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东莞市随迁老人和本地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分析影响随迁老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方法以社区为基础进行问卷调查,对东莞市≥60岁且无东莞户口的478名随迁老人和≥60岁且拥有东莞户口的439名当地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评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探索个人、家庭、社会等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东莞本地老人(12.11±9.55)分相比,东莞的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14.25±8.42)分(P=0.001)。研究发现,不同婚姻状况、居住状态、健康状况及儿女孝顺程度是影响东莞市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总分的因素。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领悟社会支持与总幸福感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2、0.206、0.257、0.291),社会支持度越高,老人的幸福感也越强。结论随迁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包括来自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因此在提高随迁老年人幸福感的对策方面,应考虑多维因素及综合的应对策略:即个体关注、家庭关注、社会关注和政策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随迁老人生活满意度现状,分析随迁老人的孤独感在社会融合与生活满意度二者之间中介效应是否成立。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656名60岁及以上的济南市随迁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济南市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合、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随迁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整体较好。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合对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β=0.29,95%CI:0.14-0.46)。社会融合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生满意度,而且能够通过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β=0.03,95%CI:0.01-0.0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84%。结论 随迁老人的孤独感对社会融合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产生了中介效应。随迁老人社会融合越好、孤独感越低,其生活满意度越高。  相似文献   

3.
黄聚云  晏妮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7):1025-1028
探索家庭因素对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行为的影响,为该群体的教育和社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上海市四~九年级1 623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进行家庭因素和问题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现居住房屋面积、家庭耐用消费品情况、住房类型对学生问题行为总分无影响(B值分别为-0.200,-0.486,-0.202,0.015,0.314,P值均>0.05);男生问题行为总分高于女生,高年级随迁子女问题行为总分高于低年级,每周零花钱与问题行为总分呈正相关;合住的家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总分有影响(P值均<0.05).结论 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比家庭经济条件对随迁子女学生问题行为具有更为突出的影响,应重视发展合理的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精准扶贫家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青少年主观社会地位量表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对450名精准扶贫家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可能有抑郁症状的占17.4%,有抑郁症状的占57.3%;(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有正向预测作用(B = 0.19,P<0.001),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B = 0.04,P>0.05),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抑郁症状有负向预测作用(B = - 0.28,P<0.001);(3)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抑郁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 05(95%CI:- 0.09~- 0.02)。结论 精准扶贫家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通过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5.
尹慧  郭岩 《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2):17-20
目的:分析儿童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成年后健康的独立影响,评价我国居民健康的代际不公平效应.方法:应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的数据,通过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测量儿童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成年后自评健康的影响.结果:儿时父亲接受过正式教育、父亲职业为领导干部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或母亲接受过正式教育的子女,成年后拥有更高的健康水平.结论:儿童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成年期的自评健康有影响,这种影响在控制子女成年期社会经济地位和人口学变量后依然存在,即存在由社会经济地位导致的健康代际不公平效应.各社会经济地位变量中,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成年后自评健康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准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机构养老意愿选择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APGAR家庭功能评估量表、社会交往情况调查,于2019年7-8月对山东省准老年人进行调查和评估。结果 社会交往与家庭功能对于准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和机构养老意愿选择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且社会交往的中介效应显著高于家庭功能。结论 未来的养老发展应考虑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促进养老机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东莞作为中国重要的迁移城市,近年来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本研究比较东莞市随迁老人和本地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分析影响随迁老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11-2019-02以东莞市松山湖、大岭山、寮步和大朗社区的老人为研究对象,对调查前6个月移居东莞市≥60岁的478名随迁老人和439名当地老年人进行调查。幸福感由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进行评估。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用于评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家庭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得分为(38.79±8.29)分,高于本地老人的(36.72±9.54)分,t=-3.49,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F=7.372,P<0.001)、医保情况(t=2.520,P=0.012)、养老金情况(t=4.318,P<0.001)、当地风俗情况(t=5.606,P<0.001)、当地气候情况(t=2.634,P<0.001)和身体状况(F=16.825,P<0.001)与东莞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有关联。