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姜黄素(CUR)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并通过JAK2/STAT3通路探讨其机制,以期为CUR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健康雄性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RIRI组与CUR组,每组各12只。RIRI组和CUR组大鼠右眼采用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Sham组仅将针头刺入大鼠右眼前房,不升高眼压。CUR组大鼠于建模前30 min腹腔注射CUR(100 mg·kg-1),RIRI组和Sham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后24 h,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数变化,Iba-1/CD16、Iba-1/Arg1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CUR对RIRI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结合Western blot检测观察CUR对RIRI大鼠RGC及JAK2/STAT3通路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层见大量Brn-3a+细胞(即RGC);与Sham组相比,造模后24 h,RIRI组大鼠内层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RGC数显著减少,而CUR组大鼠内层视网膜厚度较RIRI组显著变薄,RGC数显著多于RIRI组(均为P<0.0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RIRI组大鼠视网膜Iba-1+CD16+细胞(M1型小胶质细胞)数较Sham组显著增加,而CUR组大鼠视网膜Iba-1+CD16+细胞数显著少于RIRI组,但仍多于Sham组(均为P<0.05);RIRI组大鼠视网膜Iba-1+Arg1+细胞(M2型胶质细胞)数较Sham组增加,而CUR组大鼠视网膜Iba-1+Arg1+细胞数显著高于RIRI组(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RIRI组大鼠视网膜p-JAK2+、p-STAT3+细胞数均较Sham组增多,而CUR组大鼠视网膜p-JAK2+、p-STAT3+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组(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视网膜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较低;造模后24 h,RIRI组大鼠视网膜p-JAK2和p-STAT3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CUR组大鼠视网膜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量均较RIRI组显著下降,但仍高于Sham组(均为P<0.05)。结论 CUR可调控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从而减轻大鼠RIRI,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讨儿童与成人视皮层区功能活动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了46位健康志愿者。将志愿者分为两组,其中儿童组28人,年龄为(9±3)岁;成人组18人,年龄为(23±4)岁。fNIRS设备采用日立ETG-4000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通过端口将fNIRS设备与呈现视觉任务的控制电脑进行连接并保证在受试者接受视觉刺激时fNIRS可以同步地检测到视皮层血红蛋白含量的实时变化。视觉刺激任务为黑白棋盘格翻转刺激。将氧合血红蛋白的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分析得出β值,每个通道均包括基线期β值和刺激期β值,利用SPSS 21.0分析软件分别对儿童组以及成人组内受试者单通道的基线期与刺激期β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Δβ=β值刺激期-β值基线期结果 除了儿童组中的通道12外,01至11通道两组受试者刺激期β值均显著高于基线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儿童组受试者与视觉刺激同步的双侧初级视皮层的Δβ值均显著高于成人组(均为P<0.05);儿童组受试者与视觉刺激同步的双侧次级视皮层的Δβ值也均显著高于成人组(均为P<0.05)。结论 在同样的视觉刺激下,儿童的视皮层功能活动反应程度要明显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功能和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出生后13 d SPF级Long Evans大鼠28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弱视模型组,每组14只,以右眼作为实验眼。建立大鼠多维度弱视模型,采用视觉诱发电位验证弱视模型的建立,HE染色观察大鼠视皮层形态结构,视觉悬崖实验检测大鼠立体视功能,计算每只大鼠的辨别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皮层中PKCζ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大鼠右眼(剥夺眼)的P2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2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两组大鼠视觉悬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集中在右侧(非悬崖侧),而弱视模型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紊乱,探索区域大多分布在左侧 (悬崖侧)。弱视模型组大鼠辨别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丰富,结构完整,未出现明显神经元变性和坏死;弱视模型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构不完整,出现不同程度的胞体固缩。弱视模型组大鼠左侧视皮层PKCζ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可造成大鼠视皮层结构的改变和视功能严重损害,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患儿视放射发育情况,比较两种弱视患儿视觉损害发生机制的异同。方法 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以及正常对照组15名儿童进行DTI程序扫描,采集所有儿童两侧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对左右侧视放射FA及MD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组儿童不同部位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种类型弱视患儿视放射的发育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儿童的FA及MD右侧均略高于左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469±0.012)高于左侧(0.460±0.013),右侧MD(0.872±0.015)低于左侧(0.888±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475±0.013)低于左侧(0.496±0.015),右侧MD(0.871±0.012)高于左侧(0.863±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降低、M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均降低,右侧视放射MD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侧视放射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弱视患儿比较:左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右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TI可以无创地观察弱视患儿视放射微观结构的改变,为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视网膜下积液(SRF)和干眼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CSC患者115例(115眼)。