62例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 ,两组病人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 SAS)、抑郁自评量表 ( SD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 NOSIE)评定。结果 观察组 SAS、SDS、NOSIE评分均明显显效 ,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与极显著性意义 ( P<0 .0 5 ,P<0 .0 1 )。结论 采用针对性心理干预对抑郁症康复及生活质量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内容包括集体心理护理、个别心理护理、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家庭干预等,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比较2组患者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HAMD、HAMA评分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2组HAMD、HAMA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有改善作用,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干预对比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老年抑郁障碍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符合CCMD -Ⅱ -R诊断标准的 72例抑郁性神经症和 10例抑郁症患者 ,按性别、年龄、文化等基本相同 ,分成对照和实验组各一半 ,实验组给以 6周的心理干预 ,两组均不用药物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及三个月后 ,测评老年抑郁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理干预前两组老年抑郁量表 (SDS)得分分别为 17 41± 3 19、 17 5 1± 2 44,三个月后对照组下降不显著 ,而实验组明显下降 ( 17 5 1± 2 44/ 8 93± 5 5 2 ,t=10 89,P <0 0 0 1) ;生活满意度 (t=4 33,P <0 0 0 1)实验组显著提高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社会支持评定实验组 ( 31 15± 6 37/ 36 32± 6 86 ,t =4 93,P <0 0 0 1)也显著提高 ,而对照组则不明显。结论 :社区综合性心理干预可改变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抑郁情绪 ,改善认知水平 ,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心理干预辅助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家庭应对措施指导、认知和实践脱敏治疗等心理干预对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诊断为儿童哮喘,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60人,对照组56人,给予同样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日夜间症状记分及呼气峰流速(PEF)等。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日间症状记分、PEF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药物辅以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哮喘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