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近年来乙型肝炎已得到有效预防。北美和欧州发生的输血后肝炎90%以上为非甲非乙型(NANB)肝炎,血清转氨酶水平是否可作为诊断供血者NANB肝炎病毒携带状态的非特异性指标,尚有疑问。预防输注血液制品引起艾滋病(AIDS)的方法是筛检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抗体。采用湿热以及磷酸三丁酯和胆酸钠能有效灭活HTLV-Ⅲ和NAMB肝炎病毒。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主要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吕联煌等通过血清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HTLV-I)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在福建省沿海地区发现HTLV-I小流行区.共调查518人,包括白血病患者210人。发现2例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ATL)患者和5例血清 HTLV-1  相似文献   

3.
血友病人罹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危险性较大,这是由于血友病人所使用的凝血因子制剂起了传播AIDS作用.为此,本文作者于1983~1984年分别在英国格拉斯哥和丹麦奥尔胡斯采集了血友病人的血标本,用ELISA测定血清中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或淋巴腺病相关病毒的抗体,比较了主要用当地生产的因子Ⅷ治疗的77例苏格兰血友病人和用美国进口及当地生产的因子Ⅷ治疗的22例丹麦血友病人的HTLV-Ⅲ抗体.作者以样品测得值与阴性对照值之比率大于5为抗体存在.  相似文献   

4.
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也称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的病原体。大多数AIDS病人或AIDS相关复征病人以及无症状的HTLV-Ⅲ感染个体的血清中,都含有抗HTLV-Ⅲ抗体。鉴定这些抗体及其相应病毒抗原的特性,不仅对了解抗HTLV-Ⅲ的免疫力和AIDS的病理学,而且对发展AIDS的诊断方法和预防疫苗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林鑫江  郑璇  吴育彬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092-2094
目的:研究HTLV-1病毒通过血脑屏障(BBB)的方式,提示HTLV-1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机制,从而提示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截瘫(HAM/TSP)病发病机制和感染途径。方法:通过连接介导多聚酶链反应(LMPCR)分别扩增出5例HAM/TSP患者脑脊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HTLV-1前病毒DNA片段的序列,然后将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序列的扩增情况,并比较HTLV-1前病毒在脑脊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整合序列的相同机率。结果:HAM/TSP患者脑脊液中存在HTLV-1感染的淋巴细胞数多克隆增殖,而且在脑脊液与外周血中存在HTLV-1病毒整合位点的淋巴细胞克隆。结论:HTLV-1感染可能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作用而通过血脑屏障的,尤其是通过HTLV-1感染的淋巴细胞迁移至CNS,继而进行增殖并激活CNS中的其它T淋巴细胞,通过对CNS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释放细胞因子导致HAM/TSP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H9/HTLV-ⅢBATCC CRL-8543细胞系,它能产生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可用于制备AIDS疫苗和检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或AIDS前期病人或健康携带者血标本中的病毒抗体.亲代HT细胞经反复接触含有  相似文献   

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为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是AIDS发病的原因,本病可由输血、性接触及使用被污染的针头而感染,围产期内被感染的母亲可传染给新生儿。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多次接受输血可存在这种危险因素。最近,我院发现4例持续完全缓解而长期存活的病人,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体重下降、腹泻和皮肤淋巴结病,检查血清抗HIV抗体阳性。因此,我们对1978~1986年237例白血病患者中存在的HIV抗体作了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的Gallo实验室和日本的Miyoshi实验室分别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TL)患者外周血培养的T淋巴细胞中分离出的一种逆转录病毒。HTLV分为Ⅰ型和Ⅱ型。HTLV-Ⅰ型与成人ATL、HTLV-Ⅰ相关脊髓病变或热带痉挛性截瘫直接相关;HTLV-Ⅱ型也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为了解HTLV在白血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笔者对青岛地区三家医院178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HTLV的筛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980年前逆转录病毒多半被看为实验室的珍品。当几种逆转录病毒证明与动物肿瘤(白血病、肉瘤)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有关时,人的类似疾病也推测与逆转录病毒有关。直到Gallo等才明确地证明了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的因果关系,接着很快从毛细胞白血病人分离到第2种逆转录病毒HTLV-Ⅱ。1984年,证实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Motz医生问:业已证实,免疫血清球蛋白制剂可含有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抗体,提示注射该制剂可使人体产生短暂的血清阳性。那么,注射后,病人体内HTLV-Ⅲ抗体阳性的时间持续多久? Drotman医生(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答:对供体血液和血浆常规筛检HTLV-Ⅲ/淋巴结病  相似文献   

