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神经返支"握拳三点法"体表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返支简单实用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的正中神经返支进行解剖,观测返支的走行,测量起点,最高点,入肌点,根据解剖学观测制定体表定位。结果:⑴返支起点变化较大,多起源于腕管外,正中神经返支最高点,距远侧腕横纹距离为(36.80±2.82)mm(33.98~39.62mm),距屈肌支持带远侧缘(5.35±2.25)mm(3.1~7.6mm),返支入肌点在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肌间隙上距拇指基底桡侧缘(35.5±1.86)mm(33.64~37.36mm);⑵握拳三点定位法:①返支起点A点定位:握拳时中环指间线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尺侧,豌豆骨连线交点。②返支最高点B点定位法:握拳时中指指尖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尺侧,钩骨钩连线交点。③返支入肌点C点定位法:握拳时示中指间线与拇指近节基底桡侧,豌豆骨连线(此线为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肌间隙的体表线)交点。结论:握拳定位法既可以给返支定位,又可以体现返支走行及常见变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拇指伸肌腱的宽度,并分析该宽度与拇短伸肌腱远端止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76例(左侧39例,右侧37例)经10%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固定的人体上肢标本,解剖第1骨纤维管、拇长展肌、拇短伸肌以及拇长伸肌,观察纤维管内肌腱中隔分布情况;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拇指近节指骨背面中点处伸肌腱宽度,利用ROC曲线,分析该宽度与拇短伸肌腱远端止点之间的关系。结果①52例第1骨纤维管内出现肌腱中隔(68.4%);30例拇短伸肌腱止点发生延长,即越过拇指掌指关节;②拇短伸肌腱未延长组,伸肌腱宽度(6.04±0.92)mm;而延长组拇指伸肌腱的宽度(7.52±1.38)mm,显著高于未延长组(t=4.050,P=0.000);③通过测量拇指近节指背中点处伸肌腱宽度,判断拇短伸肌腱止点延长的情况:ROC曲线下面积0.823,临界值7.21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843和0.927,正确率为90%。结论当拇短伸肌腱止点延长时,拇指近节指骨背面肌腱的宽度增加;此宽度不仅能够用来识别变异,对于拇指腱鞘炎的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拇长展肌起自桡骨、尺骨的背面和前臂骨间膜,走行于桡侧腕伸肌、指伸肌的深面和拇短伸肌的上方,在伸肌支持带深层,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腱走行于同一个纤维鞘中,随后拇长展肌腱向下止于第一掌骨底,拇短伸肌腱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我们在局解课上解剖一具男尸时发现一例双侧拇长展肌双肌腹、双肌腱变异。现详细报道如下。1拇长展肌的解剖双侧拇长展肌均于肌腹中下1/3处移行为双肌腹,以双肌腱止于第一掌骨底和大多角骨,分别命名为拇长展肌桡侧腱和拇长展肌尺侧腱。左侧拇长展肌在肌腹中下1/3处移行为双肌腹,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尺侧肌腱共行于…  相似文献   

4.
解剖、观察25例成人手的第1掌骨间隙,发现具有额外肌束者18例(72%),分析认为位于此间隙内、止于拇指近侧节指骨的额外肌束属于拇收肌的扩展部分,不宜命名新的“骨间掌侧肌”。  相似文献   

