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中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行PVP手术治疗的160例(167个椎体)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21例,年龄为(72.8±7.9)岁(58~93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42例,42个椎体)和无渗漏组(118例,125个椎体),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骨折部位、伤椎皮质缺损情况、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伤椎体积、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体积比、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之间的差异,将与骨水泥渗漏有关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皮质缺损、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与术后骨水泥渗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内裂隙征[OR=5.215,95% CI(2.006,13.159),P<0.001]、椎基静脉孔[OR=3.357,95% CI(1.205,9.356),P=0.021]、骨水泥注入量[OR=2.519,95% CI(1.148,4.477),P=0.002]及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OR=12.305,95% CI(1.875,80.756),P=0.009]为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图显示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预测骨水泥渗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AUC为0.641,且P<0.01,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预测骨水泥渗漏的Cut-off值为61.82%,敏感度为69.00%,特异性为38.4%。结论 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为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时应保持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在61.82%以下,以降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童奕博  李明辉 《骨科》2023,14(4):373-37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骨水泥弥散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武汉市第五医院行PVP治疗单节段OVCF的198例病人,根据骨水泥弥散程度分为弥散良好组和弥散不佳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损伤暴力程度、身体质量指数(BMI)、骨折天数、骨折位置、骨水泥注入方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术后塌陷度、术后中柱高度恢复率、伤椎Cobb角、是否发生渗漏、脊柱是否再发骨折等。结果 按其弥散程度分组,弥散良好组128例和弥散不佳组70例。随访(22.0±2.5)个月(20~24个月)。弥散良好组与弥散不佳组的骨水泥注入方式、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术后塌陷度、再发骨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注射骨水泥的弥散程度更好;骨水泥弥散程度良好的病人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更好,术后椎体塌陷程度更小,椎体再发骨折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受PVP治疗的122例老年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术中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小剂量组,≥2.5 mL且< 4.0 mL),71例患者术中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大剂量组,≥4.0 mL且< 6.0 mL)。记录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1个月、1年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大剂量组改善程度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14.08%(10/71),小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5.88%(3/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VP术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单椎体OVCF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脊柱功能,且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4.
王亮  王璨  杨海松  卢旭华 《脊柱外科杂志》2023,21(3):151-154,161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策略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3月—2021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患者84例,其中54例采取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手法复位组),30例采用单纯PVP治疗(传统组)。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测量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12个月。手法复位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大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2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手法复位组改善情况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临床效果良好,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维持脊柱序列稳定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陈国辉  郭景芳  陈焱 《骨科》2018,9(2):102-10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科收治的经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82例病例,男27例、女55例,年龄为63~88岁,平均75岁,单椎体52例、≥2个节段30例(63个椎体)。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根据病人是否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分为单椎体(52例)和多椎体(30例),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等11项基本信息。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关系。结果 术后18例病人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单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与病人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P=0.045)、骨密度(P=0.020)、椎体压缩比例(P=0.014)、骨水泥剂量(P=0.038)相关;与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手术入路、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均无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与骨水泥渗漏(P=0.029)、术前严重的椎体压缩(P=0.021)及大剂量的骨水泥注射(P=0.008)相关。结论 术前椎体压缩比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情况、骨水泥注射量与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压力引导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G-PKP)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采用PG-PKP和传统PKP治疗的39例中段胸椎OVC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G-PKP组(A组,20例)和传统PKP组(B组,19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骨折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评估伤椎恢复情况;在术前CT上测量手术通道影像学参数,在术后CT上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12(8.64±2.84)个月。手术时间40~90(63.33±13.59)min,住院时间4~8(6.15±1.16)d。2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0.00%(2/20),B组为26.32%(5/19)。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水泥渗漏致脏器栓塞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传统PKP相比,PG-PKP治疗中段胸椎OVCF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恢复满意,骨水泥渗漏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张树威  李景峰  徐振华 《骨科》2021,12(5):409-413
目的 评估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我科收治的24例Ⅲ期Kümmell病病人,年龄为65~93岁,均采用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术前、术后7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X线片上病椎Cobb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根据术后病椎X线片观察骨水泥填充及渗漏情况。结果 24例病人平均随访12个月(6~22个月)。病人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4~72 h下地行走。3例术后12个月内出现邻近节段或其他椎体骨折,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病椎Cobb角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的数值与术后7 d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病椎高度,并且对脊柱后凸畸形有满意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含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3例行PKP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男40例,女63例;年龄61~78(65.72±3.29)岁。受伤原因:滑倒33例,跌倒42例,提重物受伤28例。根据填充骨水泥不同分为3组:磷酸钙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65.1±3.3)岁,填充磷酸钙骨水泥;rhBMP-2组34例,男12例,女22例,年龄(64.8±3.2)岁,填充含rhBMP-2的骨水泥;rhbFGF+rhBMP-2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65.1±3.6)岁,填充含rhbFGF和rhBMP-2的骨水泥。比较3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骨密度、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simulation score,VAS)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个月随访。3组术后ODI、VAS呈下降(P<0.001),骨密度增高(P<0.001),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P<0.001),rhbFGF+rhBMP-2组术后第1、6、12个月ODI、VAS均低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术后第6、12个月骨密度大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rhbFGF+rhBMP-2组术后第6、12个月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均低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3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rhbFGF和rhBMP-2骨水泥可更有效地增加OVCF患者骨密度,获得术后满意的临床和放射学效果,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杨军 《中国骨伤》2019,32(12):1128-1133


