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红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64-164
高热惊厥是指高热(体温3990)出现不久,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主要发生于6个月至3岁,偶发生于4至5岁.惊厥大多发生于急骤高热开始后12小时之内,呈全身发作,伴意识丧失,严重者颈项强直,面色紫组,惊厥时间可山数秒至十分钟或更长,可自行停止.反复发作可致脑损伤,进而导致智力低下,个别患儿可发展为癫痈.因此做好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非常重尊.  相似文献   

2.
1,病历介绍 患者,女,72岁,农民,因为反复发热3个月余于2007年4月20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2℃,体温高时头昏明显,无畏寒、咳嗽、吐泻,无皮疹,无腹痛腹泻,在当地诊所予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不祥),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自1989年12月开始经常流泪。右眼睑及右侧面颊部红肿。曾在某医院检查并对症治疗,未明确诊断。在省级某医院做眼眶部CT检查,诊断为右眼眶骨膜炎,经用红霉素、氢化可地松等药静点半个月,病情好转而停药。入院前半个月,右眼脸又红肿,并伴全身高热,持续不退,皮肤搔痒。查见,右眼部及右侧面颊部红肿,右眼眶部压痛明显,双侧颈部、颌下、锁骨上窝、腹股  相似文献   

4.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根据临床症状特点,属中医温病范畴。笔者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本病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5例患儿中,男8例,女7例,年龄在6个月至1岁者5例,1岁以上至3岁者8例,3岁以上至8岁者2例。其中1例伴高热惊厥,1例伴有支气管肺炎,3例伴轻度贫血。持续高热5天以上者8例,8天以上者7例。15例患儿均经抗炎、抗凝、扩管、支持疗法等治疗,临床症状仍未缓解。临床主要症状:持续高热5~10天不等(T38~39C之间),发热3~4天后,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  相似文献   

5.
姜大举 《中医研究》2001,14(2):53-53
余某 ,男 ,64岁 ,1998年 6月 2 1日初诊。发热 2个月 ,患者于 2个月前因受寒而引起发热 ,T38 6℃ ,伴恶寒 ,胸闷 ,咳嗽。查血WBC12 3× 10 9/L ,N0 81。X线胸片示 :两肺感染。抗炎治疗半个月 ,病情加重 ,并伴腹胀、腹痛 ,腹部可扪及小肿块。转某上级医院行CT、血清免疫学及TB—PCR等多项检查 ,确诊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伴腹膜淋巴结结核。予以抗结核及对症治疗 1月余 ,病情无好转 ,在服 3剂滋阴清热的中药后 ,病情进一步加剧。持续高热 ,T4 0 1℃左右 ,神志欠清 ,倦怠乏力 ,腹胀腹痛 ,不思饮食。恶寒 ,虽值夏天 ,但仍喜棉被…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组病因不明,好发于青少年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多具持续或反复顽固性高热,颈部或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极易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等疾病混淆。多数认为抗生素无效,糠皮质激素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罕有报道。我们于1997~1999年收住5例患者,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5例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24~37岁,平均27岁。病程8天~9个月,平均82天。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约0.6~2.ocm,平均1.1cm),伴颌下或腋下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0.6~1.scm,平均0.9cm)者3例。体温38.6~40.5℃,…  相似文献   

