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22,(1)
目的了解南昌市疟疾的流行特征, 为及时调整南昌市消除疟疾后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 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专报系统"收集2016 - 2020年南昌市报告的疟疾病例信息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对疟疾病例的一般情况、三间分布(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和感染来源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6 - 2020年南昌市共报告疟疾病例69例, 其中恶性疟39例、间日疟19例、卵形疟9例、三日疟1例、混合感染1例。69例疟疾病例的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 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分布于南昌市的8个区(县), 以进贤县最多, 占36.2%(25/69);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2 ∶ 1(66 ∶ 3),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 ~ < 60岁, 占97.1%(67/69);职业分布以工人为主, 占26.1%(18/69)。69例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 其中从非洲输入67例, 占97.1%。结论 2016 - 2020年南昌市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 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 今后应加强境外输入人员的管控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增加, 其早期识别和预测对于改善心血管结局至关重要。人工智能系统在心血管风险预测、心血管影像等方面的迅速进展以及移动健康的发展使得自动获取多种生命体征数据成为可能, 大大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心电图诊断中应用人工智能方法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并优先处理最紧急情况, 减少误差;人工智能与移动健康结合可用于多疾病监测的心脏健康监测服务平台;超声心动图结合人工智能研究有助于识别亚临床疾病或细微未被识别的影像学特征;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可无创评估冠状动脉有无血流意义的狭窄和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以区分未来冠脉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 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潜力将医师从耗时、重复的传统医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并进行最佳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医疗保健系统的过重负担, 提高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我国疟疾消除后阶段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为科学评估疟疾输入风险提供参考工具。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初步建立疟疾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择国内18名疟疾防治专家, 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展开2轮专家咨询, 请专家对每项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进行打分, 并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意见协调系数, 筛选指标后计算各指标权重。分别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 权威系数和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内在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结果 13名专家完成2轮咨询, 最终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的疟疾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2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72%(13/18)和100%(13/13)。对于各项指标重要性评分和可操作性评分的Kendall协调系数值分别为0.22和0.25, 均具有显著性。指标体系重要性评分、可操作性评分、熟悉程度评分和判断依据评分的克朗巴哈α系数值分别为0.938、0.945、0.983、和0.962。各二级指标条目下归一化权重值居第1位的三级指标分别为境外感染风险中的入境人员是否严格执行防护措施(0.048 1)、虫媒特征中的当地媒介能量(0... 相似文献
4.
健康促进是对所有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健康管理是实施健康促进策略的具体措施,而基本卫生保健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目标的基础和途径。作者基于对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基本定义的理解及与基本卫生保健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基本卫生保健的健康管理模式,即以基本卫生保健体系为基础,对所有相关服务内容和卫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施以人为中心的全流程、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对健康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从而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并构建起健康防贫的长效机制。基于基本卫生保健的健康管理模式,需要在县域内建立起系统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有效的协同支撑机制。基于基本卫生保健的健康管理服务,强调运用基本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强化预防与医疗、群体性与个体化、服务提供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对健康管理服务的任务、路径、标准、质量控制予以明确和规范;同时围绕健康管理服务内涵对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卫生信息、卫生经费、运行机制进行相应的协同和整合,以保证健康管理服务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乔杰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4,(1)
健康生育是社会之关切, 微生物菌群可从各方面密切影响女性全生命周期的生殖健康。菌群失调可通过调控机体炎症、免疫及代谢等过程, 导致或加重生殖内分泌疾病、不孕症、肿瘤、不良妊娠结局等, 甚至影响子代健康。本文重点关注生殖道及肠道菌群对女性全生命周期的生殖健康影响, 以期从菌群角度更好地了解女性健康。未来, 深入解析菌群平衡和稳态对健康生育的预防和保护机制, 对推动生殖障碍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菌群干预手段, 建立生殖障碍疾病诊治新策略的临床转化体系, 对提高生育全周期的健康水平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北京市各级医院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 为提升医院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11月,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各级医院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医务人员在6个维度开展健康教育的频次, 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进行赋分, 并对各项得分进行潜在剖面分析, 探索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类别。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 792份, 接受调查的2 792名医务人员中包括医师1 009人、护士1 609人、技师/药师174人, 在媒体或院外的健康教育、院内健康知识讲座、门诊健康教育、住院健康教育、随访中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处方6个维度开展健康教育频次得分分别为(1.45±0.68)、(1.68±1.01)、(2.65±1.65)、(2.76±1.74)、(3.24±1.58)和(2.59±1.71)分。经潜在剖面分析, 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可分为低开展组(46.6%, 1 300人)、高开展组(4.6%, 129人)、住院/随访开展组(19.4%, 541人)和门诊/随访开展组(29.4%, 822人)4个类别, 各类别医务人员所在医院级别和职业均不同, ... 相似文献
7.
