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黏附分子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起重要作用.三七总皂苷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药理作用.目的:验证三七总皂苷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内皮细胞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与人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实验,分组对照,于2007-03/2008-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美国Cascade Biologics公司产品;三七总皂苷(血塞通冻干粉针)为黑龙江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批号:20040207.方法:以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靶细胞.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造成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5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10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三七总皂苷组(终浓度分别为200,100,50 mg/L)、正常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蛋白定量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结果: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12,24 h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明显,细胞活性显著降低,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率显著升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了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升高,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三七总皂苷能使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趋于正常,活性增强,并明显降低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率,以及显著降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这种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结论:三七总皂苷能通过下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抑制单核-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血注射液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与人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探讨中药复方制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活血注射液由丹参、川芎、红花、赤芍组成,比例为丹参2,其余药物为1,含生药2000g/L。新生儿脐带(由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实验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学标准)。②实验过程:以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靶细胞,在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制备细胞损伤模型。③实验评估:采用蛋白定量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率[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M199培养液(对照组)和含不同浓度(10,20,40ml/L)的活血注射液、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等实验因子的培养液(实验组)温育12,24h,再加含单核细胞的M199培养液];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mRNA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活血注射液(终浓度分别为10,20,40ml/L)组,分别作用12,24h)。结果:①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率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作用12,24h后升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剂量活血注射液可明显抑制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率,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这种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②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明显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而不同剂量活血注射液能显著下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P<0.01),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P<0.01),这种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促进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活血注射液能通过下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抑制单核-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保护人内皮细胞免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所致毒性损伤,从而减少或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作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特异性受体,参与血管性炎症和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近年发现他汀类药物调脂外抗炎症作用可能足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目的:验证氟伐他汀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8/2007-05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购自美国ATCC公司.氟伐他汀原粉购自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按以下方法处理:①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细胞(终浓度分别为25,50,100 mg/L).②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巾和抗体干预后,再加入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干预.③以核因子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再加入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干预.④以不同浓度(0.01,0.1,1 μmol/L)氟伐他汀干预后,再加入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蚩白干预.⑤空白组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榆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各剂量组(25,50,100 mg/L)均可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mRNA的表达,在25~50 mg/L剂量范围内旱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预先分别给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中和抗体和核因子K B抑制剂PDTC干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mRNA的表达均下调.