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6例T2DM通过询问入睡习惯,将患者分为A组23例(晚9点以前)、B组48例(晚9~10点)、C组45例(晚10点以后).在原治疗基础上睡前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补充治疗,经1月剂量调整、2月剂量维持治疗后,治疗后FPGA组与B组、C组(P<0.05),B组与C组相比(P>0.05);2hPBG各组问相比(P>0.05);HbA1cA组与B组(P<0.05),B组与C组(P>0.05),A组与C组(P<0.01).胰岛素用量A组与B、B组与C组(P<0.05),A组与C组(P<0.01).轻微低血糖分别为8/23、7/48、5/45,有明显差别.结论9pm至11pm尤其是10pm至11pm为睡前中效胰岛素补充治疗的最适注射时段.  相似文献   

2.
研究一:将6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餐时A组赖脯,B组门冬,C组餐前30分钟短效睡前均中效,剂量据血糖调整,研究二:将6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睡前甘精,B组睡前甘精,B组睡前地特,C组睡前中效餐前注射速效。结果研究一:赖脯、门冬和短效三组降糖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赖脯和门冬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短效组(P〈0.05)。研究二:甘精、地特和中效三组降糖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甘精组及地特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效组(P〈0.05)。结论胰岛素类似物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3.
分析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初诊T2DM36例,以同期口服药物治疗的初诊T2DM47例为对照。按初诊时空腹血糖(FBG)浓度分为A组FBG〈13.9mmol/L,B组FBG13.9-15.6mmol/L,C组FBG〉15.6mmol/L。观察2~3月后各组FBG、P2hBG、HbA1c变化情况。结果:B组和C组胰岛素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FBG≥13.9mmol/L有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4.
选取15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应用门冬胰岛素30,三餐前皮下注射,B组应用普通胰岛素R三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联合普通中效胰岛素晚睡前皮下注射,C组应用门冬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联合甘精胰岛素晚睡前皮下注射,D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结果:①A组空腹和晚餐后2小时指尖血糖均显著高于D组(P〈0.05),而B、C组和D组三组间空腹血糖和晚餐后2小时指尖血糖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c组和D组患者强化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指尖空腹指尖血糖下降幅度大于A组(P〉0.05),其他时间点4组间血糖下降差值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D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最短,胰岛素用量最少,B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最长,B组胰岛素用量最多;④D组低血糖发生率最高,C组低血糖发生率最低。结论:四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短期疗效均较好;胰岛素泵治疗血糖达标时间最短,胰岛素用量最少;门冬胰岛素30可做为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5.
睡前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54例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仍难以控制血糖的患者予以睡前中效胰岛素(NPH)联合口服降糖药的疗效观察。方法54例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2组,A组使用格列哌嗪5—10mg tid,中效胰岛素(NPH)每日睡前(22:00)皮下注射。B组使用二甲双胍0.5gtid,半效胰岛素(NPH),每13睡前(22:00)皮下注射,治疗过程中监测5次末梢指尖血糖谱(空腹,三餐后2h,睡前)每周2次,糖化血红蛋白每2个月1次,使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结果2组治疗后FPH,2hPG,HbA1C均显著性下降。2组治疗前后对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睡前中效胰岛素(NPH)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期8周的随机、开放性比较研究。60例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以诺和灵30R治疗的A组、以诺和锐30治疗的B组和以诺和锐30治疗的C组,A组和B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两次皮下注射方案,C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及睡前三次皮下注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7个时点血糖、HbA2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B组和C组三餐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低于A组(P〈0.05);C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两组HbA2c指标、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30对餐后血糖控制更满意,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减少;睡前加用诺和锐30可较好控制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7.
分析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初诊T2DM36例,以同期口服药物治疗的初诊T2DM47例为对照。按初诊时空腹血糖(FBG)浓度分为A组FBG〈13.9mmol/L,B组FBG13.9-15.6mmol/L,C组FBG〉15.6mmol/L。观察2~3月后各组FBG、P2hBG、HbA1c变化情况。结果:B组和C组胰岛素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FBG≥13.9mmol/L有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脂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93例未经调脂和降糖治疗的新诊T2DM患者根据血脂水平分为正常血脂组(B组)、单纯TG升高组(C组)和混合血脂升高组(D组),20例体检正常者为健康对照组(A组),根据OGTT结果计算和分析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和HOMA-IR。结果各组之间△I30/△G30比较:B、C、D组与A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和P〈0.05),C、D组与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HOMA-IR比较:B、C、D组与A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患者同时存在早期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IR),血脂异常与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降低和IR相关。  相似文献   

9.
