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的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138例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前静注前列腺素E1降低肺动脉压力;术中注意保护肺脏和心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体外循环后采用改良超滤法;术后予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E1、氧化亚氮吸入。结果:惠儿术前肺动脉压(68.33±17.13)mmHg(1mmHg=0.133kPa),术后1天肺动脉压(38.15±19.37)mmHg。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全组死亡9例,129例患儿痊愈出院。结论: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可以协助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和术后处理的注意事项,以减少婴幼儿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10kg以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婴幼儿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儿年龄11~26月,平均(19.4±8.5)月;体重5.5~10.0kg,平均(7.6±2.3)kg;室间隔缺损(VSD)20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肺动脉高压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3例。所有患儿均手术一期矫治,彻底纠正心内畸形,CPB转流时间32~110min,平均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30min,平均22min;心脏全部自动复跳,均顺利脱机;l例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病死率4.5%,余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充分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操作熟练,重视体外循环管理、围手术期处理,尤其是新技术、新药的合理应用,都有助于提高婴幼儿心脏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西地那非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70例,均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将患儿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西地那非组(n=37)和对照组(n=33),2组患儿年龄、肺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均在强心、利尿基础上,西地那非组给予口服西地那非(每次0.5 mg/kg,每4小时1次);对照组给予外周静脉前列腺素E1维持[5 ng/(kg.min),6~8 h/d]。2组均用药7~10 d,比较用药前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血压(BP)、动脉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a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西地那非组患儿治疗7~10 d后肺动脉压降低[(74.6±9.8)mmHg vs(58.3±7.7)mmHg,P<0.05]、动脉氧分压升高[(76.6±7.6)mmHg vs(88.3±5.8)mmHg,P<0.05]、血氧饱和度增加[(89.3±2.4)%vs(94.6±3.4)%,P<0.05],而对体循环血压无明显影响[(92.8±12.3)%vs(93.3±15.6)%,P>0.05],治疗后西地那非组与治疗前相比肺循环改善,而且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西地那非能有效减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的肺动脉压力,增加手术矫正心脏畸形的安全性,且给药方便、价格便宜,利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动脉收缩压的准确性。方法以47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在术前、术后测量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45.89±15.04)mmHg和(46.70±18.84)mmHg,术后分别为(35.17±11.08)mmHg和(33.09±13.74)mmHg,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t=0.43,P>0.05;术后t=1.54,P>0.05)。连续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和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术前r=0.748,P<0.01;术后r=0.795,P<0.01)。结论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较准确地评估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秀玲  赵志新 《医学争鸣》2005,26(23):2128-2128
1临床资料患儿,女,4岁,患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中重度肺动脉高压,体质量15 kg.入院后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和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术中体外循环63 min,动脉阻闭39 min.术后1 h清醒,呼吸机辅助2h,ICU监护20 h后转回病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先天性先脏病患者CPB(体外循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收的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CPB后有45例出现低氧血症,其余53例未出现低氧血症,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PB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结果:低氧血症组患儿术后2h、6h以及12h和24hPaO2/FiO2水平均显著低于非低氧血症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单因素分析可见,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术前存在右向左分流、术前肺动脉高压、术中机械通气模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小、肥胖以及术前合并右向左分流及肺动脉高压是诱发先天性心脏病CPB后低氧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和患儿的低龄、肥胖以及术前合并右向左分流及肺动脉高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总结双向Glenn分流术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24例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双向Glenn分流术,年龄4个月~14岁,体重6~30kg。以芬太尼5~10μg/kg、维库溴铵0.1~0.15mg/kg、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分别于右侧颈内及右股静脉置入双腔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左侧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麻醉维持药物为芬太尼15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手术开始后,根据心率、血压变化泵入多巴胺3~8μg.kg-1.min-1、硝酸甘油0.1~0.5μg.kg-1.min-1或肾上腺素0.02~0.05μg.kg-1.min-1,维持循环平稳;纠正酸血症,并适当补充人造胶体及新鲜冰冻血浆。结果术后早期患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为(88±6)%,较术前的(69±11)%显著升高(P<0.01)。所有患儿术前肺动脉压力为(13.9±4.3)mmHg(1mmHg=0.133kPa),术后升至(16.8±4.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VP为(6.4±2.3)cmH2O(1cmH2O=0.098kPa),术后显著升高至(19.3±3.6)cmH2O(P<0.01)。