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4例输液发热反应病例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查明14例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对输液、输液器及有关物品、工作人员手的细菌污染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据检测,从残余输液、使用的输液器中检出产气肠杆菌、丝状真菌,输液器检出热原阳性,未使用的输液、输液器细菌与热原检测均为阴性;操作台与工作人员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83%与91%; 病人血标本、无菌棉签均未检出细菌;室内空气与消毒液细菌总数均未超标准。因此,可能是使用中造成输液、输液器被细菌污染,引起输液时的热原反应。  相似文献   

2.
在医院治疗护理工作中,输液热原反应并不少见。此反应的发生除与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有关,还与输入的液体、药物及使用的输液器中的细菌、热源、澄明度三大因素呈正相关。为了降低输液反应发生的机会,医院中心供应室运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以下简称BET)对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质量进行监控把关,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我室运用BET检测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工作的实践,说明输液热原反应与输液器中内毒素的限量密切相关,提示医院供应室开展BET的必要性。1相关概念1.1热原、热原反应及致热机理1.1.1热原:所有能…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已成为抢救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输液过程中,有时出现热原反应而影响治疗,甚至引起严重后果。因此,预防热原反应已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一般认为在药房制剂、供应室处理输液器及临床输液操作每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当,均可引起热原反应,而其中输液器的处理尤为关键。这里谨就热原的特性及其与输液器处理的关系,提出处理输液器的方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临床上给病人输液偶有输液反应发生。我们认为输液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热原型输液反应,一类是非热原型输液反应,前者多因输液和输液管道污染细菌所致。后者多因输液的澄明度、pH值不符合规定,输液中加入的药物质量不符合规定。输液进行时液体被空气污染等原因所致。输液操作环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中的污染及减少污染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将大量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稍有不慎,极易污染。中国药典对大输液的澄明度、无菌、热原都有严格规定。1985年版药典又增加了不溶性微粒的检查。有人检查了临床出现热原反应的剩余液体,连同输液器共25批,结果输原瓶液体均符合规定,而通过输液器的液体,热原检查阳性率高达84%。有人对36所医院的99批输液器具,进行澄明度和热原检查,不合格率分别为96%和22%,  相似文献   

6.
热原反应是临床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输液中引入热原的主要途径有:药品因素、输液器具质量、输液操作中的污染。随着一次性输液器具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作为加药的主要工具一次性注射器,其对药液的再污染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加强对一次性注射器的热原检...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药典对大输液的澄明度、无菌、热原的严格规定,结合临床调查,原瓶液体均符合规定,而通过输液器的液体热原检查阳性率高达84%;输液的澄明度和热原检查,不合格率分别为96%和22%;即使热原检查阴性的液体,输液后再检测热原,鲎试验阳性率高达92%。可见,输液的污染主要来自使用过程中,特别是输液器具不洁所致。在目前尚未全部采用封闭式输液和一次性输液时,作者认为,减少污染的方法:输液完毕应及时  相似文献   

8.
<正> 细菌内毒素是导致输液热原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常因输入的液体和药物含热原物质、输液器具上存在内毒素等导致输液反应。因此,玻璃注射器和输液器等需要彻底去除细菌内毒素。为了提高玻璃注射器洗涤质量,分别采用三种消毒剂浸泡洗涤再灭菌,最后通过鲎试验法检测细菌内毒素含量,以确认效果最好的洗涤消毒剂。  相似文献   

9.
<正> 临床输液反应常由于热原污染输液器、注射器而引起。对输液器具和注射器采取有效的洗涤灭菌措施,并按规定方法作热原检查合格后再使用,反应可大幅度下降,甚至完全杜绝。大同市近几年的统计表明,全市热原反应率已下降至0.02%以下,一批医疗单位已杜绝了热原反应。个别单位发生的热原反应经判定,多是由于批量大输液  相似文献   

10.
由于输液器或液体的无菌和无致热原的处理不当,以及输液时无菌操作不严,是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病人出现发冷、发抖、高热,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为减少和防止输液反应的发生,我院于1983年11月份制订了预防输液反应十二条措施,至1986年12月为止,统计全院静脉输液129750  相似文献   

11.
封闭式输液污染情 况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有多种,除药液质量和个体差异外,输液器具处理不当以及空气污染也是重要原因。临床上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和输液吊瓶处理不当引起的输液污染,现多改用了密闭式输液。改用封闭式输液后,输液反应发生虽有减少,但仍时有出现。为此,我们对我院制剂室生产的输液剂及其在病房进行封闭式输液时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输液是儿科常用的治疗手段,由于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输液反应比成人多见,而且严重,但表现往往不十分典型,所以,儿科输液反应的观察处理尤为重要。 一、发生原因 一般以热原质反应多见。主要由于输液器具处理不完善、或被污染;所用的液体含热原质;消毒液和针头保存不良或橡皮胶管老化,表层附着的硫化物脱落输液速度过  相似文献   

