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检测了53例单纯频发室早患儿的抗CoxBIgM抗体,抗心肌线粒体抗体,抗心磷脂抗体以及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结果显示单纯旰搏患儿约1/3病例与CoxB病毒感染有关,约1/4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改变,但是继发于病毒感染,因此认为单纯早搏免疫学改变系继发于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时6个月~12岁132例正常小儿,6D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47例忠性肾炎高血压和27例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患儿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进行了测定,发现心衰患儿 cAMP 和 cGMP 显著增高,且与心衰严重程度里显著正相关。心功能Ⅲ级与Ⅳ级之间 cAMP 无显著差异。提示严重充血性心衰时,心肌细胞内 cAMP 产生相对不足;肾炎高血压患儿 cAMP 基本正常,而 cGMP 显著升高;心律失常(包括频发房早,频发室早、阵发性房性,结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患儿 cAMP 正常,阵发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患儿 cGMP显著升高,而房早和室早患儿的 cGMP 正常。说明环核苷酸系统在小儿心衰,肾炎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儿科临床应用环核苷酸类制剂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室性早搏 (室早 )是小儿心律失常中常见的一种 ,可见于健康儿童、心肌炎或其他心脏病患儿 ,严重心脏疾病时 ,频发室早可使猝死率增加。我们对 1996年 5月~ 1999年 5月收治的 5 2例室早患儿的 2 4h动态心电图 (DCG)进行分析 ,探讨小儿室早的心电图形态特征及昼夜变化与器质性心脏病之间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1996年 5月~ 1999年 5月室早患儿 5 2例 ,有器质性心脏病 2 9例为心脏病组 ,男 18例 ,女 11例 ,年龄 4~13岁。经查体及辅助检查、除室早外未发现明确心脏病为对照组 2 3例 ,男 13例 ,女 10例 ,年龄 3~ 14岁…  相似文献   

4.
左室假腱索误诊心肌炎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男,9岁。1995年12月因感冒发热在医院就诊时发现患儿心律不齐。心电图为多发性房早、室早,即在门诊按病毒性心肌炎应用维生素C、肌苷、辅酶Q10等药物治疗,复查多次心电图仍为多发性房早和室早。在此期间多次到外院及我院诊治疗效不佳,于1997年8月...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威豪CompasXMHolter系统检测43例病毒性心肌炎和19例正常儿童的心率变异性。根据是否并发室性早搏(VPC)将病毒性心肌炎分为室早组和非室早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室早组与非室早组和对照组比较,心率变异性降低(P<005)。病毒性心肌炎24小时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小于80ms者发生高危VPC的危险性为SDNN大于80ms者的45倍。结论病毒性心肌炎VPC的发生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心率变异性降低的程度可以作为判断VPC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p-Te间期对于儿童室性早搏(VPC)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将120例VPC患儿按病因分成良性室早组、室性并行心律组和器质性室早组,每组各40例,另选取40例行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比较4组间心电图V3、V4、V5导联的Tp-Te间期、Tp-Te/QT比率的差异。结果:V3导联显示器质性室早组Tp-Te间期较其余各组均延长(P<0.05);V4导联显示良性室早组Tp-Te间期仅较正常对照组与器质性室早组缩短(P<0.05);V5导联显示器质性室早组Tp-Te间期仅较良性室早组延长(P<0.05)。V3~V5导联均显示器质性室早组Tp-Te/QT比率较其余各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V4和V5导联显示Tp-Te/QT比率在室性并行心律组与良性室早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p-Te间期容易受心率的影响,在儿童时期用于VPC危险分层时,价值不大;而Tp-Te/QT比率可以作为临床儿童VPC危险分层的重要无创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心源性晕厥病因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45例晕厥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分为心律失常组和其他组,前者包括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后者包括法洛四联征、肺动脉狭窄、肥厚性心肌病、心包积液、右房粘液瘤。结果 45例患儿中以心律失常为主29例(64.44%)。其中完全性房室型传导阻滞(CAVB)18例,二度Ⅱ型房室型传导阻滞(AVB)2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3例,心动过缓和心房扑动各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和未下传房性期前收缩各1例;其他16例(35.56%)。包括法洛四联症8例,肺动脉狭窄、肥厚型心肌病、心包积液和右房黏液瘤各2例。病毒性心肌炎致CAVB、心动过缓和室速者予抗病毒、营养心肌、异丙肾上腺素、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d)、早期、大量、短程应用地塞米松1~2mg/(kg·d),部分患儿用人血丙种球蛋白;8例疗效不佳者安置临时起搏器,1例安置永久性起搏器。45例治愈38例(84.44%),好转3例(2.22%),死亡4例(8.88%)。结论 心源性晕厥是儿科急症,应及时处理,适时安置临时起搏器预屠好。  相似文献   