11.
Govaker医生问: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AIDS相关复征(ARC)病人或具有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抗体的高危人群有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菌苗的指征吗?  相似文献   

12.
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是由人类T细胞白血病Ⅰ型病毒(HTLV-Ⅰ)引起的一种恶性疾病,以特征性的异常淋巴细胞(ATL细胞)、皮肤受累、迅速发展的临床经过和高钙血症等为其独特的临床表现。高钙血症和呼吸道感染为其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HTLV)是一种复杂的逆转录病毒,呈世界性广泛分布。HTLV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具有相似的转录调节机制,又有其独特性,如基因组稳定、潜伏期更长,可引起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dult T cell lukemia,ATL)、热带痉挛性下肢瘫痪/HTLV-Ⅰ相关  相似文献   

14.
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是由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所致。日沼赖夫报告,发现ATL患者血清中存有与mT-1起反应的抗体(ATLA)。吉田光照搞清了该病病毒全部遗传基因结构。该病毒抗原或抗体在日本及加勒比群岛人群中检出率较高。我国与日本相邻,交往频繁,我国是否存在HTLV-1病毒携带者,引起关注。国内有报道,发现1例HTVL-1病毒携带者。自1986~1989年我们收集了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正常人  相似文献   

15.
1/2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2)及Ⅰ/Ⅱ型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 Ⅰ/Ⅱ)为人类致病因子。作者应用重组蛋白抗原及合成肽抗原建立了经济有效的联合检测HIV-1/2及HTLV-Ⅰ抗体的ELISA。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的包膜糖蛋白gp120和gp160有免疫原性,由此推测两种病毒包膜亚单位gp120和gp41与诱生中和抗体有关。通过分析表明,HTLV-Ⅲ包膜糖蛋白的前体的735~752残  相似文献   

17.
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AIDS和AIDS前期综合征仍在继续传播。疫苗虽有希望阻止传播,但对已确诊的AIDS却无效;应用抑制基因表达的方法来治疗AIDS的建议尚属理论阶段。已知淋巴结病相关病毒/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LAV/HTLV-Ⅲ)可经辅助/诱导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进入细胞。实验证明,病人血清中的中和抗体并不影响病程;  相似文献   

18.
法国和美国科研人员已经证实,爱滋病(AIDS)的病原是Ⅲ型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Ⅲ)。美、英、德等国均从AIDS患者中发现HTLV-Ⅲ抗体,抗体阳性的健康母亲生育的子女中也曾发现AIDS患者。在美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之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比率很高,近年来梅毒感染率上升,艾滋病流行趋势严峻。另外因输血感染丙肝、乙肝的医疗纠纷常有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为了防止因输血感染传染病事件,保护医护人员健康,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规定,要求对输血前和手术前(包括产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血清指标检测,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六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Ⅱ型)抗体(抗HIV l/2)、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四项传染性指标。从而掌握…  相似文献   

20.
1985年7月31日,美国公共卫生署召开Ⅲ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Ⅲ)抗体试验专题讨论会,会上许多报告认为,酶免疫测定(EIA)检测HTLV-Ⅲ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目前,这项方法在美国血库、血浆收贮中心、卫生部门和一些临床部门应用.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报告,到1985年6月16日为止,对155个中心采集到的110万多份血液单位作HTLV-Ⅲ抗体测定,其中2831份(0.25%)经EIA重复试验为阳性,但由于地区和所用试剂盒不同,阳性类型稍有不同.美国亚特兰大地区红十字会(ARC)和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