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李赛  朱娜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5):655-569
【目的】 总结中国科学院人文社科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 以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主办的22种人文社科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客户端及主流媒体平台的融合出版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22种期刊均开通了官网并被三大中文网络数据库收录,95%的期刊提供开放获取,91%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未能利用学习强国、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存在媒介形式单一、媒体运营质量低、互融性差等问题。【结论】 人文社科类期刊要逐步构建新媒体矩阵,提升移动端媒体运营质量,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地学科技期刊“两微一端”融媒体平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地学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策略。【方法】 通过普查法统计2017—2018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的130种地学类核心期刊的微信平台、科学网微博、超星客户端的建设及运营情况,采用R语言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对各平台宣传指标的传播贡献力进行分析。【结果】 地学期刊“两微一端”融媒体建设中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和地域差异,平台互动性较弱,不同平台间缺乏内容联动,通过贡献力分析发现微信平台用户关注量对期刊传播效力的贡献最大。【结论】 地学科技期刊需要通过多媒介导引、精细化用户管理、设立微刊专栏、规范平台管理制度、打造集群化融媒体平台等经营策略,有效推进期刊“两微一端”融媒体平台建设,提升我国地学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建筑科学类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及新媒体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优秀期刊与普通期刊发展进程上的差别,旨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整体发展做出贡献。【方法】 利用网络搜索和微信关注等方法,通过搜索期刊官网和微信公众平台,辅以文献阅读法,掌握32种优秀期刊、193种普通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状况。【结果】 建筑科学类期刊中的优秀期刊普遍重视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期刊官网和微信公众平台是最典型的表现,分别担负着期刊PC端和移动端宣传推广功效,并形成了互为补充的态势,而普通期刊在此方面的表现却较为逊色。【结论】 占我国科技期刊数量比很高的普通期刊必须加大网络化、数字化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工作,尤其要重视期刊官网和微信平台的构建与维护,并要重视加入综合性中文期刊数据库工作,以全面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整体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食品类中文核心期刊为例,构建食品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矩阵,为期刊实现高质量传播和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清博大数据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后台,运用归纳总结法,对21种食品类中文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进行调查和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结果】 大部分食品类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存在定位不清、功能设置不完善、缺乏行业交流与衔接、科普内容不足、国际传播力弱等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公众号在期刊内容和行业信息传播上的优势。【结论】 食品类科技期刊可以从学术传播、科研资讯、科普推广、国际交流4个方面建立微信公众号,构建微信公众号矩阵,通过明确定位、精准运营,并策划联动专题,实现公众号之间的差异互补、协同运营,以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推动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学科角度探讨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数字出版情况及存在问题,以期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以入选2014版北大中文核心的地理学期刊为例,选择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优先出版、期刊APP等进行调查。【结果】中国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绝大部分期刊是单独出版,力量薄弱,发展较为缓慢。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平台内容与官网相似度较高,缺乏特色,功能不完善、产品缺乏创新性。【结论】建议完善数字出版平台功能、探索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加强数字产品的创新性、打造有特色的数字出版平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自定义菜单应用现状,挖掘存在的问题,指出设置原则与优化方向。【方法】 以533种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采用普查法逐个实名核查,建立自定义菜单数据库,梳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结果】 98种期刊开通了自定义菜单,84种期刊同时开通了一级菜单与二级菜单,整体应用水平偏低。此外,存在菜单数量少,缺乏与其他媒体融合,菜单名称含义不清,菜单实用性低,栏目功能设置欠佳等突出问题。