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婚姻状况(β=-0.152,P<0.001)、养老金(β=-0.196,P<0.001)、当地文化风俗(β=-0.242,P<0.001)和健康状况(β=-0.186,P<0.001)是影响东莞市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总分的因素。家庭支持(r=0.302)、朋友支持(r=0.206)、其他支持(r=0.257)以及领悟社会支持(r=0.291)与总幸福感呈正相关,表明社会支持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结论婚姻状况、养老金、当地文化风俗和健康状况是东莞市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家庭、朋友、其他及领悟社会支持与总幸福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庆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归属感、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在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年小组工作提升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组织归属感及依恋感的必要性。方法于2016年12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重庆市某三家养老机构居住的100位老年人,对其进行归属感、领悟社会支持问卷调查,随后对其中部分老人开展小组工作,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归属感得分、社会支持得分进行t检验;对不同影响因素下归属感得分进行描述采用方差分析;对影响老年人归属感的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中,选入α=0.05,剔除α=0.01.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人归属感得分、家庭内支持得分、家庭外支持得分较低,老年人归属感得分在性别、最需要的养老需求上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最需要的养老需求(医疗需求)、家庭内支持进入回归方程。结论男性在养老机构归属感比女性高,老年人医疗需求越多归属感越差,老年人获得的家庭内支持越少归属感越差,小组工作法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归属感和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网络使用相关行为情况。【方法】采用焦点组访谈对上海市6所学校48名学生进行调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3名,上海本地学生15名),对其中12名学生进行个人深入访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名),调查学生的网络使用特征、网络使用对学习生活的影响等。【结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互联网使用较为普遍,使用目的主要为查资料、游戏、聊天、看视频。大多数家长对学生上网有时间限制。【结论】互联网使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建议随迁子女家长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使用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上海市宝山区儿童贫血现况,探讨儿童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贫血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1所公办小学和1所随迁子女小学共计2225名儿童开展血红蛋白检测、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受教育程度、贫血家族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贫血发生的影响。结果上海市宝山区7~11岁男生、女生贫血率分别为18.6%、18.5%;公办学校儿童贫血率20.6%高于随迁子女学校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儿童贫血率呈下降趋势(趋势卡方检验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家族史、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技校、吃甜食和食欲差(P<0.05)是儿童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结论上海市宝山区儿童贫血率较高需加强监测,建议低年龄段儿童常规体检工作中增加贫血筛查项目。学校、家庭和社会需通力合作,加强健康宣教,倡导均衡饮食,实施儿童贫血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养老机构老年人归属感、家庭关怀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抽样的方法,在唐山市整群抽取7所养老机构,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养老机构老年人归属感量表、家庭关怀度量表(APGAR)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符合入组标准的517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人述情障碍的总分为(58.74±7.23),养老机构老年人归属感和家庭关怀度与述情障碍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民族、文化程度、收入状况、睡眠质量、身体状态及老年人归属感和家庭关怀度是机构老年人述情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应当重点关注老年人归属感和家庭关怀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家庭关怀,从而降低述情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和健康状况,探究社会支持网络特征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开展问卷调查。利用描述性统计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支持网络对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老年流动人口的自评健康状态相对较好,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社会支持水平偏低,社会支持网络呈现“规模偏小、紧密度高、异质性较低、趋同性较高”特征。社会支持网络对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有直接正向作用,其中网络关系构成的影响效应最大。社会支持在社会支持网络→健康状况和流动情况→健康状况两条路径上起中介作用。建议:通过强化老年流动人口的家庭健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与平台作用,提升流动老人主动健康能力等措施,促进老年流动人口健康支持网络的重建或拓展,提升老年流动人口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城市社区老年人死亡态度的现状及其与社会经济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为社区老年人死亡教育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抽取成都市99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社会经济特征、社会支持对社区老年人死亡态度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 67.58%的老年人对死亡持接受态度;在老年男女性的路径中,老年男性的家庭人均月收入(P=0.007,β=0.119)和原职业(PSymbol|@@0.001,β=0.180)对死亡态度有直接作用,而文化程度(P<0.001,β=0.127)对死亡态度产生间接作用;老年女性的原职业对死亡态度同时有直接效应(P=0.018,β=0.101)和间接效应(P=0.001,β=0.007),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P=0.001,β=0.039)和文化程度(PSymbol|@@0.001,β=0.094)对死亡态度仅有间接作用。社会支持对不同性别老年人的死亡态度均有直接影响和中介作用。结论 城市社区大部分老年人的死亡态度较积极;社会经济特征、社会支持与其死亡态度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提示社区死亡教育干预应重点关注社会经济特征、社会支持因素对老年人死亡态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都江堰长寿老人家庭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晓晖  吴锦晖  张琼  董碧蓉  吴红梅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9):1627-1629,1632
