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高度近视相关性。方法 采用12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门诊患者;且散瞳验光确诊同一患者一眼为正视眼,另一眼为高度近视眼;双眼均行检眼镜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确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结果 正视眼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遍布各期,其中增值期占到总数的41.67%;高度近视眼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明显降低,没有增值期改变。结论 高度近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性因素,而且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保护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多波长氪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ic retinopathy,DR)的疗效进行观察并总结研究.方法:选择经FFA检查确诊为增殖前期及增殖期的DR患者180例350眼,对不同部位的病变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行全视网膜光凝结果:350眼DR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后,有效323眼,总有效率923%,其中增殖前期190眼,有效187眼,有效率984%;增殖期160眼,有效136眼,有效率85.0%(P<0.01).结论:DR患者早期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可有效防止病变的发展,增加视力.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以及在眼底解剖区域的分布情况,为激光治疗提供完整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7月~2002年7月确诊为糖尿病495例982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片中证实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8人781眼的图像显示,其中男157人304眼、女性241人477眼,将病变分为背影期、增殖前期、增殖期,并按眼底解剖区域将病变分为全眼底、后极部、中周部和周边部四种类型.结果背影期133人266眼、增埴前期92人182眼、增殖期173人333眼.经统计分析,三者之间的病程无显著差异(t=1.333、0..834、1.797、P均>0.05),男女病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率差别有显著意义(χ2=10.637,P=10.637,P=0.001,P<0.005).全眼底型视网膜病变531眼(67.99%)、后极部型视网膜病变144眼(14.60%)、中周部型视网膜病变130眼(16.56%)、周边部型视网膜病变6眼(0.77%).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女性较多见.背景期、增殖前期、增殖期之间的病程差异不大,可能与糖尿病性的控制程度有关.全眼底型、后极部型和中周部型的病变在临床上较易辨认,而周而边部病变容易漏诊.造影时如后极部和中周周部未发现病变,应仔细检查周边视网膜,以便及时发现病灶,使病人得到适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干眼的情况,并探讨造成干眼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0月1日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共72例144眼.根据视网膜造影评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分组,A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0例,B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2例;另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C组).对比各组间主观症状、Schirmer I test(S I T)、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break-up time,NIBUT)、脂质层分级、印迹细胞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患者干眼发生率为61.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眼的发生率为50.0%,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干眼的发生率为70.0%,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与干眼发生有相关性(OR=17.00),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与于眼发生呈明显正相关(OR=57.29);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得分A组为(64.32±1.00),B组为(28.45 ±1.10),C组为(13.54 ±0.90),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A组NIBUT为(5.90 ±2.28)s,B组为(7.58±2.15)s,C组为(11.55 ±2.25)s,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SIT为(7.75 ±2.03) mm,B组为(8.75±1.98)mm,C组为(10.78±2.21)mm,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1);A组杯状细胞数为(59.00±5.18)个,B组为(67.50±3.93)个,C组为(80.94±8.87)个,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易发生干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较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状明显,泪膜功能稳定性下降,容易造成眼部干涩异物感.  相似文献   

5.
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测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将高度近视眼47例(47眼)和正常对照者42例(4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和边界的神经上皮层厚度以及视网膜地形图各地区域平均厚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的中心凹中心和边界和神经上皮层变薄非常显著,旁中心凹鼻侧和下方区域以及周边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非常显著;旁中心凹颞侧和上方区域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显著;但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测量神经上皮层厚度时,应综合分析某一点厚度和该点所在区域平均厚度.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 ,近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患病率逐年增加 ,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也相应增加 ,其中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占 6 1%。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6月 ,我院对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 2 3例 4 2只眼 ,其中只有视网膜上新生血管或视盘上新生血管者 2 8只眼 (占 6 6 7% ) ,视盘上及视网膜上同时存在新生血管的 12只眼 (占 2 8 6 % )。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只眼 (占 4 8% )。其中有 11只眼有玻璃体出血 ,待玻璃体出血基本吸收…  相似文献   

7.
