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食管癌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自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R 4.1.1软件的apc包对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发病及死亡数据进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 中国男性和女性食管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在1990—1997年呈下降趋势,1998—2003年呈上升趋势,2004—2019年呈下降趋势,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男性和女性食管癌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1.5%和-3.9%,死亡率的AAPC分别为-1.9%和-5.1%。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年龄效应在男女性中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的时期效应总体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以1990—1994年为对照,2015—2019年女性发病和死亡的时期RR值下降到0.37(95%CI:0.33~0.42)和0.27(95%CI:0.24~0.32),男性发病和死亡的时期RR值下降到0.66(95%CI:0.62~0.71)和0.60(95%CI:0.57~0.64);食管癌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1990—2019年中国发病、死亡和DALY的趋势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RR值。结果 2019年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人数较1990年高,但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较1990年降低。1990—2019年,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8.2%(95%CI:-8.7%~-7.8%)和2.4%(95%CI:-2.5%~-2.2%),且女性的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男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的年龄效应RR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女性发病率的年龄效应RR值呈现上升趋势,死亡率的年龄效应RR值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发病率的时期效应在女性群体中的风险高于男性,死亡率的时期RR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发病率的出生队列RR值在男性中呈现下降趋势,在女性中相反,死亡率的出生队列RR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 1990—2019年中国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收集GBD数据库中1990-2019年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率数据,分析发病变化趋势并预测2020-2030年的发病率情况,为NHL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90-2019年NHL发病率数据,采用Joinpoint模型分析变化趋势,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探讨年龄、时期、队列对发病率的影响,并通过GM(1,1)模型预测2020-2030年发病率。结果 NHL整体、男性和女性群体2019年粗发病率分别为6.46(5.41~7.66)/10万、8.36(6.62~10.49)/10万和4.49(3.60~5.55)/10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99(4.24~5.87)/10万、6.77(5.44~8.35)/10万和3.36(2.72~4.12)/10万。Joinpoin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整体、男性和女性变化趋势分别划分为5、6和6段,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3.1%、2.3%和3.6%。男性发病率在不同年份和年龄均高于女性发病率。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整体、男性和女性群体在年龄效应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分别在75、85和75岁为效应值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国1990—2019年酒精性肝病的疾病负担数据,为我国酒精性肝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GBD 2019数据库收集1990—2019年我国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来描述疾病负担,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的变化趋势,使用APC模型分析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及队列效应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1990—2019年我国酒精性肝病的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0.12%),标化死亡率、DALY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2.43%、-2.65%),男性的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高于女性。年龄效应结果显示男性的酒精性肝病发病风险在45~49岁最高,其RR值为8.01,女性的发病风险在50~54岁阶段最高,其RR值为12.07,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时期效应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病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逐渐降低,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病的发病风险总体上随出生队列而增加,死亡风险总体上随出生队列而降低。结论 中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总的呈上升趋势,死亡率、DALY率呈下降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流行特征,为制定乳腺癌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中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采用标化率和截缩率描述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应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age-period-cohort models, APC)模型和内源估计算子法(intrinsic estimator, IE)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结果 2019年女性乳腺癌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和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发病率分别为35.52/10万和36.54/10万,较1990年增加了1倍,以平均每年3.33%速度递增。1990—2019年标化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中标死亡率在2001年达到最高(8.71/10万),世标死亡率在2004年达到最高(9.30/10万)。APC模型结果显示,随年龄发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50~<60岁达到最高为0.70,死亡风险从20~<25岁的-0.21上升到75~<80岁的1.07;随时期发病和死亡风险上升,分别从1990—1994年的-0.53和-0....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0-2019年中国人群主要伤害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 为伤害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全国疾病监测地区主要伤害死亡数据, 通过计算4种主要伤害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来描述主要伤害死亡状况,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19年伤害标化死亡率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AAPC=-3.5%, P<0.001), 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1.0%, P=0.104)。