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研究进展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外科黄春吉综述梁自乾审校感染一直是烧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传统观念中认为烧伤感染的病原菌来自创面,即所谓的“外源性感染”。1962年肖光夏等(1)在分析312例烧伤败血症中发现约有30%病人烧伤早期,虽逐日...  相似文献   

2.
烧伤病人早期肠源性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烧伤早期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150例烧伤面积在35% ̄95%的病人,按烧伤至入院时间分伤后4h内、4 ̄8h、8h以上3个时相组,在入院即刻抽血培养检查。结果 伤后3个时相组血培养检查无1例阳性结果发现。结论 临床烧伤病人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远没有实验研究那么高,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烧伤后肠功能异常、肠源性感染、脓毒血症3者关系,指导临床大面积烧伤病人胃肠功能的维护及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方法:选择烧伤面积>60%的大面积烧伤11例,在伤后尽早给予胃肠道喂养,喂养质从单一制剂到复合制剂,同时以未早期喂养大面积烧伤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喂养组较对照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感染发生时间推迟。结论:大面积烧伤后早期胃肠道喂养可有效地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合生元对烧伤大鼠肠源性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合生元治疗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机制,为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探求新途径。方法 动态检测大鼠体内的肠道示踪菌JM109易位率和血浆中LPS水平。结果 合生元治疗组大鼠体内JM109易位率以及血浆LPS水平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结论 合生元能够快速补充肠道生理性厌氧菌,坚固肠粘膜外微生物屏障,阻止肠道条件致病菌和LPS经肠壁进入机体组织,对烧伤后肠源性感染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放射损伤合并烧伤肠源性感染发生特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放射损伤合并烧伤肠性感染的特点及其复合效应。方法;采用小鼠15%Ⅱ度烧伤,8Gy放射损伤及两务复合的动物模型,用^3H-TdR标记大肠杆菌,分别于伤后1~96h9个时相点检测肝,肠系膜淋巴结的dpm值,结果:(1)三类损伤后的发生了肠道细菌移居,但定植于肠道的标记菌进入组织的量和达峰值的时间不尽一致,单烧,复合伤肠道细菌移居发生早(4h)单放稍晚(6h)说明烧伤在早期肠道细菌移居中占主要  相似文献   

6.
严重烧伤后肠源性感染问题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正处于探索中。本文通过36只Wistar大鼠30%三度体表烫(烧)伤模型,对伤后早期动物的肠粘膜和血液丙二醛含量;血清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动物24h尿量、尿内儿茶酚胺、核黄素的排泄量;不同脏器和组织的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肠道示踪细菌和内毒素的吸收等进行了较广泛的检测,并观察了伤后动物回肠粘膜  相似文献   

7.
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感染仍然是外科危重病人的主要死因之一。30%以上死于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的感染病灶,即使在尸检时也从未明确。多数感染都是由G~-杆菌、肠球菌以及白色念株菌这一类肠道常驻菌群所致。设想肠道可以是全身感染的感染源。细菌经由肠道通过肠粘膜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及体内其他脏器中的过程,国外称之谓“细菌的移居”,我们长期以来称之为“肠源性感染”。 在外科临床上,休克、营养不良、内毒素血症及以肠道内容物郁滞为特征的肠麻痹等因素常常合并存在,这些因素对于临床的感染率和病死率有促进作用。为澄清它们与肠源性感染之间的关系,本实验选用950只无特殊致病动物及无菌动物,以细菌学研究为主,病理学观察为辅,结合生化和药理学方法;利用烧伤、出血性休克、内毒素血症、蛋白质营养不良及小肠梗阻等不同动物模型;从多个方面,不同层次,对创伤后早期阶段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烧伤后早期肠道内细菌可以侵入体内;一定时限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能够造成肠源性感染;循环中的内毒素可以促进肠道中细菌的侵入;蛋白质营养不良对内毒素上述的致病作用具有协同作用以及单纯小肠梗阻后肠道内细菌可进行性地侵入体内;最终导致致死性的肠源性感染。实验证明,创伤后早期阶段,肠源性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已证实,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是一条很重要的感染途径,可导致肠源性感染和肠道内毒素吸收,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肠源性感染已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而中药在防治烧伤后细菌移位领域中的现代化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理应受到广大同行学者的重视,本文结合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机制对其中药防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核黄素对烧伤后肠源性感染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Ⅲ度烧伤模型并通过胃肠道管饲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示踪,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和肠道示踪菌的播散情况,比较核黄素腹腔治疗与单纯烧伤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伤后12h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烧伤对照组(P<0.01),伤后24h治疗组肠道示踪菌较对照组在血液、痂下、肾、肺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P<0.05):肺、肾、痂下等组织的示踪菌定量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核黄素的早期使用可降低严重烧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入血量,减轻肠道细菌的全身播散发生率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10.
肠道去污染疗法预防严重烧伤肠源性感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敏 《右江医学》2006,34(1):32-33
目的探讨预防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2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加服肠道去污药物,其他治疗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中肠源性感染发生率为19.23%,对照组为53.85%,两组比较,χ2=6.72,P<0.01,观察组肠源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肠道去污染疗法可以降低严重烧伤病人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核黄素对烧伤后肠源性感染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30%Ⅲ度烧伤模型并通过胃肠道管饲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示踪,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和肠道示踪菌的播散情况,比较核黄素腹腔治疗与单纯烧伤之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伤后12h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烧伤对照组(P〈0.01),伤后24h治疗组肠道示踪菌较对照组在血液、痂下、肾、肺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P〈0.05);肺、肾、痂下等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烧伤病人肠源性感染的防治价值。方法:2001年1月—2002年3月随机将50例严重烧伤病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有效抗生素、创面处理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早期有效抗生素、创面处理和静脉营养。结果:观察组中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烧伤病人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贾志军 《新疆医学》2002,32(4):37-38
在某些病理因素作用下,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穿越肠粘屏障和自身防御系统进入系统循环的过程称之为肠源性感染。上海长征医院2000年3月~2001年3月ICU 252例中,148例合并全身感染或MODS,其中43例经多种检查并无明显的感染灶发现,在此之中32例经血培养为G~-菌,因而推断胃肠道可能是体内潜伏性感染病灶。此种感染占ICU住院人数的17.06%。国外一些学者将胃肠道称之为“未引流的脓腔”。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与下列因素有关:(1)肠  相似文献   