32例高度近视眼黄斑病变眼底荧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罗雪英 《华夏医学》2012,25(2):209-21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病变眼底荧光造影(FFA)的表现特征。方法:选择-6.00D以上12~75岁的患者92例126眼行FFA检查,根据FFA的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出现黄斑病变32眼(25.4%),其中漆样裂纹性黄斑病变19眼(15.1%),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6眼(4.8%),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4眼(3.2%),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3眼(2.4%)。结论:高度近视眼的眼底黄斑部改变复杂多变,FFA的检查可明确病变的位置和性质,利于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PhNR)的改变.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20例(40眼)分为高度近视1组(-6.00~-10.00 DS) 10例(20眼)和高度近视2组(-10.25~-20.00 DS)10例(20眼),同时选取正常成人10人(20眼)为对照组,应用重庆康华AVE8000视觉电生理仪检查PhNR.结果 对照组受试者在强度1(2.000e-1 cd·s/m2)刺激下振幅较强度2(2.000e-2 cd·s/m2)和强度3(2.000e-3 cd·s/m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刺激光强度下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最佳刺激强度(2.000e-1 cd·s/m2)对高度近视1组和2组患者进行PhNR测试,高度近视1组与正常组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1组和对照组振幅较高度近视2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高度近视度数增加,其视网膜内层功能也受到损伤,PhNR可以作为高度近视眼内层视网膜功能检测的一个视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纯性近视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与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眼科接受检查的近视眼患者122例(236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眼组(-3.0 D<等效球镜≤-0.5 D)36眼、中度近视眼组(-6.0 D≤等效球镜≤-3.0 D)142眼和高度近视眼组(-13.0D≤等效球镜<-6.0 D)58眼。进行眼科常规检查,以及等效球镜、眼压、眼轴长度和视野检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度近视眼组和高度近视眼组眼轴长度[(25.2±0.7)mm、(26.9±0.7)mm]和等效球镜[(-4.7±0.7)D、(-8.2±1.5)D]高于低度近视眼组[(24.2±0.6)mm、(-2.0±0.5)],高度近视眼组高于中度近视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眼组上象限、下象限和鼻侧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138±14)μm、(146±11)μm、(68±6)μm,中度近视眼组分别为(126±14)μm、(130±10)μm、(62±6)μm,高度近视眼组分别为(113±11)μm、(118±10)μm、(50±4)μm,中度近视眼组和高度近视眼组上象限、下象限和鼻侧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小于低度近视眼组,高度近视眼组小于中度近视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和高度近视眼组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553,-0.672,-0.681;r=-0.616,-0.539,-0.882,均P<0.05)。结论单纯性近视眼患者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等效球镜和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近视眼在近距离用眼诱发调节后的调节反应及波前像差变化规律.方法 145名研究对象分为正视眼组(n=46)和近视眼组(n=99).分别测量调节幅度、调节反应量和波前像差(包括全眼、眼内和角膜高阶像差);观察近距离用眼诱发调节前后的全眼和角膜高阶像差变化;对近距离用眼诱发调节反应与像差变化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调节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眼组调节反应量显著小于正视眼组(P<0.05).与近距离诱发调节前比较,诱发调节后两组全眼像差均显著增大(P<0.05);近视眼组总高阶及其第3阶像差均显著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正视眼组的视网膜成像质量相关像差变化量与近距离用眼诱发调节反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近视眼组未发现类似规律性变化.结论 近距离用眼后,近视眼同时存在调节反应不足、调节诱发高阶像差增加及像差增加缺乏规律性三种情况.提示对近视眼进行矫治时应兼顾调节和像差的针对性补偿,从而提高其视网膜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可导致成人视力下降和失明[1].如及早对增殖前期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光凝治疗,可以有效的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2].为探讨尽早发现增殖前期及增殖早期视网膜病变,我们对100例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彩色眼底相分期与荧光血管造影(FFA)分期的进行分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光凝治疗提供诊断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C/A率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30名正视眼者(正视眼组)及90名近视眼者.对近视眼者根据屈光程度分为轻、中、高度近视眼3组;根据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从未戴镜、间断戴镜和持续戴镜组.采用同视机法测量AC/A率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轻度近视眼组AC/A率平均值为(3.22±1.51)Δ/D,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眼科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0例(120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60眼)和对照组(60例,60眼),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独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分期、视力、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分期Ⅰ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分期Ⅲ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0.3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0.8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0.0%(54/6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44/60)(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较单独西医治疗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视觉电生理的关系。