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类疱疹病毒在人群中以隐性感染方式广为传播,可分为3大类8种类型,引起单纯疱疹的1型、2型,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的3型,以及作为首个被确认为人类肿瘤病毒的EB病毒(4型)已广为人知.随着移植治疗开展而受到重视的巨细胞病毒(5型)和6型也日益受到关注.人类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长期隐性感染,在免疫功能下降时激活致病,阐明其隐性感染机制可以寻找防治靶点,是临床防治的基础.文章概述人类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意义,以EB病毒隐性感染的机制研究为例,探讨机体与病毒共进化博弈的途径和意义,探索对策,为防治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Epstein-Barr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科,在很多肿瘤中都能够检测到,如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胃癌和淋巴瘤等.EBV致病谱广,在这些肿瘤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同,研究EBV感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肿瘤的生物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溶瘤病毒是一种大有发展潜力的生物治疗手段,它能选择性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中复制,最终裂解、杀死肿瘤细胞,并释放出子代病毒颗粒进一步感染周围的肿瘤细胞,此过程还有助于肿瘤相关抗原的释放。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单纯疱疹病毒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尤其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美国FDA已批准了其中的一种(T-VEC)在黑色素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目前,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也逐步显示出其自身的优势,部分研究初步揭示了该病毒的潜在价值,使其有望成为病毒疗法中更为重要的一员,本文就溶瘤单纯疱疹病毒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人群中普遍存在、体内广泛传播的双链DNA病毒.该病毒能终身隐性感染,免疫低下时再激活可以导致严重疾病,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得到广泛应用,脑炎等移植并发症与HHV-6再激活相关.在约1%的感染人群中,HHV-6与染色体端粒整合,能纵向传递,呈内源性持续感染状态,是导致活动性病毒感染的内源性因素.随着检测方法的进步,临床研究资料揭示了HHV-6再激活与一些疾病的关系,尤其与淋巴瘤、白血病和一些造血和免疫系统慢性疾病的关系,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6.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相关肿瘤中存在EBV及其产物,为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提供了理想靶点。通过抑制EBV转化蛋白表达,靶向EBV复制启动元件,诱导EBV裂解感染以及EBV特异性免疫治疗等途径,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以病毒为靶点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溶瘤性单纯疱疹病毒(HSV)载体G47A对人类乳腺癌细胞系SK—BR-3、MDA—MB-453和MDA—MB-231的细胞毒效应,探讨其对人乳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SK—BR-3、MDA—MB-453和MDA—MB-231,将G47A按不同滴度(MOI)加入培养液中,每天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G47△含有LacZ基因,其在被感染细胞中的表达可用X-gal染色检测。结果较低MOI(0.01)的G47△对SK—BR-3和MDA—M13-453具有较高的毒性,但对MDA—MB-231没有杀伤作用。在MOI=0.01的实验组,感染病毒后第5天,超过90%的SK—BR-3和MDA—MB-453细胞已被杀灭;但在MOI=0.01组及MOI=0.10组,MDA—MB-231感染G47△后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差异。采用X—gal染色证实了病毒在癌细胞中复制和传播。结论近期构建的HSV载体-G47△可有效杀灭人乳腺癌细胞SK—BR-3和MDA—MB-453,但未显示出对MDA-MB-231的影响。G47△的有效性及缺陷为新型溶瘤性单纯疱疹病毒G47△用于乳腺癌治疗的临床试验提供有力依据,但其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孟祥金  孙瑜 《肿瘤》1989,9(6):254-256
自1966年Naib首次提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以来,经过20多年的研究,虽然大量的资料支持这一设想,但也存在许多不能解释的问题,因此人们对HSV-2的单一作用开始怀疑。1977年Zur Hausen提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可能是宫颈癌的又一危险因素。1982年Zur Hausen又提出HSV-2作为“启动子”与HPV协同致癌学说,但此假设尚缺乏实验依据,仅是理论上的推测。本实验通过对宫颈癌患者血清HSV-2抗体及癌活检组织HPV DNA的检测,试图探讨HSV-2和HPV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韩国淋巴瘤与中国延边地区淋巴瘤和鼻咽癌中。EB病毒类型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巢式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和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检测。EB病毒的类型分布。结果 在韩国非霍奇金淋巴瘤中,57%的B细胞淋巴瘤和75%的T细胞淋巴瘤表现为EBNA-1阳性。“C”变异型为44%,“f”变异型为9%。而在15例霍奇金淋巴瘤中,4例为“CF”变异型,11例为“DF”型。在延边地区,22%的淋巴瘤和81%的鼻咽癌表现为EBNA-1阳性。除1例“f”变异型以外,均为“F”型,“C”变异型占鼻咽癌的63%。此外,30bp缺失型潜伏膜蛋白-1基因在韩国淋巴瘤病例中占80%,未缺失型占14%,两者兼有者占6%。而在延边地区,缺失型在淋巴瘤中仅占43%,在鼻咽癌中占40%。结论 EB病毒-1型为韩国和延边地区的主要EB病毒株。。BamHI“f”变异型在两地区均罕见。但在韩国淋巴瘤病例中,30bp缺失型LMP-1基因的检出率则明显高于我国延边地区。  相似文献   

