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骶骨翼髂骨(sacral ala-iliac,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采用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1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3例,女9例;年龄(32.6±15.0)岁(范围13~52岁)。致伤原因...  相似文献   

2.
腰椎-髂骨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髂骨固定治疗DenisⅡ、Ⅲ型骶骨纵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腰椎-髂骨固定治疗的7例DenisⅡ、Ⅲ型骶骨纵形骨折病人,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数患者术后4 d左右即可适当下床活动,术后随访至少1年,平均内固定拆除时间5.5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无继发性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主诉髂骨螺钉处有触痛,但无皮肤坏死。[结论]腰椎-髂骨固定治疗DenisⅡ、Ⅲ型骶骨纵形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生物稳定性好,并发症少,允许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便于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骶骨翼髂骨(sacral ala-iliac, 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采用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1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 男3例, 女9例;年龄(32.6±15.0)岁(范围13~52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1例, 交通伤1例。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型4例, Ⅲ型8例。AO分型(Tile-Muller):C1.3型4例, C3.3型8例;其中C3.3型8例的改良Roy-Camille和Strange-Vognsen分型:Ⅱ型2例, Ⅲ型6例。8例C3.3型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3分6例, 4分2例;4例C1.3型无神经损伤。6例患者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9.3±9.2)d(范围6~32 d)。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骶神经根减压、骨折复位、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 骨盆前环根据损伤情况决定固定方式。根据Matta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情况, 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系统和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系统对...  相似文献   

4.
周唯  汪国栋  裴璇  黄亮亮  李喆君  刘曦明 《骨科》2023,14(3):222-227
目的 比较导航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与经皮重建钢板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置入内固定的不同分为加长螺钉组(25例)和钢板组(27例)。加长螺钉组采用导航辅助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钢板组采用后路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2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5个月,平均14.1个月。加长螺钉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少于钢板组[(79.6±18.3) min vs.(131.3±18.9) min,(34.2±24.4) mL vs. (252.9±120.3) mL,P<0.001];钢板组术中透视时间少于加长螺钉组[(41.5±23.9) s vs. (176.4±61.5) s,P<0.001];加长螺钉组术后3天、术后2周VAS评分[4(4,5)分、3(2,3)分]均少于钢板组[5(4,6)分、4(4,4)分](P<0.05),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骨折复位情况Matta标准评分与骨盆Majeed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长螺钉组有2例病人术后出现螺钉松动退钉,两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以及骨折复位丢失并发症。结论 导航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与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复位与功能效果,但前者较后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疼痛减轻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廖永成  张明  徐俊华  张奕 《骨科》2023,14(5):428-433
目的 探讨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导航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采用多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法治疗的30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病人。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辅助置钉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钉,男7例,女8例,年龄为(48.67±7.83)岁;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置钉,男6例,女9例,年龄为(48.60±7.71)岁。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 本研究共置入90枚空心螺钉,每例病人置入3枚空心螺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7个月。观察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56.93±5.65) min vs. (69.87±3.96) min,(12.73±1.28)次 vs. (18.87±2.47)次,(12.60±1.80) mL vs. (25.53±2.39) mL,(8.67±1.18) d vs. (10.87±1.1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病人髋部疼痛明显缓解,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C”型臂X线机监视下置钉相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可以显著缩短病人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病人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失血量,更有利于病人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郑泽航  徐飞  付涛  王体沛  罗政强 《骨科》2018,9(5):371-375
目的 探讨新设计的点对点体外导向器在骶髂贯穿螺钉/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中的应用,及其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地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骨盆后环骨折病人共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为(45±13)岁(23~7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6例病人纳入研究组,使用点对点体外导向器辅助骶髂贯穿螺钉/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骨盆后环骨折;另6例病人设置为对照组,由同一术者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入螺钉;12例病人均只置入1枚骶髂贯穿螺钉或骶髂关节螺钉。记录每例手术从开始透视到置入螺钉的操作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其置钉位置、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术后的骨盆入口位、出口位和侧位影像资料显示,所有螺钉置入位置满意,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操作时间分别为(32±11) min、(49±19) min,两组的透视次数分别为(25±8)次、(52±16)次,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4)。