无1例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结论双向Glenn分流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循环平稳,并及时纠正酸血症和低血容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47例患儿,男27例,女20例,年龄范围从2天~5月,体重3~5kg,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15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12例;右室双出口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合并其他畸形6例;主动脉缩窄6例;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1例.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术后依据病情予米力农、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等持续静脉滴注以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 术后死亡4例(8.5%),发生各种并发症25例(53%).结论 小婴儿危重复杂先心病术后应用综合治疗措施,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45例3岁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接受体外循环手术36例,剖左胸动脉导管结扎术9例;围术期采用小儿心脏内、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结果全组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为6.7%。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及出血等。死亡原因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危象等。结论婴幼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一旦确诊就应尽早手术,但对术前有肺部感染或心衰,营养不良的患者,应积极控制感染和心衰,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小儿心脏内、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等的镶嵌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由于发育欠佳 ,尤其是体重低于 1 0kg公斤患儿 ,对体外循环有特别要求 ,转流中应尽量维持其生理状态。资料及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4例 ,男 1例 ,女 3例 ,年龄 2岁~ 3岁 1 1个月 ,体重 9kg~1 0kg,心功能Ⅰ~Ⅱ级 ,心胸比例 0 .5 4~ 0 .63 ,患儿均发育不良。其中室间隔缺损 2例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1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1例。2 体外循环方法 一例采用深低温 (2 1℃)低流量体外循环 ,3例采用中低温 (2 6℃~ 3 0℃)高流量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机为Gambro心肺机。西京90型小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o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473例10kg以下婴幼儿行心内直视手术,月龄1~36个月,平均(10.2±4.8)个月;体质量2.7~10k,平均(6.9±1.7)垤。所有手术均使用进口婴儿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浅或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采用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全组患者术中术后均使用改良超滤结合常规超滤。结果全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31~206min,平均(78±1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108min,平均(39±11)min。术中灌注压30~60mmHg,转流过程平稳,尿量均〉2ml/(kg·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5.8%,全部顺利脱机,464例痊愈出院。术后死亡9例,死亡率1.90%。结论建立更适用于婴幼儿非生理状态下的婴幼儿体外循环过程,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合适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加强液体出入量平衡的管理,以及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超滤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婴幼儿围手术期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陶利军 《医学综述》2011,17(10):1561-1562
目的观察三种输注剂量瑞芬太尼对神经外科术毕苏醒和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45例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3组:R1组15例,输注剂量为0.08μg/(kg.min);R2组15例,输注剂量为0.04μg/(kg.min);R3组15例,输注剂量为0.02μg/(kg.min)。全部患者用异丙酚、瑞芬太尼持续泵注和维库溴铵间断注射维持全麻,术毕各组持续输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观测术前、苏醒时、拔管时、拔管后2 min、拔管后5 min的动脉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结果与基础值比较,R1组动脉血压、心率无显著变化(P>0.05),R2组和R3组动脉血压、心率在T3和T4时点增快(P<0.05);于T3和T4时点,R2和R3组动脉血压、心率均升高,与R1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持续输注剂量0.08μg/(kg.min)瑞芬太尼可显著抑制神经外科术毕苏醒和拔管时呛咳引起的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王汝梅  卿胜强 《中外医疗》2009,28(25):18-20
目的评价盐酸地尔硫卓注射荆在治疗圈手术期高血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开放性病例收集研究。共收集124倒非心脏外科手术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先以5~10μg/(kg·min)静脉漓注或泵入,每5分钟遵增5~10μg/(kg·min),平均点滴速率在30min内渐增至10~20μg/(kg·min)。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对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的作用效果分别为:从治疗前的SBP/DBP208.8±19.4/118.4±10.2(mmHg)变为治疗后10min的SBF/DBP182.4±16.2/95.1±10.2(mmHg),和用药前相比P〈0.05;治疗后60min:SBP/DBP154.5±16.3/84.2±8.4mmHg,和用药前相比P〈0.001。给药前与给药后各时间段的心率无显着性改变(用药前心率:89.4±18.4次/min,用药后60min81.1±14.7次/min),P〉0.05。结论地尔硫卓注射剂治疗围手术期重症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持续输注瑞芬太尼抑制鼻内镜手术后拔管期间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将66例ASAI—II级择期行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手术患者分为3组:瑞芬太尼0.075μg·(kg·min)。(R1组,n=22)、瑞芬太尼0.05μg·(kg·min)。(R2组,n=22)与空白对照组(C组,n=22)。手术结束时,R1组和R2组停用丙泊酚,R1组继续输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1,R2组继续输注瑞芬太尼0.075μg·(kg·min)。至拔出气管插管后5min,C组手术结束时同时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观察3组停药前(TO)、拔管前(T1)、拔管后1min(T2)、3rain(T3)、5min(T4)时刻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同时观察3组患者苏醒时间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拔管前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瑞芬太尼组,3组患者苏醒时间R1组(9.8±2.6)min,R2组(8.9±2.3)min,C组(6.7±1.8)min,空白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瑞芬太尼组(P〈0.05)。