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侧颞颌关节脱位误诊为面神经麻痹1例吴文江063500河北省滦南县中医院患者戚某某,女,61岁,农民。主诉:口角歪斜,影响进食20天。患者23天前夜间外出后出现口角歪斜,不能咀嚼食物,乡村医生诊断为面神经麻痹,肌注消炎及维生素类药物10余天(药名与剂...  相似文献   

2.
<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1]。它可被定义为面神经功能的减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影响面部上、下部区域[2],表现为单侧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不能皱额蹙眉,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我院采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面神经炎,疗效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3岁,于3周前晨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向左侧歪斜,口腔右侧塞饭,于当地诊所给予针灸治疗10d,病情无好转,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解放军第313医院.患者分别于6个月前和15个月前出现上述症状,诊断“右侧面神经麻痹”,给予口服激素、理疗、针灸等治疗,2~3周完全恢复.家中父母及姐姐均无类似疾病.查体:右侧额纹消失,右眼睑闭合不全,睑裂变大,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歪斜,鼓颊漏气,不能吹口哨.耳廓及耳道皮肤未见疱疹.伸舌居中,张口时下颌无偏斜,双侧软腭动度正常,咽反射存在,未见皱襞舌.  相似文献   

4.
杨冬梅  郭玉红 《护理研究》2005,19(6):495-49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目前确切病因尚未明确 ,部分病人在着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发病。病人多出现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患侧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时患侧口角漏气。另外部分病人伴有耳后及面部疼痛 ,喝水或进食时自口角流出等症状。病理改变早期以神经水肿、缺血、缺氧为主 ,后期则可发生神经变性、脱髓鞘改变。此病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 ,应及早治疗 ,以减少后遗症。对5 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给予针灸、理疗并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  相似文献   

5.
癫痫大、小发作是临床医师常见的一种疾病 ,而局限性癫痫相对较少见。但发作形式多样化、复杂化。常被临床医师误诊 ,现介绍我院 1 990 - 0 2~ 2 0 0 2 - 0 4共收治口角面部 (左或右 )癫痫误诊误治为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共 1 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9~ 69岁。平均年龄 46.5岁。口角面部癫痫前分别在山西省各大医院门诊误治为面神经麻痹 7例 ;面肌痉挛 54例 ,误诊误治时间 2个月~ 1 .5a,入院时经仔细询问病史 ,初发病时 1 2例均从一侧口角开始出现阵挛性抽搐 ,突起、骤停、无意识障碍 ,间歇期可遗留暂时性的…  相似文献   

6.
周向斌 《新医学》2008,39(7):468-469
患者,男,18岁.因右耳灼热、疼痛10 d,逐渐加重伴耳鸣、眩晕、口角歪斜7 d前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0 d前受凉后,右耳出现灼热、疼痛,并逐渐加重,3 d后出现耳鸣、眩晕,1 d后出现口角歪斜,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外耳道炎、面神经麻痹,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遂来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0(10mmHg=1.33 kPa).  相似文献   

7.
0引言面神经麻痹肌电图、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和M波波幅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是目前诊断面神经麻痹最好的、客观的定量检查手段。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5例,男17例,平均年龄50(12~75)岁;女8例,平均年龄53(29~80)岁。病程3~40d。1.2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室温24℃,以同芯圆针电极检测双侧口轮匝肌、患侧额肌观察插入电位、肌松驰时的自发电位、轻用力时的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形、波幅以及最大用力时的募集情况。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接地线置于同侧手臂部,记录针电极置于口轮匝肌口角处,…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三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麻痹为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产生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氏麻痹[1]。中医称“口僻”,俗称吊线风。临床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前额皱纹消失,严重时可见眼裂增宽,眼结膜充血,眼睑外翻,泪液外流,鼓腮漏气,进食咀嚼时,食物...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麻痹俗语又称口角歪斜,是神经科较常见的疾病、现将一民间验方介绍如下 取活鳝鱼一条,用刀割断鱼的头或尾,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50岁1 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 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 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 cm与耳轮脚下0.5 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 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三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 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 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 d治疗后恢复1 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病例】女,31岁,因右侧面神经麻痹伴搏动性耳鸣、右耳流脓2个月入院。曾在外院诊断为右侧Bell面神经麻痹并化脓性中耳炎,给予营养神经、理疗及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转我院。查体:右侧外耳道少量脓性分泌物,鼓膜蓝色,前下方有直径约1.5 mm大小穿孔。面部两侧不对称,右侧鼻唇沟较对侧浅,口角下垂向左侧歪斜,右侧不能蹙额、皱眉和闭目,鼓腮、吹口哨时右侧口角漏气。纯音测听提示右耳听力损失60 dB。颞骨CT示:右侧乳突、鼓室、鼓窦内软组织密度影,面神经鼓室段骨质不连续。行右侧中耳乳突探查术,于上鼓室取病变组织送冷冻切片病理检查,报告为…  相似文献   