予以不同浓度氟伐他汀干预呈浓度依赖性降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mRNA的表达.结论:氟伐他汀呈浓度依赖性降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表达,可能与其抑制核因子κB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其独立于降脂外的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解毒活血方含药血清(SPR)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内皮细胞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用10只Wistar大鼠,分成两组,每组5只,分别制备空白血清和解毒活血方含药血清,然后依据细胞培养条件对提取的血清进行分组。①空白对照组:20%空白血清+5%新生牛血清(FCS)培养液;②病理模型组:20%空白血清+100mg/L ox-LDL+5%FCS培养液;③SPR低剂量组:10%SPR+10%空白血清+100mg/L ox-LDL+5%FCS培养液;④SPR高剂量组:20%SPR+100mg/L ox-LDL+5%FCS培养液,每组各6个标本,共获得24个标本,分别检测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ICAM-1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病理模型组SOD比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加入SPR后有明显提高,SPR高剂量组比SPR低剂量组提高更多(P<0.05或<0.01),分别为(58.26±1.34)kU/L vs(65.10±1.35)kU/L,(63.57±1.63)kU/L,(67.63±2.95)kU/L。病理模型组MDA水平和ICAM-1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加入SPR后有明显降低,SPR高剂量组比SPR低剂量组降低更多,分别为MDA(10.02±1.66)μmol/L vs(6.68±0.82)μmol/L,(6.87±1.26)mg/L,(6.83±0.46)mg/L;ICAM-1(0.51±0.06)mg/L vs(0.37±0.05)mg/L,(0.45±0.02)mg/L,(0.40±0.04)mg/L。结论 SPR防治冠心病的机制与抗脂质过氧化、抑制或减少炎症因子ICAM-1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探讨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亚组份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表达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LDL亚组份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目的:观察不同LDL亚组分对HUVEC VCAM-1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本实验在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动脉硬化研究室进行,体外培养HUVEC。干预:体外培养HUVEL,分别加入25,50,100mg/L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LDL)、大而轻LDL、氧化sLDL和氧化大而轻LDL,共孵育12h和24h。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细胞表面ELISA和RT—PCR分别测定VCAM-1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结果:HUVEC经25,50,100mg/L的sLDL刺激12h后,VCAM-1表达呈浓度依赖性明显增高(0.233&;#177;0.036,0.260&;#177;0.052,0.365&;#177;0.036,F=20.883,P&;lt;0.05)。刺激12h后,与大而轻LDL0.231&;#177;0.075。oxsLDL 0.287&;#177;0.034及氧化大而轻LDL 0.258&;#177;0.043相比,sLDL明显诱导HUVEC的VCAM-1表达(F=17.211,P&;lt;0.05)。结论:sLDL显著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可能是sLDL更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薄小萍  陈茂华  张常莹  鲍小京  陆卫红 《临床荟萃》2011,26(21):1868-1870,1873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西洛他唑可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方法将HUVECs用不同浓度的西洛他唑(0μg/L、0.05μg/L、0.1μg/L、1.0μg/L、10μg/L)溶液处理1小时后,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μg/L诱导24小时。半定量复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mRNA的表达。结果 TNF-α能上调VCAM-1和ICAM-1的表达,西洛他唑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上述作用,随着西洛他唑浓度的增加,ICAM-1mRNA表达水平逐步下降,分别为0.239±0.012、0.205±0.012、0.166±0.010、0.136±0.008,VCAM-1mRNA表达水平也逐步下降,分别为0.114±0.048、0.093±0.051、0.083±0.045、0.068±0.039。结论西洛他唑可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s的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mRNA表达,提示西洛他唑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止血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聚集和黏附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RT-PCR的方法反转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皮质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受体(LOX-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并予半定量法测定其mRNA含量,以探讨两者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参与的机制.方法:22只成年SD大鼠,选择其中18只注射STZ成糖尿病模型,24 h后12只大鼠血糖浓度大于10mmol/L定为糖尿病模型组(DM组),再取其中4只给予注射胰岛素作为治疗对照组(TC组).另选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每4周测定尿白蛋白定量,14周取肾皮质匀浆后采用RT-PCR检测其中LOX-1和ICAM-1 mRNA的表达,并利用半定量法测定其含量变化.结果:DM组的尿白蛋白定量自第4周后高于NC组,差异有显著性,但与TC组差异无显著性;DM组肾皮质内LOX-1和ICAM-1 mRNA的含量与NC组比较显著上调,与TC组差异无显著性;DM组LOX-1和ICAM-1 mRNA的含量与尿白蛋白定量存在相关性.结论:LOX-1和ICAM-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中,运动对实验小鼠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l(VCAM-1)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8周龄ApoE基因敲除小鼠饲以“西方饮食”饲料建立AS模型,将其分为ApoE-/-安静组及ApoE-/-运动组,ApoE-/-运动组给予持续12周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另同时选取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57安静组),给予普通生长繁殖饲料喂养。于实验进行12周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ICAM-1及VCAM-1表达情况。 结果C57安静组主动脉无ICAM-1、VCAM-1阳性表达,ApoE-/-安静组小鼠主动脉可见大量ICAM-1、VCAM-1阳性表达,在AS早期阶段,以内皮层阳性表达较明显;在纤维斑块及粥样斑块阶段,阳性染色则主要分布于斑块深部脂质核心区,内皮层呈低水平表达,ICAM-1、VCAM-1阳性表达面积相近;运动可促使ApoE-/-小鼠ICAM-1、VCAM-1阳性表达面积明显减少(P<0.05)。 结论运动能下调AS小鼠主动脉ICAM-1、VCAM-1表达,这可能是运动抗AS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油茶皂苷C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及复氧损伤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复氧损伤(A/R)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并观察油茶皂苷C(SQS-C)对此的影响。