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讨论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与居民日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2016年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物PM10、PM2.5日均浓度、气象因素(气温、相对湿度)及每日死亡数据,基于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对居民日死亡率的急性影响,并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石家庄市2013-2016年大气PM10、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07.40 μg/m3和113.86 μg/m3,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的1.96倍和2.25倍。时间序列分析表明,PM10(lag1)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0.14%(95%CI:0.01%~0.27%)和0.16%(95%CI:0.00%~0.33%);PM2.5(lag1)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0.19%(95%CI:0.01%~0.38%)和0.40%(95%CI:0.03%~0.79%)。调整气态污染物O3/SO2/NO2后,大气PM10、PM2.5的急性健康效应消失。分层分析表明男性受PM10污染影响较大,老年人对PM2.5污染可能更敏感。结论 石家庄大气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PM10和PM2.5浓度的增加均有可能增加居民的死亡风险。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控制,以降低雾霾对当地居民、尤其是男性老人及有基础性疾病等高危人群的健康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持续控制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浓度的人群健康收益。方法 收集2015—2020年宜宾市大气污染物的日均浓度、气象因素及死亡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分析大气PM2.5浓度与居民非意外死亡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的关系,假设空气质量达到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南(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ir Quality Standards,WHO AQG)和中国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时可以避免的YLL,同时根据性别和年龄分组寻找易感人群。结果 大气PM2.5(lag0)浓度每增加10μg/m3时,居民非意外死亡YLL增加0.72(95%CI:0.68~0.76)年,男性(lag01)和女性(lag03)分别增加0.61(95%CI:0.55~0.67)年和0.91(95%CI:0.84~0.99)年,>65岁(l...  相似文献   

3.
孙凤霞  先兆娟  韦丽  张艺  葛明  熊丽林 《现代预防医学》2023,(11):1970-1974+2002
目的 评估南京市大气PM2.5污染控制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健康收益。方法 收集2013―2020年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气象、死因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南京市大气PM2.5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根据整合风险模型评估归因于南京市大气PM2.5暴露导致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结果 2013―2020年,南京市大气PM2.5年均浓度从77.05μg/m3降低到31.65μg/m3,下降幅度达58.92%;空气质量优良比例由54.25%升高到85.25%;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升高0.30%(95%CI:0.04%~0.56%);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0.44%(95%CI:0.07%~0.81%);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0.30%(95%CI:0.00%~0.59%);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9-2020年菏泽市大气PM2.5浓度超标情况,评估其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方法 收集2019-2020年菏泽市PM2.5监测数据和死亡监测数据,计算PM2.5浓度超标率。应用比例风险模型估算菏泽市2019-2020年大气PM2.5在不同季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对人群非意外、循环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结果 2019-2020年菏泽市大气PM2.5浓度超标率为22.71%(166/731)。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造成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0.96%(95%CI:0.24%~1.69%,P<0.01),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82%(95%CI:0.05%~1.59%,P<0.01),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92%(95%CI:0.15%~1.72%,P<0.01)。冬季PM2.5浓度超标对非意外(F=182.49,P<0.01)、循环系统疾...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PM2.5污染特征及其对居民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 - 2015年该市逐日大气PM2.5浓度、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居民的死亡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日均浓度和居民死亡的关系。结果 研究期间石家庄市日均非意外死亡32人,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17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5人;PM2.5浓度范围为6.3~771.3 μg/m3,平均浓度为118.8 μg/m3。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市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lag05)、循环系统疾病死亡(lag05)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lag1)的风险分别增加0.73%(95%CI:0.42%~1.04%)、1.04%(95%CI:0.64%~1.46%)和0.63%(95%CI:0.07%~1.19%)。结论 石家庄市大气PM2.5浓度的升高可能导致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尤其是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武汉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对人群的急性超额死亡风险和导致的年均超额死亡人数。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武汉市城区每日死亡人数、PM2.5和PM10日均浓度以及气象条件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PM10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表征武汉市PM2.5和PM10对暴露人群短期超额死亡的影响。 