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托珠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前后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托珠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2例,用流式法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AS28评分降低,外周血中活化中央记忆T细胞和活化效应记忆T细胞(包括活化CD4+/CD8+T细胞)和髓样树突状细胞比例降低,血清中IL-6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托珠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活化记忆T细胞以及髓样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减少炎性因子IL-6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晚期肿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数量和T细胞亚群的表达,评价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9例晚期肿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数量,免疫表型分别为:髓样树突状细胞,CD85K+CD33+CD(16+14)-;浆细胞树突状细胞,CD85K+CD123+CD(16+14)-;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与疾病活动性、肾脏损伤及血清抗ds-DNA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 选定SLE疾病组51例、疾病对照组30例(类风湿关节炎、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各15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①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比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疾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疾病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23+亚群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而两者CD11c+亚群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LE肾病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23+亚群比例显著高于非肾病组患者(P<0.01),两者CD11c+亚群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DNA+组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比例均显著低于ds-DNA-组(P<0.05).结论 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的变化可能是SLE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50例健康者及30例AML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初诊AML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均显著低于健康组,CD8+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ML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均显著升高,CD8+显著降低,与初诊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健康组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AML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IL-2)、干扰素(IFN-γ)均显著低于健康组,IL-4、IL-10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ML组患者外周血IL-2、IFN-γ均显著升高,IL-4、IL-10显著降低,与初诊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健康组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对AML患者病情评估、疗效判定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以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为免疫治疗方案,可能为AML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IL-12)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方法以RPMI-1640培养基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实验组中加入10pg/ml和5pg/ml重组mIL-12,对照组不加,72h后以ELI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中CD4T、CD8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脾淋巴细胞中T细胞总数、CD4T细胞比例及CD4T/CD8T比值显著增大,上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含量显著增加,而Th2型细胞因子(IL-4)含量则相应减少。结论IL-12可以诱导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化增殖,调节Th细胞亚群平衡,使免疫应答向Th1漂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前后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T细胞亚群数量。方法选取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住院患者63例,行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4h、3d、7d检测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6表达水平及T细胞亚群数量并进行比较。结果相对于治疗前,颈椎旁神经阻滞后24h、3d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6水平下降;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升高。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可以降低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能够影响T细胞亚群的数量从而改善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7.
癌症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为研究癌症患者的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方法分离癌症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4 和CD8 细胞,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癌症患者组的CD4 细胞比例偏低(P<0·05),CD8 细胞比例明显偏高(P<0·01),CD4 /CD8 比值倒置,低于对照组(P<0·01)。IFN-γ的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4无差异。T细胞亚群Th1/Th2比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症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诊断、预后以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以及替雷利珠单抗对DLBCL患者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3例初治DLBCL患者作为DLBCL组,同期34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CD4+/CD8+比值。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的水平。结果:DLBCL组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IPI评分越高、高Ann Arbor分期、有B症状、高β2-MG、高LDH及高CRP水平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6及IL-10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揭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累积分子机制研究资料。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8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应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检测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同时通过CD45/SSC设门分析,分别测定多种CD分子的表达率,并通过配对检验分析不同高表达CD分子相关性。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患者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33、CD15、Cyt-MPO和CD64阳性表达不仅比例高,而且表达量高。配对分析表明CD33/CD15和CD33/Cyt-MPO的抗原表达有差异性。结论 AML患者免疫系统低下,外周血CD33、CD15、CD64和Cyt-MPO的表达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治疗(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VSAA)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IST后6个月血液学反应(HR)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本中心连续收治的94例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环孢素A(CsA)治疗的SAA/VSA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符合入组条件的26例患者IST前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与IST后6个月H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ST前淋巴细胞比例(Lym%)和绝对值计数(Lym#)、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和CD19^+B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细胞因子(包括IL-1、IL-2、IL-4、IL-6和TNF-α)水平,在SAA和VSAA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IST后3个月和IST后6个月相比较,上述各参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有效组IST后3及6个月Lym%、Lym#、CD3^+T细胞#、CD4^+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B细胞#、IL-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而无效组IST后3及6个月仅Lym%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ST后3个月,有效组Lym#、CD3^+T细胞#及CD4^+T细胞#显著高于无效组。结论: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所反映的免疫抑制程度,以及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恢复所反映的免疫重建,可能影响造血恢复和早期血液学反应。免疫重建过程在IST后3月内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与HLA-B27、T淋巴细胞亚群及部分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A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方法收集131例AS患者及5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HLA-B27的表达情况,固相夹心法化学发光免疫量度法对血清IL-1β、IL-6、IL-8、TNF-α等细胞因子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AS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CD4-CD8+T(T8细胞)、IL-8、TNF-α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T(总T细胞)、CD3+CD4+CD8-T(T4细胞)、T4/T8、IL-1β、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B27阳性AS患者和HLA-B27阴性AS患者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和上述细胞因子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AS患者HLA-B27不同荧光强度组别间上述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LA-B27、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8、TNF-α的检测有助于提高AS诊断敏感性,对判断AS病情的发展转归有一定价值,HLA-B27的荧光表达强弱可能不反映AS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T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平衡变化在R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40例RA患者和8例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功能亚型Th1、Th2的代表细胞因子γ-IFN、IL-4进行检测.