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暴露模式和视屏时间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s, NSSI)的关联。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深圳、贵阳、南昌、郑州四个地区共抽取29所中学的14 500名中学生(男生7347名,女生7153名;初中生7247名,高中生7253名;城市7619名,农村6881名),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家庭功能不全问卷、NSSI评定问卷以及视屏时间条目进行调查,采用潜类别分析评价ACEs暴露模式,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Es不同暴露模式和不同水平视屏时间及其联合作用与NSSI的关联。结果潜类别分析显示,ACEs可分为高ACEs(6.3%)、高虐待忽视(21.4%)、高忽视(45.5%)和低ACEs(26.8%)4种暴露模式。各暴露模式中,相对低ACEs,高ACEs(OR=4.65, 95%CI 3.73~5.80)、高虐待忽视(OR=3.43,95%CI 2.91~4.06)和高忽视(O...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青少年饮酒的关联, 为青少年饮酒行为的防控提供指导。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区3所公立初中六至八年级的1 550名学生, 于2017年和2018年11—12月开展2次匿名电子问卷调查。采用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对ACEs进行分类, 利用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模型分析ACEs与青少年饮酒的关联。  结果  LCA拟合结果表明, ACEs可分为3个潜类别, 分别定义为高暴露组(139名, 8.97%)、虐待忽视组(604名, 38.97%)和低暴露组(807名, 52.06%)。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 相较于低暴露组, 高暴露组(OR=2.65, 95%CI=1.72~4.07)和虐待忽视组(OR=1.50, 95%CI=1.14~1.96)研究对象的饮酒风险显著增加(P值均<0.01)。  结论  不同潜类别的ACEs对饮酒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良好的儿童期成长环境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饮酒风险。  相似文献   

3.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7年10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1 057名三至四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包括躯体、情感与性虐待和躯体、情感忽视.客观评估男生睾丸容积和女生乳房Tanner发育分期.1年后随访再次评价ACEs与青春期发育.根据儿童基线与随访暴露情况,将ACEs分为无暴露组、短暂暴露组和持续暴露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组ACEs与随访1年后青春期发育的关联.结果 持续情感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和男生睾丸容积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36,1.07,95%CI值分别为0.09~0.63,0.47~ 1.66,P值均<0.01);持续躯体虐待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83,95%CI=-1.58~-0.08,P<0.05);性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负相关(持续β=-1.43,95%CI=-2.86~-0.02;短暂β=--0.45,95%CI=-0.73-0.19,P值均<0.05);持续情感忽视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正相关(β=0.33,95% CI=0.06~0.61,P<0.05),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19,95%CI=-1.38~-0.09,P<0.01).结论 青春期发育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相关.不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差异的具体机制和相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的性别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总结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现有的队列研究证据,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证据.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自建库到2019年2月间发表的有关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相关性的队列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童年期不良经历、虐待、忽视、欺凌、家庭功能不全、家庭暴力、逆境、不良经历、不良事件、创伤、抑郁、前瞻性、队列、纵向、随访;英文检索词包括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abuse,maltreat,mistreat,neglect,bully,bullying,family dysfunction,family violence,adversities,trauma,victimization,victim,adverse events,adverse experiences,longitudinal,follow-up,prospective,cohort,depression,depressive.对筛选得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12篇(11篇英文,1篇中文).结果 显示,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OR=1.75,95%CI=1.43~2.15),其中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大(OR=2.42,95%CI=1.31 ~4.46),而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小(OR=1.77,95%CI=1.25~2.52).欺凌的OR值为2.09(95%CI=1.38~3.16),男生(OR=3.77,95%CI=2.31 ~6.15)大于女生(OR=1.44,95%CI=1.04~2.01).漏斗图和Egger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健.结论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大,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对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为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郑州、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自我报告吸烟行为.结果 中学生吸烟行为报告率为3.6%,男生(5.8%)高于女生(1.4%),高中生(5.0%)高于初中生(2.3%),农村学生(6.0%)高于城市学生(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高水平各种类型童年期虐待经历中学生吸烟行为报告率均高于虐待低水平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情感虐待(OR=1.69,95%CI=1.38~2.07)、躯体虐待(OR=2.17,95%CI=1.78~2.64)、性虐待(OR=2.56,95%CI=2.10~ 3.12)、情感忽视(OR=2.27,95%CI=1.89~2.74)、躯体忽视(OR=2.21,95%CI=1.83~2.67)、童年期虐待经历(OR=2.66,95%CI=2.21~3.21)与中学生吸烟行为均呈正性相关(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吸烟行为呈正相关,加强对童年期虐待的重视和干预有益于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和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发生的相关性,为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自闭症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3 655名幼儿园儿童,了解儿童一般基本情况,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克氏自闭症行为量表(CAB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儿童自闭症行为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分析母亲ACEs对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影响。  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检出率为6.10%,男童(7.22%)高于女童(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 < 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值(95%CI)=2.77(1.92~3.99),P < 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自闭症行为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值(95%CI)=2.90(1.81~4.64),女童OR值(95%CI)=2.56(1.43~4.6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相关,降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评估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基础上,父母ACEs对子代健康的作用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基于ACEs代际健康效应的视角,重点梳理父母ACEs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关联以及潜在社会心理学和生物学机制,并提出若干研究方向,鼓励开展早期干预以打破虐待经历和健康问题的代际循环。  相似文献   

8.