依据干眼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组,干眼组(51例):泪液分泌试验(SⅠt) (无表面麻醉)为0~5 mm/5 min或泪膜破裂时间(BUT)为0~5 s,轻度干眼组(47例):SⅠt(无表面麻醉)>5 mm/5 min~10 mm/5 min或BUT>5~10 s,非干眼组(17例):SⅠt(无表面麻醉)>10 mm/5 min及BUT>10 s。利用OCT 测量所有患者SRF高度及神经上皮层脱离宽度。分析各组患者性别比例、吸烟人数比例、睡眠不足比例、患者SRF高度及神经上皮层脱离宽度的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三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干眼组与轻度干眼组患者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5),干眼组与非干眼组、轻度干眼组与非干眼组患者性别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眼组、轻度干眼组、非干眼组患者的吸烟人数比例,睡眠不足比例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 ,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吸烟人数比例、睡眠不足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眼组、轻度干眼组、非干眼组患者的SRF高度依次降低,分别为(387.16±48.28)μm、(236.94±49.32)μm、(142.24±52.7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眼组、轻度干眼组、非干眼组患者的神经上皮层脱离宽度依次减小,分别为(3402.12±511.76)μm、(1601.28±394.11)μm、(574.06±209.4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干眼组与轻度干眼组、干眼组与非干眼组、轻度干眼组与非干眼组患者SRF高度及神经上皮层脱离宽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SC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往往伴有干眼;CSC患者的SRF与干眼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正常、单眼形觉剥夺和反转缝合成年大鼠视皮层Neuritin蛋白的表达,探讨成年大鼠视皮层是否具有可塑性。方法 实验研究。35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90)组,单眼形觉剥夺(MD)组和反转缝合(RS)6、12、24、48 h组和RS1周组,每组5只。两种照度昼夜明暗交替时间约为12 h/12 h。MD组和RS组于出生后14 d制作右眼形觉剥夺模型,RS组大鼠单眼形觉剥夺至90日龄时进行反转缝合后并持续暴露于光中6h、12 h、24h、48 h和1周,其余两组大鼠至90日龄时直接取左侧大脑视皮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euritin蛋白在正常、单眼形觉剥夺和反转缝合成年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变化。Neuritin蛋白的A值和Neuritin阳性细胞数在7组大鼠视皮层中表达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N90、MD、RS6h、RS12h、RS24h、RS48 h、RS1周组Neuritin蛋白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1097±0.0136、0.0259±0.0057、0.04751±0.0069、0.05189±0.0057、0.0649±0.0055、0.0835±0.0097、0.0845 +0.0098(F=105.57,P<0.05),染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3.90±5.82、142.00±3.65、150.00±5.46、152.10±5.04、156.40±5.25、156.40±6.04、155.80±6.54(F=15.39,P<0.05)。MD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N90组。RS6、12、24、48 h组和RS1周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D组。结论 Neuritin蛋白在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和反转缝合不同时间大鼠视皮层表达呈动态变化,提示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的视皮层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中miR-184表达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形觉剥夺法建立豚鼠左眼(实验眼)近视模型,右眼为对照眼,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豚鼠实验眼巩膜组织中miR-184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豚鼠实验眼巩膜组织中miR-184与PI3K、Akt、雷帕霉素机械靶蛋白(mTOR)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体外培养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并分为对照组(mimics对照组)、高表达组(转染miR-184 mimic)、低表达组(转染anti-miR-184)和PI-103组(加入PI3K通路抑制剂PI-10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豚鼠实验眼巩膜组织中miR-184与PI3K、Akt、mTOR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眼(均为P<0.05),且实验眼巩膜组织中miR-184与PI3K、Akt、mTOR mRNA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性(均为P<0.05)。体外实验中,培养24 h、48 h、72 h、96 h时,高表达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倍数>对照组>低表达组>PI-103组;培养24 h 时,4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倍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 h、72 h、96 h时,4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倍数整体比较以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培养24 h时,4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103组>低表达组>对照组>高表达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培养72 h时,4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中PI3K、Akt、mTOR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表达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中PI3K、Akt、mTOR蛋白表达水平>对照组>低表达组>PI-10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近视眼的发生、发展与巩膜组织中miR-184表达下调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为miR-184表达下调导致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受阻,进而抑制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比较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与正常儿童视皮层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皮层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选取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9年至2020年就诊的19例(38眼)临床确诊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患儿作为弱视组,年龄为6~12周岁;另选19例(38眼)年龄相似视力正常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在给予最佳矫正视力的情况下,对受试者进行单眼棋盘格翻转刺激的fNIRS检测。