结果 5年间,PM2.5和PM10年均浓度从2014年的88.7 μg/m3和115.4 μg/m3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51.6 μg/m3和75.0 μg/m3;每日PM2.5、PM10浓度与非意外死亡人数均显著相关,并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在lag 0 d,PM2.5和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非意外死亡人数分别升高1.03%(95%CI: 0.82%~1.23%)和0.67%(95%CI:0.51%~0.82%);5年间,PM2.5和PM10污染所致武汉城区当日暴露人群平均每年超额死亡338人和104人。 结论 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升高可能导致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显著升高,显著增加居民的短期超额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苏州市归因于室外PM2.5污染的肺癌早死寿命损失。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项目中的中国数据,选择死亡数、死亡率、早死寿命损失年(YLL)和每千人损失寿命年(YLL率)作为分析指标,分析苏州归因于PM2.5的肺癌疾病负担,评估PM2.5国家一级标准(15μg/m3)下的肺癌患者健康改善情况。结果 苏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浓度从2011年的52.15μg/m3下降到2020年的32.61μg/m3,下降了37.47%,APC=-6.28%(t=-3.855,P=0.005)。2011—2020年苏州市30岁以上人群因肺癌死亡35 192人,死亡数呈现上升趋势,APC=3.12%(95%CI:2.04%~4.20%,t=5.581,P=0.001)。肺癌死亡率从2011年的61.49/10万上升到2017年的77.86/10万,APC=3.46%(95%CI:2.09%~4.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苏州市大气颗粒物的急性暴露与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时间趋势和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单污染物和双污染物模型,分析2010—2013年苏州市大气PM10、PM2.5浓度对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单污染物模型中,苏州市大气PM10(lag0~1)、PM2.5(lag4)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数分别增加0.408%(95%CI:0.083%~0.732%)和0.509%(95%CI:0.098%~0.921%)。双污染物模型中,调整大气PM2.5的影响后,PM10(lag0~1)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略有增加(ER=0.466%,95%CI:0.062%~0.871%);分别调整PM10和NO2的影响后,PM2.5(lag4)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525%(95%CI:0.020%~1.029%)和0.782%(95%CI:0.320%~1.2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州市大气PM10和PM2.5浓度升高可能导致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郑州市大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方法 基于2013年10月28日—2018年5月31日期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DLNM)分析大气污染物、气象因素与呼吸系统门诊就诊量之间的暴露-滞后效应,并根据性别、年龄和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分层分析。结果 最佳滞后日下,CO、NO2、SO2、可吸入性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和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每增加10μg/m3,相对危险(risk ratio,RR)值分别为1.126(95%CI:1.011~1.254)、1.014(95%CI:1.011~1.018)、1.006(95%CI:1.002~1.010)、1.001(95%CI:1.000~1.002)、1.001(95%CI:1.000~1.001),大气O...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气颗粒物与泰州市居民非意外、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泰州市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大气颗粒物化验结果及居民死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分别拟合单污染物模型和双污染物模型来分析泰州市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每日非意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关系。结果 2016—2020年期间,PM2.5、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3.60μg/m3和71.58μg/m3。单污染物模型研究表明四日移动平均滞后的PM2.5(lag03)和PM10(lag03)对非意外、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最大,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的浓度每升高10μg/m3,非意外死亡人数分别增加0.82%和0.54%,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分别增加1.40%和0.88%。PM2.5当日浓度PM2.5(lag0)和PM10两日移动平均滞后的PM10(lag01)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最大,PM2.5、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上升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沈阳市2014-2017年大气PM2.5污染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沈阳市2014-2017年PM2.5污染特征、气象特征以及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水平,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大气PM2.5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结果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气压、大气PM2.5、PM10、SO2和0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常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老年人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常州市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居民全死因个案资料和同期常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监测资料,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在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PM2.5对老年人(≥65岁)死亡的影响。结果 2015-2017年常州市大气PM2.5浓度均值为50.0μg/m3,超标天数共178天,老年人每日非意外总死亡54.6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7.7例,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22.1例。