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岑强  杨明  王青 《北京医学》2011,33(1):5-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连续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116例)及无房颤组(NAF组,104例),测定2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其与房颤之间的关系。结果 AF组中阵发性房颤59例,持续性房颤24例,永久性房颤33例。AF组患者的BNP(198.66±118.84pg/mlvs.86.37±66.97pg/ml)与LVMI(127.19±28.05g/m2vs.83.70±17.22g/m2)明显高于NAF组(P〈0.01)。永久性房颤患者BNP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2.45±134.37pg/mlvs.178.95±102.72pg/ml,P〈0.05),而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BNP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hs-CR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房颤患者BNP与患者LVMI、LA、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房颤的可能性增大。hs-CRP与房颤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NP与高血压房颤之间关系密切。BNP可作为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缺氧环境下高血压心脏病房颤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尿微量白蛋白及左房内径的变化,为早期防治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方法观察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18例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房颤患者,分为持续房颤(122例)和阵发房颤(96例)两组,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高血压心脏病无房颤组患者(102例)。且按海拔高度每1000米分为3组,比较各组hs-CRP、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左心房内径。结果hs-CRP浓度高海拔≥4200m阵发房颤组为(9.46±3.0)mg/L高于较低海拔组2200m的(6.20±1.9)mg/L(P〈0.05);hs-CRP浓度高海拔≥4200m持续房颤组为(12.57±2.4)mg/L,高于较低海拔组2200m持续房颤组的(9.97±3.0)mg/L(P〈0.05);hs-CRP浓度相同海拔段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海拔2200m时3组无明显差异(P〉0.05);海拔3200m时持续性房颤组(43.30±1.8)mg/L高于阵发性房颤组(31.12±2.9)m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房内径相同海拔段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且阵发性房颤组高于无房颤组(P〈0.05)。结论高海拔缺氧环境对心脏有损害,hs-CRP与尿微量白蛋白升高使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房颤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心锚重复蛋白(CARP)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AF)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心电图将患者分为窦律组(86例)及房颤组(92 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CARP和hs-CRP水平.探讨高血压患者的CARP和hs-CRP水平与AF之间的关系.结果 房颤组患者血清CARP、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房颤组内,不同类型房颤分组下的血清CA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永久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AF患者CARP水平与患者LA、IVSD、hs-CRP、AF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血清CARP水平升高,AF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结论 高血压患者AF发生与CARP、hs-CRP之间关系密切,提示CARP与炎症反应在高血压AF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心锚重复蛋白(CARP)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AF)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心电图将患者分为窦律组(86例)及房颤组(92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CARP和hs-CRP水平。探讨高血压患者的CARP和hs-CRP水平与AF之间的关系。结果房颤组患者血清CARP、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房颤组内,不同类型房颤分组下的血清CA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永久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AF患者CARP水平与患者LA、IVSD、hs-CRP、AF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血清CARP水平升高,AF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结论高血压患者AF发生与CARP、hs-CRP之间关系密切,提示CARP与炎症反应在高血压AF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观察36例有PAF的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的血浆BNP水平、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36例无PAF病史的高血压患者(B组)进行比较;在有PAF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观察了19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和房颤发作期的血浆BNP水平作对照,并以5例患者在房颤发作前、中、后的血浆BNP水平对照。结果有PAF病史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无PAF病史者[(69.99±55.18)μg/L比(32.21±22.80)μg/L,P〈0.01]、LVEF显著低于无PAF病史者[(61±8)%比(67±5)%,P〈0.05],两组左房内径无差异。19例PAF者房颤发作时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时[(132.45±46.68)μg/L比(62.72±38.40)μg/L,P〈0.01],5例PAF者房颤发作时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房颤发作前及房颤中止后的BNP水平[(143.56±57.68)μg/L比(79.68±27.08)μg/L及(143.56±57.68)μg/L比(95.88±38.39)μg/L,P〈0.05]。结论PAF发作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NP释放。窦性心律时血浆BNP水平可能用于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P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孤立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与血浆B型利钠肽(BN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4例孤立型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和32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血浆BNP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房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BNP水平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98±95)vs(47±18)pg/ml,P〈0.05〕。