采用上海心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针对 Polhemus 公司的三维定位仪研发的可视化头部三维定位信息实时记录系统(VPen 1.0)对受试者各通道测量点位置进行定位记录,依据3D定位仪的解剖标记和重叠比例可得第11、12、15、16、17、20、21号通道为fNIRS感兴趣区域通道。将单眼注视黑白棋盘格翻转刺激时段作为刺激期,将此时段fNIRS感兴趣区域通道的β均值用于表示双侧视皮层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记录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血红蛋白β均值等指标,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弱视组患儿与正常组儿童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20±0.14和-0.02±0.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0,P<0.001)。弱视组患儿氧合血红蛋白β均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氧血红蛋白β均值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患儿受试眼同侧视皮层氧合血红蛋白β均值较正常组儿童受试眼同侧视皮层、对侧视皮层β均值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3);弱视组患儿受试眼对侧视皮层氧合血红蛋白β均值较正常组儿童受试眼同侧视皮层、对侧视皮层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05)。弱视组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与其视皮层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相关系数r=-0.039(P=0.815),二者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fNIRS可以作为测量弱视患者初级视皮层血红蛋白含量的新方法,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皮层存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9.
高莎  沈玺 《眼科新进展》2022,(7):510-513
目的 探讨腺苷A2A受体(A2AR)拮抗剂ZM241385对视网膜脱离(RD)动物模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48只作为研究对象。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二甲基亚砜(DMSO)组、对照+ZM241385组、RD+DMSO组、RD+ZM241385组,每组12只。RD模型建立后,实验小鼠立即腹腔注射ZM241385(3 mg·kg-1,剂量不超过0.2 mL)或同体积DMSO,连续给药3 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中Müller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肿瘤坏死因子(TNF)-α、Cleaved caspase 3和B细胞淋巴瘤抗体(Bcl)-2的表达。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D+DMSO组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GS荧光强度较对照+DMSO组显著降低,而RD+ZM241385组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GS荧光强度较RD+DMSO组显著升高。RD+DMSO组小鼠视网膜MCP-1、TNF-α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DMSO组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RD+ZM241385组小鼠视网膜MCP-1、TNF-α蛋白表达水平较RD+DMSO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对照+DMSO组相比,RD+DMSO组小鼠视网膜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与RD+DMSO组相比,RD+ZM241385组小鼠视网膜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 A2AR拮抗剂ZM241385通过促进RD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GS表达,抑制炎症细胞因子MCP-1、TNF-α的表达,缓解光感受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张静 《眼科新进展》2021,(12):1122-1126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酮(GEN)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30只健康SPF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I/R+GEN组,每组各10只。I/R组和I/R+GEN组大鼠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眼压法制备视网膜I/R损伤大鼠模型,I/R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I/R+GEN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GEN (40 mL·kg-1·d-1);假手术组大鼠行相应假手术后每天予以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连续7 d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大鼠,取眼部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的形态以及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和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免疫荧光分析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存活率;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反映视网膜氧化应激状态;Western blot分析三组大鼠视网膜中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结果 I/R组、I/R+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总厚度分别为(114.37±7.32)μm、(155.31±6.83)μm和(178.98±13.65)μm(t=14.284,P<0.01),I/R组低于假手术组和I/R+G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18.95±5.06)μm、(17.62±4.69)μm和(19.03±4.74)μm,I/R+GEN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20.69±8.13)μm、(25.74±6.78)μm和(26.71±7.85)μm,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11.73±3.15)μm、(11.97±3.56)μm和(12.59±3.24)μm(均为P<0.05),I/R组与假手术组和I/R+GEN组三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I/R+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RGC相对存活率分别为(26.87±3.12)%、(73.46±7.80)% 和(100.00±5.64)%(t=16.825,P<0.01),I/R组RGC相对存活率低于假手术组和I/R+G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I/R+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CAT、MDA、SOD含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与I/R+GEN组和假手术组三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三组大鼠视网膜中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GEN可通过提高视网膜细胞抗炎和抗氧化能力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从而起到对大鼠视网膜I/R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探讨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POAG患者90例(90眼)作为POAG组,慢性PACG患者75例(75眼)作为PACG组,2组的年龄、性别和视野平均缺损(MD)值进行了匹配。