方法:将39例78眼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测。结果: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各证型组的P100潜时延长,与正常人组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Ps波的改变基本随单纯期→增殖期的发展而减弱,增殖期趋向于熄灭,其中以血瘀气滞证偏多。结论:DR中医证型对P-VEP的潜时、波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F-ERG的b波波幅有一定影响,面中医证型各组间的b波无明显差异,血瘀气滞证对OPS波波幅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正视眼与高度近视眼中央角膜厚度(CCT)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SE≥-6.00D,散光≤-3.00D,共82例164眼,正视眼组裸眼视力≥1.0,屈光度为+1.00D~-0.25D,散光≤-0.50D,共48例96眼.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3)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结果 高度近视组164眼CCT为470.67~630.47(534.03±40.66)μm,正视组96眼CCT446.00~653.28(538.44±40.75)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2,P= 0.401).双眼CCT比较右眼CCT为(534.64±40.52)μm,左眼CCT为(535.68±40.98)μ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 >0.05).高度近视组CCT与屈光度两者无明显相关(P >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CCT较正视眼无明显变化,近视形成发展的过程对角膜中央未形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近视眼在近距离用眼诱发调节后的调节反应及波前像差变化规律.方法 145名研究对象分为正视眼组(n=46)和近视眼组(n=99).分别测量调节幅度、调节反应量和波前像差(包括全眼、眼内和角膜高阶像差);观察近距离用眼诱发调节前后的全眼和角膜高阶像差变化;对近距离用眼诱发调节反应与像差变化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调节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眼组调节反应量显著小于正视眼组(P<0.05).与近距离诱发调节前比较,诱发调节后两组全眼像差均显著增大(P<0.05);近视眼组总高阶及其第3阶像差均显著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正视眼组的视网膜成像质量相关像差变化量与近距离用眼诱发调节反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近视眼组未发现类似规律性变化.结论 近距离用眼后,近视眼同时存在调节反应不足、调节诱发高阶像差增加及像差增加缺乏规律性三种情况.提示对近视眼进行矫治时应兼顾调节和像差的针对性补偿,从而提高其视网膜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特征,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与黄斑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135例(249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99只未经治疗眼中,正常2眼占1%;Ⅰ期63眼占31.7%,其中黄斑区染料积存17眼;Ⅱ期41眼占20.6%,其中黄斑区染料积存17眼;Ⅲ期51眼占25.6%,其中黄斑区染料积存42眼;Ⅳ期34眼占17.1%,其中黄斑区染料积存20眼;Ⅴ~Ⅵ期8眼占4%,其中黄斑区染料积存2眼.糖尿病黄斑病变发生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不同时期,发病率为55.4%.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和糖尿病黄斑病变的早期诊断均敏感、可靠,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黄斑病变的治疗和预后评价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CDF)检测了23例高度近视眼、20例轻、中度近视眼的眼动脉、后睫状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参数与后睫状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较轻、中度近视组降低。故而推断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退行性变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9.
氩激光治疗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3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氩激光光凝治疗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78例103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给予全视网膜氩激光光凝,观察术前及术后1个月视力及眼底变化情况。结果视力提高32眼,无变化58眼,下降13眼。眼底检查新生血管完全消退63眼,部分消退36眼,需补充光凝。黄斑水肿完全或部分消退88眼。光凝后出现玻璃体积血1眼。结论氩激光治疗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病理改变.方法采用Zeiss OCT 3 A黄斑区扫描程序,对观察组21例36只眼,以视物变形、变暗,复视,近期视力下降为主诉症状的高度近视患者,以及对照组11例21只眼为无主诉症状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病例的眼轴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主诉症状组:主要表现为黄斑裂孔2例2只眼,玻璃体后脱离3例4只眼,视网膜前膜2例2只眼,视网膜劈裂2例3只眼,黄斑区视网膜浅脱(局限性色素上皮脱离和局限性神经上皮层脱离)5例7只眼,黄斑区CNV4例6只眼,视网膜玻璃体黏连2例2只眼,眼底后极部OCT扫描异常率为86.3%,未发现异常者2例4只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以及矫正视力与黄斑区异常OCT表现直接相关.而FFA检查未发现异常改变者为14例22只眼,异常率仅为26.3%.无主诉症状组:仅有1例1只眼见黄斑颞侧视网膜前膜.结论建议对高度近视患者定期采用OCT检测将有助于黄斑病变的早期诊断、选择手术方式以及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