房颤转为窦律后BNP明显下降〔(298±95)vs(134±39)pg/ml,P〈0.05〕。结论孤立型阵发性房颤患者BNP水平增高,房颤转律后BNP显著下降,说明房颤可影响BNP的分泌,故临床上对于BNP升高者除心力衰竭外还应考虑房颤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水平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1月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病患者158例,其中房颤组83例,无房颤组75例。以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心功能,采用双单克隆抗体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心功能相同时,房颤组的BNP浓度为(112±75)ng/L,显著高于无房颤组[(39±26)ng/L,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为(113±84)ng/L,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110±69)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瓣膜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为(84±73)ng/L,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BNP浓度[(117±76)ng/11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患者血BNP水平升高。在心功能相同的情况下,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瓣膜性与非瓣膜性房颤的BN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联合测定血浆N末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eotein,hs-CRP)及Tei指数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和对照组(正常人)40例,其中高血压患者分为2个亚组,无左心室肥厚组(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高血压Ⅰ组)和伴LVH组(高血压Ⅱ组),每组各40例。测定并比较三组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Tei指数和NT-pro BNP和hs-CRP水平。结果:高血压Ⅰ组患者LV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ei指数、血浆NT-pro BNP、hs-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Ⅱ组患者LVMI、Tei指数、血浆NT-pro BNP、hs-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Ⅱ组患者Tei指数、血浆NT-pro BNP、hs-CRP水平均较高血压Ⅰ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NT-pro BNP、hs-CRP及Tei指数是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为探索老年高血压患者LVH和伴有心功能不全患者早期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更早地提供了相关临床决策和理论依据,减少心血管病发生率,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影响,及IMT与LVMI关系.方法 选择1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2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 (T2DM组)70例,原发性高血压不合并2型糖尿病组(非T2DM组)80例,测定所有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的有关参数,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LVMI均明显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P<O.05,P<0.01),且IMT和左室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BMI与LVMI相关,BMI与LVMI呈正相关( 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左室质量指数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性研究评估钠尿肽水平与阵发性房颤/房速(AF/AT)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39例患有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7天的Holter监测,根据Holter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阵发性AF/AT组和非阵发性AF/AT组。在开始监测前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浆中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和脑钠肽(BNP)水平。结果 239名入选患者中18例(7.5%)患者发生阵发性AF/AT。阵发性与非阵发性AF/AT患者相比NTpro BNP(154.4 vs.52.8 ng/L,P0.05)和BNP(70.0 vs.43.9 ng/L,P0.05)水平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作用特征曲线分析发现NT-pro BNP和BN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5%CI=0.59~0.90,P=0.004)和0.75(95%CI=0.61~0.89,P=0.002)。结论血浆NT-pro BNP和BNP水平对于心衰患者发生阵发性AF/AT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通过血浆钠尿肽水平筛查尚未明确诊断的阵发性AF/AT,也许是预防中风发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射血分数(EF)的变化,探讨炎症机制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与维持中的作用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108例冠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和非房颤患者108例(对照组)血浆hs-CRP和IL-6浓度,同时测定左心室EF值,分析hs-CRP和IL-6变化与房颤和EF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浆hs-CRP、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s-CRP、IL-6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房颤组EF值低于对照组(P〈0.05),EF值与血浆hs-CRP、IL-6浓度成负相关(r〈0)。结论: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与心功能减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效果及其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揭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拉西地平治疗,两组均治疗1年,每月随访1次,观察患者血压、房颤、左房内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9、0.121、0.091、0.074,均P〉0.05);治疗6个月研究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4.754.