5.
拇指功能占手功能近50%,保证拇指良好功能的前提条件是拇指的灵活运动和有效长度,所以拇指软组织及皮肤的缺损,特别是背侧部的软组织及皮肤缺损,因常常伴有肌腱及指骨外露,不能简单的行植皮处理,往往需要行皮瓣修复。现将临床上常用的3种拇指背侧皮肤缺损修复手术介绍如下。1带第一掌背动脉的示指背侧皮瓣转移修复拇指背侧皮肤缺损术1.1皮瓣的设计与切取皮瓣在鼻烟窝处,以拇长伸肌腱尺侧与食指掌指关节桡侧背面的连线为轴线进行设计。切取范围:远端至食指近指间关节背侧,两侧至侧正中线,近侧可向近端延伸至腕关节背侧。根据拇指背侧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500侧成年中国人的手背标本上观察了肌腱的抵止及其变异。拇长展肌多数(89.2%)具有副腱,副腱数目为1—4个不等,其中有一个副腱的占 65%。有2.6%的标本缺少拇短伸肌。多数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侧指骨底,此外,发现29%的拇短伸肌除止于近侧指骨底外,还同时止于远侧指骨底。拇长伸肌多数(70.8%)止于拇指近侧和远侧指骨底,象教科书描述的,该肌止于远侧指骨底的仅占少数(29.2%)。桡侧腕长伸肌的副腱出现率为22.4%,桡侧腕短伸肌的副腱出现率为11.4%。绝大多数长肌的止点(99%)是第二掌骨底,短肌的止点(85%)是第二和第三掌骨底。指总伸肌的肌腱数目为3—10个不等,其中以有四腱或五腱的较常见(共占68%)。接纳指总伸肌腱的数目以环指较多,其次为中指,有53.4%的小指没有获得指伸肌的肌腱。小指固有伸肌具有两个肌腱或三个肌腱的共占84.2%。小指固有伸肌腱多数(84%)止于第五指指背腱膜,少数(15%)同时止于第四和第五指指背腱膜。本文报告了在手背出现的异常肌,其中小指深伸肌在本文所收集的文献中尚无报告。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解剖1成年女尸,发现其左侧肌皮神经缺如变异,原肌皮神经支配和分布范围由正中神经各分支所代替,右侧肌皮神经正常.为积累资料及提供临床医生参考,现报道如下: 该例左侧臂丛的内侧束、外侧束及后束分别位于腋动脉的后方、前外侧及内侧.内侧束和外侧束分别发出正中神经内侧根和外侧根,两根在胸小肌下缘,腋动脉前方合并成正中神经干,下行距两根汇合点2.3 cm处又分成正中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2支并行下行10.4 cm再次汇合为正中神经干.在臂上部,正中神经行于肱动脉前外侧;约在臂中部,斜过肱动脉后方至其内侧下行至肘窝.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设计指掌侧固有动脉蒂近节指骨骨膜瓣转移修复指骨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7例手部标本逐层解剖观察指骨骨膜动脉的来源与分布,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指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中节指骨每侧均发出两条较为恒定的骨膜支,骨膜血管向对侧走行与对侧骨膜支相互吻合成网状,并与肌腱筋膜血管形成交通支,血运丰富.近节指骨近端骨膜支(除拇指外)外径为:(0.54±0.07)mm,如旋转点定在中节指骨基底部,近端骨膜支到旋转点距离(31.83±4.24)mm,旋转点到指端距离(36.00±3.88)mm.结论:指掌侧同有动脉蒂近节指骨骨膜瓣逆行转移是修复手指中、远节指骨骨不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老年,男性,右上臂有两种变异。变异一:右上臂肱二头肌有一副头,它起干肱肌起点内侧骨面及内侧肌间隔,斜向外上,与胸大肌遮盖处的肱二头肌短头融合,长11.5cm,起始区域呈扁形,宽达4.3cm,止点侧呈带状,宽度仅0.6cm;起始区域的上端与内侧肌间隔形成V字形裂孔,正中神经穿过该孔并紧贴其深面下行。肱动脉经过副头的浅面。变异二:右上臂肌皮神经变异。由臂丛外侧束及正中神经奋发出2支细小的肌皮神经:第1、2支为短支,在喙突尖下方1cm和4cm处起干外侧束,分别向外下和横行穿喙肱肌上端并发分支支配该肌;第3、4支为长支,第3支在喙突尖下方9.1cm处发自正中神经外侧缘,斜向外下走在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并发出分支支配该两肌和肱二头肌副头,第4支在喙突尖下方18.5cm处,亦从正中神经外侧缘发  相似文献   