结果 RA患者外周血CD8+含量活动期较缓解期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1);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1),而CD3+CD4+的含量在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外周血γ-IFN水平活动期较缓解期明显升高(P<0.01),且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而IL-4水平明显降低(P<0.01);γ-IFM/IL-4比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Th1/Th2平衡改变与疾病活动程度有关,处于活动期Th1反应增强,缓解期Th1/Th2趋于平衡.通过调节Th1/Th2介导的平衡,有可能抑制和改善RA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Ag-NORs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Ag-NOR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49例SLE病人及43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及Ag-NORs。结果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在SLE初发病例升高,经治疗后有一定程度降低(P<0.05);稳定期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 T细胞SLE各期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初发病例及活动期,CD4 T细胞及CD4 /CD8 均降低(P<0.05),CD8 细胞均升高(P<0.05)。在SLE稳定期各亚群正常人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淋巴细胞Ag-NORs与T淋巴细胞亚群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Ag-NORs分析有助于了解SLE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免疫发病机制及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MdAb-T)的免疫调节治疗作用,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30例AA患者McAb-T治疗前后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其中10例A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体外诱生TNF-α和IL-2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前A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降低或倒置(P<0.001);淋巴细胞HLA-DR抗原表达增高(P<0.001);血清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1);PBMNC诱生的TNF-α和IL-2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恢复正常,血清TNF-α和PBMNC诱生的TNF-α和IL-2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和TNF-α与IL-2等造血调控因子异常分泌在AA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McAb-T能发挥特异性的免疫调节作用,解除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对造血功能的直接或间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淋巴细胞的异常变化.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X线分期将47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分为两组:确诊AS组和可能AS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确诊AS组、可能AS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同时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A(IgA).并分析T细胞亚群与CRP、HLA-B27、IgA在AS疾病中的相关性.结果 确诊AS患者CD3+无明显变化,CD4+T细胞(48.16 ±7.17)明显升高,CD4 +/CD8+比值(3.80±0.28)增加,高于可能AS组CD4+ (35.13±6.46)、CD4+/CD8+ (2.32±0.23),CD8+明显减少(20.45±6.41)低于可能AS组(24.40±7.11)(P均<0.05).T细胞亚群的表达有随着CRP、IgA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结论 在AS患者的外周血中CD8+T细胞显著降低、CD4+T细胞明显升高,并且与疾病的活动性高度相关,说明调节T细胞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AS患者的易感性可能与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答有关.早期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可能为RA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因此,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在RA的发病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9名同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并分析不同分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上述检测结果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活化指标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及N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期较高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D3+、CD4+及NK水平均低于分期较低的患者,CD8+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均高于分期较低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3+、CD4+及NK降低,CD8+、CD62、GMP-140、CD63及CD61升高均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呈现明显的异常状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对女性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PBC)患者T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未经治疗的60例女性PBC患者为研究组,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的52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检测ERα基因1号内含子PvuⅡ和Xb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外周血CD+、CD8+、CD4+CD25+、CD4+CD28-T淋巴细胞.RT-PCR方法 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NF-α、IL-2、IFN-γ、IL-4、IL-6、IL-10 mRNA的表达.结果 女性PBC患者的ERot基因PvuⅡ酶切基因亚型中P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p基因亚型的阳性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XbaⅠ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女性PBC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的XxPp和xxPp基因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BC患者ppxx基因型的阳性率低于正常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PBC患者的其他ERα基因型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的T淋巴细胞中CD+T淋巴细胞比例增高(P<0.05),CD8+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5).PBC患者CD4+CD25+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CD4+CD28-T细胞比例则明显升高(P<0.05).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NF-α、IL-2和IFN-γ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4和IL-10 mRNA表达水平虽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vuⅡ基因的Pp基因型是女性PBC的遗传易感基因型,P等位基因是易感基因.PBC患者外周血以Thl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占优势.ERα基因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易感背景影响PBC患者体内T细胞亚群的偏移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严重自体免疫病(SA ID)患者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前后外周血中CD 4 CD 45RA (na ive T h细胞)及CD 4 CD 45RO (记忆T h细胞)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na ive T h细胞和记忆T h细胞在AHSCT诱导自身免疫病缓解中的作用。方法使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SA ID患者AHSCT前1 w及移植后1~3 m o外周血中CD 4 CD 45RA 及CD 4 CD 45RO 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na ive T h细胞表型为CD 4 CD 45RA ,记忆T h细胞表型为CD 4 CD 45RO 。分析各细胞亚群占CD 4 T辅助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并比较移植前后na ive T h、记忆T h细胞的变化。结果AHSCT后,患者外周血中记忆T h细胞显著增高,P<0.05;na ive T h细胞和CD 45RO CD 45RA 双阳性细胞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AHSCT治疗SA ID患者,患者体内na ive T h细胞和CD 45RO CD 45RA 双阳性T h细胞百分率显著减少,这是AHSCT诱导SA ID缓解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reg亚群与CD4+ T细胞数量、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35例CITP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17、Th22以及Breg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PBMNc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17、IL-22以及IL-10水平,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C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升高(P〈0.05),调节性B细胞(Breg)的比例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CITP患者治疗前PBMNC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7、IL-22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与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9,P〈0.05),Breg细胞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变化呈负相关性,IL-10水平与IFN-γ、IL-17、IL-22水平也呈负相关性。结论:调节性B细胞比例及IL-10的水平下调可能参与CITP患者的CD4+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机制,可为其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分析R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为RA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RA患者及健康者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淋巴细胞。FITC标记的抗CD3单抗,Cy5标记的抗CD4、CD8单抗,PE标记的抗CD30单抗,以CD3/CD4,CD3/CD8设门作三色流式细胞术(Tris-color flowcytometry),分析RA患者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RA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CD8^+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CD4^+/CD8^+比例明显升高(P〈0.05);CD3^+CD4^+CD30^-细胞百分率.CD4^+CD30/CD41CD30^+和CD8^CD30^-/CD8^+CD30^+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而CD3^+CD4^+CD30^+、CD3^+CD8^+CD30^+及CD3^+CD8^+CD30^-细胞百分率无明为变化(P〈0.05)。结论 RA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发生改变,呈明显的Th1/Tcl型细胞优势;Th1/Tol型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可能与R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