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减少(t=5.526、7.459,均P〈0.05);治疗6个月时两组左房内径均无明显变化,治疗12个月时研究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t=4.629,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长期用药(半年以上)可明显改善房颤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效改善左房重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6例心衰患者按是否存在AF分为AF组、窦性心律(SR)组,再将AF组患者按照静息心室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和以上分为两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BNP、NYHA分级以及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 AF组血浆BNP浓度高于SR组,在相同的NYHA心功能分级亚组中,AF组BNP水平在心功能II级与III级组中显著高于SR组。心衰合并AF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患者年龄(r=0.675,P〈0.01)、AF持续时间(r=0.669,P〈0.01)、左心房大小(r=0.734,P〈0.01)、左室大小(r=0.846,P〈0.01)均呈正相关;AF组中心室率控制与否两组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衰合并AF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年龄、AF持续时间、左房、左室内径有关,AF患者心室率控制与否与BNP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观察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接诊的70例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心功能状况及房颤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厄贝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状况均出现明显改善(P<0.01),厄贝沙坦组患者的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LADd)、左室重量指数(LVMI)值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患者(P<0.01),厄贝沙坦组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氨氯地平组(P<0.05),房颤发作频率及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P<0.05),房颤第一次发作间隙明显长于氨氯地平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的房颤发生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汪朝春  杨群爱 《浙江医学》2013,(23):2080-2082
目的探讨血清B型脑钠肽(BNP)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围生期心肌病(PPCM)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测定21例PPCM患者(观察组)BNP、hs-CRP,同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对患者进行1个月的随访。选取同期住院的正常分娩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BNP[(870.1±168.2)ng/L,(99.2±383)ng/L]、hs-CRP[(28.1±7.2)mg/L,(6。7±2.2)mg/L]明显升高(均P〈001),hs—CRP与BNP呈正相关(r=0.67,P〈0.01)。经过1个jEj的治疗,观察组平均LVEF由(33.1±9.5)%提高至(5034-12.1)%,BNP、hs-CRP[治疗后分别为(196.6±40.2)ng/L、(7.8±3.1)mg/L]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BNP及hs-CRP可以作为PPCM较好的诊断、治疗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何小君  邓学军 《西部医学》2008,20(1):78-79,81
目的探讨BNP与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关系,并比较厄贝沙坦、倍他乐克对心衰患者BNP、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程度慢性收缩心衰患者46例,随机分为倍他乐克组(23例)和厄贝沙坦组(23例),两组均加用ACEI,利尿剂或地戈辛,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检测BNP、LVEF。结果心衰患者心功能程度与LVEF、BNP显著相关,倍他乐克、厄贝沙坦治疗后BNP显著下降,LVEF显著升高,仅倍他乐克、厄贝沙坦对LVEF治后不同。结论倍它乐克、厄贝沙坦均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对心功能改善无明现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与左室肥厚(LVH)和舒张功能不全(LVD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114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标准分为LVH组和正常组,根据LVDD诊断标准分为舒张功能不全组和正常组。测定各组患者BNP水平,并检测其各项心脏超声指标[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LVEF、舒张早期血流播散速率(FPV)、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液流速峰值(E)以及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各项检测指标,以及BNP水平与各项心脏超声指标的关系。结果LVH组较正常组BNP水平及LVPWT均显著增加(均P〈0.01),E/A及FPV均显著降低(均P〈0.01);舒张功能不全组较正常组BNP浓度、LVPWT和LVMI均显著升高(均P〈0.01),E/A及FPV均显著降低(均P〈001);BNP与高血压患者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LVEDd、IVST、LVEF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LVPWT和LVMI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E/A和FPV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EF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左室肥厚或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时,其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BNP可作为反映LVH和LVDD状态的一种有价值的生化指标,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LVH和LVD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6例成功接受急诊PCI术的AMI患者,根据心肌Blush分级分为0+1级组(n=26)、2级组(n=32)和3级组(n=28)。于PCI术前及术后24h、48h、14d测定血浆BNP浓度,14d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血浆BNP水平PCI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24h、48h和14d时Blush0+1级组>Blush2级组>Blush3级组,24h时分别为(631±285)ng/L、(362±149)ng/L和(278±135)ng/L(P<0.05);48h时:(482±246)ng/L、(278±112)ng/L和(205±124)ng/L(P<0.05);14d时:(257±133)ng/L、(163±78)ng/L和(119±50)ng/L(P<0.05)。14d时BNP水平与LVEDVI(r=0.75,P<0.01)、LVESVI(r=0.78,P<0.01)呈正相关,与LVEF(r=-0.63,P<0.01)呈负相关。结论急诊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显著影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