13.
<正> 输液是临床工作中一项常用的有效疗法。随着输液的用量与品种的不断增加,临床输液适用范围亦在逐渐扩展,但输液反应常给病人带来意外的痛苦,轻者影响痊愈,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加强有关预防措施。输液反应由热原引起。热原主要来源于未经严格灭菌而制备的注射用水、容器设备和原料药物的污染,输液器具清洗和灭菌的不彻底等。我院在加强领导的基础上,除注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致热原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疗法是临床上重要的给药途径 ,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危重患者的抢救 ,但是输液反应时有发生 ,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热原反应。临床上出现热原反应 ,医护人员往往只注重对患者反应症状的处理 ,而忽略了对所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 ,以至反复发生 ,严重影响了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科学管理必须落实在每个环节上 ,使可能引起输液反应的每个环节都消失在萌芽状态。本文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及有关文献对引起热原反应的原因及防治做一综述。1 热原反应的临床表现轻者发热常在 38℃左右 ,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可恢复至…  相似文献   

15.
临床常见输液反应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床常见输液反应与对策体会如下。1常见不良反应原因(1)存在致热原。包括制剂和输液器的处理不当,使液体中含有细菌产物或死菌。(2)无菌观念淡薄。个别医务人员不按无菌操作常规,有菌区和无菌区不分,不用砂轮锯痕就直接敲开,这样就有可能把玻璃碎屑、橡皮屑、蜡块等杂质一起倒入输液瓶内.在操作中不带口罩、工作帽、工作服,操作时交谈等,这些都会使唾液、灰尘、纤维、微生物一起进入体内。(3)药物种类配伍太多。多种药物配伍既影响药物疗效,又增加输液反应。因为多种药物加在输液中相互作用,有害物质、热源质增加,易引起输液反应[1]。(4)…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反应常见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探讨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 1.1 输液器具因素 1次性输液器具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机械性微粒可能成为热源.包装不严、漏气以及管理、存放及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输液器具污染的重要因素. 1.2 液体药品因素①输液瓶身裂纹、封口不严及瓶盖松动造成漏气而引起污染和霉变. ②加药液体放置过久发生变质和沉淀,中药制剂和生物制剂药液多有不稳定性因素存在,因此应注意这类药物可发生分解或聚合产生杂质,许多静脉用药针剂也常有不溶性微粒,可通过静脉输液进入体内,引起输液反应[3].③不合理用药及药物配伍不当,联合用药过多时,各药的热源加之输液器具迭加在一起就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源反应.  相似文献   

17.
<正> 临床输液热原反应中热原的来源主要有3,即药品、输液过程的污染和输液器具。为了抓好使输液器具无热原这一环节,我们供应室开展了对灭菌处理后输液器具的热原检测工作。热原检测采用鲎试验法。(鲎试剂为东方鲎试剂公司福州厂制)。检测使用的注射器,  相似文献   

18.
李学芳  宋奕君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196-2197
目前临床静脉输液中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在完成静脉输液过程中,一般要先使用注射器抽吸配制药液于液体袋中,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其有以下缺点:一是输液器功能单一,只能输液,不能配药;二是药液配制过程中污染几率高,尤其在配制瓶装粉剂药物时,需要从液体袋中抽取一定量的液体作为溶剂,灌注于药瓶中溶药,受注射器容量的限制,往往需要向无菌液体内反复插入抽取液体,易造成液体污染和输液微粒的增加;三是现有一次性输液器在进行临时静脉推注给药时,需将液体过滤器与头皮针柄分离,操作时局部易污染和进气泡,静注的药液也未经过滤。为…  相似文献   

19.
影响输液安全的因素涉及药品质量、置管方式、输液器具材质和质量、输液环境等多个环节。其中一次性输液器对输液安全的影响有近期的和远期的,近期影响一般发生在输液过程中和输液完成后短时间内,如输液器热原超标引起的发热反应,输入大量微粒刺激血管引起的静脉炎、输液器材质吸附药液导致的药物剂量不足等;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使用的软包装输液袋,因在配液及连接输液器等操作时,针头反复插入而容易造成输液袋加药口致密性降低。在日常输液过程中,出现过液体自加药口漏出,造成药液流失,影响治疗药物准确剂量的事件。以往采取的措施是:重新消毒加药口后,更换输液器进针位置。但是此方法效果不佳,原进针点仍可能漏液。笔者所在科室存临床工作中,尝试使用透明敷料解决了输液袋漏液问题,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