【结论】 以功能性、美观性、实用性、匹配性、便捷性为指导原则,按照具体的优化方向完善自定义菜单建设,有利于提升自定义菜单功能与价值,推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结合科技期刊实例,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短视频平台的特征,并从传播学视角提出可供科技期刊实践参考的短视频平台运营策略,为我国科技期刊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提供路径建议。【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当前科技期刊短视频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并基于已有数据分析对比三大短视频平台的特点。【结果】 短视频基于特殊社会语境发展起来,科技期刊短视频内容需要进行议程设置,运营策略应结合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特点,传递文化价值。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5个方面具有共同点,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在短视频平台运营上,科技期刊应采取5个对策:传播主体专业化,即培养短视频思维;传播内容差异化,有针对性地选择平台;流量渠道纵深化,引导用户深度互动;受众分布立体化,圆心式发散议程;传播效果持久化,丰富期刊文化标签。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图书出版行业中私域流量运营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学术期刊运营中,为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增强关系强度、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析私域流量的发展及其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结合学术期刊用户的特点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私域流量运营的经验,提出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的传播策略。【结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通过在传播媒介、传播关系、传播内容和传播场域4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高效传播,使期刊影响力得到提升。【结论】 在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应利用用户的关系资源,塑造关键意见消费者,并通过布局热点话题以及创新专题,提升与用户的关系强度;重点运营多资源用户,通过维系情感加强用户对期刊的归属感;积极打通“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通道,利用视频号推荐算法实现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科普期刊短视频平台运营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为科普期刊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50种优秀科普期刊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网络调查法、访谈法,从账号基本情况、发布视频数量及频率、内容呈现与叙事风格、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我国科普期刊短视频平台运营现状。【结果】 科普期刊短视频账号开通率低,短视频运营能力亟待加强;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内容定位不够清晰;与受众互动不足,传播效果有待提高;内容分发缺乏规划,短视频营销意识不强。【结论】 科普期刊应合理构建短视频传播矩阵,提升运营能力;发挥专业优势,深耕优质内容;适应平台特点,引导用户深度互动;重视刊媒联动,推动期刊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我国中文SCI科技期刊的现状,以期为其影响力提升和未来发展提供思考。【方法】 利用网站调研(期刊官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等)、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查询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中文SCI科技期刊进行较全面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结果】 18种中文SCI科技期刊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内影响力不如优秀的纯中文期刊(国内影响力排名不够靠前),国际影响力不高(JCR分区仅为Q3或Q4区),国际化发展程度不够(国际编委占比为0的期刊高达11种,缺乏国际新媒体宣传),不够重视网络首发(仅9种期刊有网络首发)等。【结论】 在目前国内良好政策环境下,我国中文SCI科技期刊需要坚守初心,可根据各自期刊定位制定个性化发展策略,从而发展成为旗舰期刊甚至是世界一流期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外生科类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手段。【方法】 选取6种中外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各期刊的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以及官方网站的运营现状。【结果】 国内外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以期刊官方网站为主,社交媒体平台为辅的运营模式,运营内容主要为文章导读、论坛会议新闻、人事及其他信息集锦3种类型。生科类学术期刊的新媒体推送形式多为导读+原文官方网站链接,推送形式较为单一。【结论】 学术期刊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中,应该做到多角度差异化定位,积极构建多媒体矩阵;深挖传播内容,创新推送形式;细分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与受众形成多向互动,积极积累内容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以下简称“图情学”)期刊融合出版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以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中18种图情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客户端以及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的融合出版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7种期刊开通了官方网站,其中14种期刊提供全文免费下载。