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移因子(TF)被发现以来,一直认为其特征是能够转移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但近年来认为,TF具有特异及非特异免疫学活性,后者包括:增强或抑制淋巴细胞转化,诱导循环干扰素产生,刺激巨噬细胞释放淋巴细胞激活因子,增加K细胞活性等。但关于TF特异性免疫学活性的研究,有些结果常相互矛盾,同时临床资料也难以证明特异性TF的疗效优于非特异性TF,故对TF的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的研究更引人重视。本文拟对TF的这两类活性及其结构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方法简便、灵敏、迅速、可靠。一、材料与方法: 材料:①动物:昆明小鼠、雌性、18~20g按体重配对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②小鼠血清:取10只正常小鼠血清、混匀。③转移因子(TF-P)致敏小鼠:向小鼠腹腔注射0.5mlTF-P,12小时后检测。④对照组小鼠:向腹腔注射0.5ml生理盐水。⑤配制0.08mM Luminol Hank′s  相似文献   

3.
特异性转移因子免疫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及探讨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免疫活性。方法免疫保护性试验检测甲型副伤寒特异性茎移昱量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福氏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攻击小鼠的不同保护作用,计算存活率。结果 甲型副伤寒特异性转移因子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攻击的小鼠的保护作用明显高于其它细菌攻击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免疫活性既具有区别于非特异性转移因子的相对特异性,又具有针对特定抗原的绝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熊果酸的免疫学活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熊果酸(ursolic acid),又名乌索酸、乌苏酸。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如山楂、熊果、乌梅、陆英、白花蛇舌草、芦笋、野蔷薇果、车前草、女贞子等植物及中草药中均含有,目前已知存在于至少26个科63种中草药中。熊果酸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30H48O3。传统医学认为含有熊果酸的一些中草药多具有抗炎、护肝、止疼、镇静、强心等功效。研究发现,熊果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鸡卵黄乙肝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EYHBV-STF)口服液,并鉴定其活性,探索一种新型、有效治疗乙肝的免疫调
节剂。方法采用乙肝疫苗免疫母鸡,从卵黄中提取乙型肝炎病毒特异转移因子(HBV-STF),进行理化特性等检测。采用白细
胞粘附抑制试验检测转移因子的免疫活性,将其制成口服液,经小鼠灌胃后,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试验鉴定其体内特异性细胞
免疫活性,免疫脏器指数鉴定其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同时分别与经注射或口服途径的EYHBV-STF组、传统方法制备的猪脾乙
肝特异性转移因子组、猪脾非特异性转移因子组及未经免疫的鸡卵黄提取液组进行比较。结果EYHBV-STF口服液各项理化
特性及安全实验指标符合TF生物制品标准,体外实验能明显抑制正常小鼠白细胞黏附,体内实验能显著增强小鼠足垫肿胀度
反应,提示该制品可将供体的乙肝抗原特异性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转移给受体,并能够显著提高免疫脏器指数(P<0.01),与注
射EYHBV-STF、传统方法制备的注射、口服PHBV-STF 对照组比较,各项实验指标结果相近(P>0.05)。结论口服
EYHBV-STF与注射途径同样具有依赖乙肝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活性,可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人体内存在着两种免疫反应:一种是体液免疫;另一种则为目前了解尚少,但其重要性却日益受重视的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反应具有抵抗细胞内的细菌性、病毒性和霉菌性感染的作用,并参与微生物抗原所诱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同种组织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反应,以及肿瘤免疫反应等。转移因子乃是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一个关键性因子,它能由免疫者转移至无免疫者,并使其建立细胞免疫,以提高机体的防御机能。因此,近年来在临床上日益开展应用转移因子治疗某些细胞免疫减低或缺陷的疾病,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白细胞具有杀灭和排除外来进入机体内抗原(细菌、病毒及其他致病抗原等)的功能。当白细胞(主要为依赖胸腺细胞或称T淋巴细胞)接触抗原后,如再次与这种抗原相迂时,能释放出多种因子(见图1、表1)来杀灭,排除抗原的作用,这就是一般所指的细胞免疫。免疫  相似文献   

8.
三七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测定小鼠黑色素瘤(B16)荷瘤小鼠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探讨三七提取活性成分人参皂甙-Rh2(Rh2)、人参皂甙-Rg3(Rg3)抗肿瘤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效应。方法将B16肿瘤移植后的小鼠随机分为Rh2大、中、小剂量组,Rh2+Rg3组,Rg3大、中、小剂量组,环磷酰胺(CTX)组以及模型组9组。计算肿瘤抑制率、胸腺指数及脾指数;放免法测定小鼠血清TNF-α、IL-2含量。结果Rh2与Rg3各剂量组均有一定的抑瘤效果,Rh2大剂量组、Rh2中剂量组、Rg3大剂量组以及Rh2+Rg3组与模型组瘤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5.5%、30.1%、33.6%与38.6%。与CTX组比较,Rh2、Rg3单用及联合用药均能明显提高外周血中TNF-α、IL-2的含量,以联合用药组最为显著,且能够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结论三七提取活性成分Rh2、Rg3有一定的抗B16、提高免疫功能作用。而且联合用药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转移因子(Transfar factor)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物质。Landsteiner(1942)首先发现活的致敏淋巴细胞,可以转移免疫反应。Lawrence(1949)在研究结核菌素迟发型变态反应时,也证实了白细胞能够转移结核菌素迟发型变态反应。他(1955)又进一步证实,白细胞匀浆中存在能传递免疫反应的物质。1963年,他把这种物质称做转移因子(简称TF)。自1968年开始用于临床后,几名研究者相继用以治疗Boeck类肉瘤、Wiskott-Aldrich综合征和皮肤粘膜白色念珠菌病等,都收到一定疗效。我国自1973年将之用于临床以来,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现将TF性质及其临床应用情况简要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0.
