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述国 《安徽医学》2010,31(3):263-26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薄层动态增强表现。结果28例共发现4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2个,右叶27个,尾状叶3个。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强化,10%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88.1%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攸力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3):78-7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小肝癌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4.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重新阅片,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24例患者共检出24个病灶,均为单发病灶,平扫期多为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及门脉期强化多见。结论小肝癌螺旋CT三期动脉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能够为小肝癌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三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50例原发性肝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50例病例,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双期增强48例有强化,2例无强化,病灶密度呈快进快出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三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性,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梁日祥  林黎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547-154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50例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双期增强48例有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病灶密度呈“早进早出”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以及增强表现.结果56例共发现8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平 《当代医学》2010,16(22):76-7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60例共发现9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5%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苗杰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2):737-738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共发现4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3%强化,7%无显著强化,门静脉期8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性,对肝癌检出和诊断的正确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36例共发现4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5%强化,9.5%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2%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 36例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33例强化,占91.7%,3例无明显强化占8.3%;门脉期32例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占88.9%,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增强特征,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56例共发现8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结果:48例中共发现65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9个,右叶42个,尾状叶4个;病灶直径平均(2.56±0.31)cm。肝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93.8%),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72.3%),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75.4%),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包膜完整的小肝癌患者PTEN表达阳性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小肝癌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PTEN蛋白的表达与肝癌完整包膜间呈正相关(r=0.215 2,P=0.024 1)。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特征,对于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与CT诊断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对比二者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6例(64个)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MRI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平扫呈高、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T1加权像呈高、低、等信号,T2加权像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而门脉期与延迟期则以低信号为主。CT平扫检出率明显低于MRI平扫检出率(χ2=4.005,P=0.045);CT增强扫描检出率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753)。结论螺旋CT及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均较高,临床可结合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最佳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CT资料。结果 26例肝细胞癌CT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肝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22例,4例病灶未见强化;门静脉期21例病灶呈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病灶呈高密度,延迟扫描26例病灶均呈低密度影,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反映肝细胞癌的增强特征,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选择适当治疗方法、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包括肺癌18例和肺结核球6例。测量各结节CT动态增强扫描中不同时间点(0s、30s、70s、120s和180s)相同层面感兴趣区的CT值,描绘并比较两种结节的CT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结果肺癌结节CT增强扫描后各时间点平均CT值较增强前增高在30Hu以上,而肺结核强化CT平均值增高在10Hu以下。两种结节的CT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不同。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肺癌和肺结核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甲状腺腺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选取4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和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同时接受术前超声造影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差异,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超声造影和多层螺旋CT对良恶性甲状腺结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对良恶性甲状腺结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显著低于超声造影(P0.05)。4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多层螺旋CT平扫多数可见均匀低密度灶,且边界清晰,钙化征和囊性灶偏少,仅少数边界欠清,且密度不均匀;40例患者增强扫描见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且强化密度显著高于病灶周围正常组织。46例受试者中44例超声造影表现为高增强(95.7%),部分可见环状增强带;2例(4.3%)表现为等增强,均呈均匀增强特点。结论超声造影和多层螺旋CT均在甲状腺腺瘤中具有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临床可将其联合作为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有效手段,以此降低误诊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CT检查发现的直径≤5cm的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肝细胞癌10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肝转移瘤7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边缘环状强化,延迟期低密度。血管瘤8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较小者整个病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增强区逐渐向病灶中心扩散,延迟期变成等密度。炎性假瘤3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延迟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结核瘤1例,门脉期、延迟期轻度环形强化。肝囊肿9例,三期均未见强化。结论大部分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在螺旋CT三期扫描图像上有其特征性表现,能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功能对肝脏血管瘤容积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血管瘤的CT资料。测定6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不同时相的CT值,并采用3D软件测定不同时相的强化容积。结果60例病例中,平扫有79个病灶(91.86%)为低密度灶,7个病灶为等或高密度;动脉期72个病灶边缘点状、斑片状强化,14个未出现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相继出现强化,最终都强化至等密度。3D后处理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相肿瘤的强化容积改变看到不同的瘤体整体形态学改变及肿瘤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回顾分析其CT多期扫描特点。结果6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平扫50例为低密度、12例为等密度,3例为高密度;增强动脉期:38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9例呈不均匀强化,8例轻微强化或不强化。门脉期HCC55例为低密度,10例为混杂密度;58例肝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52例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点状及小球状高密度强化,5例几乎不强化,1例不强化;门脉期:43例边缘点状强化,10例强化高于肝实质,5例强化呈等密度。18胆管细胞癌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断增强,延迟呈持续强化。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强化为高密度,中央见低密度低密度不强化影,门脉期强化呈略高密度,延迟呈相对低密度,其中2例中心瘢痕区可强化,呈相对高密度。2例肝腺瘤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结论严格控制螺旋CT的多期扫描时间,掌握好多期CT影像改变特点,螺旋CT对大多数HCC、肝血管瘤能做出正确诊断,其他如不典型HCC、肝腺瘤、FNH单从影像对其鉴别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