主要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波动上升趋势, 50~79岁人群意外跌落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50~岁组AAPC=3.9%, 60~岁组AAPC=5.6%, 70~岁组AAPC=4.6%, 均P<0.001)。男性主要伤害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男性道路交通事故和溺水下降速度较女性更快(男性道路交通事故组AAPC=-5.3%, 女性道路交通事故组AAPC=-3.8%;男性溺水组AAPC=-4.0%, 女性溺水组AAPC=-3.5%, 均P<0.001), 女性自杀及后遗症下降速度较男性更快(女性AAPC=-6.4%, 男性A...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自残行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中中国居民自残发病和死亡相关数据,使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发病和死亡情况,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方法对2020—2030年中国居民自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预测。结果 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为51.24/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为6.8/10万。1990—2019年,男女性自残发病率和死亡率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均<0,均呈现下降趋势。AP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效应中20~24岁和70岁以上呈现发病风险高峰,70岁以上人群死亡风险急速上升。时期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居民发病和死亡风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出生队列结果显示男女性死亡和发病风险均随着出生年份的变化先缓慢上升再逐渐下降,1950—1954年出生的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到2030年,男性自残ASIR预计降低为28.38/10万,女性A...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死亡趋势, 并估计其发病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方法基于2012—2022年山东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数据, 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甲状腺癌发病、死亡的变化趋势, 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20岁以上人群甲状腺癌发病风险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 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AAPC值为21.68%(95%CI:19.14%~24.27%, P<0.001), 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甲状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相对稳定, AAPC值为-3.04%(95%CI:-8.81%~3.09%, P=0.323)。甲状腺癌发病的年龄效应在60岁之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60岁之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发病高峰集中在55~59岁年龄组;时期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增加;队列效应则表现为1957年之前出生的队列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 1957年之后出生的队列呈上升趋势。结论 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甲状腺癌死亡率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犹忆  李德俊  刘川  阎婷 《现代预防医学》2023,(20):3663-3668
目的 探析1990—2019年我国食管癌死亡趋势,为制定与调整食管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死亡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估计食管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女性、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25%、-3.092%、-1.185%。APC模型估计显示,年龄效应方面,女性90~94岁与男性85~89岁居民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20~24岁居民的159倍、286倍;时期效应方面,女性2000—2004年食管癌死亡风险是2010—2014年的1.59倍,男性2015—2019年死亡风险是1990—1994年的1.57倍;队列效应方面,1905—1909年出生的女性与1900—1904年出生的男性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出生于1995—1999年的18.49倍、18.73倍。结论 我国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食管癌死亡风险随年龄呈上升趋势,越晚出生的居民死亡风险越低。未来一定时期应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中国皮肤癌的发病趋势并分别估计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方法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估计中国皮肤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皮肤癌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1990―2019年中国皮肤癌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均上升。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男性AAPC为2.8%(95% CI: 2.6~3.0),女性AAPC为3.0%(95% CI: 2.8~3.2);基底细胞癌男性AAPC为4.2%(95% CI: 3.9~4.4),女性AAPC为4.0%(95% CI: 3.7~4.3);鳞状细胞癌男性AAPC为3.7%(95% CI: 3.5~3.9),女性AAPC为2.9%(95% CI: 2.7~3.0)。此外,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表明无论男女,皮肤癌的发病风险均随年龄增长和年份推移而增加,且较晚出生的队列的发病风险均低于之前出生的队列。结论  1990―2019年中国皮肤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越大、出生越早且生活在当代的人其发病风险更高。应重视皮肤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感染、新发感染、死亡以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e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GBD 2019)数据, 根据年龄、性别、年份对疾病负担指标进行统计描述, 并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 计算感染、新发感染、死亡和DALYs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结果  1990-2019年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标化感染率从7.56/105增至48.90/105; 标化新发感染率从1.03/105增至1.89/105; 标化死亡率从0.35/105增至2.97/105; 标化DALYs率从11.01/105增至90.51/105。