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果糖注射液对住院患者血糖水平影响的双盲平行对照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果糖与葡萄糖静脉输注后对血糖水平的影响,评价其用于临床能量补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41例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每天接受50g/L果糖或50g/L葡萄糖注射液25g,连续3d,于给药前、给药结束时、给药后2h测定血糖浓度,并同时于试验前和试验结束后检测肝、肾功能。结果:20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注50g/L果糖注射液后即刻血糖水平平均为(5.82&;#177;1.54)mmol/L,明显低于21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注50g/L葡萄糖注射液即刻平均血糖水平为(7.61&;#177;2.15)mmol/L(t=2.28,p&;lt;0.05);输注后2h血糖水平试验组平均(5.51&;#177;1.56)mmol/L,对照组平均为(6.33&;#177;2.3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给药前及给药后2h自身前后血糖水平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对照组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4,P&;lt;0.05);50g/L果糖注射液对肝、肾功能、血尿液等指标无影响。结论:输注50g/L葡萄糖注射液后血糖水平波动明显小于50g/L葡萄糖注射液,50g/L果糖注射液用于临床患者机体能量补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到不同水平所需要的胰岛素的量,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2/20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1例,所有患者血糖均超过33.3mmol/L,均用美敦力MINIMED508胰岛素泵进行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诺和诺德天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皮下持续输注控制血糖,输注速度为4U/h,同时应用血糖检测系统检测血糖,每隔30min检测指血1次。分别计算血糖从22.2mmol/L下降到19.5mmol/L,19.4mmol/L下降到16.8mmol/L16.7mmol/L下降到14.0mmol/L所需要的胰岛素的量。 结果:2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血糖从22.2mmol/L下降到19.5mmol/L所需要的胰岛素的量显著多于从19.4mmol/L下降到16.8mmol/L及从16.7mmol/L下降到14.0mmol/L【(5.2&;#177;2.6),(3.4&;#177;1.4),(2.2&;#177;1.1)U,P=0.007,0.0035】;血糖从19.4mmol/L下降到16.8mmol/L所需要的胰岛素的量显著多于从16.7mmol/L下降到14.0mmol/L(P=0.008)。 结论:随着血糖的升高,胰岛素的作用和效果将逐渐减低,单位胰岛素降低血糖数值减低。提示同一糖尿病患者的不同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不同,在血糖高时,胰岛素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果糖与葡萄糖静脉输注后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评价其用于临床能量补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 ,41例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分别每天接受 50 g/L果糖或 50 g/L葡萄糖注射液 25 g,连续 3d,于给药前、给药结束时、给药后 2h测定血糖浓度 ,并同时于试验前和试验结束后检测肝、肾功能. 结果 20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注 50 g/L果糖注射液后即刻血糖水平平均为 (5.82± 1.54)mmol/L,明显低于 21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注 50 g/L葡萄糖注射液即刻平均血糖水平为 (7.61± 2.15)mmol/L(t=2.28,P< 0.05);输注后 2h血糖水平试验组平均 (5.51± 1.56)mmol/L,对照组平均为 (6.33± 2.3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给药前及给药后 2h自身前后血糖水平比较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对照组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84,P< 0.05);50 g/L 果糖注射液对肝、肾功能、血尿液等指标无影响. 结论 输注 50 g/L葡萄糖注射液后血糖水平波动明显小于 50 g/L葡萄糖注射液 ,50 g/L果糖注射液用于临床患者机体能量补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治疗对脑外伤患者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血糖改变与高压氧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70例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以GCS评分判断疗效 ,并测定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浓度 ,进行比较判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为 (11.9± 1.7)分 ,对照组评分为 (10 .7± 2 .0 )分 ,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组血糖为 (8.5 0± 4.5 5 )mmol/L ,对照组为 (8.76± 2 .78)mmol/L ,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治疗组血糖为 (5 .46± 0 .84)mmol/L ,对照组为(6.0 4± 0 .86)mmol/L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治疗组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脑外伤后血糖显著升高 ;高压氧能提高受损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使血糖下降 ;高压氧治疗是脑外伤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两种不同营养输注方式对危重患者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周期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内科危重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交叉的自身对照方式测定40例内科危重患者周期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过程中的血糖水平,比较两种输注方式对危重患者血糖的影响。