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常见慢性病, 亟需探索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正确认识高尿酸血症、重视其危害有助于高尿酸血症健康管理的效率提升和效果改善, 本文从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主要危害、管理现状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 旨在提升人民群众对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增强健康管理主观能动性, 为高尿酸血症的健康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东省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掌握广东省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针对2015-2022年广东省发生的暴发疫情, 收集疫情现场处置信息, 对疫情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暴发疫情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因素。结果广东省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1 901起, 总罹患率为2.05%;疫情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50.24%, 955/1 901), 4-6月(29.88%, 568/1 90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报告暴发疫情占59.23%(1 126/1 901);中、小学校为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88.01%, 1 673/1 901)。暴发疫情以发病数10~29例为主(66.18%, 1 258/1 901), 持续时间以7 d内为主(50.93%, 906/1 779)。幼儿园(aOR=0.38, 95%CI:0.15~0.93)、珠江三角洲地区(aOR=0.60, 95%CI:0.44~0.83)、首例发病时间距离报告时间(与≤3 d相比, >7 d的aOR=3.01, 95%CI:1.84~4... 相似文献
9.
乔杰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3,(1)
人口健康不仅是指一代人的生育全周期的健康, 还包括通过维护健康生育来保障跨代际的健康, 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石。本文围绕"健康生育"的内涵与范畴, 针对我国正面临的育龄人群生育力下降、高龄妊娠及危重妊娠期并发症增多、出生缺陷防控难以取得进一步突破、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的需求上升、新发重大传染病威胁加重等严重影响健康生育的问题和挑战, 从生育政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学科布局及协同创新等方面探讨健康生育领域的中长期发展布局与战略规划, 旨在从生命起源守护健康, 保障人口健康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女性生殖功能的发育和维持需要大量能量, 而生殖过程并非机体必需的生命活动。当机体处于能量供应缺乏状态, 即能量摄入不足和(或)能量消耗过多时, 则会出现能量的重新分配, 导致生殖功能降低, 出现下丘脑-垂体-卵巢(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y, HPO)轴不同程度的抑制, 表现为排卵障碍、月经失调和不孕症等。长期能量不足状态下可引起体脂率下降, 而脂肪组织在维系营养与生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影响月经初潮的发动和周期的维持。女运动员三联征和神经性厌食患者都是长期能量不足和低体脂的典型例子, 目前以减少运动消耗和增加饮食摄入使体脂率升高作为生殖功能康复的必要条件。本文就以上两种模型对能量不足对女性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016-2018年中国登革热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和浙江省6个重点省份输入性病例的时空模式和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并整理中国南部6省份2016-2018年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的疫情资料,从空间、时间、人群的不同角度,分析6省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全球输入传播风险强度、时空动态分布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中国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来源于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是东南亚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输入性病例数量多,来源广,而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则几乎局限在东南亚地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在这3年间逐年上升,发病高峰在8-11月,各省之间的时间聚集段稍有差别。海南省输入性病例的年龄[(37.0±19.6)岁]高于东南沿海地区[(36.0±11.7)岁]和西南地区[(32.0±16.3)岁];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和海南省输入性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18:1、1.04:1和1.38:1;病例职业分布中,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以商务人员为共同高发人群,此外东南沿海地区以工人、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西南地区以农民为主,而海南省输入性病例数较少,患者分散于各职业。结论 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与海南省3个地区的登革热输入模式存在差异,应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的防控措施,以实施更加精准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4-2008年登革热流行态势,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8年网络直报系统登革热疫情统计数据、卡片个案及现场调查等信息,用Arc View GIS3.3及Excel2007软件对2004-2008年登革热流行形式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 2004-2008年云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16例,除2月外各月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以9-10月最多。104例为来自缅甸、老挝为主的东南亚各国的输入病例,12例为本地感染病例。就诊属地县(市、区)涉及10个一线边境县(市、区)及4个非边境县(市、区)。本省、外省、外籍各类人群均有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男性病例多于女性;7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数以0~9、15~29、35~39及50~54岁年龄组居多,占72.41%(84/116);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者、农民、学生、工人、散居儿童、干部职员和民工为主。结论云南省登革热主要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病例,我国与缅甸、老挝接壤的边境地区是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点地带,男性、商业服务者、农民、学生、工人和散居儿童是感染该病高风险人群和重点防控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重庆口岸首次聚集性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分析和总结,为口岸防治输入性登革热提供参考。方法对疫情的发现、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检测、处置以及和地方相关部门的联防联控等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事件进行口岸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检测采集的21份样本,其中8份登革热核酸阳性,结合临床症状确诊8例为登革热感染者,发病率为38.10%。结论此起疫情为重庆首次聚集性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口岸应加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工作,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8年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的病原监测情况。方法 利用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8年河南省登革热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同时采集血清,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IgM和IgG抗体以及病毒RNA;对于病毒RNA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荧光PCR分型诊断和E基因序列扩增,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018年河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9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来自东南亚地区(25/27,92.6%)和非洲地区(2/27,7.4%),以<45岁中青年农民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输入性病例时间空间分布分散。29例报告病例中NS1抗原和/或IgM检测阳性的22例。8例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其中6例阳性且基因分型成功,其中登革病毒1型、2型各3例。1例由马尔代夫输入的2型登革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与2008年柬埔寨2型登革病毒JF730046一致性最高,属于AsianⅠ基因亚型。结论 2018年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较2017年明显上升,但未引起河南省本地流行。 相似文献
15.