用培养的人MGc 803胃癌细胞免疫小鼠,取小鼠脾制备人胃癌特异性小鼠TF(小鼠Sp-TF);用手术摘除胃癌组织标本所提抗原免疫山羊,同法制备人胃癌特异性羊TF(羊Sp-TF)。以经改进的~3H-Leu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3H-Leu LMI法)为指标检测和比较其活性,结果表明,小鼠Sp-TF具有机抗原特异活性,羊Sp-TF具有同样的抗原特异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RRI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对68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病程1.5年)每年发生5—16次URRI或3—7次LRRI的患儿,用TF进行防治。3IU/次,im,16—20次为1疗程。随访1年以上,以自身治疗前后变化判定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变化。结果:总有效率为92.65%。治疗前患儿CD_3~+、CD_4~+、CD_4~+/CD_8~+、RBC—C_3bR、NKCA和IgG、IgA均显著降低,CD_8~+升高,IgE、IgD、C_3、C_4、RBC—IC等与健康儿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免疫功能失衡状态基本恢复,研究表明:免疫功能紊乱是RRI的重要原因,TF防治RRI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向琼脂扩散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对50例癌症患者及50例正常人进行血液免疫球蛋白含量及淋转率测定。结果表明肿瘤患者系列免疫指标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另外,对30例癌症患者术后加用转移因子(TF)治疗后,患者血液Ig及淋转率显著上升,与治疗前相比(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异种造血嵌合体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为诱导受体对异种供体的免疫耐受.方法:作者把大鼠的胸腺和骨髓联合移植给经去胸腺、支前手等预处理的受体新西兰兔.结果:在不用任何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大鼠细胞能以很高比例(61.9% ̄28.8%)在受体兔体内知245d以上,未观察到受体兔有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并发现这些大鼠细胞能与较高水平的兔抗大鼠抗体同时存在于实验兔体内,且证明这些抗体未结合到实验兔体内的大鼠细胞上.结论:这些抗体对应的抗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和发现日本血吸虫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我们构建了日本血吸虫抗原PSj^514与表达载体pGEX-1λt重组体,表达克隆pGSj24。对工程菌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分析证实,特异性表达产物是分子量约为22kDa的两条十分接近的蛋白带。该蛋白可溶性蛋白,表达方式为分离表达,可被日本血吸虫免疫兔血清,感染兔血清及病人血清特异地识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冻融-透析法制备猪脾转移因子,并对其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生物学活性、生物安全性进行初步检定。方法:采用低温匀浆反复冻融新鲜的猪脾脏、无菌离心匀浆脾脏组织液,取上清液透析制备转移因子;以改良Lowry法分别检测多肽含量,并进行理化指标、无菌试验、热原质试验及其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冻融-透析法制备猪脾转移因子的理化性状符合《中国生物制品》的要求;无菌试验、热原质试验均为阴性;安全试验合格;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E花环形成试验证实其具有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生物学活性。结论:成功制备了猪脾脏转移因子,其各项理化指标符合生物制品规程的要求,同时具有较好的非特异性免疫学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特异性转移因子抗原特异免疫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 Hoffman 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采用琼脂糖法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MIT),研究了乙型肝炎特异性转移因子(HBV—TF)对正常人及乙肝病人淋巴细胞转移、诱导产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LF)的抗原特异免疫活性取得了成功。结果表明 HBV—TF 具有明显的抗原依赖性免疫活性。琼脂糖法MIT 操作简单、结果敏感并且重复性较好,可以作为 HBV—TF 产品的抗原特异活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吞噬细胞杀菌功能试验替代吞噬功能试验,检测转移因子的免疫活性。方法MTT法和手工计数法分别检测小鼠吞噬细胞杀菌功能和吞噬功能,直线回归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TF组小鼠吞噬细胞杀菌率和吞噬率均分别高于NS组、空白组(P〈0.05),各组杀菌率与吞噬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r〉0.8)。结论MTT法检测吞噬细胞杀菌功能试验是一种简便、经济、准确、客观的方法,可以替代吞噬功能试验用以转移因子非特异性免疫活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猪脾转移因子的提取与免疫活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健康新鲜猪脾为原料,采用Lawrance经典透析法,提取猪脾转移因子(TF-P),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λ260nm/280nm值控制产品质量。作10例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E受体Et--玫瑰花环试验,测0.1mlTF-P激活T 细胞E受体前后叫醒坊ɑ钒俜致省=峁砻骷せ钋昂笥胁钜欤ǎ校迹埃埃担涣砣。保估H送庵苎猓埃?lTF-P激活T细胞E受体前后平等样品花环百分率,激活前后有极显著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转移因子加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营养不良并肺炎患儿27例,与25例对照组比较,退热、止咳、止喘、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血清IgG、IgA和外周血CD3、CD4、CD8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明显提高,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本文认为转移因子加丙种球蛋白佐治营养不良并肺炎,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劳动力的常见病。慢性肝病中大多数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病人血清中常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元(下称HBsAg)。HBsAg长期持续,可能由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个别病人可能演变为原发性肝癌。一般急性与迁延型病毒性肝炎较易治疗。迄今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和HBsAg长期携带者尚无满意的疗法。慢性肝炎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数人认为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