7.
1 热毒内结、气营两燔证 1.1 病例资料 靳某,男性,68岁,因"发热2周,伴皮疹6d"于2012年7月26日入院.入院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发热,体温38~39℃,伴恶寒、战栗、右腮肿痛,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示WBC 7.7 ×109/L,N82.9%.超声提示: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予抗生素治疗3d后患者热退,1周后患者再次出现高热,伴周身红色皮疹,辗转于多家医院,考虑药疹,每予抗生素、激素治疗后热退,后患者反复出现高热,皮疹增多融合成片,口腔内出现白水疱、糜烂,伴全身关节红肿疼痛,予补液、抗炎治疗效果不显转入我院.入院症见发热,体温38.6℃,周身皮肤片状红疹,无明显瘙痒,伴关节肿胀疼痛,无汗出,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口干不欲饮水,纳少,小便黄赤,大便偏干.查体:体温38.6℃,脉搏9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3/76 mmHg;口唇紫绀,咽部红,口腔溃疡,扁桃体Ⅱ°肿大;颈软,无抵抗,右侧淋巴结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因左额顶部红斑32年,伴结节3月就诊.患者出生后不久家长即发现其左侧头顶部有一紫红色斑片,不伴糜烂、破溃、出血及瘙痒,随年龄增长缓慢扩大,视为"胎记"而一直未经任何诊治.3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该斑片偏右侧出现一米粒大小紫红色丘疹,无痒痛,常反复自行习惯性搔抓,抓后偶有出血,均能自止,自觉其缓慢长大,遂来院就诊.自患病以来精神食欲良好,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体健,否认手术外伤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相似文献   

9.
督脉高热     
<正> 耿某,女,41岁。1991年1月10日初诊。两个月前因外感引起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未治疗。后渐感全身酸懒无力,近1个月加重,且每日晨7时至下午4时体温升高,起病时脊柱先热,随之舌根灼热,继而全身发热,此时测体温38.9℃,发热时全身疲乏尤甚,两目干涩,无恶寒汗出及头身痛,无口干口苦及厌油腻。在当地乡卫生院住院5天,经输液,加用青霉素.病毒唑,症状不减。又到某地区中医院就诊,诊为湿温证,  相似文献   

10.
淋巴结结核为外科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或破溃后经久不愈。笔者自1 989年开始应用民间流传的截根术治疗本病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1 40例 ,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1 0例 ;年龄 1 2~ 46岁 ;病程 3个月~ 8年。颈部淋巴结 1 0 6例 ,腹股沟淋巴结 1 0例 ,腋下淋巴结 1 9例 ,混合型5例。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若为单纯淋巴结肿大 ,可先作鸠尾穴割治 ,术后 1 5~ 30天观察全身症状及肿大的淋巴结变化情况 ,若出现饮食增加、睡眠加强、精神好转、肿大之淋巴结明显变小变软即可。若无上述变化 ,则…  相似文献   

11.
赵××,男性,22岁,江苏籍,农场工人。因间歇性发热1个月于1980年9月19日住上海中山医院,住院号153508。患者于8月19日突发高热,伴咽痛、畏寒,无寒战,8月26日来院急诊,体温39.6℃,经肌注柴胡注射液及口服消炎痛后,体温退而复升,时高时低。入院前半月回农场途中,吹风淋雨受凉并赤脚走湿地共1小时余,嗣后又感畏寒,体温又高达39.9℃,再来院急诊,留察5天,曾用青、链、卡那、庆大霉素和四环素等抗菌素治疗均无效,体温波动在38~40.5℃左右,晨低暮高,因持续高热,原因不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44岁,农民,因“反复高热1月余”于2004—2—3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诱因出现高热、腹痛、腹泻、头痛、胸痛等,伴腰痛、大汗、全身乏力、下肢关节痛。曾在外连续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治疗,无效。用激素及解热止痛片等退热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停药后即再次发热,来院。查体:T38.7℃ P90次/分R18次/分Bp18/10Kpa中年男性,一般情况可,热病容,神志清,精神可,自主体位.皮肤及颜面部潮红,  相似文献   

13.
1病历介绍 患者,女,40岁,因胸闷、心悸1个月,加重1周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 心悸、头昏,伴黑朦、乏力,同时感腰痛,未诊治,症状反复发作,活动时明显,1周前上 述症状加重,反复黑朦,每天2~3次,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汗多、乏力,无大、小便失禁, 无发热、咳嗽及咯血,在外院心电图检查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 ,3 0岁 ,主因右下胸痛 3个月 ,关节疼痛伴发热 1个月入院。患者 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胸痛 ,呈持续性 ,与呼吸无关 ,且不向它处放射 ,并伴有局部压痛 ,1个月前又出现全身多关节痛 ,伴发热 ,体温 3 7~ 3 8.5℃ ,以解热镇痛药治疗无效。查体 :体温3 7.5℃ ,脉搏 96次 /min ,血压 1 3 .3 / 1 0 .7kPa(1 0 0 / 80mmHg) ,营养中等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 ,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约 1cm× 2cm ,界清无压痛 ,质中等 ,右腋前线与第 6肋交界处稍隆起 ,压痛 (+) ,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肝肋下可及、叩痛 (+) ,脾肋下 2c…  相似文献   