结论 在点对点体外导向器的辅助下置入骶髂贯穿螺钉/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操作便捷,设计合理,螺钉置入准确、质量高,并可明显减少术中透视下的操作时间及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并比较关节镜下骨隧道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通过关节镜手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并获得随访的6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骨隧道缝线固定组(28例)和螺钉固定组(34例)。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膝关节主观评价问卷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12~32个月,平均16.5个月,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相近,且术后病人均未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缝线固定组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50.46±4.59)分、(92.25±2.82)分,2000 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由术前的(49.29±8.49)分提高到术后的(90.86±3.38)分;螺钉固定组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49.06±3.85)分、(91.76±7.34)分,2000 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由术前的(47.00±8.31)分提高到术后的(90.29±2.78)分;术后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02,t=-21.730,t=-44.723,t=-28.102,P均<0.001),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轴移试验结果均为阴性,Lachman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3,P=0.856)。病人末次随访时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发现骨赘形成及髁间窝撞击表现。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骨隧道缝线固定或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均可获得牢靠固定,临床疗效理想,骨隧道缝线固定法在处理粉碎骨折及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手术操作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金耀  卢慧  姜为民  王根林  邹俊  陈洁 《骨科》2024,15(1):6-11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8岁(19~67岁)。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4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病人纳入经肌间隙入路组,35例采用经皮入路的病人纳入经皮入路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住院总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以及螺钉置入精确度。结果 病人获得(16.1±4.2)月(12~28个月)随访。经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经皮入路组[(114.00±48.56) min vs. (153.29±52.46) min],住院总时间显著多于经皮入路组[(12.92±4.97) d vs. (10.40±4.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肌间隙入路组的螺钉置入精确度:Ⅰ级128钉,Ⅱ级13钉,Ⅲ级3钉;经皮入路组为:Ⅰ级177钉,Ⅱ级22钉,Ⅲ级1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前者在手术时间更有优势,后者在住院总时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王丙刚  刘娜 《中国骨伤》2022,35(7):625-629
目的:观察传统髂骨取骨和保留髂骨髂嵴两种取骨方式在自体植骨手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50例需行自体植骨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髂骨取骨方式和保留髂骨髂嵴取骨方式进行髂骨取骨,每组25例,其中传统髂骨取骨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0±7.9)岁,住院时间(20.0±5.5) d,随访时间(13.68±1.60)个月;保留髂骨髂嵴取骨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4.0±8.2)岁,住院时间(21.0±6.5) d,随访时间(14.04±1.5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取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传统髂骨取骨组手术时间为(16.20±2.51) min,术中出血量(63.20±17.73) ml,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4.72±1.21,骨折愈合时间(4.84±0.90)个月。保留髂骨髂嵴取骨组手术时间为(16.24±3.00) min,术中出血量(62.80±18.14) ml,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4.80±1.29,骨折愈合时间(4.68±0.80)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髂骨取骨手术相比,保留髂骨外形的取骨方式,简单方便,在保证取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了髂骨的髂嵴外形,减少术后局部不适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评估S2髂骨螺钉在国人儿童应用可行性,且优化测量其钉道参数。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骨盆CT扫描且年龄5~16岁的儿童骨盆影像学资料83例,排除骨折、畸形、肿瘤等情况,其中男44例,女39例,年龄(10.66±3.52)岁,依据年龄分为4组(A组5~7岁;B组8~10岁;C组11~13岁;D组14~16岁)。将获得的原始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三维重建骨盆骨性结构,并在三维视图模拟分别以螺钉最大头倾角、最小头倾角置入直径6.5 mm S2髂骨螺钉。随后在3-Matic软件中分别测量最大头倾角和最小头倾角下螺钉冠状位夹角、矢状位尾倾角、横断位外展角、置钉总长度、骶骨内螺钉长度、髂骨宽度、进钉点距皮肤距离。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S2髂骨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及性别与左右侧别间差异。结果:83例儿童均可置入直径6.5 mm S2髂骨螺钉。各置钉参数左右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岁儿童螺钉冠状位角度小于其他年龄段(P<0.05);但在螺钉矢状位角度上,在螺钉最大头倾角下5~7岁儿童可获得较大角度,但在最小头倾角下较大角度获得年龄组为11~13岁。螺钉横断位角度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岁男童在最大头角下的冠状位角度和最小头倾角下的矢状位角度均大于女童(P<0.05);8~10岁女童最小头倾角下的冠状位角度大于男童(P<0.05);其余置钉角度参数男女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髂骨最小宽度、最长钉道距离及骶骨内螺钉长度差异随年龄增长,均呈增长趋势(P<0.05)。5~7岁及8~10岁女童皮肤距离均大于男性(P<0.05)。男童在14~16岁髂骨最小宽度宽于同阶段女童(P<0.05)。而5~7岁及11~13岁女童,最长钉道距离长于同阶段男童(P<0.05)。结论:5~16岁儿童骨盆可安全容纳直径6.5 mm S2髂骨螺钉置入,但是由于儿童骨盆骨性结构处于发育生长时期,需精准评估,规划合理钉道、选择合适螺钉长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CT测量探讨枢椎峡部螺钉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全颈椎CT检查的137例结构完整的上颈椎CT数据,其中男71例,女66例;年龄22~65(41.8±17.4)岁。通过Mimics19.0软件测量峡部螺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峡部宽度、峡部垂直长度、峡部垂直高度、峡部螺钉通道长度、峡部螺钉通道头倾角度。并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枢椎峡部宽度(9.05±1.63) mm,垂直长度(11.21±1.43) mm,垂直高度(17.53±2.93) mm。螺钉通道长度为(19.07±3.20) mm。峡部螺钉通道长度>14 mm的占94.53%,14~16 mm的占82.12%,16~18 mm的占63.14%,18~20 mm的占39.78%。螺钉通道的头倾角度为30°~68°,平均(46.06±8.06)°。螺钉通道长度和头倾角度呈高度正相关(r=0.965,P=0.000)。峡部垂直长度和螺钉通道长度,峡部垂直长度和螺钉的头倾角度之间都呈轻度正相关(r=0.240,P=0.000;r=0.163,P=0.007)。峡部宽度和螺钉通道长度,峡部宽度和螺钉通道的头倾角度之间都呈中度负相关(r=-0.333,P=0.000;r=-0.380,P=0.000)。结论:进行枢椎后路峡部螺钉固定安全、可靠,比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可以作为椎弓根螺钉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世磊  闫铭  丁子毅  罗卓荆 《骨科》2020,11(5):392-397