14.
烧伤后高代谢是创伤应激、缺血缺氧、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代谢反应有利于伤后机体修复,代谢率过高则加剧耗损,不利于机体恢复。烧伤后高代谢来源主要是创面,已是公认的事实,但伤后是否存在内源性特别是肠源性高代谢,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如确实存在肠源性高代谢,则给予  相似文献   

15.
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及其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伤后高代谢是创伤应激、缺血缺氧、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代谢反应有利于伤后机体修复,代谢率过高则加剧耗损,不利于机体恢复。烧伤后高代谢来源主要是创面,已是公认的事实,但伤后是否存在内源性特别是肠源性高代谢,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如确实存在肠源性高代谢,则给予适当调理措施,降低伤后高代谢,必将有利于烧伤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16.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通过PUC18质粒载体菌(JM109)示踪法,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肠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情况,探讨ANP继发感染的机理。方法 杂种犬15只于定植PUC18质粒菌JM109后,分ANP组(n=8)和对照组(n=7)。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甘露醇和乳果糖的含量,测定血中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内毒素(LPS)浓度;每日血培养;第7天活杀后,各组脏器标本作细菌培养,肠粘膜菌群分析,所有而氨苄青霉素菌作质粒DNA分析结果 ANP犬肠粘膜上皮绒毛破损,肠通透性显著增加,血浆DAO活性下降,肠道微生态出现明显紊乱,血和脏器出现细菌移位,血中LPS浓度升高1-3倍,ANP犬胰腺中PUC18质粒菌移位率为87.5%。结论 本研究提示,ANP后肠屏障功能严重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是ANP继发感染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PUC18质粒载体菌(JM109)示踪法,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肠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情况,探讨ANP继发感染的机理。方法杂种犬15只于定植PUC18质粒菌JM109后,分ANP组(n=8)和对照组(n=7)。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甘露醇和乳果糖的含量:测定血中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内毒素(LPS)浓度:每日血培养;第7天活杀后,各组脏器标本作细菌培养,肠粘膜菌群分析,所有耐氨苄青霉素菌作质粒DNA分析。结果ANP犬肠粘膜上皮绒毛破损,肠通透性显著增加,血浆DAO活性下降,肠道微生态出现明显紊乱,血和脏器出现细菌移位,血中LPS浓度升高1-3倍,ANP犬胰腺中PUC18质粒菌移位率为87.5%。结论本研究提示,ANP后肠屏障功能严重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是AN-P继发感染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吴佩  周光 《安徽医学》1993,14(4):28-29
<正> 随着现代化外科技术的进步,肠源性感染日渐受到重视,发生在严重创伤,烧伤后的肠源性感染已证实对病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们对腹部手术后是否伴发肠源性感染进行了前瞻性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观察对象:随机选择腹部择期手术病人46例,术前无局部及全身感染征象。手术前10小时内均未使用抗生素。其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16~67岁,平均43岁。手术类型:小肠部分切除5例;胆囊切除、胆道探查9例;胃大部切除4例;右半结肠切除3例;根治性胃次全切除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3例;  相似文献   

19.
烧伤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引起疼痛,使创面加深,大量液体渗出而造成蛋白质丢失,加速分解代谢等;感染是多内脏功能衰竭的启动因素,感染是导致烧伤病人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我国军队9 329例统计分析:死于感染者为51.87%(首位);瑞金医院5 262例分析:感染是首位并发症,全身性感染死亡率达68.96%;美国Cincinnati shriner烧伤中心烧伤面积超过30%者,3/4的病人死于感染.所以,感染仍是烧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20.
烧伤感染     
多年来,感染一直是大面积烧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据美国烧伤中心的材料,在烧伤面积超过30%的死亡病例中,有四分之三死于感染,国内的资料也相近似。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致病菌,另一方面是机体的防御功能。严重烧伤后,防御功能的深重抑制,在烧伤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