此外,纳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60位健康体检者60眼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者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缺损情况。结果 POAG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而POAG患者和PACG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OAG患者,其视盘上方、下方、颞侧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呈负相关(r=-0.525,-0.462,-0.246,-0.453,P均<0.05),但是鼻侧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无相关性(r=-0.198,P>0.05)。4个区域和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341,-0.426,-0.285,-0.298,-0.557,P均<0.05)。对于PACG患者,仅上方、下方和全区的RNFL厚度与视野MD值相关(r=-0.543,-0.604,-0.448,P均<0.05),但是4个区域及全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与视野MD值显著相关(r=-0.613,-0.494,-0.179,-0.413,-0.589,P均<0.05)。结论 视盘毛细血管密度与POAG和PACG患者的视野缺损相关,视盘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针干预对透镜诱导型近视(LIM)豚鼠视网膜和视皮层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90只2周龄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LIM组和LIM+电针治疗(LIM+EA)组.NC组豚鼠正常饲养,不进行干预;LIM组和LIM+EA组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不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05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 3组,A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B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C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杯盘比(C/D)、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C/D面积比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其中B组C/D面积比低于A组和C组(P<0.05);3组治疗后视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其中治疗后B、C组视力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B、C组视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眼压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3组间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前房深度(ACD)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其中B、C组ACD显著高于A组,B组ACD显著高于C组;但治疗后,3组眼轴长度(AL)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术式均可有效解决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其中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更好加深患者ACD,改善C/D,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Myc抑制剂10058-F4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模型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C57BL/6J小鼠(8~10周龄)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EAU组,每组3只。EAU组小鼠腹腔内注射350 ng百日咳毒素,单后足和脊柱两侧皮下注射含150 μg IRBP1-20、0.8 mg结核分枝杆菌H37RA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的乳化剂以诱导EAU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不给予特殊干预。免疫后13 d,行间接检眼镜检查并通过小动物视网膜成像系统可视化检测小鼠眼底炎性病灶,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细胞和眼球组织中c-Myc mRNA的表达。将EAU模型小鼠T细胞分为对照组和10058-F4组,10058-F4组T细胞加入50 μmol·L-1 10058-F4,对照组T细胞不给予药物干预。培养6 h后,洗去药物,将两组T细胞与IRBP1-20(10 mg·L-1)及骨髓来源树突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20 μg·L-1 白细胞介素(IL)-23(Th17细胞诱导条件)。采用qRT-PCR检测c-Myc、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A、IL-17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L-17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结果 本研究EAU组小鼠模型建立成功。qRT-PCR检测结果显示,EAU组小鼠T细胞、眼球组织中c-My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5±0.37、2.31±0.47,较正常对照组(1.01±0.02、0.99±0.05)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8);10058-F4组T细胞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为0.57±0.03,明显低于对照组(1.04±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L-17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为(17.97±0.91)%,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qRT-PCR检测结果显示,10058-F4组T细胞RORγt、IL-17A、IL-17F、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1、0.51±0.06、0.58±0.15、0.75±0.03,明显低于对照组(1.01±0.01、1.00±0.01、1.02±0.02、1.01±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Myc抑制剂10058-F4可显著降低T细胞中c-Myc表达水平,抑制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表达及效应细胞因子IL-17A、IL-17F、GM-CSF的产生,负向调控IRBP1-20特异性Th17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青光眼性眼底病变,了解OSAHS对青光眼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49例OSAHS患者作为OSAHS组,选取30例年龄、性别、屈光情况与OSAHS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双眼进行眼压测量、视野检查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比较2组受试者的眼压、视野的平均缺损和模式标准差、视盘三维结构参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脉络膜厚度,分析OSAHS组RNFL厚度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氧饱和度的相关性。