2005--2010年广东省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从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和各地市收集2005--2010年广东省报告的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所有个案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以及临床特征。结果2005--2010年,广东省分别报告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23、14、27、27、22、37例,合计15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7%(150/1718)。广东省内、外籍、外省流动人口各占输入病例总数的48.7%(73/150)、31.3%(47/150)、18.0%(27/150)。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一11月为输入高峰,占全年输入病例总数的70.7%(106/150)。珠三角地区报告输入病例数占全省输入病例总数的94.O%(141/150),其中广州、深圳2个市例数最多,分别占47.3%(71/150)和28.7%(43/150)。150例病例中男104例,女46例。20~49岁人群是登革热输入病例的主要人群,占79.3%(119/150),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入病例的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为首位,占29.3%(44/150)。2005--2010年间输入病例来源国家数目逐渐增多,输入的第1来源仍是东南亚地区,占72.0%(108/150),其中印尼病例最多,为26例;南亚地区是输入的第2来源,占总输入病例的16.0%(24/150),其中印度最多,为16例。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每年输入病例数基本保持稳定,输入疫情仍主要集中发生在珠三角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输入来源国范围有逐年扩大趋势,20~49岁年龄组、商业服务人员是输入病例的好发年龄和职业,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的防控和管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湖北省宜昌市居民对登革热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价登革热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对象,采取集中健康教育和一对一入户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调查对象在健康教育后的知、信、行各方面知晓率与之前相比有显著性提高。健康教育前人群对登革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最低项仅20.4%,健康教育后对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84.6%,对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病原体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前人群的相关行为形成率各项中最高仅78.8%,健康教育后形成率各项中最低为79.0%,在基本防蚊措施、居住环境的维护、就医及预防态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依靠电视、网络、广播(59.0%),健康教育后,获取途径主要依靠小区宣传栏(84.0%)。结论以集中健康教育结合一对一入户健康教育的方式对城市小区居民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普通人群对登革热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在流行季节对该病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描述中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的发病就诊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黄热病输入性病例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例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液和唾液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黄热病核酸检测。结果 患者为男性,32岁,2016年3月8日在安哥拉突发寒颤高热,10日凌晨抵京,下午入院治疗,11日北京市CDC实验室检测患者血液标本黄热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症状持续加重,肝肾衰竭,肝性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后于16日死亡。患者在发病前6日内有明确蚊虫叮咬史。结论 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确诊病例。对此例病例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处置措施,为今后对输入性黄热病疫情的规范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1990-2000年登革热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测定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结果 1990-2000年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74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在0/10万-9.75/10万之间,平均为1.27/10万。流行多呈爆发,疫情涉及13个市(占全省21个市的61.9%)。主要集中在广州,潮州,肇庆和佛山市,呈现高度集中而相对分散特点,敏月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7-12月份为流行期,男性:女性为1.04:1,所有年龄组均易感,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均发生过流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也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广东省12株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显示广东省登革Ⅰ型代表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广东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国外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海南省儋州市农村居民和学生登革热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择干预村和对照村,在干预村采取入户宣传、集中健康教育等方式对农村居民和学校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照村仅调查干预前后登革热媒介变化情况。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农村居民、学生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持有率变化情况,及干预村和对照村登革热媒介密度变化情况。结果对儋州市18岁以上农村居民(1445名和1442名)和中小学生(2412名和2400名)进行了干预前后的调查。干预前,居民登革热各项知识知晓率均在65%以下,登革热防治相关行为中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其他各项行为持有率均在80%以下。干预后,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居民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持有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干预前,除"适合蚊虫孳生的场所"外,学生其他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在60%以下,登革热防治相关行为中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其他各项行为持有率均在70%以下。健康教育干预后,除"储水用水池、水缸加盖"外,学生登革热防治相关知识和行为持有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村和对照村媒介密度指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干预村下降幅度大于对照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农村居民和学生为目标的健康教育方式能较好的提高其登革热防治知识知晓率,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从而达到降低蚊媒密度,预防和控制登革热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东省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1-2006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2 897例,报告外地病例320例,年发病率在0.01/10万~1.77/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市,主要集中于广州(73.89%)、汕头(6.99%)、阳江(5.10%)、中山(4.78%)等市。3-12月均有病例报告,6-11月为流行期,8-10月为发病高峰期(占88.90%)。男女性别比例为1∶1.07;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数以15~54岁年龄组居多(占73.72%),发病率以20~44、60~69岁年龄人群居高;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学生、工人和离退人员为主。每年均有国外输入病例报告,病例输入地主要以新加坡、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为主。51起本地暴发疫情中,除1起疫情为登革Ⅱ型病毒引起外,其余均为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结论广东省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的传染病,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应为广东省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