[目的]了解都江堰地区长寿老人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探讨健康及长寿的可能原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90岁以上长寿老人的家庭功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平均为95.6岁,91.2%的老人与子女同住,65.0%老人日常生活主要由子女照顾,81.7%老人主要经济来源于家庭。APGDR家庭功能评分为6.5分,56.2%的长寿老人家庭功能良好。家庭功能影响因素为是否与家人同住,老人对家庭经济满意度及老人60岁以前的职业。家庭功能评分高者,健康自评好的比例高。[结论]主干家庭是长寿老年人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其家庭功能处于中等水平。家庭功能与健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流动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医疗服务利用现状,分析流动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老年人健康状况提供建议。方法:使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Anderson模型为理论框架,使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5 164名流动老年人中,健康或基本健康、患有医生确诊的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流动老年人比例分别为88.57%、16.00%;年龄、家庭收入、本地朋友数量及是否患有慢性病对平时生小病是否就医有影响(P0.05);年龄、基本医疗保险、本地朋友数量、自评健康状况及是否患有慢性病对住院服务利用有显著影响(P0.05)。建议:"三保合一"有望改善流动老年人医疗保险保障作用;加强流动老年人家庭及社会支持建设;做好预防医疗服务具有较好成本效益;关注流动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STUDY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social capital and chil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Vietnam. DESIGN: Cross sectional survey. Measures of maternal structural social capital comprised group membership, citizenship, and social support. Measures of cognitive social capital comprised trust, social harmony, sense of fairness, and belonging. Child health was measured by anthropometrics and mothers' reports of acute and chronic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 and child mental health. PARTICIPANTS: 2907 mothers and their 1 year old or 8 year old children from five provinces in Vietnam. MAIN RESULTS: The study found low levels of group membership and citizenship and high levels of cognitive social capital and support, and generally higher levels of social capital among the mothers of 8 year old compared with 1 year old children. All but one association was in the hypothesised direction (that is, higher levels of social capital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of child health problems). There were mo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maternal social capital and the health of 1 year olds compared with 8 year old children, and between measur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gnitive social capital and child health, than with group membership and involvement in citizenship activities. CONCLUSION: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ocial capital and a range of different child health outcom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se results now need to be tested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社会参与类型和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交互作用,为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筛选获得12 686名老年人,使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特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性,分析其对老年人积极、消极情绪的影响,探讨多元社会参与类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有社会参与和家庭支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好的发生比高达5.72%~17.50%;休闲娱乐型、社会交往型社会参与及与家人同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促进效应,且该两类社会参与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家务型社会参与则对心理健康有负向影响。结论:不同类型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和部分互替性,与家人同住为代表的家庭支持能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应鼓励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与家人共同居住,以提高老年人的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李珊  于戈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73-3275
目的通过和本地老年人的比较,调查大连市移居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该市2个街道431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对数据进行SPSS统计分析。结果移居老年人和本地老年人之间的社会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存在显著差距。在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交往以及满意度,安全感,幸福感,生活充实度的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移居后的老年人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对移居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河南省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与精神健康的关系.方法 使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5 57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探讨医疗保险和居住安排的中介效应.结果 河南省老年人精神健康受损1 999人,受损率35.89%....  相似文献   

20.
老年抑郁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目前老年抑郁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182例老人为研究对象,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家庭支持量表及老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老年抑郁发生率为19.80%,并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家庭经济情况、自身躯体健康情况及家庭支持水平。结论:提示开展社区护理,作好躯体疾病预防,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改善老年人家庭经济情况对预防老年抑郁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