结果:持续性输注组总体血糖水平低于周期性输注组[(8.60±2.46)mmol/Lvs(9.11±2.88)mmol/L,P=0.000]。持续性输注组7d血糖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而周期性输注组各天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持续性输注组血糖水平波动小于周期性输注组[(2.10±0.21)mmol/Lvs(2.35±0.22)mmol/L,P=0.046]。结论:持续性输注者血糖水平低于周期性输注者,且全天血糖水平波动较小,利于患者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193例危重患儿的血糖变化,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PICU住院的193例危重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①193例危重病患儿中高血糖组有123例,高血糖的发生率为63.7%;血糖最小值为0.9mmol/L,最大值为30.5mmol/L,均值为8.2mmol/L;②123例高血糖患儿中,G3岁组87例(63.0%),3~7岁组17例(60.7%),7~10岁组9例(64.3%),〉10岁组10例(76.9%),各年龄组高血糖发生率接近(P〉0.05),均高于正常血糖发生率。③肺炎组发生高血糖有46例,颅内感染组24例,腹泻组11例,心肌炎组2例,感染性休克组11例,非感染性疾病组11例,其他组5例,意外组13例,不同原发病的血糖均数:肺炎为(7.075±2.900)mmol/L,颅内感染(8.259±3.840)mmol/L,腹泻(8.545±5.600)mmol/L,心肌炎(9.052±9.100)mmol/L,感染性休克(11.154±8.000)mmol/L,非感染性疾病(7.358±3.930)mmol/L,其他为(7.246±2.940)mmol/L,意外(12.329±7.890)mmol/L,经方差分析,不同的原发病其血糖升高的水平存在差异(PG0.05);④正常血糖患儿平均住院时问14.94d,平均住PICU时间9.5d,平均机械通气时间6.472d,而高血糖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18.32d,平均住PICU时间12d,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0.1901d,经t检验,高血糖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PICU时间长于正常血糖组(均P〈0.05);⑤正常血糖组发生单个脏器损害的有31例,2个脏器损害的14例,3个以上脏器损害的18例,而高血糖组分别为27、41、55例(P〈0.05),提示高血糖组脏器损害更严重;⑥高血糖组患儿住院7d内死亡人数31例,高于血糖正常组的8例(P〈0.05),说明高血糖组患儿住院7d内的死亡率高于正常血糖组。结论:危重病患儿常出现高血糖,血糖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密切联系,血糖水平升高会导致预后不良,是导致死亡率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的重要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检测血糖的变化,尽可能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5%葡萄糖注射液对腹泻患儿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并与10%葡萄糖注射液对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共入选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静脉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对照组(25例)静脉输注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测定患儿给药前、给药后15、30、60min的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结果:实验组血糖和血胰岛素的波动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100ml剂量中5%葡萄糖注射液对血糖和血胰岛素的影响小于10%葡萄糖注射液。  相似文献   

8.
苏少弟 《护理研究》2004,18(4):713-714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前调节血糖水平与图像质量关系,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18例冠心病病人常规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其中14例无糖尿病史的病人采用葡萄糖负荷法,即病人在注射18F—FDG;前1h禁食状态下口服葡萄糖5g~75g;4例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应用普通胰岛素5U~8U皮下注射或用8U~12U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200ml静脉输注:血糖浓度采用Glucotrend血糖测定仪测定。[结果]当血糖水平高于8.8mmol/L或低于7.9mmol/L时,心肌摄取18F—FDG减少,心肌显像欠清晰;当血糖水平在7.9mmol/L~8.8mmol/L时,心肌显像清晰度满意。[结论]合理控制血糖水平是保障18F—FDG心肌代谢显像质量,实现影像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诊断的基础。正确指导病人检查前的饮食与用药,严密监测并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加强心理护理也是保证影像质量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种血糖测定方法结果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分别用己糖激酶法(HK)、氧化酶法(GOD—POD)法和手工比色法测定53例患者血清葡萄糖浓度,同时用血糖监测仪测定患者毛细血管血葡萄糖浓度,然后对四组测定结果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处理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糖正常时,HK法比GOD—POD法结果平均高0.13mmol/L(2.5%),比手工比色法结果平均高0.49mmol/L(9.4%),比血糖监测仪结果平均高0.30mmol/L(5.7%),分别对HK法与GOD-POD法、GOD-POD法与手工比色法、HK法与血糖监测仪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1分别为0.99、0.94和0.68;高血糖时,HK法比GOD-POD法结果平均高0.20mmol/L(1.7%),比手工比色法结果平均高1.84mmol/L(15.7%),比血糖监测仪结果平均高1.5mmol/L(12.9%),其相关系数吖分别为0.99、0.95和0.85。