选择160例T2DM患者分为4组;A组磺脲类联合中效胰岛素(NPH);B组:拜唐苹联合NPH;C组:二甲双胍联合NPH;D组:胰岛素强化治疗三餐前注射常规胰岛素,睡前注射NPH.比较其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分析治疗后四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体重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①四组FPG和PPG以及HbA1c均明显降低,(P<0.01);以D组下降最明显.②胰岛素用量:与D组比较,其他三组用量相对较少(P<0.01).③B、C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A、D组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高.④A、D组体重增加明显(P<0.05),B组轻度增加,C组无明显增加.⑤与其他3组比较,D组血糖达标平均时间最短(P<0.01).结论T2DM患者口服降糖药物失效后,及早采用联合NPH胰岛素治疗,与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基本相同,均能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并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提高病人对胰岛素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LAM耐药的HBeAg阳性CHB患者102例随机分为3组,ADV+LAM组(A组)38例,给予ADV10mg/d联合LAM100 mg/d口服;ADV组(B组)42例,ADV10mg/d口服;LAM组(C组)22例,LAM 100mg/d口服,分别于完成24、48和72周治疗时,观察血清HBV DNA水平、HBV血清学标志、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4、48、72周A、B组HBV DNA水平较C组均显著下降(P〈0.01),HBV DNA阴转率较C组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24、48、72周A组和72周B组ALT复常率较C组均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48、72周A组HBV DNA水平较B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72周HBV DNA阴转率和ALT复常率较B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三组血清HBeAg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新的耐药变异率低于C组(P〈0.05),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DV联合LAM治疗LAM耐药CHB患者具有显著的抗病毒和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小儿氯胺酮复合依托咪酯全麻苏醒过程中使用多沙普仑的最佳剂量和时机。方法择期行斜疝或鞘膜积液手术患儿1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A组60例:手术后即刻静注多沙普仑,剂量分别为1.5(A1组20例)、1.0(A2组20例)、0.5(A3组20例)mg/kg;B组60例:在麻醉苏醒期静注多沙普仑,剂量分别为1.5(B1组20例)、1.0(B2组20例)、0.5(B3组20例)mg/kg;C组20例为对照,患儿自然苏醒。记录各组手术结束至患儿清醒、苏醒时间,患儿用多沙普仑后催醒时间,苏醒期烦躁例数,氯胺酮、依托咪酯用量。结果苏醒时间:B组明显短于A、C组(P〈0.01),A组与C组近似(P〉0.05);催醒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P〈0.01),B1、B2组明显短于B3组(P〈0.01);A组苏醒期烦躁患儿明显多于B、C组(P〈0.01),B组与C组比较,P〉0.05;各组氯胺酮、依托咪酯用量比较,P〉0.05。结论对氯胺酮复合依托咪酯全麻患儿,在麻醉苏醒期静注多沙普仑1.0 mg/kg催醒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胰岛B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276例入选者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FBG<5.6 mmol/L;B组:5.6~6.9 mmol/L;C组:FBG 7.0~7.9 mmol/L;D组:FBG 8.0~9.9 mmol/L;E组:FBG 10.0~11.9 mmol/L;F组:FBG 12.0~14.9;G组:FBG≥15.0 mmol/L。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馒头餐-胰岛素释放试验,并测定空腹胰岛素原。结果(1)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AUC)和空腹胰岛素,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明显增高(P〈0.05),C组至G组逐渐减低;(2)Homa-B细胞功能指数(HBCI)和糖负荷后30 min净增胰岛素/净增葡萄糖比值(△I30/△G30),B组至G组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或P〈 0.01);(3)空腹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B组至G组呈逐渐增高趋势(P〈0.05或P0.01)。结论空腹血糖是简单而实用反映老年人群胰岛B细胞功能的指标,空腹血糖越高,胰岛B细胞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5-氨基水杨酸制剂(艾迪莎)治疗老年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2例老年UC病人随机分为艾迪莎试验组(A组)32例和柳氮磺吡啶(SASP)对照组(B组)30例,疗程均为4w。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肠镜检查情况进行比较。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30名健康志愿者(C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B组83.33%(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3%,明显低于B组26.67%(P〈0.05)。A组和B组治疗前IL-8水平明显高于C组,A组治疗后IL-8的水平与C组无显著差异,而B组仍高与C组。A、B两组患者治疗前IL-10水平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应用药物干预后与C组比较,A组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B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艾迪莎治疗老年轻、中度急性发作性UC安全、有效,可能是通过下调IL-8,上调IL-10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50例初诊的T2DM患者进行短期强化治疗。结果随HbA1c水平的升高T2DM患者的FCP、2hCP呈下降曲线(C组与A、B组比较P〈0.001)。并且所有患者的分泌高峰后移。经积极治疗,无论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使用胰岛素强化,FPG(P〈O.001)、2hPG(P〈O.001)、HbA1c(B〈C组P〈0.001)、FCP(A组P〈0.01,B组P〈0.05、C组P〈0.001)、2hCP(B组P〈O.05,C组P〈0.001)较治疗前均有改善。结论有效的强化治疗均能改善糖代谢,胰岛素治疗尤为显著,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者TV1〉TV5、V6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43例进行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TV1、TV5、TV6及室间隔(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T),LVPT(或IVST)≥12mm为左室肥厚(LVH)。分为A组:12mm≤LVPT〈13mm;B组:13mm≤LVPT〈14mm;C组:LVPT≥14mm。结果 EH伴TV1、TV5、V6者48例(19.8%),其中LVH20例,A、B、C分别为12/26(46.2%)、6/35(17.1%)、2/36(5.7%)。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V1〉TV5、V6与EH密切相关,是EH并LVH的早期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6.