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指18岁以前遭受的健康、生存、发育、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实际或潜在的各种损伤,包括童年期虐待、忽视和家庭功能不全等([1])。童年期不良经历不仅会损害个体的躯体健康(如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2-4]),还会增加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如抑郁、焦虑、自伤、药物滥用、不安全性行为和暴力行为等([5-7])),导致整体医疗支出和死亡负担上升([8])。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青少年身体意象情况及与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间的关联,为有效应对青少年的体象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3所初中六至八年级1 701名10~14岁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的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ACEs暴露、体象情况等。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体象满意率和各种ACEs间的关联。  结果  60.73%的青少年对自己的体象较为满意,男生的体象满意率(66.16%)高于女生(5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0,P < 0.01);79.19%的青少年至少经历过1种类型的ACE,分别有61.61%,65.14%和21.58%有过被虐待、忽视和家庭功能不良经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中有过任一种ACE、虐待、忽视、家庭功能不良与体象满意率相关联(OR=0.33~0.57, P值均<0.01),男生中仅发现忽视、有过3或≥4种ACEs与体象满意率相关联(OR=0.54~0.64, P值均 < 0.05);ACEs暴露对青少年体象评价的负面影响有累积效应。  结论  ACEs与青少年的体象评价有关联,并呈现一定的累积效应,关联与累积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应注重在青少年(尤其是女生)中开展ACEs筛查和家庭养育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医科大学大一大二年级1 621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童年期虐待经历及心理亚健康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影响。结果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为16.9%,男生(20.3%)高于女生(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34,P0.01)。品行问题、情绪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检出率分别是17.1%、23.3%和14.8%,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童年期虐待的检出率为34.4%,男生(41.6%)高于女生(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的发生率依次为21.2%、26.0%和3.0%,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情感虐待(OR=2.35,95%CI:1.77-3.13)、躯体虐待(OR=2.29,95%CI:1.74-3.02)、性虐待(OR=3.78,95%CI:2.08-6.87)和童年期虐待(OR=2.74,95%CI:2.01-3.71)仍是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有益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促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疆中学生腰围状况及其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为新疆中学生保持合理腰围和心理健康干预及促进提供参考和帮助。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新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伊宁、喀什地区对6 191名13~15岁中学生进行人口学因素、生活方式、腰围和心理亚健康的测试调查。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腰围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  结果  新疆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21.4%。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适应困难方面的检出率分别为28.4%,28.1%,17.7%。不同腰围等级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情绪问题、社会适应困难、心理亚健康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3,10.90,5.81,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正常腰围值组相比,高腰围值中学生发生社会适应困难(OR=1.45,95%CI=1.20~1.75)、心理亚健康问题(OR=1.46,95%CI=1.22~1.74)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新疆中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凸显,腰围与心理亚健康问题呈正相关。学校应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合理饮食、睡眠和生活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熊金辉  位照国  侯欣宇  张笑盼 《中国校医》2022,36(7):518-521+549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治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MHS-CA)、DSM-5一级跨界症状量表(DSM5-L1CCSM)、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深圳市某学校914名初中生进行相关评估,进一步分析结果。