目的: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对临床效果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3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其中114例资料完整完成随访。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伤椎后凸角(Cobb角)、伤椎前柱高度变化及并发症。

结果:114例术后随访6个月,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1级42例(36.8%),男14例,女28例,年龄(73.43±7.91)岁;2级36例(31.6%),男10例,女26例,年龄(71.22±8.06)岁;3级36例(31.6%),男9例,女27例,年龄(74.81±6.91)岁;4级0例(0%)。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1、2、3级患者,术后及术后1、3、6个月的随访中VAS、ODI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3组间在术后随访的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水泥渗漏方面,弥散分布等级2级15例(41.7%)、3级23例(63.9%),高于弥散分布1级8例(19%)(P<0.05)。在邻近椎体骨折方面,弥散分布等级2级7例(19.4%)、3级8例(22.2%),均低于1级18例(42.9%)。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2、3级相比1级均能有效改善伤椎的后凸畸形和前柱高度丢失(P<0.05)。

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散分布的不同等级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且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2级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纠正伤椎后凸角、伤椎前柱高度,而且发生骨水泥渗漏及非手术椎体骨折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陈国兆  王黎明  沙卫平 《骨科》2020,11(4):293-298
目的 探讨双侧穿刺序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双侧穿刺序贯PVP治疗的Kümmell病病人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61~85岁(平均71岁),病程为2~10个月,病椎:T11 3例,T12 6例,L1 13例,L2 5例,L3 3例。收集比较病人术前、术后2 d、1个月、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基于病人X线片评估伤椎术后的椎体高度、矢状位Cobb角。结果 30例病人获得12~15个月的随访,平均13.3个月。未见穿刺部位感染、内植物感染、肺栓塞、脊髓神经损伤、椎前血管损伤、骨水泥松动或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发生邻椎骨折或伤椎再骨折。骨水泥注入量为(5.85±0.57) ml,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3例为椎体前方少量骨水泥渗漏,2例为上位椎间隙渗漏,病人术中术后未诉明显不适,未予处理。术后2 d、1个月、12个月的VAS、ODI、伤椎Cobb角均明显降低,伤椎椎体高度明显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ODI、伤椎Cobb角及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侧穿刺序贯PVP的操作创伤小,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病人术后恢复快,随访临床疗效满意,是Kümmell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1岁,2019年11月29日因扭伤致右膝部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受限,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右股骨外侧髁骨折.为进一步治疗,于2019年12月3日至山东省中医院就诊,诊断为右Hoffa骨折.CT 检查显示:右股骨外侧髁骨折,右膝关节积液.MRI 显示:① 右膝关节积液;② 右股骨远端外髁骨折,右胫骨近段及髌骨有骨挫...  相似文献   