15.
变应性亚败血症性红斑系一临床综合征。属中医之温热发斑范畴。现将 1例变应性亚败血症性红斑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  病例 :患者王伟 ,女 ,10岁 ,学生。住院病志号 :10 4 536 ,1995年 10月 2日入院。  主诉 :反复发热 ,伴四肢关节痛 ,皮肤红斑 1个月。  现病史 :该患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 ,出现高热达 4 0 .5℃ ,持续不退 ,在当地医院对症给予退热药 ,体温波动不稳定 ,相继出现四肢关节、腋下红斑 ,体温下降稳定 ,红斑随之消退 ,此后该患一直出现间歇热 ,体温在 37~ 4 0℃之间波动。曾于 1995年 8月 2 9日在哈医大附属一院就诊 ,以“变应…  相似文献   

16.
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咳嗽,轻微咳痰,无流涕喷嚏,无胸闷气喘,无大汗淋漓,反复来我院求治,行血常规检查提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及总数偏高,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先后予以左氧氟沙星针、阿奇霉素针等抗感染,具体用量不清,症状改善不理想,体温仍反复波动,波动于37.5℃~38.5℃。今患者又有发热,再次来我院求治,收入我科。  相似文献   

17.
肠结核1例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44岁,因"腹胀、腹痛、腹泻3+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腹痛与排便无明显关系,伴腹泻,黄色稀糊状大便,大便少则2~3次/d,多则4~5次/d,无黏液及脓血,无里急后重、肛门坠胀、肛周疼痛,同时近1个月自感时有发热,具体体温不详,伴盗汗.近半月同时有右下腹阵发性隐痛,体质量减轻约5 kg.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9岁,因"面部皮肤僵硬、周身反复多发性紫斑3年余,双下肢水肿1个月",于2007年9月28日收住入院.患者2004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自服退热药后体温恢复正常,以后半年内间歇性发热,面部皮肤僵硬,四肢散在紫斑.  相似文献   

19.
利春红 《中医杂志》2004,45(10):769-770
1 病情简介 患者,男,69岁,因走路不稳逐渐加重1年半,反复发热14个月于2003年5月6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11月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逐渐加重,逐渐不能跑步,无乏力感,服用脑复康等治疗病情仍继续发展.1年半后仅能扶行.2002年3月无诱因发热,体温最高39.3℃,伴头晕.无咳嗽、气紧、胸痛,无盗汗、消瘦.静脉点滴头孢曲松抗感染无效.5月头颅CT示小脑萎缩,肺部CT示"两侧少量胸腔积液",化验发现低T3综合征,考虑"结核性胸膜炎"予三联口服抗结核药治疗1月无效停药.1年多来反复发热体温38~39.3℃,解热镇痛药无效,物理降温有效,有时不用药体温自动下降至正常.全身无汗、自觉下肢冰冷1年多,口干、多饮、多尿2月.8年前患"前列腺增生", 经治好转. 阳痿8年. 无高血压、糖尿病史. 无烟酒嗜好. 无类似家族史.  相似文献   

20.
周某,男,3岁,1983年2月2日诊。患儿于1982年1月起反复发作夜间高热,常达40℃以上,数小时后自行消退,白天体温正常。高热时可见麻疹样皮疹,臀部较明显,随热退而消失。伴见关节肿痛。多次住院未能控制。曾住某医院,观察二十天,诊为变应性亚败血症。连续服用三个月强的松,小儿APC 及中药等,症状不缓解。查体:体温40.2℃,脉搏132次/分。可见左颈部红鱼斑疹,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颈左侧及腹股沟可触及2~3个黄豆大小活动淋巴结,质软,轻压痛。心率132次/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