10.
<正> 在解剖一女尸右上肢时发现腋动脉在背阔肌下缘即分为桡、尺动脉。桡动脉在上臂由腋动脉发出后,于正中神经外侧0.5cm处下行,经肱二头肌短头内侧深面到达肘窝后在正中神经外侧、肱二头肌腱膜深面进入前臂桡侧,以下行程与正常桡动脉相同。桡动脉在臂于肱二头肌深面先后发出三支到肱二头肌,此外在上臂无其他分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肱三头肌与桡神经的位置关系,改进臂中后部桡神经的显露方法。方法尸体标本31具(62侧),在臂中部将肱三头肌外侧头自臂外侧肌间隔上钝性剥离达肱骨,继续向内侧钝性分离肱三头肌外侧头,显露桡神经,观察肱三头肌外侧头和内侧头融合的位置、融合前二者分界是否清晰,观察肱三头肌内侧头起点和外侧头起点与桡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肱三头肌内、外侧头融合近端与桡神经穿过臂外侧肌间隔处距离(6.7±2.6)cm,约在鹰嘴窝上缘水平,融合前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分界清晰。肱三头肌外侧头全部起自桡神经沟近端肱骨骨面的为79%(49侧),部分起自桡神经沟以远肱骨骨面的为21%(13侧),其中腱性的9例,肌性的4例。结论利用臂中部肱三头肌内、外侧头的解剖特点,可使臂后中部桡神经的显露更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2.
拇短展肌具有外展、外旋拇指及使拇指腕掌关节屈曲的作用.拇短展肌一般为单肌腹,双肌腹变异极为罕见.我们在新鲜标本的解剖中,发现拇短展肌存在双肌腹双起点变异,报道如下:该标本系青年男性前臂远端肢体标本,我们解剖发现拇短展肌具有两个肌腹,按其位置关系可分为尺侧肌腹和桡侧肌腹,其中足侧肌腹的桡侧被桡侧肌腹的尺侧部分覆盖.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5年至1999年,应用解剖定位进针,经皮钩形小针刀治疗拇长屈肌腱鞘炎19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192例拇长屈肌腱鞘炎患者,年龄21~65岁,其中男62例,女130例,双侧21例。局部解剖学特点:拇指由于拇长屈肌腱,通过两块籽骨的缝隙与鞘管组成的隧道内,易造成屈肌腱纤维鞘管的增厚,管腔狭窄,管壁弹性减弱,屈脂肌腱于此处呈梭形膨大,在掌指关节相应的屈腱纤维鞘管的起始部出现隆起,活动时疼痛并产生弹响,重症者拇指可有绞锁。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右上肢时,发现其肌皮神经缺如,同时伴有正中神经由3个根组成以及肱二头额外头,现报道如下:该例由臂丛外侧束、正中神经发出4支代替肌皮神经,支配臂前群肌。第1支在喙突下1.52 mm处起自臂丛外侧束,起始处宽0.98 mm,厚0.62 mm,长19.44 mm,发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尸体解剖操作时,发现一具男性老年尸体左侧前臂的桡动脉与前臂正中静脉相伴行,位置表浅.1 在肘窝内,肱动脉本干平桡骨颈延为尺动脉,从肱动脉前壁发出桡动脉.尺动脉粗,走行正常.桡动脉细,向前穿肘筋膜浅出至皮下,在浅筋膜内与前臂正中静脉伴行下降.桡动脉在前臂近侧2/3居旋前圆肌和肱桡肌浅面;远侧1/3居桡侧腕屈肌与肱桡肌之间,于桡骨下端斜穿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至手背.再穿经第一骨间背侧肌至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形成掌深弓.2 桡动脉于起始处发出桡返动脉,沿途发出肌支,未见掌浅支.起始部外径3.5mm,平桡骨茎突处外径3.1mm.3 前壁正中静脉于肘窝下角向上呈叉状分为2支,分别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相连,并借交通支与肱静脉外侧支相续.4 本例桡动脉在肘窝由肱动脉发出,伴前臂正中静脉全程浅行皮下,属于低位桡浅动脉,颇为少见.这种桡浅动脉伴前臂正中静脉浅行,容易致动、静脉混淆,易造成意外的动脉内注射,如误将药物或造影剂注入桡浅动脉,常致手  相似文献   

16.
第一骨间背侧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观察了30只成人手标本的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为三角形双羽状肌,有桡、尺两个头,分别起于第一、二掌骨,主要止于食指近节指骨底外侧结节.桡侧头约占总肌量的2/3,该肌的主要作用是使食指外展和稳定食指的掌指关节.营养该肌的动脉从背、掌两面入肌,支数及外径均以背侧入肌者占优势,主要从第一掌背动脉和桡动脉末端直接分支供养。该肌用作转移肌瓣供体是不可取的,如利用巳丧失支配神经的废用肌另当别论.  相似文献   