结论术后以0.05~0.75μg·(kg·min)。速度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可减轻患者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患者可清醒耐受气管插管通气,是一种安全、有效、可控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肺保护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0kg先心病患儿的体外循环管理中的肺保护情况。方法65例低体重先心病惠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外科矫治术。采用膜式氧合器,预充量550-750ml,心肌保护采用改良St.Thomas液。45例使用人工肾透析器改良超滤(MUF)。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34.3±21.6)min,体外循环时间(62.2±23.7)min,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10.1±8.3)h。转流过程平稳,全部顺利停机。结论在低体重先心病患儿的心脏直视手术中,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CPB用品,术中给予良好的液体与呼吸管理,有效的药物保护,对保护肺功能有一定作用,是确保体外循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联合应用一氧化氮(NO)与米力农(Mil)防治心脏病术后右心衰竭,降低iNO撤离后反跳率,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32例,随机分为iNO组(iNO10ppm吸入)16例和iNO+Mil组[iNO10ppm吸入后1h启用米力农0.5μg/(kg.min)静脉维持]16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NO吸入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NO撤离的反跳发生率等。结果 iNO+Mil组中心静脉压(CVP)、跨肺压(TPG)降幅显著高于iNO组(P〈0.05),动脉收缩压(SAP)、动脉氧饱和度(SaO2)升幅显著高于iNO组(P〈0.05)。NO撤离后反跳率明显降低,并缩短了NO吸入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论 NO与Mil联合应用可有效防治心脏病术后右心衰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HTK液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并观察其心肌保护效果.方法:16例患者应用HTK液进行心肌保护,观察其临床指标.结果:14例(87.5%)心脏自动复跳;手术时间(228.6±31.5)min,体外循环时间(122.1±28.6)min,主动脉阻断(85.2±19.5)min,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时间(1.6±1.1)min,后并行循环时间(30.3±10.0) min;体外循环停止时多巴胺用量(5.0±2.5)μg·kg-1·min-1;术后呼吸机辅助(18.4±5.3)h,ICU停留(32.7±9.5)h.全组无1例死亡,均治愈出院,术后住院(11.6±2.2)d.结论: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HTK液灌注心脏,简单、安全,心肌保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的效果。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组(F组)、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组(SF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组(RF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于插管前予丙泊酚1mg/kg静注,F组给予芬太尼1μg/kg ,SF组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 ,RF组给予瑞芬太尼1μg/kg静注后,同时右美托咪定1μg/kg持续泵入10min ,达满意镇静深度后(BIS<60),迅速在喉镜直视下置入加强型气管导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F组给予芬太尼0.05μg/(kg · min),SF组给予舒芬太尼0.005μg/(kg · min),RF组给予瑞芬太尼0.05μg/(kg · min),三组均予右美托咪定0.4μg/(kg · h)持续泵入维持镇静镇痛。分别记录患者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镇静镇痛起效时间、达满意镇静深度时间、达满意镇静深度时 Ramsay评分、停药后拔管时间及镇静镇痛期间躁动、谵妄、人机对抗发生率。结果:RF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插管后较基础值未明显上升,且于各对应的时间点明显低于F组和SF组(P<0.05);SF组及RF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RF组镇痛起效时间,达满意镇静深度与停药后拔管时间明显短于F组和SF组(P<0.05);且其躁动、谵妄、人机对抗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效果更好,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与小儿腭裂修复术中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质量。方法:选择择期行腭裂修复术的小儿4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20例。麻醉诱导:两组均静注异丙酚2 mg/kg、阿曲库铵0.75 mg/kg,R组静注瑞芬太尼2.5μg/kg,F组静注芬太尼3μ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术中维持:两组均静脉泵注异丙酚50~100μg/(kg.min),阿曲库铵5~10μg/(kg.min),R组泵入瑞芬太尼0.08~0.5μg/(kg.min),F组则泵入芬太尼0.07~0.25μg/(kg.min)。记录诱导前(T1).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中30 min(T4)、手术结束时(T5)、清醒拔管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观察手术结束至患儿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结果:MAP:插管时和清醒拔管时R组低于F组(P<0.05),HR:插管时和手术结束时R组低于F组(P<0.05),拔管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苏醒拔管时间R组小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异丙酚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术中麻醉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完成的512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按术后有无呼吸功能衰竭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呼吸功能衰竭定义为术后机械通气48 h以上或全麻拔管后6 h再次插管行机械通气。结果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50例(9.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分级、血浆白蛋白浓度、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PB时间超过150 m in、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低于300 mmHg、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婴幼儿CPB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可根据CPB时间、术中是否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术后是否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预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亦可预先采取措施预防,以减少呼吸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