结果 该校18.9%的初中学生两周内存在自杀企图,20.9%曾有过自杀经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志行为(OR=0.923,95%CI:0.868~0.981)、儿童期躯体虐待(OR=1.977,95%CI:1.076~3.630)、物质滥用(OR=4.148,95%CI:2.898~5.939)可能是初中生自杀企图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意志行为(OR=0.898,95%CI:0.844~0.955)、童年期躯体虐待(OR=2.409,95%CI:1.313~4.421)、物质滥用(OR=4.991,95%CI:3.475~7.170)也是初中生自杀经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该校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率较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精神行为症状、童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潜在模式及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10月选取江西省赣州市2所中学和湖北省武汉市3所中学的1 070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构建不同性别群体心理虐待和忽视类型,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结果  男女生存在不同的心理虐待与忽视模式。男生分为低水平心理虐待与忽视组(56.68%,29.80%,13.52%)3组;女生分为低、中、高水平心理虐待与忽视组(49.38%,29.01%,11.12%)和高水平心理虐待组(10.49%)。遭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更容易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男生对手机依赖表现为失控性[中水平:B值(95%CI)=0.28(0.12~0.44);高水平:B值(95%CI)=0.37(0.16~0.59),P值均<0.01]、戒断性[中水平:B值(95%CI)=0.29(0.11~0.46);高水平:B值(95%CI)=0.42(0.19~0.65),P值均<0.01]、逃避型[高水平:B值(95%CI)=0.33(0.07~0.59),P<0.05]和低效性[中水平:B值(95%CI)=0.35(0.16~0.53);高水平:B值(95%CI)=0.50(0.25~0.74),P值均<0.01],女生在高水平心理虐待中表现为逃避性和低效性[B值(95%CI)分别为0.34(0.01~0.67),0.46(0.14~0.78),P值均<0.05]。  结论  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虐待与忽视存在异质性差异,各潜在类别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为防控中学生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大连市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共3 470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 结果 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12%,肯定有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22%。遭受校园欺凌(OR = 2.748,95%CI:2.257~3.346)、被家长打骂(OR = 2.025,95%CI:1.679~2.433)、学段(职高:OR = 1.883,95%CI:1.286~2.758;高中:OR = 1.242,95%CI:1.001~1.541)、上网时间越长(≥3 h:OR = 1.773,95%CI:1.366~2.302;2~<3 h:OR = 1.525,95%CI:1.190~1.954)、女生(OR = 1.352,95%CI:1.141~1.603)、农村地区(OR = 1.351,95%CI:1.126~1.622)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危险因素;体育课时数多(2 节:OR = 0.685,95%CI:0.504~0.931;≥3 节:OR = 0.583,95%CI:0.425~0.799)、睡眠时间充足(OR = 0.676,95%CI:0.562~0.812)都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一致性指数C - index = 0.700,95%CI:0.680~0.721)和准确度(Hosmer - Lemeshow检验χ2 = 2.885,P = 0.94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被家长打骂、职高或高中、上网时间越长、女生、来自农村地区、体育课时数少、睡眠时间不足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可以利用列线图直观、有效地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群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了解农村中学生性侵犯的防范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农村中学生性侵犯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湖北省某市农村2所初中学校的初一、初二年级和1所高中学校高一、高二年级共1 658名在校学生,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的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有关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的7个问题中,男生回答“有时”或者“经常”的频率更高,其中5个条目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得分合格(性侵犯防范能力得分≥12)的危险因素为男生(OR=1.509,95% CI=1.230~1.852)和亲密度得分低(OR=1.259,95%CI=1.138~1.393);保护因素为非留守(OR=0.774,95% CI=0.627~0.956)、非住校(OR=0.558,95%CI=0.455~0.686)、≤12岁(OR=0.363,95%CI=0.268~0.493)和13~16岁(OR=0.160,95% CI=0.101~0.254).结论 农村中学生预防性侵犯的能力相对不足,需要开展加强农村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女生童年期性虐待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系,为干预大学生NS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2所本科和2所专科医学院校,对一至三年级所有在校护理专业的2 549名女生使用自编"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NSSI等。