根据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1990-2019年, 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标化感染率、标化新发感染率、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AAPC分别为6.71%、1.91%、7.65%和7.5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结论  中国老年人群HIV/AIDS的疾病负担严重, 各项疾病负担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HIV/AIDS的早期筛查与健康教育, 根据老年人群HIV/AIDS的疾病负担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库中我国胰腺癌的发病趋势以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提取1990—2019年中国胰腺癌发病数据,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胰腺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Age-period-cohort,APC )定量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胰腺癌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 中国胰腺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均较大,且男性的发病率水平以及增长幅度均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的AAPC值分别为2.20%、1.82%;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我国10~<90岁男性和女性胰腺癌发病率的影响都有所增加,时期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而男性和女性的队列效应都呈下降趋势。结论 在中国过去30年胰腺癌发病率有所增加,越早出生、年龄越大的男性其胰腺癌发病率越高,需重视对当代中老年男性胰腺癌的防控工作,同时不能忽视对年轻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并预测2020-2034年的变化,为中国食管癌的防控提供科学建议。方法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 GBD 2019)获取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死亡负担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使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评估年龄、时期、队列效应。采用R软件Nordpred包对2020-2034年的死亡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人口从3.86/10万降至1.02/10万、男性从5.27/10万降至1.72/10万、女性从2.61/10万降至0.44/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分别为总人口-4.54%、男性-3.83%、女性-5.94%。APC模型分析显示,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纵向年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人口从0.20/10万增至3.54/10万、男性从0.26/10万增至6.40/10万、女性从0.37/10万增至1.36/10万;随着时期的推移死亡风险减小,总人口RR值从1.28降至0.19、男性RR值从1.24降至0.22、女性RR值从1.52降至0.11;越晚出生的队列其死亡风险越小,总人口RR值从12.31降至0.04、男性RR值从8.96降至0.05、女性RR值从26.04降至0.01。预计2020-2034年,死亡人数降至73 897例,死亡率降至0.52/10万。结论  相应防控策略对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防制有效,须重点加强缺乏水果摄入的50岁以上男性人群的相关疾病防控和体检筛查,科学指导居民摄入水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09—2019年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总体死亡趋势并进行趋势预测的分析,为制定适合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整体防治策略提供相关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2009—2019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应用GM(1,1)对我国2020—2030年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粗率进行预测。结果 与2009年相比,2019年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平均死亡粗率降至2 039.99/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则降至2 172.24/10万;我国总老年人群、老年男性和女性、城市和乡村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AAPC分别为-2.400%、-2.843%、-2.049%、-1.368%、-3.298%,均呈长期下降趋势,P<0.05;老年男性的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老年女性,但2009—2019年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始终较女性高;农村的下降速度快于城市,但2009—2019年农村老年人心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始终较城市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逐渐上升,在≥85岁组死亡率达到最高,各年龄组A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4-2017年全国0~10岁人群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发病趋势。方法  2004-2017年0~10岁人群乙肝发病数据来自国家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应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病趋势变化,计算年均变化百分比和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乙肝发病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  2004-2017年全国0~10岁人群新发乙肝病例共17 007万例,发病率为7.74/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2004-2017年0~10岁人群的乙肝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12.060 45,P<0.001),2015-2017年(APC=2.28,P=0.907 7)呈无规律变化。出生队列分析发现出生年代越晚的人群,乙肝发病率越低。同时,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表明,0~10岁人群乙肝发病率变化受到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的影响(均有P<0.001)。结论  2004-2017年全国0~10岁人群的乙肝发病率总体不断降低,2015-2017年间下降趋势有所放缓。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乙肝的防制措施,不断降低乙肝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赵鹤  魏晓敏  尹素凤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2):1468-1471
目的 分析1988—2017年中国胃癌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为制定胃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数据来源于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采用SPSS 22.0汇总和计算1988—2017年中国胃癌死亡率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1988—2017年间,中国居民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的胃癌标化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分别为-2.45%、-2.80%、-2.28%、-2.88%,期间城市男性与城市女性胃癌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基本没有变化;乡村男性1988—2008年间(APC=-1.19%,P<0.01)与2008—2017年间(APC=-4.71%,P<0.01)不同,乡村女性1988—2004年间(APC=-1.32%,P<0.01)与2004—2017年间(APC=-4.83%,P<0.01)不同。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胃癌截缩死亡率AAPC分别为-2.49%、-3.03%、-3.27%、-4.19%,城市女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胃癌截缩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与其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而城市男性胃癌截缩死亡率仅在1988—1996年期间有下降(APC=-4.91%,P<0.01),1996—2017期间无下降趋势。