目的 探讨纯A-P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人85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纯A-P技术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指标及置钉准确率。结果 病人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置钉准确率、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的矢状面后凸Cobb''s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但两组间术后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纯A-P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建议在大多数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治疗50例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置钉及固定方式分为髂骨钉棒固定组(简称髂骨钉棒组)和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简称骶髂螺钉组),其中髂骨钉棒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1.10±14.07)岁(范围,22~7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5例,Ⅱ型15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12例,C1型6例;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Ⅱ级。骶髂螺钉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0±13.35)岁(范围,16~78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24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20例,C1型8例;4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3例Ⅱ级,1例Ⅲ级。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Majeed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骨折复位质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骶神经损伤恢复Gibbons分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个月(范围,12~40个月)。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41.40±7.30)min;术中出血(105.00±61.94)ml;术中透视(19.10±7.33)次;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9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4.25±8.29)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18.27±5.89)min;术中出血(33.00±17.54)ml;术中透视(14.93±4.49)次;术后15例解剖复位,13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6.43±7.43)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其中2例术后恢复为Ⅰ级,术前1例Ⅲ级损伤,术后恢复为Ⅱ级。与骶髂螺钉组比较,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长(t=-12.36,P<0.001)、出血量多(t=-6.04,P<0.001)、透视次数多(t=-2.50,P=0.016),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与骶髂螺钉组在骨折复位质量(χ^2=0.23,P=0.89)、Majeed评分(t=0.97,P=0.34)、Gibbons分级(Z=-0.224,P=0.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1例发生单侧伤口表浅感染,1例诉钉尾部不适;骶髂螺钉组1例发生S1神经损伤。结论对于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且不适合使用骶髂螺钉固定者,采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操作简单,术后疗效满意,与使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相似。  相似文献   

14.
胡太兵  黄仕光  曾广吾  董时纯 《骨科》2018,9(3):212-216
目的 评价后路有限椎板切除治疗胸椎管内髓外肿瘤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5例胸椎管内髓外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入路全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36例纳入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采用后入路有限椎板切除、无内固定的49例纳入有限椎板切除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费用、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胸椎后凸Cobb角变化、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随访6~36个月,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0.36±8.61)个月,有限椎板切除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1.73±7.33)个月。有限椎板切除组的手术时间为(2.37±0.22) h,失血量为(313.3±32.8) ml,住院费用为(1.63±0.24)万元,均低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99,t=21.620,t=24.071,P均<0.001);两组的JOA评分优良率、胸椎后凸Cobb角变化、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t=-0.809,χ2=0.186,P均>0.05)。结论 后路有限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管内髓外肿瘤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相比,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胸椎后凸变化情况相近,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后者,是一种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联合髋关节正前方辅助小切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7年2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3例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41.6岁(28~57岁);Pipkin Ⅰ型8例,Pipkin Ⅱ型5例。病人经DAA入路联合髋关节正前方辅助小切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手术治疗。收集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术后X线片、CT随访了解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Harris评分、Thompson-Epstein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 13例病人平均手术时间103.7 min(86~116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6.3 mL(70~100 mL),平均随访时间14.6个月(12~18个月)。未发生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无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病人VAS评分、Harris评分为(0.15±0.38)分、(95.00±7.15)分,均较术前[(5.38±1.19)分、(17.00±4.78)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病人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3~8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股骨头坏死、异位骨化发生,1例病人发生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末次随访Thompson-Epstein评价结果,优11例、良2例。