在单污染物模型中,大气PM2.5浓度(lag04)每增加10μg/m3时,老年人日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数分别增加0.92%(95%CI:0.29%~1.56%)、1.66%(95%CI:0.10%~3.31%)和1.22%(95%CI:0.24%~2.22%)。多污染物模型中,单独调整SO2、NO2或同时调整SO2和NO2后,PM2.5对老年人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效应消失(P>0.05)。结论 常州市大气PM2.5污染对老年人死亡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显著增加老年人日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镇江市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短期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评估大气颗粒物对镇江市居民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PM10和PM2.5对人群死亡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对女性和≥65岁人群的影响更为显著。PM10和PM2.5分别在累积滞后1 d和2 d时效应最大,PM10和PM2.5每升高10 μg/m3,居民死亡率分别增加0.52%(95%CI:0.10%~0.94%)和0.79%(95%CI:0.14%~1.43%)。结论 镇江市大气颗粒物与居民的超额死亡风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气颗粒物污染(PM10、PM25)与居民脑卒中发作或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索文献数据库,应用Meta分析法对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16个有关大气颗粒物与居民脑卒中每日发作或死亡关系的定量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采用大气颗粒物每上升10 μg/m3,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危险度(OR)为效应值进行效应值合并,做敏感性分析.结果 PM10浓度每上升10 μg/m3,居民脑卒中发作的OR=1.011(95%CI:1.001~1.021),即发作增加1.09%(95%CI:0.10%~2.08%),死亡的OR=1.007(95%CI:1.006~1.008),即死亡增加0.70%(95%CI:0.60%~0.80%),说明PM10浓度上升与居民脑卒中发作或死亡均有统计学相关,敏感性分析结果均稳定;PM25浓度每上升10 μg/m3,居民脑卒中发作的OR=1.001(95%CI:0.992~1.010),死亡的OR=1.052(95%CI:0.958~1.15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PM10的空气污染对居民脑卒中发作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统计学相关,PM25浓度增高与脑卒中发作或死亡无统计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河北省轻、重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 收集石家庄市、张家口市居民非意外死亡监测资料,并获取同期空气质量、气象数据,采用SPSS 22.0、R 3.5.3进行数据整理,Spearman秩相关、主成分分析、广义相加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石家庄市主要以气态污染物SO2、NO2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存在显著影响,污染物浓度每升高10 μg/m3,非意外死亡人数分别增加1.184% (95% CI: 0.485%~1.887%)、0.979% (95% CI: 0.205%~1.760%);张家口市以颗粒物PM10、PM2.5及气态污染物O3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污染物浓度每升高10 μg/m3,非意外死亡人数分别增加3.083%(95% CI:2.367%~3.805%)、4.885%(95% CI:3.407%~6.384%)、2.811%(95% CI:1.188%~4.460%)。结论 大气污染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存在明显地域性差异且存在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大气颗粒物与上海市浦东新区流感确诊病例的相关性,为制定相关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年31日气象因素(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及不同年龄和性别流感确诊病例数等资料,拟合Poisson分布广义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天津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城区居民每日死亡间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收集天津市城区2005-2007年空气污染数据、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及每日死亡人数,采用广义相加模型,控制长期和季节趋势、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及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等气态污染物的影响,分析天津市PM10与居民每日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气PM10与人群每日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间显著相关.PM10浓度每升高10 μg/m3,人群每日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增加0.45%(0.21~0.69)、0.60%(0.29~0.91)和0.82%(0.04~1.61).结论 天津市大气PM10污染与城区居民每日死亡显著相关,尤其是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  相似文献   

18.
大气颗粒物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间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晶晶  李娜  黄蓉  李秀央  李菊花 《职业与健康》2010,26(11):1201-1205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大气污染(PM2.5、PM10)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的关系,采用M eta分析,依靠对以往相关文献的定量综合,从而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为定量评价大气颗粒物对冠心病患者危害及制定相关环境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12个有关大气颗粒物与冠心病患者死亡关系的定量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大气颗粒物每上升10对μg/m3,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增加的百分比β为效应值,通过异质性检验,利用固定或随机模型效应进行效应值合并,并且对结果进行敏感分析。结果 PM 10每上升10μg/m3,人群冠心病死亡平均增加0.80%(95%CI:0.60%~1.10%);PM2.5每上升10μg/m3,人群冠心病死亡平均增加2.10%(95%CI:1.20%~3.10%);PM2.5每上升10μg/m3,女性冠心病死亡平均增加18.50%(95%CI:5.90%~31.10%),文献均采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结论 PM2.5、PM10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存在正相关,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