结论血糖正常时,HK法与GOD-POD法、手工比色法、血糖监测仪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1、〈0.01及〈0.05;高血糖时,HK法与GOD-POD法、手工比色法及血糖监测仪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相关性分析表明,HK法与GOD—POD法呈高度直线正相关,GOD-POD法与手工比色法相关性良好,而HK法与血糖监测仪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血糖可应激性增高。本文对 6 0例严重创伤病人做了早期血糖动态测定 ,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手术和预后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6 0例患者均有不同部位的严重创伤 ,其中男 4 6例 ,女 14例 ,年龄 5~ 78岁 ,平均 (4 3.6± 2 5 .9)岁。1.2 方法 在接诊后即刻、2h、4h分别抽取静脉血 3ml,抽血前禁输葡萄糖溶液。测定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 ;仪器为荷兰生产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2 结果本方法血糖的正常参考值为 (3.9~ 6 .1)mmol/L ,在接诊后即刻血糖的平均值为 (12 .81± 4 .0 6 )mmol/L ;接诊后 2h血糖值为 (11.6 5± 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 -氟代脱氧葡萄糖 ( 18F -FDG )心肌代谢显像前调节血糖水平与图像质量关系 ,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 18例冠心病病人常规18F -FDG心肌代谢显像。其中 14例无糖尿病史的病人采用葡萄糖负荷法 ,即病人在注射18F -FDG前 1h禁食状态下口服葡萄糖 5g~ 75 g ;4例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应用普通胰岛素 5U~ 8U皮下注射或用 8U~ 12U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 2 0 0ml静脉输注 ;血糖浓度采用Glucotrend血糖测定仪测定。 [结果 ]当血糖水平高于 8.8mmol/L或低于 7.9mmol/L时 ,心肌摄取18F -FDG减少 ,心肌显像欠清晰 ;当血糖水平在 7.9mmol/L~8.8mmol/L时 ,心肌显像清晰度满意。 [结论 ]合理控制血糖水平是保障18F -FDG心肌代谢显像质量 ,实现影像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诊断的基础。正确指导病人检查前的饮食与用药 ,严密监测并合理控制血糖水平 ,加强心理护理也是保证影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一定量运动后人体血糖浓度的变化及口服降压药物乌拉地尔对人体代谢的干预效应。方法:实验于2003-07-21/30在湛江解放军422医院完成。选择南沙巡防区健康男性战士90名,入伍2年以上为老战士,30名,平均年龄24.4岁;入伍2年以内为新战士,60名,随机分为新战士组(平均年龄19.2岁,n=30)和新战士服药组(平均年龄19.9岁,n=30)。各组战士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活1年以上,参加守卫岛礁1年以上。新战士服药组分别在运动前7h和3hVl服乌拉地尔片剂30nag(30mg/片),常温安静状态下抽血测定各组战士的血糖浓度,之后各组战士在最高室外温度60℃、最大相对湿度80%的高温高湿环境下20min内跑步3000m,再立即抽血测定血糖浓度。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运动前后行自身对照配对t检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90名战士中途无脱落。①运动前后血糖变化值结果比较:老战士组、新战士组、新战士服药组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血糖浓度均明显降低[(5.43&;#177;1.03),(5.66&;#177;0.70)mmol/L,P〈0.05;(5.39&;#177;0.81),(5.99&;#177;0.81)mmol/L,P〈0.05:(5.47&;#177;0.98),(5.60&;#177;0.81)mmol/L,P〈0.051。②组间血糖变化结果比较:运动前后各组血糖浓度变化值比较基本接近(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一定量运动后可使人体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但口服乌拉地尔对血糖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服药组战士血糖降低程度与非服药组接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转化糖与葡萄糖静脉输注后对血糖水平的影响,评价其用于临床能量补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①选择2002—10/2002-12收治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和呼吸科病房需静脉能量补充的住院患者44例。年龄18-65岁,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n=21)与对照组(n=23)。实验组:给予50g/L转化糖注射液静脉输注,500mL/次,1次/d,疗程为3d。对照组:给予50g/L葡萄糖注射液用法及疗程同转化糖。(砻于给药前、给药结束时、给药后2h测定血糖浓度,并同时于实验前和实验结束后检测肝、肾功能,观察用药不良事件。③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r检验。 结果:患者4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给药前、给药后即刻、给药后2h两组血糖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第1-3天给药后即刻均出现血糖明显一过性升高,高于给药前(t=5.74-7.84,P〈0.01)。给药后2h实验组血糖水平均恢复到给药前水平,而对照组治疗第2天给药后2h明显高于给药前(t=2.62,P〈0.05),表明对照组血糖水平恢复到给药前水平速度较实验组稍慢。②实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50以转化糖注射液对肝、肾功能、血尿酸等指标无影响。 