结论 DAA入路联合髋关节正前方辅助小切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软组织损伤小,骨折部位显露清楚,可吸收螺钉固定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行髋臼原位重建及高髋关节中心技术治疗Crowe 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我科行THA治疗Crowe Ⅱ、Ⅲ型DDH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Tonnis Ⅲ期)的3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髋臼重建方式分组:其中髋臼原位重建组17例,高髋关节中心重建组2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Harris评分、影像学假体松动率。结果 37例病人平均随访41个月(25~63个月)。髋臼原位重建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19±16) min、(413±36) ml,高髋关节中心重建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92±21) min、(389±44) 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561,P=0.021;t=0.682,P=0.231)。两组术后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但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髋臼原位重建组中有2例少量植骨吸收,两组随访未见影像学假体松动。结论 高髋关节中心技术的手术时间较髋臼原位重建更短,两种技术治疗Crowe Ⅱ、Ⅲ型DDH的中期临床疗效较好,均可显著恢复病人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刘明杰  陈斌  王浩  武翔  孙海钰 《中国骨伤》2023,36(7):676-685
目的:比较螺钉与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Pubmed、EMBASE、维普、BIOSIS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的临床试验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9篇和回顾性队列研究10篇文献,其中试验组416例患者采用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35例患者采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Meta分析显示:接骨板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螺钉内固定组[MD=-14.40,95% CI= (-17.21,-11.60),P<0.000 01],接骨板内固定组在术后X线解剖复位情况[MD=0.47,95% CI= (0.25,0.86),P=0.01]、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功能评分优良率[MD=0.25,95% CI= (0.15,0.42),P<0.000 01]、术后AOFAS足功能评分[MD=-5.51,95% CI= (-10.10,-0.92),P=0.02]较螺钉内固定组更优。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MD=1.91,95% CI= (-1.36,5.18),P=0.25]、术后VAS[MD=0.38,95% CI= (-0.09,0.86),P=0.11]、术后并发症[MD=1.32,95% CI= (0.73,2.40),P=0.36]、术后感染率[MD=0.84,95% CI= (0.48,1.46),P=0.53]、术后内固定失效[MD=1.25,95% CI= (0.61,2.53),P=0.54]和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MD=1.80,95% CI= (0.83,3.91),P=0.14]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具有更好的短期和中期结果以及更低的再手术率。所以,更推荐采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腰椎后路术后ASD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采用CBT螺钉内固定技术(CBT组),32例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技术(PS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水平、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末次随访螺钉松动断裂情况。结果 本组60例病人随访(12.68±2.91)个月(8~18个月)。CBT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 d的CPK水平均低于P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BT组术后1周的腰痛及下肢疼痛VAS评分低于P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38);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BT组术后有3例病人各有1枚螺钉穿破骨皮质,PS组有4例病人术后第1天出现中度贫血,两组病人术中均未出现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两组病人术后末次随访X线片均未见螺钉松动断裂情况。结论 CBT内固定技术与传统PS内固定技术相比,能达到同等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具有术区暴露范围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对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具有一定的微创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海仁  肖卫东 《骨科》2022,13(6):543-546
目的 探讨空心加压螺钉联合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大转子骨瓣治疗Garden Ⅳ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2例Garden Ⅳ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3枚非平行空心螺钉固定联合带血供骨瓣嵌入治疗,男8例,女4例,年龄为(32.0±8.1)岁(18~60岁),Pauwels角为78.4°±3.9°。记录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通过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病人手术时间为(75.4±12.3) min,术中出血量为(90.0±12.3) mL。术后8周下地单拐辅助负重。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股骨颈骨折均得到临床愈合。术后6~18个月未发现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末次随访根据Harris评分,优10例,良2例。结论 空心加压螺钉联合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大转子骨瓣嵌入股骨颈手术是治疗Garden Ⅳ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术中滑轨CT联合C形臂X线机辅助与单纯使用C形臂X线机辅助透视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治76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其中,C形臂联合滑轨CT辅助下行内固定治疗39例为CT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4.98±7.33)岁;仅在C形臂透视下行内固定治疗37例为C形臂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44.37±10.82)岁。合并有前环骨折患者42例,均采用经皮髂前下棘内置外固定架(internal fixation,INFIX)或耻骨上支螺钉固定骨盆前环。术后比较两组随访时间、置钉时间、并发症。比较两组Matta复位评价、Majeed疗效评价、CT分级及二次手术翻修率。结果:CT组置钉时间(32.63±7.33) min,短于C形臂组(52.95±10.64) min(t=-9.739,P<0.05)。CT组随访时间(11.97±1.86)个月,C形臂组(12.03±1.7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9,P>0.05)。CT组Matta复位评价结果(Z=2.79,P<0.05)、Majeed疗效评价结果(Z=2.79,P<0.05)、CT分级(Z=2.83,P<0.05)均优于C形臂组。CT组二次手术翻修率低于C形臂组(χ2=5.641,P<0.05)。结论:术中滑轨CT联合C形臂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手术与传统C形臂透视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准确度及安全性高、术后二次翻修率显著下降等特点,是重建骨盆骨折后环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