10.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相关肿瘤中存在EBV及其产物,为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提供了理想靶点。通过抑制EBV转化蛋白表达,靶向EBV复制启动元件,诱导EBV裂解感染以及EBV特异性免疫治疗等途径,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以病毒为靶点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我国老年人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2例老年人EBV阳性DLBCL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 老年人EBV阳性DLBCL高发年龄70~79岁,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可伴结外器官受累,可出现巨脾和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伴有发热、体质量减轻等B症状,病理表现为多形性大细胞浸润,伴不同程度的反应性细胞,特别是T细胞增殖。结论 老年EBV阳性DLBCL患者肿瘤细胞CD20或CD79a阳性,EBV 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疾病进展快,对标准化疗反应差。利妥昔单抗对CD20阳性病例短期有效,但疗效有限。患者的生存期短。死亡原因主要是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2.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通过影响组蛋白和DNA结合的紧密程度,影响异染色质形成、基因印记和基因转录调控.MLL基因作为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编码基因,与肿瘤存在密切的关系.MLL基因家族中的MLL2在乳腺癌、大肠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中均异常高表达.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是否有MLL2的参与、参与的时间点及其发挥的作用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EB病毒(EBV)是一种DNA肿瘤病毒,以往有关EBV致瘤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淋巴细胞。目前检测发现人类T细胞淋巴瘤也存在EBV感染。近年来研究表明EBV感染可转化T淋巴细胞,EBV可能在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观察LMP1在T细胞中的分子生物效应,有助于了解T淋巴细胞中EBV的感染途径、感染方式以及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2008版的WHO分类中EB病毒(EBV)阳性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新的类型被单独特别列出。就其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发现DLBCL中的EBV的方法进行讨论,另外还就DLBCL患者中EBV感染状态潜在的预测和预后价值及对这类肿瘤的治疗策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尾型同源盒基因(CDX)家族主要包括CDX1、CDX2 、CDX4,是同源盒基因(HOX)Para HOX家族中的一员,作为转录调节因子在胚胎发育造血系统形成、肠上皮组织发育等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DX异常表达常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研究CDX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对肿瘤诊断、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尾型同源盒基因(CDX)家族主要包括CDX1、CDX2、CDX4,是同源盒基因(HOX)Para-HOX家族中的一员,作为转录调节因子在胚胎发育造血系统形成、肠上皮组织发育等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DX异常表达常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研究CDX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对肿瘤诊断、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宫颈癌癌基因(HCCR)是在人宫颈癌中发现的新基因,在人类大多数肿瘤中都有表达.研究表明HCCR可作为肝癌、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标记物,HCCR表达调节受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的调节,利用基因干扰技术发现HCCR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浸润及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近年的研究显示sox4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涉及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等多方面的调控.深入研究该基因与肿瘤的关系,有望为研发肿瘤的特异性诊断标志和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