8.
血清心肌酶谱改变患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心肌酶谱与心肌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8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与 82例非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 79例正常对照组的心肌酶谱进行分析。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 86例患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 5 ) ,与非病毒性心肌炎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单纯心肌酶谱变化不能作为心肌炎的唯一诊断依据 ,有许多因素可导致心肌酶谱改变。诊断心肌炎时应结合病史、体征等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9.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用99mTc-MIBI观察了47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门控及非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观察了其左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情况。结果:47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42例(89%)门控心肌灌注异常,26例(55%)非门控心肌灌注异常,门控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门控(P<001)。心肌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性差异,28例(596%)左室局部室壁运动减弱、不协调。结论: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法能将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和程度较直观地显示出来,图像清晰、敏感度高,可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一项重要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儿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小儿右室流出道室早,为临床识别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心电图特征,选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早10例,分析其病因,临床特征,QT离散度和晚电位结果。结果 本型室早多表现为频发,连发或短阵室速,病程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运动后室早常增多,但不转为持续性室速。结论右室流出道室早为一顽固性室早,病程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长期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小儿右室流出道室早,为临床识别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心电图特征,选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早10例,分析其病因、临床特征、QT离散度和晚电位结果。结果 本型室早多表现为频发、连发或短阵室速,病程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运动后室早常增多,但不转为持续性室速。结论 右室流出道室早为一顽固性室早,病程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长期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T波电交替(T-wave alternans,TWA)的病因及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心电图TWA阳性患儿诊治的过程.例1为急性重症心肌炎;例2为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因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乙胺碘呋酮后,导致获得性长QT综合征;例3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例4为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纠治术后心肌梗死;例5、例6为心率增快的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结果 6例均出现心电图TWA,其中5例即时或几小时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2例通过治疗,TWA消失,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另外4例未积极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而死亡.结论 TWA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心源性猝死的先兆,应引起临床重视;对于TWA阳性患儿,除了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应高度警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另外积极预防TWA的出现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预后分为存活组(n=12)和死亡组(n=12)。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暴发性心肌炎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4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中,入院首发症状为消化系统症状者14例,神经系统症状12例,呼吸系统症状1例,循环系统症状2例。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肌钙蛋白I、脑钠肽水平均升高;左室射血分数减低22例(92%);心胸比值增大10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ST段改变11例,室性心律2例。死亡组患儿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存活组(PPOR=7.418,P结论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是暴发性心肌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组织的炎性损伤,病因较多,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心肌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变化较大。目前,心肌炎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血清学指标、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但这些检查灵敏度有限,特异性低,对儿童心肌炎的危险分层价值有限。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能够早期发现心肌病理改变,已成为评价心肌充血渗出、坏死、纤维瘢痕和心肌活性等改变的金标准,CMR表现与心功能恶化、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甚至心血管死亡或全因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因此,合理应用CMR有助于心肌炎患儿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5.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1-01—2006-01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室性早搏患儿77例,其中男42例,女35例,就诊前病程数小时至6年不等。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并符合昆明会议制定的心肌炎诊断标准的27例,为心肌炎组;因呼吸道、胃肠道等感染就诊经心电图检查有室性早搏,余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20例患儿无自觉症状为疑似心肌炎组;学校或医院常规体格检查发现室性早搏,经查体及辅助检查,除室性早搏外未发现明确心脏病的30例患儿为单纯室性早搏组。1.2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心肌钙蛋白、柯萨奇病…  相似文献   

