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结合下肢气囊压力泵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方法 对92例接受THA患者,术前7 d连续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1 mg/d),应用前及手术前分别检测凝血指标,术后根据检测凝血酶时间及时调整低分子肝素剂量.此后按1 mg/d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至术后4~6周.术后即应用下肢充气压力泵和弹力袜.结果 84例获得随访,2例出现DVT,无一例发生PE.2例术后发生伤口血肿,经治疗后血肿消退.结论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1 mg/d)结合下肢气囊压力泵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THA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同一治疗组收治并实施手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68例,均实施经后路腰椎植骨融合、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根据其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将其分为高危组(29例)和低危组(39例),术前经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认均无血栓形成;高危组均自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2500IU皮下注射,2次/日进行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VTE),至下地活动后2天停用。所有病人均于术后下地活动后1周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评估有无DVT形成。观察两组病人术后DVT的发生率、术后切口引流量、伤口血肿情况、椎管内血肿及有无神经损伤症状等情况。结果高危组病人中有1例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3.4%(1/29),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术后1个月再次复查下肢血管超声血栓均消失;低危组病人术后未发生DVT。高危组和低危组病人术后切口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椎管内及切口血肿、术后血小板减少及无术后神经损伤症状。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往往高龄且合并内科基础疾病,手术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对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人可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地将46例接受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另一组作为对照。术后第4~7天内行患侧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23例患者中有8例(34.8%)发生DVT;而治疗组23例中仅1例(4.3%)发生DVT(P<0.05)。两组中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首剂肝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方法 6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例,B组32例。肝素抗凝方法:A组每次透析开始时从静脉端给予首次剂量肝素28~32 mg(约0.5 mg/kg),维持期用肝素泵每小时追加肝素6~10mg;B组每次透析开始时从静脉端给予首次剂量肝素14~20 mg(约0.3 mg/kg),维持期用肝素泵每小时追加肝素8~12 mg;同时监测2组患者0、0.5、2、3.5及4 h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及变化曲线,观察治疗过程中管路和透析器凝血情况,治疗后穿刺点压迫止血平均时间、组织器官24 h内出血情况以及在线KT/V情况。结果 2组患者首剂肝素量及维持期肝素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肝素总量无差异。2组均能顺利完成血液透析,A组透析充分性更好。A组血液透析治疗0.5及2 h ACI较B组明显延长,而在透析3.5及4 h时ACT明显缩短,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ACT 0.5与3.5 h自身比较,A组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B组无明显差异。2组患者透析器凝血情况、穿刺点压迫时间、透析治疗后24 h内组织器官出血情况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选择合适剂量的首剂肝素及维持期肝素用量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剂肝素用量为28~32 mg(约0.5 ng/kg)时抗凝效果好、透析充分性好,透析后患者出血机会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对肺动脉栓塞(PE)患者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例P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CTPA)及下肢深静脉加压彩超(CUS)检查确诊,给予阿加曲班治疗20 mg/d,治疗8~12天。后续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IU,2~6天,再改为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华法林,共3个月。结果 4例患者使用阿加曲班后,行CTPA检查提示肺动脉血栓大部分溶解吸收,CUS检查下肢DVT的血管完全和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出血、血小板减少并发症。随访3~6个月,无PE及DVT复发症状。结论阿加曲班可作为临床治疗PE安全有效的抗凝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死亡器官捐献供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小剂量肝素静脉持续泵入预防移植胰腺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46例胰肾联合移植(SPK)受者。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肝素分为两组,非肝素组27例受者术后第1天开始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肝素组19例受者术后第1天开始接受肝素纳静脉泵入,连续泵入5~7 d之后改为100 mg/d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统计两组术后移植胰腺血栓发生率、移植胰腺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抗凝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肝素组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5.3%(1/19);非肝素组血栓形成4例,发生率14.8%(4/27),肝素组移植胰腺丢失2例,非肝素组移植胰腺丢失共4例,肝素组比非肝素组移植血栓形成和移植物丢失明显减少(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肝素静脉持续泵入预防SPK术后血栓形成疗效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非洲脊柱结核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间歇气压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DVT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下肢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治疗后2组下肢周径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非洲脊柱结核术后DVT,并改善患者下肢周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腹股沟疝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代替抗凝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63例单侧原发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7例因其他疾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阿司匹林组),有11例因其他疾病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术前7 d给予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其余35例未口服抗凝药物(对照组)。结果 1 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3组患者的阴囊或皮下血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复发患者。结论对于长期应用抗凝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药物,并不增加出血风险,还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施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不用。术后2~3周内复查下肢静脉彩超判定有无DVT,术后认真记录骶前引流管引流量及血、尿、痰和大便检查,观察有无出血。结果联合治疗组DVT发生率5.9%,对照组DVT发生率13.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没有发现出血及出血倾向。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可以降低直肠癌根治术后DVT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创伤病人死亡的二个潜在因素.但DVT和非致命PE发作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因而其发生率目前尚不清楚.据权威估计,复合创伤病人DVT的发生率约为20%,故建议采取预防措施.但迄今为止,仍无安全有效的方法.作者就复合创伤后血拴形成及其预防进行了研究.复合创伤病人113例,随机分成二组,分别用连续捆绑加压装置(SCD,共76例)及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LDH,共37例)来预防DVT和PE;并用B超定期监测股静脉血流.对于不明原因的去O_2饱和血症或临床怀疑有PE可能时,监测SPO_2并行通气/灌注肺扫描或肺血管造影检查.当证实有DVT或PE时,立即用肝素治疗.113例复合创伤病人,平均年龄38±18岁,多数病人合并骨折.共发现12例(10%)血栓栓塞,其中5例为下肢DVT,4例为PE但无DVT,3例同时有DVT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低分子最肝素(LMWH)预防髋臼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柃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自2007年6月1日开始对髋臼骨折患者使用LMWH行正规抗凝治疗,连续选取100例手术治疗患者为预防组.另外,连续选取2007年6月1日之前的100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为未预防组.预防组男7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9.3±12.5)岁(17~80岁).