方法:内皮细胞A/R前3h,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1,1.0和10.0μmol/LSQS-C,再A/R5h,比色法测定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率,RT-PCR法检测内皮细胞ICAM-1mRNA的表达。结果:A/R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显著增加(P<0.01);SQS-C能明显降低细胞黏附率,减少内皮细胞ICAM-1mRNA的表达(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SQS-C能抑制缺氧/复氧损伤的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减少内皮细胞ICAM-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心房快速起搏犬模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表达.方法 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13条,随机分为两组:快速起搏组7条,假手术组6条.两组均开胸于右心耳缝植AOO型起搏器,快速起搏组以400 bpm起搏6周,假手术组不起搏.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VCAM-1水平,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左房组织的VCAM-1 mRNA表达水平,同时进行左房的病理分析.结果 快速起搏组犬起搏6周后的血清VCAM-1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11.63,P<0.01),左房的VCA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增高32.1%(t=2.49,P=0.03);病理结果示快速起搏组犬左房心肌细胞变性.结论 心房快速起搏可引起犬血清VCAM-1及左房VCAM-1 mRNA表达水平增高.VCAM-1可能参与心房损伤时的心肌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任强  李自成  巫少荣 《临床荟萃》2004,19(7):419-420,F003
细胞黏附分子是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它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属免疫球蛋白超  相似文献   

12.
周琳  高方  薛耀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8):1110-1112
目的:观察高糖状态下低密度脂蛋白(LDL)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脂质过氧化物(LPO)代谢变化中丙二醛(MDA)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泌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5.5、20mmol/L)葡萄糖(Glu)的培养液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IDL(0、50、100μg/mL)进行氧化损伤48h,采用倒置显微镜观测细胞形态学、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MDA的含量、细胞ELISA法测定ICAM-1的分泌。结果:(1)高糖状态下ECV-304细胞脂质过氧化的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者),加入LDL后,MDA含量显著增加,脂质过氧化损伤显著加重,表现出明显协同作用(P〈0.05或P〈0.01)。(2)高糖状态下高浓度LDL抑制内皮细胞的活力(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3)高浓度Glu和LDL具有正协同作用.促进ICAM-1的分泌。结论:高浓度Glu和LDL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协同损伤作用,高糖状态下LDL可直接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引起ICAM—1产生增多,促进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肽-(1-7)[Ang-(1-7)]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内钙离子动员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以Fluo-3/AM进行负载,再分别以Ang-(1-7)、ox-LDL和A-779进行单独或联合刺激。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扫描细胞,每隔10s扫描1次,每组扫描6~10个细胞,实时记录荧光强度变化,取其均值。结果单个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i)的基础值在100s内保持稳定。加入ox-LDL(50mg/L)后,使内皮细胞内[Ca2 ]i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在50s内升高6.4倍,300s左右恢复至基础水平(P<0.01)。Ang-(1-7)和A-779对基础状态下的内皮细胞内[Ca2 ]i水平无明显影响,但Ang-(1-7)使ox-LDL诱导的细胞内[Ca2 ]i的增幅下降60%(P<0.05),A-779可阻断Ang-(1-7)的作用(P<0.05)。结论Ang-(1-7)对ox-LDL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钙离子动员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作用是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组织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组织因子,采用细胞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及ELISA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表达的变化,并用单核细胞黏附率试验检测单核细胞黏附。结果:TF在0~1000pmol/L范围内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强血管内皮细胞VCAM-1和sICAM-1的表达(P<0.01);细胞黏附试验表明TF增加单核细胞黏附率,且黏附率与加入的TF浓度呈正相关,在1000pmol/L时刺激作用最强(P<0.01)。结论:体外情况下TF能上调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及sICAM-1表达,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这可能在TF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通过Ras/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目的:观察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是否参与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推进以及周期素D1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细胞学实验,于2008-02/10在广州医学院完成.材料: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来自健康志愿者血清.SD大鼠由广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人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氧化修饰及鉴定.以酶消化法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主要观察指标:在静止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加入MEK1/2选择性抑制剂10 μmol/L PD98059和,或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以CCK-8和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蛋白印迹检测周期素D1蛋白表达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活性.