结论:输注50g/L转化糖注射液后血糖水平波动小于50g/L葡萄糖注射液,50g/L转化糖注射液用于临床患者机体能量补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运动结合心理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运动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在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二分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均知情同意.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实验组9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即药物治疗加饮食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和心理疗法.[1]运动疗法:将散步、医疗步行、慢跑有机结合作为常规项目.散步速度缓慢、全身放松,10~30 min/次;医疗步行按计划逐渐延长距离、提高步行速度以后可加入爬坡或登阶运动.每日或隔日进行1次;慢跑以有轻度气促,尚能交谈为宜.从5min开始,逐渐延长持续时间.[2]心理疗法:放松训练20 min/次,1次/d;支持性心理疗法为心理健康教育,32次/周,30~45 min/次;音乐治疗20~30 min/次,1次/d.以上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24 h尿糖定量,治疗后每周检测1次.治疗前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患者各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 h血糖<8.3 mmol/L,24 h尿糖定量<10.8 g或血糖24 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8.3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24 h尿糖定量<25.8 g或血糖24 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10%以上.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尿糖下降未达到上述指标.结果:15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1]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空腹血糖水平的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6.99&;#177;1.35,6.67&;#177;0.58)mmol/L,(t=1.963,P<0.05)].[2]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24 h尿糖定量的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62&;#177;0.31,1.02&;#177;0.49)g,(t=3.298,P<0.01)].[3]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69&;#177;0.96)%,(7.15&;#177;0.82)%(t=2.580,P<0.01)].[4]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8%,76%(χ^2=9.21,P<0.01)].结论:运动结合心理疗法是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进一步完善,该疗法体现出的良好的血糖控制作用,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15.
运动疗法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应用运动疗法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4-02/06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对40例患者进行运动治疗,包括热身活动、运动锻炼和放松运动3个部分。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有无并发症来决定其运动强度、运动方式。运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密切观察患者运动时的反应,运动频率5~7次/周,每周至少3次。分别于运动前和运动后第2,4,6,8周,检测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结果: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运动前及运动后患者血糖水平的比较:运动后第2周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运动前[(6.35&;#177;0.48,7.01&;#177;0.67)mmol/L,(6.40&;#177;0.53,11.98&;#177;1.24)mmol/L(F=2.76,P〈0.01)1,运动后第4周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第2周[(5.72&;#177;0.39)mmol/L(F=6.58,P〈0.05)]。②运动前及运动后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运动后第2周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显著低于运动前[(5.01&;#177;1.02),(6.63&;#177;1.52)mmol/L;(1.48&;#177;0.32),(1.82&;#177;0.48)mmol/L(F=3.21,P〈0.01)1,运动后第4周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运动后第2周[(4.82&;#177;0.72)mmol/L(F=2.25,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是糖尿病患者长期综合治疗方法之一,长期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才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1]。2011年7月1日卫生部颁布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于妊娠24~28周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仅检测空腹、负荷后1h、负荷后2h这3点血糖。空腹血糖的诊断标准为5.1 mmol/L,负荷后1 h血糖的诊断标准为10.0 mmol/L,负荷后2 h血糖的诊断标准为8.5 mmol/L。OGTT的3项血糖中任意1点血糖值异常即可诊断为GDM。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新生儿血糖值低于正常新生儿的最低血糖值,不论胎龄和日龄,低于2.2 mmol/L即诊断为低血糖症[2],多发生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糖尿病母亲婴儿及新生儿缺氧窒息、硬肿症、感染败血症等。  相似文献   

17.