将38例口服降糖药控制差的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治疗组)20例和胰岛素皮下注射组(对照组)18例,治疗至空腹血糖(FPG)、睡前血糖在目标范围后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分析两组血糖波动性。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FPG、睡前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最高血糖、最低血糖、血糖的标准差、低血糖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较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T2DM,血糖控制更理想,血糖波动性更小。  相似文献   

17.
姚立军  方琪 《山东医药》2011,51(25):36-3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P)对脑梗死(C I)并高血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聚集率(PAG)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C I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SP 75 mg组(A组)、100 mg组(B组)、300 mg组(C组),检测三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PAG及Barthel指数(B I)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A、B、C组hs-CRP及PA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hs-CRP、PAG降低幅度C组〉B组〉A组(P〈0.05或〈0.01);6个月后,PAG C组低于B组(P〈0.01);B I C组〉B组〉A组(P均〈0.01)。结论 C I并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PAG明显升高,ASP治疗4周后其改善状况300 mg/d〉100 mg/d〉75 mg/d,长期服药对hs-CRP、PAG无明显影响,阿司匹林75 mg/d即可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80例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加口服格列美脲片组(A组)和预混胰岛素组(B组),甘精胰岛素予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口服格列美脲,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半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C肽的变化。结果A组治疗后FPG(6.4±1.5)mmol/L,2hPG(8.8±1.5)mmol/L,HbA1c(6.8±0.7)%;B组治疗后FPG(6.4±1.1)mmol/L,2hPG(8.9±1.3)mmol/L,HbA1c(6.7±0.8)%,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叭);但A组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B组(P〈0.01);且A组治疗后C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用格列美脲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案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且可能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9.
魏爱风 《山东医药》2011,51(43):46-47
目的探讨诺和锐、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联合治疗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超重及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0例,A组予诺和灵30R皮下注射;B组予诺和锐三餐前及中效胰岛素每晚睡前皮下注射;C组在B组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目标均为空腹血糖(FBG)4—7mmol/L、餐后2h血糖7—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各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放免法测定FBG、餐后2h血糖及HbA1c;记录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三组FB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B、C组餐后2h血糖、HbA1c均显著低于A组,且C组HbA1c显著低于B组(P均〈0.05);胰岛素用量c组〈A组〈B组,B、C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均〈0.05)。结论诺和锐、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超重及肥胖T2DM患者,可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11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A组38例,给予苦参素胶囊0.2 g,3次/d,口服;B组38例,给予ADV 10 mg/d,C组40例,给予苦参素和ADV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各组患者肝功能、血清HBV DNA、肝纤维化指标和B超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C组患者ALT复常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6周后HBV DNA转阴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患者治疗24周后,A组治疗36周后血清PCⅢ、CⅣ、LN、H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在治疗48周时C组与A组血清PCⅢ、CⅣ、H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24、48周时脾脏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B组共有5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但均能耐受。结论 ADV联合苦参素治疗肝纤维化疗效优于单用苦参素或ADV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