13.
十八、面神经炎(Bell’s麻痹) [诊断标准] 1.一侧面部表情肢瘫痪:不能皱额、蹙眉、眼裂扩大,露齿时鼻唇沟变钱,口角歪向健侧。 2.起病急,多于清晨吹风受凉后发病。 3.初期乳突前方可有压痛。 4.排除了继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格林-巴氏综合征,中耳炎并发的面神经炎、面神经节炎症(Hunt综合征)、脑干病损、桥脑小脑角肿瘤等。 [治愈标准] 面部表情肌功能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受压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其主要特征是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以一侧或双侧面部麻痹,口眼歪斜,患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闭目不紧或露睛,笑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露气,漱口漏水,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或动作幅度减小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面瘫由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经络阻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FGS)、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肌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眼裂闭合评分、口角偏斜评分、面神经功能指数、总有效率依次为(73.82±14.96)分、(27.03±6.29)分、(30.98±9.36)分、(0.93±0.12)、96.67%,对照组依次为(56.34±13.31)分、(49.01±7.32)分、(42.93±9.74)分、(0.80±0.14)、76.67%。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面神经功能指数更高,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分(27.03±6.29分vs.49.01±7.32分、30.98±9.36分vs.42.93±9.74分)与口轮匝肌(2.98±0.38 ms vs.3.29±0.41 ms)、鼻肌(2.82±0.38 ms vs.3.12±0.40 ms)、眼轮匝肌(3.08±0.48 ms vs.3.69±0.47 ms)的神经肌电图潜伏期更低,而患健侧波幅比值更高(P 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促使其面神经功能快速恢复,并改善肌电图。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麻痹可分为单纯性面神经炎、Bell氏面瘫以及Hunt氏面瘫三种类型.目前临床上最多见的是Bell氏面瘫,指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疾病.周围神经面瘫多出现一侧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严的症状.患者多被凉风吹面或者夏季空调直吹患病,发病时间多集中在夏季和秋季,流行病学调查,面瘫每年发病率为26 ~ 34/10万,患病率为258/10万[1],发病率较高,患者多以单侧面部麻木或者单侧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全前来就诊.本案24例患者均为Bell氏面瘫,现将治疗方案和结果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背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与面神经管的解剖结构有关。作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甙钠及电针疗法,并与同期3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疗效的对照观察。目的:探讨早期应用β-七叶皂甙钠配合电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康复的临床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县级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1/2004-06河南省温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②病程≤1周,严重程度均在Ⅲ级以上,无严重并发症。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  相似文献   

18.
耳部带状疱疹-面神经麻痹综合征(herpeszosteeroticusfacialparalysissyndrome)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临床少见。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女,54岁。因右侧头面部疼痛5天、口角歪斜1天于1997年8月16日入院、5天前受凉后出现流泪、打喷嚏,继之右耳及其耳周出现烧灼样疼痛,并牵涉至右侧头面部、颈部及肩背部,且日渐加重。无发热、畏寒及咳嗽等症。1天前出现口角歪斜,进食时右口角外漏,且右眼干涩无泪。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右侧额纹变浅,右眼裂增大,闭合不全,结膜干涩。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接受减压术的完全性贝尔麻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的电生理观察,证实完全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不是完全变性,可能残存一部分传导阻滞的纤维。方法:选择2005-03/06北京世纪坛医院面神经研究室收治的31例单侧完全性贝尔麻痹患者,平均病程97.3d,所有患者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Ⅵ级,评级越高,面神经麻痹程度越重)均为Ⅵ级,并接受了经乳突颞下入路面神经减压术。术前检测双侧降口角肌的动作电位和F波,比较振幅和时程,术后第7天复查,比较手术前后动作电位的参数变化,并评定House-Brackmann分级。结果:3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侧动作电位:术前26例检测到,术后均检测到,术后平均振幅较术前显著增高[(324.73±384.02),(94.48±88.15)μV,P<0.01];术后平均时程较术前显著长[(11.64±7.86),(4.10±3.08)ms,P<0.01]。②F波:术前均未引出,术后3例(10%)引出。③术后7d内87%的患者(27例)出现运动恢复,22例患者达到House-BrackmannⅤ级,5例患者达到House-BrackmannⅣ级。结论:①完全性面神经麻痹不等同于全部面神经纤维变性,大多数患者仍然残存着相当数量的传导阻滞的纤维,不能随便认定患者的面神经纤维100%变性。②F波消失的患者预后差,保守治疗无效,及时的面神经减压术能够有效解除传导阻滞,从而表现出术后早期的临床恢复过程。③术后早期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时,肌电图随意动作电位比F波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0.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 ,部分继发于面神经麻痹 ,大部分为原发。临床表现以一侧面肌阵发性抽搐样收缩为特点。通常始于眼轮匝肌 ,因失治、误治而逐渐扩散至一侧面肌 ,尤以口角抽搐较多 ,并伴轻度无力和肌萎缩。目前认为该病为神经纤维间形成跨突触传递而产生异位冲动引起。笔者采用耳前面神经阻滞治疗该病 32例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10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6 6岁 ,病程最长 6年 ,最短 2个月 ,其中原发性者 30例 ,继发于面神经麻痹者 2例 ,单纯眼部抽搐 4例 ,整个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