61.1%的期刊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类型以文本为主。国内三大平台型学术期刊App收录了18种期刊,单刊型期刊App较少。在融合出版方面存在同质化严重、表现形式单一、互动性较差、知识增值服务程度不高等问题。【结论】 图情学期刊要拓展融合出版渠道,加强媒介形态和内容的深度融合,推进期刊集约化数字出版,促进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考察学术论文经微信推广与否在知网下载量上的差异,探讨微信推广对学术论文传播效果的影响。方法 调查15种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2015—2019年发表的“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主题的论文在微信和中国知网上的传播情况,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等方法,分析学术论文经微信推广与否在知网下载量上的差异。结果 微信推广对学术论文的传播存在学科差异;经微信推广的学术论文知网下载情况较好,表明其传播效果更理想;微信推广对同一作者论文的传播效果不显著。结论 学术期刊应加大微信推广力度,同时要重视学科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科“量身定制”符合其学科特色的微信推广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医药卫生期刊通过官方网站、微信与微博(以下简称“一网两微”)协助科研诚信建设的现状,探讨该类期刊借力“一网两微”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的优化策略。 【方法】 对255种医药卫生中文核心期刊运用“一网两微”维护科研诚信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 【结果】 开通官方网站的253种期刊中200种(79.1%)有科研诚信相关内容,显示的主要形式包括“投稿须知/投稿指南/稿约”和首页的二级条目,但前者表述详简程度不一,后者显示效果欠佳。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的181种期刊中46种(25.4%)有相关内容,以文章推送形式为主,发布频率低。开通微博认证号的26种期刊中仅3种(11.5%)有相关内容。 【结论】 医药卫生期刊未能充分运用“一网两微”推进科研诚信建设。该类期刊应尽快完善自身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诚信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并在官方网站的稿约类文件中规范描述其重点,同时也应借鉴国际顶级期刊经验,在官方网站设置显示效果佳的相关栏目,并可结合自身对微信与微博的定位充分发挥两者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医学领域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推文特点和协同联动运营方案,为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也为垂直领域创建网络新媒体矩阵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学术支持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Aging Medicine杂志”和“健康老龄网”3个微信公众号的微信平台推送数据、清博平台数据,分析其运营现状。结果 老年医学领域3个微信公众号覆盖不同人群,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相比,专注于学会行业资讯和大众教育的科普公众号更受大众欢迎,宣传效果较好。3个公众号互相依托、互为补充,联动项目可增加平台的影响力。老年医学领域公众号间应建立联动专题策划专家智库、新媒体协作组,建立推文质量评估体系、舆情监控制度、后台数据分析制度、用户数据共享制度,形成日常协同机制。结论 在重度垂直领域,期刊群可以通过多个微信公众号协同联动,创建专业化的行业新媒体矩阵,最终使得各个微信公众号在影响力、竞争力、品牌价值方面都能实现增值,并形成学科知识服务体系,打造垂直领域的行业大品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地学科技期刊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地学科技期刊的宣传能力和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围绕期刊网站、优先数字出版、邮件推送、微信公众平台、专辑论文推送、精品论文推送和期刊App 7个技术服务设计问卷,面向所提取的中国地学科技期刊定向发放问卷;同时利用网络搜集、定向咨询的方式完善调查结果。【结果】 85%的地学科技期刊拥有自建网站,全部样本期刊实现在线投审稿服务。应用最多的前三个服务依次是优先数字出版、邮件推送和微信公众平台,但后两个服务的应用以基本内容和基本功能为主;期刊独立App的应用基本空白。SCI期刊和CSCD核心库期刊的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应用现状更好,地理学期刊次之,CSCD扩展库期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用效果方面,影响因子提升以及获得奖励和项目资助排在前两位,而CSCD核心库期刊最突出应用效果是被核心数据库或者其他主要数据库收录。【结论】 当前我国地学科技期刊对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尚不充分,仍有较大的推广和挖掘空间,但其促进期刊发展的积极作用已被普遍认可,而专业人力资源问题是技术推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移动出版发展的整体图景,发现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方法】 以2019—2020年度CSSCI与CSCD来源期刊目录所涵盖的1454种学术期刊为样本,基于微信、微博和App,从基本信息、资源内容、功能设置、运营效果等维度,对学术期刊移动出版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半数以上学术期刊移动媒体的名称、图标、认证主体、简介等基本信息展示较为明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功能较为丰富,其微博与App功能较为单一;大多数学术期刊移动媒体在发文量、互动效果等方面表现较差;资源内容主要围绕纸刊内容进行开发和推广,但存在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结论】 我国学术期刊移动出版应注重内容创新,构建多渠道传播体系;广泛开展合作,实现内容与服务双驱动;依托内外部激励机制,强化学术期刊运营能力;完善面向新平台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出版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