结果 OSAHS组左、右眼的眼压、视野的平均缺损和模式标准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AHS组左、右眼的垂直径杯盘比和视杯容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平均RNFL厚度、颞侧和下方RNFL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OSAHS组黄斑中心凹鼻侧/下方0.5、1.0、1.5 mm处的脉络膜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OSAHS组视杯颞侧/上方/下方距视盘边缘0.5、1.0、1.5 mm处的脉络膜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OSAHS组左眼的平均RNFL厚度与AHI呈负相关(r=-0.266,P=0.024)。结论 OSAHS患者视盘凹陷扩大加深,眼底RNFL、脉络膜局限性变薄,RNFL变薄与OSAHS严重程度相关,认为OSAHS是引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下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手术对麻醉管理和术后早期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51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鼓膜修补手术的成年中耳炎患者,分为显微镜组(M组, n=25)和耳内镜组(E组,n=26)。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和麻醉药用量,各时间点的心率和血压变化:麻醉前(T0)、插喉罩后即刻(T1)、手术开始(T2)、手术结束(T3)、入术后恢复室即刻(T4)。记录手术后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定向力恢复和出术后恢复室时间。术后第1天随访患者疼痛程度和总体满意度。结果 显微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耳内镜组4.5 min(P<0.05), 显微镜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较耳内镜组多91.2 μg(P<0.001);显微镜组和耳内镜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镜组自主呼吸恢复和拔管时间长于耳内镜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镜组定向力恢复和出术后恢复室时间均长于耳内镜组,分别为4.8 min (P<0.05)和 4.3 min (P<0.05)。在术后恢复室,显微镜组患者有20%需要治疗疼痛,耳内镜组无需要治疗疼痛者(P<0.05)。术后第1天,显微镜组疼痛评分高于耳内镜组2.2分(P<0.001)。总体满意度:耳内镜组高于显微镜组(P<0.001)。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药使用量,加快麻醉后苏醒,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总体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OSA-18量表)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儿在手术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分析患儿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增高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5月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12岁OSA患儿152例。患儿监护人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填写OSA-18量表。收集相关病史资料,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患儿术前、术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与术后评分增高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52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4.82±1.89)岁,59%为男性。与术前[(68.5±15.5)分]相比,术后OSA-18总分在3个月[(44.0±15.5)分]、6个月[(42.4±14.7)分]和1年[(38.7±13.4)分]均显著下降(P值均<0.001)。术前量表5个维度的得分与术后各个时间点相比也均显著下降(P值均<0.001)。比较患儿术后3个月与6个月的总分及各维度评分,除睡眠障碍(P=0.038)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身体症状评分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前白天功能(P=0.021)是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增高的影响因素;免疫球蛋白E(P<0.001)和术前身体症状(P=0.027)是术后6个月的影响因素;而患儿性别(P=0.012)则是术后1年的影响因素。结论 手术干预可以给OSA患儿的生活质量带来长期持续性的提高。不同影响因素可能会引起患儿术后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训练对单眼剥夺性(MD)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及对视皮层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7 d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Sham+Control组、Sham+Exercise组、MD+Control组及MD+Exercise组,每组10只。视动反应检测小鼠的视功能;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视皮层神经元的数目及结构;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视皮层神经元轴突和树突形态,并比较树突棘密度;膜片钳技术记录视皮层L5锥体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结果 与Sham+Control组相比,MD+Control组小鼠视功能、皮层神经元数目、树突棘密度及自发放电频率均显著下降(均为P<0.01),神经元结构完整性受损;而经过有氧运动训练后,与MD+Control组相比,MD+Exercise组小鼠的视功能、皮层神经元数目、树突棘密度及自发放电频率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神经元结构完整性得到改善。结论 有氧运动对剥夺性视皮层神经异常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综合性医院眼科与眼科专科医院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眼轴长度≥26 mm的高度近视患者77例(77眼)。术前记录患者眼部生物学特征及眼底相干光层析成像(OCT)情况,并按医院不同分为2组,比较2组术后视力,并分析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术前眼部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更年轻、眼轴长度更长、合并的黄斑疾病更多(P<0.05)。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P<0.001),2家医院平均术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BCVA(logMAR)与眼轴长度、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不连续及合并黄斑牵引性疾病呈正相关,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P<0.05)。逐步向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BCVA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眼轴长度、IS/OS连续性及术前BCVA。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有效,其疗效受眼轴长度、IS/OS连续性及术前BCVA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