17.
<正> 童尸,女性,解剖发现右侧肱动脉高位分支。右侧腋动脉在背阔肌下缘即分成两条动脉。两条动脉之间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穿过。外侧支(尺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缘和正中神经外侧之间下行。内侧支(桡动脉)下行过程,在臂的上份,绕过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前方,并逐渐斜向前外侧,在臂的中份,跨过外侧支的前方,它们之间隔以臂筋膜。在肘窝处,于桡骨颈高度,两动脉有吻合支。而后,桡动脉和尺动脉继续下行入前臂。内侧支起始处下方0.5cm 分出肱深动  相似文献   

18.
张冬初 《解剖与临床》1998,3(2):106-106
双侧掌浅支粗大合并行程异常及分支变异者比较少见。作者在解剖一例成年男尸时发现双侧桡动脉掌浅支粗大合并行程异常同时伴有分支变异。 左侧桡动脉的掌浅支自桡骨茎突上方0.85cm处发出(见附图)。发支后的桡动脉干外径为2.00mm。掌浅支起始部外径1.92mm,该支贴鱼际肌表面的筋膜下行达手掌与尺动脉终支吻合成掌浅弓。掌浅弓属桡尺动脉型,位置正常,弓之最细处外径为1.58mm。掌浅弓在拇短屈肌下缘发出一长为0.50cm,外径为1.54mm的短支,即拇主要动脉。该动脉随即分为两支:一支为拇指桡掌侧动脉,走行于拇指掌面的桡侧缘;另一支是拇指尺掌侧动脉和示指桡掌侧动脉的共干支,继行2.00cm后,于拇收肌下缘处即分为上述两支。分别至拇、示指掌面的相对缘。另外。桡侧两条指掌侧总动脉共干发自掌浅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拇指掌指关节绞锁的发病机制,对现有治疗方法做出改良。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7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8例拇指掌指关节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例,年龄19~41岁,右侧15例、左侧3例。手术治疗4例,根据手术中发现的解剖特征,推断发病机制;保守治疗14例,其中改良复位手法治疗3例,传统复位手法治疗11例。观察患者治疗后拇指掌指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度、疼痛、稳定性以及和关节绞锁是否复发等。结果 (1)4例手术治疗患者术中观察到桡侧籽骨近侧缘撞击掌骨头关节面导致出现软骨缺损,籽骨嵌于软骨缺损内致使拇指掌指关节绞锁。在近节指骨基底处部分松解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腱止点,可以很容易地解除关节绞锁。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拇指掌指关节未见不稳定和疼痛,未见绞锁复发。患者术前拇指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平均为-31.8°~-19.3°,被动活动度平均为-32.5°~30°;术后关节主、被动活动度一致,平均为-3.8°~52.5°;患者对手术疗效的主观评价均满意。(2)14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复位成功,其中改良复位手法3例,传统复位手法11例。复位前拇指掌指关节活动度平均为-28.6°~-15.2°,被动活动度为-30.4°~26.5°;复位后关节主、被动活动度一致,平均活动度为-15.8°~47.5°。随访6~8周,末次随访双侧拇指掌指关节活动度一致,未见关节不稳定和疼痛,未见绞锁复发。结论 拇指掌指关节绞锁的发病机制为拇指过伸时桡侧籽骨向远端和桡侧移位,其近侧缘在掌骨头关节面上刻划出一沟槽状软骨缺损,在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腱的张力作用下,籽骨嵌于软骨缺损中而导致关节发生绞锁。根据这一损伤机制,改良复位手法可被用于治疗拇指掌指关节绞锁。  相似文献   

20.
患儿,女,2 1/2岁,出生后数天即被发现左手中指较其他手指略粗,随着年龄增长而手指迅速增长,远较其他手指粗大,以致影响持物,握拳等手部功能,家长带来就诊,患儿家庭中无类似畸形发生。查体:左手中指明显粗大,其长度为健侧的1.4倍,周经为1.6倍,中指的末节、中间指节显著膨大,末节指腹皮肤菲薄,半透明状,远指节呈反向弯曲,指间关节活动近无,掌指关节活动尚好,其他手指,足趾均未见畸形。X光摄片:左中指指骨明显变长变粗,累及近节指骨,骨小梁相时稀疏,软组织影增大。入院后在氯胺酮麻醉下行末节指骨切除及手指去脂术,术后手指外形明显改善,手功能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