城市居民中,除男性50~54岁、女性65~69岁胃癌死亡率无下降趋势以外,其他年龄组均呈下降趋势;乡村居民中,除男性30~34岁及75~84岁、女性25~39岁及80~84岁胃癌死亡率无下降趋势以外,其他年龄组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 1988—2017年期间中国居民胃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趋势在城乡之间有差异,乡村居民胃癌死亡率下降幅度高于城市居民,不同年龄之间胃癌死亡率下降趋势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人群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ies, RTIs)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为中国RTIs防控提出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 GBD 2019)数据库,选取中国1990―2019年RTIs的死亡数、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of life years, DALYs)、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 YLDs)、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ost, YLLs)、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DALYs率、YLDs率、YLLs率等指标,利用Joinpoint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人群RTIs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19年中国人群RTIs的死亡率(AAPC=-0.47%, P<0.001)、DALYs率(AAPC=-0.87%, P<0.001)、YLL率(AAPC=-1.47%, P<0.001)呈先升后降的趋势,YLDs率(AAPC=2.85%, P<0.001)则逐年增加。2019年中国人群RTIs死亡数为25.00万人,因RTIs造成的YLL占DALY的81.64%;男性的死亡数(率)、YLL数(率)为女性的3倍,YLD数、YLDs率亦高于女性。中国RTIs的死亡率、DALYs率以及YLLs率在0~14岁儿童均有所减轻。老年群体中死亡率、YLLs率在<65岁人群中呈下降趋势,DALYs率以60岁为界,在老年人口中呈上升趋势,YLDs率在各年龄段呈上升趋势。结论  1990―2019年中国人群RTIs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然面临着总体疾病负担较高、老年群体疾病负担加重、男性疾病负担远高于女性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对RTIs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rends and age-and-sex patterns of mortality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 and PTB/HIV co-infection in a rural population of South Africa. The PTB/HIV mortality emerged in 1994, and has been rising ever since (men: P=0.001; women: P=0.020, test for trend). In the last 2 years, for both sexes combined, 63% (95% CI 51-74%) of PTB deaths were attributable to HIV/AIDS. PTB/HIV death rate was higher in men than in women for all ages combined (RR(MH)=2.48, 95% CI 1.53-4.04, P<0.001). PTB/HIV death rate was also higher in younger individuals (<25 years) compared with PTB without HIV/AIDS (P=0.033), and the median age at death from PTB/HIV in women (28 years) was lower than in men (38 years, P=0.002). While mortality from PTB without HIV remained constant over time, HIV/AIDS explained the rise in PTB mortality. In the last 3 years, the HIV/AIDS epidemic has caused the number of persons dying of PTB to increase by +117%, with the mortality excess being higher in women (+164%) than in men (+103%, P=0.001). Combined PTB and HIV programme activities need to be reinforced to respond to the increase in PTB mortality, particularly in wome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结核病发病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对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全球健康数据交换数据库中0~ < 95岁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来分析影响中国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男性、女性的结核病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女性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从1990年的120.56/10万和99.75/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6.08/10万和30.60/10万,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2.60%和3.98%。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结核病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90~ < 95岁发病风险达到最大,男性和女性的RR值分别为2.50(95% CI:2.33~2.69)和1.93(95% CI:1.76~2.12);时期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风险逐渐下降,发病风险RR值从1990年的[男性:1.13(95% CI:1.08~1.17);女性:1.58(95% CI:1.51~1.65)]降至2019年的[男性:0.80(95% CI:0.76~0.83);女性:0.61(95% CI:0.57~0.65)];队列效应显示,出生越晚的人发病风险越小。结论  1990―2019年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结核病发病风险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越早出生的人发病风险越高。建议重点对婴幼儿、大学生、男性、老年等群体进行结核病筛查,全国各大高校多开展结核病健康知识讲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多种途径给群众宣传结核病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痴呆症的疾病负担现状、变化趋势及危险因素,为痴呆症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获取1990-2019年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和全球痴呆症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率及相应标化指标,利用Joinpoint软件计算痴呆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分析痴呆症发病和死亡随年份变化的趋势。结果  2019年中国痴呆症的疾病负担均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中国痴呆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从1990年的43.32/10万、7.88/10万、155.95/10万上升至2019年的126.57/10万、22.55/10万、420.22/10万。2019年中国痴呆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及标化DALY率均高于全球,但低于日本。中国痴呆症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0.47%、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2019年造成男性和女性痴呆症疾病负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吸烟、高BMI和高FPG。结论  1990年以来,中国的痴呆症疾病负担总体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痴呆症防控的宣传教育,尤其关注老年人群的预防控制,制定合理政策,控制危险因素,进一步减轻中国痴呆症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