12.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掌、指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方法 对12例掌、指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德国OS进口微型钢板内固定,根据骨折的不同部位及骨折的不同类型,选用不同形状的钢板。结果 术后12例随访1个月~1年,无感染,无畸形愈合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活动良好,疗效良好。结论 应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固定牢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胫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膝关节内骨折的髓内钉治疗。方法 股骨髁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采用螺栓、松质骨螺钉及逆行髓内钉治疗 2 3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 1 2例 ,应用松质骨螺钉、髓内钉固定。结果  30例解剖复位 ,5例功能复位。股骨、胫骨干骨折愈合平均 4 5~ 5个月。按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优良率 85 7%。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 1 1 2 5°。结论 胫骨、股骨干骨折合并膝关节内骨折螺栓及松质骨螺钉固定后应用髓内钉治疗效果良好 ,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复杂性髋臼骨折(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CAF)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及多处骨折的治疗方法与对策。方法:2000年8月-2005年3月,收治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及多处骨折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4~51岁,平均37.5岁,皆系高能量损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3处,平均2.6处。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空心加压螺钉、Richard钉、交锁髓内钉、天鹅记忆接骨器(SMC)等固定骶髂关节分离、复杂性髋臼骨折、股骨颈、股骨干、胫骨干、肱骨、尺桡骨骨折。结果:术后随访6~31个月,平均13.5个月。12例复杂性髋臼骨折均获解剖复位并达骨性愈合;同侧股骨颈骨折也获解剖复位,10例达骨性愈合。术后3~7个月(平均4.6个月),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关节置换;1例股骨头坏死合并异位骨化导致关节骨性融合。4例骶髂关节分离获解剖复位;其他23处骨折,均获骨愈合。根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例,良6例,一般1例,差2例。结论: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固定髋臼骨折,同时固定股骨颈骨折及合并的多处骨折,配合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使髋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2003~2007年,我院使用外固定架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15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992~ 1999年我院使用弓形针治疗股骨胫腓骨骨折 98例 ,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 98例 ,男 70例 ,女 2 8例 ,年龄 12~ 68岁。车祸 4 5例 ,砸伤 2 0例 ,摔伤 18例 ,挤压伤 15例。损伤部位 :股骨干上段骨折 8例、中段骨折 18例、下段骨折 12例 ;胫骨干上段骨折 10例、中段骨折 2 6例、下段骨折 2 4例。其中包括股骨、胫腓骨骨折经钢板和V形针、梅花针髓内穿针术后发生弯曲折断 3例。1 2 治疗方法 术前根据股骨胫骨的长短、髓腔的大小选择适当规格的弓形针。股骨在股骨髁上 4cm即髌骨上缘股骨轴线两侧傍开 5cm各作…  相似文献   

17.
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臂自锁式髓内钉(rotating-arm self-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RSIN)在股骨干骨折和胫骨干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应用RSIN治疗下肢长骨骨折43例,其中股骨干18例,胫骨干25例。结果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6个月。15例股骨按Klemm评定标准,优13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3.33%。21例胫骨按Johner-Wruhs评定标准,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24%。1例股骨髓内钉尾螺帽脱落,1例术后膝关节疼痛,2例术后前后轻度成角,4例出现延迟愈合。结论RSIN具有可靠性、简便性和实用性的优点,适用于下肢股骨干骨折和胫骨干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肱骨病理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7例病理骨折(22例骨折、5例临界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16例良性病变行病灶刮除、自体和(或)异体骨移植;11例转移癌9例行病灶姑息切除、骨水泥填充加强,2例单纯闭合穿钉固定。结果 15例良性病变患者获随访,14例骨折首次术后平均4个月愈合;因复发或内固定失败需再手术3例。9例转移癌获随访,全部病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胫骨、肱骨病理性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9.
膝关节内骨折合并同侧骨干骨折的髓内钉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髓内钉治疗膝关节内骨折合并同侧胫骨、股骨骨折的效果。方法股骨髁间骨折合并股骨骨折采用螺栓、松质骨螺钉及逆行髓内钉治疗23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应用松质骨螺钉结合髓内钉固定12例。结果30例解剖复位,5例功能复位。股骨、胫骨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5、5个月。按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优21例,良9例,可3例,差2例。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104.5°。结论膝关节内骨折合并胫骨、股骨骨折应用髓内钉加螺栓及松质骨螺钉固定是可行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弘 《临床骨科杂志》2008,11(4):359-361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减张缝合11例,局部皮瓣转移7例,腓肠肌皮瓣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例。均一期闭合创面,骨折采用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进行固定。结果随访12~40个月。其中3例有针道感染,无骨髓炎发生,28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8(9±3)个月。结论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GustiloⅢ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微创,可同时处理骨缺损,但需防治针道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