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蒙医药治疗中风先兆症的效果。方法 :本实验采用将家兔随机分为脑缺血模型 (盐水 )组、蒙药 (额尔敦 -乌日勒、嗄日迪 - 13交替用 )组 ,按治疗缺血性中风病药物的脑缺血动物模型的药效学试验指标进行脑含水量及脑指数测定、脑组织形态的影响、对血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 ,蒙药组对不完全性脑缺血灌注引起的脑水肿及脑组织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尤其对血流变性的影响比较明显 ,能抑制血流变学多项指标异常。结论 :额尔敦 -乌日勒、嗄尔迪 - 13具有防治中风和中风先兆症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蒙医药治疗中风先兆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中药(加减补阳还五汤)和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嘎日迪-13)对大白兔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并与盐水模型、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中药补阳还五汤帮对照,结果表明,加减补阳还五汤与蒙药均对大白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且对血液流变性亦有一定的改变作用,初步为中蒙医药治疗中风先兆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麻春杰  丁连平等 《中医药学刊》2002,20(2):222-222,237
观察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和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嘎日迪-13)对大白兔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并与盐水模型,阿斯匹林肠溶片,补阳还五汤做对照,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减与蒙药均对大白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且对血液流变性亦有一定的改变作用,初步为中蒙医药治疗脑缺血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先兆证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春悌  王彩华 《江苏中医》1996,17(10):50-52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的早期信号,是中风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查中风病人190例为病组组,非中风病人380例为对照组,计调查发病前24小时、1月、1月以上临床症状133个,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根据中风病人发病前症状出现的时段不同,即1月前至数年的称远期先兆证,1月内的称近期先兆证,24小时内的称前夕先兆证,可供临床防治中风参考。  相似文献   

5.
观察中药 (补阳还五汤加减 )和蒙药 (额尔敦—乌日勒、嘎日迪— 13)对大白兔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并与盐水模型、阿斯匹林肠溶片、补阳还五汤做对照。结果表明 ,补阳还五汤加减与蒙药均对大白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并且对血液流变性亦有一定的改变作用 ,初步为中蒙医药治疗脑缺血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的早期信号,是中风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查中风病人190例为病例组,非中风病人380例为对照组,计调查发病前24小时、1月、1月以上临床症状133个,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根据中风病人发病前症状出现的时段不同,即1月前至数年的称远期先兆证,1月内的称近期先兆证,24小时内的称前夕先兆证,可供临床防治中风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风先兆是中风病的早期信号,它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眩晕、肢麻、短暂性瘫软、语涩、晕厥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研究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可归属于中风先兆的范畴。如果已有中风先兆的出现,但未经治疗,则约有1/3的患者在3~5年内有发生中风病的可能。因此,对中风先兆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且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原则。祖国医学对中风病先兆证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在临床上更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近几年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02例中风病先兆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与头颅CT影像对比研究,探索中医中风先兆证的CT影像规律性。方法:对102例临床按中医诊断为中风先兆期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通过双盲法CT影像研究,观察其病变性质、部位、大小范围、脑实质弥漫性病变与陈旧病变等情况。结果:中风先兆证的头颅CT影像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具体各证候之间缺乏显著性差异。结论:头颅CT扫描可以为中医辨证为中风先兆证的患者提供一定的辨证、辨期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病发病前的一系列症候群,历代医家均有研究。本文通过整理明清以前部分文献,试对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进行归纳探讨。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就医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106例、观察组1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服用常规药物,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加额尔敦-乌日勒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结束后对两个组别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本观察结果表明额尔敦-乌日勒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疗组(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1中风先兆证的相关概念关于中风先兆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的记载,将中风先兆证称为“微风”,这是对现代中风先兆证临床表现的早期认识,也是中风病内风致病从气血的最早论述。宋·方勺的《泊它编》:“风淫未疾,谓  相似文献   

12.
论中风先兆征与无症状性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中医脑病协作组制定了《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确定了中风先兆证、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的诊断标准,强调了中风先兆证与中风病的差异。但对于一些既有脑内梗塞灶或出血灶,又没有与中风病有密切关系的临床症状或综合征的病人,其临床诊断归属和治疗问题就显得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额尔敦-乌日勒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大鼠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影响。方法:取清洁级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片组、额尔顿-乌日勒组,采用改良Zea-Longa法,制备MCAO/R模型。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麻醉、取脑,采用HE染色、SP等免疫组化方法评价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情况,并且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和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大鼠脑前额叶皮质BDNF mRNA、NGF mRNA相对表达量及其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组大鼠脑前额叶皮质坏死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BDNF、NGF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额尔敦-乌日勒可上调MCAO/R大鼠脑前额叶皮质BDNF、NGF表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从而保护神经元,进而起到脑保护作用,这可能是额尔敦-乌日勒治疗“白脉”病的传统功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热毒论治中风先兆17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饮食结构的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急性中风)的发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风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对作为中风先期阶段的中风先兆的防治已成为当今临床研究的重点。我们从热毒角度研究中风先兆,自拟愈风胶囊用于治疗该病,并与维脑络通作对照,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全部观察对象均符合1993年全国脑病协作组第2次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及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眩晕症是中风病最常见的先兆症状之一,由于中风病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因此,重视眩晕症候在早期防范中风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朱丹溪提出的"眩运者,中风之渐也"理论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分析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阐述其深刻含蕴,为中风先兆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为临床防治中风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状,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其临床表现为中度头晕、头痛、胸闷、肢体麻木、肌肉动或平时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等。中风先兆的论述形成于唐宋以前,在其他时期也有不同描述,但中风先兆之名确立则以刘完素为主,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其描述更加细致。随着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中风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并逐步成熟。目前,对于中风先兆的症状、病因病机、诱发因素、防治措施的认识有着相对成熟的认识。文章分析总结了中风先兆从形成到成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为临床上更好地掌握中风先兆的发病规律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风先兆是与中风病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以眩晕、肢麻、瘫软、语涩、昏厥为主要临床表现。若能在中风先兆阶段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对防止或延缓中风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近十年来有关中风先兆证的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医家对中风先兆证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中风先兆证的病名、症状表现、病因病机、诱发因素以及防治等方面的认识有独到见解,本文通过对《内科摘要》、《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代表性著作的梳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对今后中风先兆证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中风先兆证的概念 明代朱棣对"手足麻痹"等症状称为"小中风",清代沈金鳌对"风之中人……止及手足者"称为"小中",清末张锡纯对中风先兆症状进行了归纳,提出了脑贫血先兆证与脑充血先兆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邵念方教授从热毒论治中风病先兆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先兆证(以下简称中风先兆)是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出现预示着中风病发生的高度危险性。中风先兆一旦出现,能否抓住有利时机,举“上工治未病”之措,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以防微杜渐,收事半功倍之效,显得至关重要。邵念方教授从事中风病的防治近40年,求索古今文献,结  相似文献   

20.
辨治中风先兆证3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明 《北京中医》2003,22(2):21-22
目的 积极预防中风病的发生。方法 把中风先兆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38例)辨证分为肝胆火旺、痰瘀闭阻,风痰内盛、瘀血阻络和气阴两虚、脉络瘀阻3型,分别施以清利肝胆、豁痰化瘀,健脾除痰、疏风通络及升清益阴、活血通脉等法;对照组(30例)以阿司匹林、维脑路通口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无中风发生;对照组总有效率66.66%,中风发生2例。结论 中医辨证论治在预防中风先兆症方面,有不可否认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