结果:CCK-8和细胞计数法显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明显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D98059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且呈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经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24 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P<0.01),加入PD98059处理24 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由 G0/G1期向S期的推进受到抑制.蛋白印迹结果显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明显诱导周期素D1蛋白表达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磷酸化,PD98059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所诱导的周期素D1蛋白表达以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磷酸化.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由G0/G1期向S期转换以及周期素D1表达,其作用部分是由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所介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VEGFR)的含量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组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脑梗死治疗,治疗组还给予PNS。采用ELISA法测定VEGF和VEGFR于入院时和治疗第14天血清含量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14 d,治疗组的VEGF、V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S能提高ACI患者的VEGF和VEGFR表达水平,且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过程中micro-RNA(miRNA)表达谱的变化,对差异miRNA调控的靶基因进行初步预测。方法:建立体外ox-LDL诱导HUVECs凋亡模型,采用miRNA芯片技术筛选表达变化显著的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并对差异miRNA调控的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miRNA芯片检测发现,在ox-LDL诱导HUVECs凋亡过程中有4个表达上调和11个表达下调的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中2个上调(hsa-miR-142-3p、hsa-miR-365)和2个下调(hsa-miR-590-5p、hsa-miR-33a)miRNA的验证结果与芯片检测所示有较好的一致性。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miRNA调控的靶基因与细胞增殖、凋亡、代谢及原癌基因表达等生物学功能相关。结论:经ox-LDL诱导凋亡的HUVECs其miRNA表达谱发生明显改变,提示miRNA可能参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赵忠新  夏斌  王春燕  田国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68-170,F0003
背景:现代医学发现通心络制剂除了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是否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黏附分子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和通心络组10只。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将尼龙线插在颈外动脉接近颈内动脉分叉处外,其余同模型组。通心络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通-15,络粉剂1.0g/(kg-d),溶在生理盐水中灌胃1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麻醉后取脑制备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②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结果:①假手术组手术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未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②模型组大鼠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侧大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③通心络组缺血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蛋白和mRNA阳性微血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10.42&;#177;1.98),(12.42&;#177;2.14)/高倍视野;(8.54&;#177;2.00),(11.12&;#177;1.56)/高倍视野](P〈0.05),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玲  杨萍  张家颖  吴广恒  雷宇  郭明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7):783-786,F000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常规饲料组(对照组)和胆固醇饲料组,饲养16周建立AS模式。饲养前后检测兔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取主动脉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S-P法、DAB染色)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测定主动脉壁VCAM-1阳性表达百分比和mRNA的基因表达。结果0周两组动物TC、TG、LDL差别无显著性(P>0.05),胆固醇饲料组饲养8周及16周后血清TC、LDL较0周明显升高(P<0.01),并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胆固醇饲料组主动脉可见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病变局部VCAM-1的阳性染色百分比和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38±2.55)%和(2.92±0.31)%及1.116±0.017和0.684±0.006(P<0.01)。结论AS的发生伴有VCAM-1的过度表达,这种过度表达可能与AS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家兔实验性颈动脉硬化(athemsclemsis.As)斑块的形成及颈动脉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e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量1.8~2.3kg的新西兰大耳白家兔,48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AS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复方丹参滴丸大、中、小剂量组。正常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其余5组均于每日喂饲40g高脂饲料(最后1个月减量为20g),不足者给予基础饲料。辛伐他汀组给予4mg/(kg&;#183;d),复方丹参滴丸小、中、大剂量组给予复方丹参浸膏0.013 0.039,0.117g/(kg&;#183;d)。饲喂3个月后处死动物,从颈总动脉分叉处连续横断切片,苏木素-伊红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机图像扫描,定量分析颈AS斑块的大小及斑块占管腔的面积;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杂交方法测定颈动脉壁VCAM-1的表达。结果: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消退颈AS斑块,大、中、小剂量组VCA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5&;#177;2.6)%,(43.4&;#177;4.3)%,(49.0&;#177;3.0)%,均显著低于模型组(74.1&;#177;2.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328.880,P&;lt;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下调颈动脉壁VCAM-1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消退颈AS斑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