1409例空腹血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慢性常见疾病之一。本文分析了1409例干部正常体检空腹血糖。一、方法葡萄糖氧化酶法,血糖检测结果大于5.6mmol/L者为血糖阳性。二、结果和讨论1.1409例干部中男性1027例,血糖水平±s为4.69±1.22mmol/L,最高值20.6mmol/L,最低值2.8mmol/L、阳性数140例,阳性率13.6%;女性382例,血糖为4.55±1.07mmol/L,最高值17.8mmol/L,最低值3.2mmol/L,阳性数37例,阳性率9.69%。经统计说明;男女两组血糖均数间以及阳性率间均有显著差异。2.从20岁起每10岁为一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4.17%、6.14%、7.9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置换液或透析液糖浓度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在2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患者中,分别采用高糖和低糖置换液或透析液行CRRT,高糖组8例使用葡萄糖浓度高于50mmol/L的置换液或透析液,低糖组15例使用葡萄糖浓度低于10mmol/L的置换液或透析液,比较CRRT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高糖组CRRT后第一日血糖为(27.2±5.3)mmol/L,经置换液中加入胰岛素(每2g~4g葡萄糖加入1U胰岛素),以及皮下、静脉给予胰岛素后,5例血糖降至8.7mmol/L~17.3mmol/L,3例血糖仍在20.0mmol/L以上;低糖组患者CRRT后第一日血糖水平为(9.5±3.1)mmol/L,无需另外加用胰岛素,没有发生低血糖。结论:CRRT时使用低糖置换液或透析液,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19.
微量法血糖测定与己糖激酶法血糖测定结果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评估微量法血糖测定与己糖激酶法血糖测定结果的相关性 ,探讨临床护理中采用适当的血糖监测方法。方法用美国onetouchⅡ血糖仪测定末梢血、静脉血及用己糖激酶法测静脉血血糖浓度。结果微量法测定末梢血、微量法测定静脉血、己糖激酶法测定静脉血的结果分别为 10 .0 5± 4 .15mmol/L、10 .10± 4 .0 3mmol/L、9 6 4± 3.912mmol/L ,三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不同采血部位不影响血糖测定结果 ,护理中可根据病情灵活采用最适当的血糖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食物的血糖指数与糖尿病饮食治疗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等热量而血糖指数不问的食物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3—06/2004—06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3例,男40例,女33例。患者均知情同意。②在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饮食治疗,试验期8周,经过2个饮食阶段。第1阶段:低血糖指数饮食阶段:食用血糖指数〈55%的食物4周,经过15d清洗期后,进入第2阶段:血糖指数饮食阶段:食用血糖指数〉75%的食物4周。所需食物的总热量按标准体质量计算。③分别于两个饮食阶段结束时测定患者血生化学指标:血脂检测采用比色法,果糖胺检测采用酮胺法,血糖用血糖仪检测,胰岛素用放射免疫学法检测,胰岛素曲线下面积[025&;#215;空腹胰岛素&;#177;0.75&;#215;(餐后60min胰岛素)&;#177;0L5&;#215;(餐后60min胰岛素]。④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糖尿病患者7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8项指标:低血糖指数饮食阶段明显低于高血糖指数饮食阶段[(6.8&;#177;1.2),(12.73&;#177;2.71),(10.26&;#177;1.92),(2.19&;#177;0.58),(1.9&;#177;0.2),(4.6&;#177;1.2)mmol/L.(75&;#177;25)mIU/(L&;#183;min),(68&;#177;22)mIU/L;(8.9&;#177;2.7).(14.81&;#177;2.77),(13.82&;#177;3.24),(4.10&;#177;0.67),(2.5&;#177;0.5),(7.0&;#177;0.3)mmol/L,(118&;#177;40)mIU/(L&;#183;min),(93&;#177;14)mIU/L,t=4.58~18.41,P〈0.011;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餐后2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血糖指数饮食阶段明显高于高血糖指数饮食阶段[(1.4&;#177;0.4),(14&;#177;05)mmol/L;(1.2&;#177;0.4),(1.2&;#177;0.2mmol/L,t=3.023.17,P〈0.01]。结论:低血糖指数饮食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状态,糖尿病患者应以低血糖指数饮食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