16.
左室假腱索 (LVFT)是指左心室腔内一些非附着于二尖瓣的纤维条索样结构。 1893年Turner首次在尸解中发现并报道 ,1981年Nishimura等[1] 首先报道了左室假腱索的超声所见。随着超声技术的应用、发展和普及 ,LVFT的检出率日益增多。由于LVFT多数伴有心脏杂音、室性早搏等心血管病特征 ,故LVFT的临床意义日益受到高度关注。现将我院近 3年来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到的LVFT 74例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所有 74例患儿均为我院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 ,或外院以心脏杂音、室早原因待查、心肌炎转入我院 ,或因入学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而…  相似文献   

17.
1998年6月至1999年4月,我科收治左室假腱索3例均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4~6岁。3例均因心律不齐,心电图示室性早搏,以病毒性心肌炎收住院。体检心界不大,未闻及杂音,早搏9~20/min。查心肌酶谱正常。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性室性早搏。后经B超检查,分别于左心腔内右侧壁、左室长轴切面、左室后壁见16,24,17mm的强回声条索,均诊断为左室假腱索。本文3例说明,凡发现心律不齐,心电图示早搏者,不要轻易作出心肌炎的诊断,应做进一步检查。左室假腱索误诊心…  相似文献   

18.
负荷试验及动态心电图评价儿童室性早搏的运动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采用活动平板试验、动态心电图评价室性早搏(室早)儿童的运动风险。方法 对136例经常规心电图证实的室性心律失常儿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极量活动平板试验(TMT)检查。结果 136例中DCG检查检出室早92.7%,TMT检出89.0%,两者无差异;30.9%TMT阳性,包括运动中出现多源性室早、房早、ST变化,血压降低,运动耐量降低(5例);室早的发生频率、性质及起部位与TMT结果无关,发生的高峰时间与TMT结果相关;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运动后不一定出现严重后果,部分简单室早运动中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发生不良反应5.1%,与正常儿童无差异,但均为TMT阳性病例。结论 DCG结合TMT检查且助于对室性心律失常儿童参加运动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心肌炎患儿的首发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探讨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3例临床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同期于本院诊断为普通心肌炎的3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入院时首发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血清生化检查等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3例患儿中,死亡8例,均为暴发性心肌炎患儿;暴发性心肌炎组与普通心肌炎组首发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发性心肌炎组心脏超声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室壁运动障碍显著低于普通心肌炎组(P<0.05);暴发性心肌炎组 NT-proBNP、cTnⅠ、CK-MB显著高于普通心肌炎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降低(OR=0.878,95%CI 0.797-0.967,P<0.05)、NT-proBNP升高(OR=1.120,95%CI 1.000-1.254,P<0.05)是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以心外症状起病,左室射血分数降低、NT-proBNP升高是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小儿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 2 0 0 2年我国小儿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进展简述如下。1 心律失常1.1 关于室性早搏 (室早 )有报告 (见 2 0 0 2年全国小儿心律失常暨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新疆 )认为 ,联律性室早在儿科临床并不少见 ,但并非都具有病理意义 ,对病程较短者或有明显症状的联律性室早患儿结合病因治疗 ,可予短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预后良好 ;成对室早在小儿相对少见 ,做动态心电图和负荷心电图可增加发现成对室早和短阵性心动过速的几率 ,在儿科临床上成对室早比联律性室早更为重要 ,尤其成对室早如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室上性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