末预防组男8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0.6±12.1)岁(18~7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及受伤至入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患者中34例(17%)患者术前发生DVT,预防组11例(11%),未预防组23例(23%),预防组DVT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预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3,P=0.024).血栓发现时间平均为伤后8.6 d(1~25 d),预防组平均为9.5 d(3~25 d),未预防组平均为8.4 d(1~20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8,P=0.156).结论 预防性应用LMWH可有效降低髋臼骨折患者术前DVT的发生,但并不能完全防止其发生.对预防性用药的患者,仍应严格进行血栓筛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 in prevention of pre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in patients with acetabular fractures. Methods Regular DVT prophylaxis was conducted with LMWH for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eatment of acetabularfractures after June 2007. Another 100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 without DVT prophylaxis before June 2007 were chosen as controls.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there were 78 men and 22 women, aged from 17 to 80 years (average, 39. 3 ± 12. 5 years). In the nonprophylaxis group, there were 81 men and 19 women, aged from 18 to 78 years (average, 40. 6 ± 12. 1 years) . The 2 group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gender, age, complications, or duration from injury to hospitalization. The DVT incidenc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23 cases of DVT in the nonprophylaxis group and 11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The difference in DVT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 (x2 = 5. 103, P = 0. 024).The average time of DVT diagnosis was 9. 5 days (from 3 to 25 days)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and 8. 4 days (from one to 20 days) in the nonprophylaxis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1. 448, P = 0. 156).Conclusion LMWH prophylaxi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rombosis, but can not annihilate DVT occurrence. Therefore, patients should still be carefully monitored after preventive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CPB)时肝素化所需肝素的量个体变异较大。本文作者观察了二种抗凝剂术前治疗对CPB时肝素作用及用量的影响。 45例心脏外科病人,术前10天始预防性抗凝治疗。其中13例肝素皮下注射(Hsc组),12例肝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2—2013-12诊治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采用利伐沙班(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钙组)预防术后下肢DVT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6(3~12)个月随访。2组DVT发生率比较:利伐沙班组中2例发生DVT(5.56%);低分子肝素钙组中2例发生DVT(5.88%),2组DVT发生率(χ~2=0.004,P=3.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术后1 d、术后10 d与术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d与术后1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谷丙转氨酶(ALT)值在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大出血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DVT形成的对比研究中,二者均无术中、术后大出血,对肝肾功能均无影响,但利伐沙班对凝血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97年4月-1998年10月选择接受髋、膝周围手术的患者46例均为40岁以上,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DVT,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4-7天行患侧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8例发生DVT,占34.8%;预防组中1例发生DVT,占4.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宫颈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宫颈癌手术患者64例,行颈内静脉穿刺,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2d,治疗组用0.5mg/d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治疗10d,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前1h(T0)、治疗后2d(T1)、10d(T2)、16d(T3)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栓溶二聚体浓度(D-dimmer);同时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处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VC相关DVT,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l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时,对照组患者Fib和D-dimmer浓度明显高于治疗组和T0时(P<0.05);CVC相关DVT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0.5mg/d皮下注射10d预防宫颈癌患者CVC-related DVT有一定效果,且剂量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食管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于航天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26,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常规组(n=34,术后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即刻)和治疗后(术后第11天...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量肝素预防髋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地将46例接受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术后第4-7天内行患侧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23例患者中有8例(34.8%)发生DVT;而治疗组23例中仅1例(4.3%)发生DVT(P<0.05)。两组中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 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对脊柱脊髓术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自2008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单纯脊柱损伤患者77例,合并脊髓损伤者63例,脊柱退变患者58例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素组。术后24 h,48 h,1周时查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术后24 h、48 h的切口引流量。结果肝素组中,术后1周时血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术后24、48 h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切口引流量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明显改善脊柱脊髓术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能安全、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围手术期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行物理方法加低分子肝素预防。比较两组DVT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前7例DVT形成,发生率为18.42%,试验组发生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1例中术后8例DVT形成,实验组32例中术后2例发生D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出血。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在我院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病人106例,其中抗凝组(41例)和非抗凝组(65例),抗凝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依诺肝素钠1支,连续2周。结果:比较性别、年龄、病因、Child-Pugh分级、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术前D-二聚体以及门静脉直径、流量和流速,切脾前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及压力差,这些因素在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非抗凝组(17.1%比43.1%,P=0.006)。形成血栓病人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未形成者(608.9×109/L比302.4×109/L,P<0.001)。抗凝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期间未发生创面渗血和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减少门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