结果护理专业女生在最近6个月内NSSI报告率为8.2%。童年期任一时期有性虐待经历均会增加高校护理专业女生发生NSSI的风险(P值均<0.05);小学阶段及更早时期、初中时期、高中时期3个时期均遭受性虐待的高校护理专业女生NSSI发生风险是童年期未遭受性虐待者的5.04倍(95%CI=1.73~14.62,P<0.01)。童年仅遭受接触性性虐待和既遭受接触性又遭受非接触性性虐待经历均会增加高校护理专业女生NSSI发生的风险[OR值(95%CI)分别为2.21(1.48~3.29),3.56(2.13~5.96),P值均<0.05]。童年期性虐待经历发生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持续遭受性虐待者(占3.1%),另一类为偶发遭受性虐待者(占96.9%)。童年期持续遭受性虐待相比偶发遭受性虐待会增加高校护理女生NSSI发生的风险(OR=2.61,95%CI=1.35~5.05,P<0.01)。结论童年期性虐待发生时期、种类和发生模式均与护理专业女生NSSI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冉敏  彭林丽  何芳  罗凤  杨静薇  王宏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2):1785-1788
了解重庆市某主城区中小学生体型自我评价与实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评价的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实施儿童青少年肥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某主城区8所中小学共2 798名学生进行中小学生肥胖相关KAP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该区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9%,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27.6%)明显高于女生(17.8%) (X2 =24.210,P<0.01).30.5%的中小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体型,小学生(Kappa=0.418)和中学生(Kappa =0.403)体型自我评价与实际BMI的一致性均较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497,95%CI=1.239~1.809)、父亲文化程度高(OR=2.855,95% CI=1.053 ~ 7.741)和家庭经济差(OR=1.827,95%CI=1.340~2.492)是学生低估自我体型的危险因素;中学(OR=1.932,95%CI=1.411 ~ 2.646)、女生(OR=2.558,95%CI=1.854~3.531)、家庭经济状况差(OR=1.967,95%CI=1.131~3.422)、家庭关系差(OR=2.468,95%CI=1.324~4.600)与一般(OR=1.378,95%CI=1.003~ 1.894)是学生自我体型高估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庆市某主城区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学生对自我体型存在低估或高估,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可能导致体型评价错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辽宁省中学生网瘾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控中学生网瘾发生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2019年9 - 10月份抽取辽宁省28个区县, 56所初中、42所普通高中、14所职业高中,并对25 57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辽宁省中学生网瘾发生率为2.29%,其中男生为2.70%,女生为1.8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 = 0.594,95%CI:0.499~0.707)、普通高中(OR = 0.753,95%CI:0.611~0.929)、体育锻炼(偶尔锻炼的OR = 0.520,95%CI:0.425~0.635;经常锻炼的OR = 0.564,95%CI: 0.455~0.700)、没受过严重伤害(OR = 0.754,95%CI:0.582~0.978)、在父母身边抚养(OR = 0.802,95%CI:0.676~0.950)为网瘾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而职业高中(OR = 2.993,95%CI: 2.435~3.680)、被家长打骂过(OR = 1.927,95%CI:1.590~2.336)、心理可能存在抑郁症状(OR = 3.544,95%CI:2.974~4.223)和有基础病史(OR = 1.732,95%CI:1.241~2.417)为网瘾发生的危险性因素。结论 针对辽宁省中学生的网瘾情况,应针对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加强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联合方式进行有效干预,进而避免网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对北京市主城区中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评估,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整群抽取北京市海淀区、东城区3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共1 670名,使用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PAQ-A)中文版进行身体活动评估.结果 青少年总体PAQ-A平均得分为(2.68±0.81)分,男生为(2.95±0.84)分,女生为(2.44±0.69)分,男生高于女生(I=6.41,P<0.01);中等到较大强度体力活动(MVPA)得分男生高于女生(t=7.53,P<0.01).平均每天视屏时间,男女均为100 min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论男女生,总体PAQ-A,MVPA高中生均低于初中生,视屏时间高中生高于初中生(P值均<0.01).学段、性别、父亲受教育水平均会影响身体活动水平.其中高中阶段(OR=2.24,95%CI=1.752.88)、女生(OR=3.42,95%CI=2.734.28)是引起身体活动不足的危险因素,而父亲文化为初中以下(OR=2.02,95%CI=1.133.64)、高中(OR=1.99,95%CI=1.322.99)、中专/大专(OR=1.56,95%CI=1.122.16)也是引起子女身体活动不足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中生身体活动水平较低,视屏时间较长;男生身体活动水平高于女生;父亲受教育水平低者,子女的身体活动水平也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