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高功能孤独症(HFA)儿童汉语花园路径句理解的心理行为特点。方法 2019年4月至8月,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的言语听觉重点实验室采用社会招募的办法,招募35例HFA儿童(HFA组)和35例生理年龄匹配的普通发展儿童(TD组)为研究对象。基于心理语言学方法设计《花园路径句理解测验》,采用施事任务实验范式对两组儿童进行花园路径句理解能力测试和心理加工过程的分析,探索HFA儿童对汉语口语花园路径句的加工策略和错误类型。结果 HFA组花园路径句理解得分明显低于TD组(t=-2.941, P <0.01),反应时显著长于TD组(t=6.132, P <0.001),两组习得人数无显著性差异(χ2=2.954, P>0.05)。在“有生命的名词+动词+有生命的名词+的+名词”(AVA)和“有生命的名词+动词+无生命的名词+的+名词”(AVI)花园路径句的错误类型上,两组均表现为“追求语序正确型”施事错误高于“追求语义正确型”施事错误(t>2.503, P<0.05);在“无生命名词+动词+有生命名词+的+名词”(IVA)错误类型上,HF...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半球卒中后汉语语法缺失患者的“把”字句和“被”字句理解障碍特点和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短时记忆量表》和《汉语语法量表》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法测试任务对30例汉语语法缺失患者(缺失组)和30例正常者(正常组)进行检测。结果:在“把”字句和“被”字句法测试项目中,2组仅在主动句完成率间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余语法句间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缺失组的短时记忆测试成绩明显差于正常组(P〈0.01)。结论:汉语语法缺失患者存在较严重的“把”字句和“被”字句句法理解障碍,其机制可能与痕迹删除和工作记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口腔健康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212例2~5岁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调查,收集孤独症儿童的一般情况、口腔健康行为、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等信息。结果仅13.2%的患儿3岁前开始刷牙,有63.7%的患儿从未开始刷牙,患儿的乳牙患龋率为77.8%。本组有75.9%的患儿害怕或逃避口周、面部皮肤的接触,81.3%的患儿在刷牙过程中表现出不适和抗拒。89.1%家长对患儿口腔卫生现状是不满意的,63.2%的家长不清楚刷牙的正确方法,仅22.6%的家长能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结论孤独症儿童口腔健康水平较低,患儿口周及口腔感触觉存在异常及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欠缺,应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医学早期干预,并加强家长的宣教,有助孤独症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康复的相关因素。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1998-12有关儿童孤独症的文献,检索词为“autism,rehabilitation,therapy”,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www.cnki.net(中国知网)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5-11有关儿童孤独症的文献,检索词为“孤独症,康复,治疗”,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康复治疗及康复治疗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41篇,排除19篇重复性研究,22篇符合纳入标准,被选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通过检索发现,单独研究儿童孤独症康复因素的文献较少,因此对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康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影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孤独症患儿的智力水平。②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发育水平。③社会、家庭的支持及患儿父母的文化素质。④孤独症患儿的其他并发症。结论: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与患儿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病因及并发症是否及时控制有关,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孤独症患儿康复的关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或教育要注重个体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口腔触觉刺激联合音乐游戏对孤独症患儿口部触觉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4月医院80例孤独症口部触觉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口腔触觉刺激联合音乐游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口腔健康行为量表”评分以及“孤独症患儿口部触觉敏感问卷”评分。结果干预护理后,观察组“口腔健康行为量表”中口腔感触觉、口腔卫生习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孤独症患儿口部触觉敏感问卷”口腔感觉敏感性、食物味觉质地敏感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触觉刺激联合音乐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孤独症口部触觉障碍患儿口腔感触觉功能,降低其敏感性,并改善其口腔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HFA)儿童情绪理解干预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方法:对3例HFA儿童,以表情照片、视频动画和情境故事等视频材料为主体,以讨论式教授方式为主,对其情绪理解中的表情识别和命名、情绪归因进行全面的干预,并进行评测。结果:干预6周及12周后,3例患儿视频评测成绩、情绪词汇理解能力均明显提高。3例患儿形成性评测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干预12周后趋于平稳。结论:以表情照片、视频动画和情境故事等视觉材料为主体的情绪理解中的干预能够提高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7.
儿童孤独症康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杨  刘长辉  关涛  赵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120-122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康复的相关因素。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1998—12有关儿童孤独症的文献.检索词为“autism,rehabilitation,therapy”,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www.cnki.net(中国知网)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5-11有关儿童孤独症的文献,检索词为“孤独症,康复,治疗”,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康复治疗及康复治疗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41篇,排除19篇重复性研究,22篇符合纳入标准,被选为参考文献。 资料综合:通过检索发现,单独研究儿童孤独症康复因素的文献较少,因此对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康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影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孤独症患儿的智力水平。②孤独症患儿的语言发育水平。③社会、家庭的支持及患儿父母的文化素质。④孤独症患儿的其他并发症。 结论: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与患儿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病因及并发症是否及时控制有关,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孤独症患儿康复的关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或教育要注重个体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396-3398
目的分析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神经心理发育特点,探究其与BDNF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58例儿童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的5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连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两组的BDNF基因功能性多态进行基因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两组血清BDNF进行检测。结果病情程度不同的患儿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显著。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儿童孤独症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患儿自身的适应水平,需要尽早预防、诊断和干预。BDNF基因功能性多态与儿童孤独症发病相关,且将会对其血清BDNF的表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训练结合康复护理措施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效果,以及其积极作用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12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就诊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PECS训练与康复护理,利用PEP-3量表对患儿治疗前后的沟通能力、肢体功能、行为模式进行评价,对两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沟通能力与行为模式方面的得分,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P0.05);但在肢体功能得分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CS训练结合康复护理可以提高孤独症患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孤独症儿童社交方面的障碍有所改善,其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效果.方法对41例孤独症儿童,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进行语言训练,比较训练前后患儿语言康复效果,包括发单音、说单词、表达简单需求.结果患儿训练后语言康复效果明显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语言训练可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改善沟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学龄期自闭症患儿社交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的关系。方法 将105例学龄期自闭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推理能力测验评定入组患儿的社交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根据社交适应性评定结果,将入组患儿分为受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推理能力测验评分,分析学龄期自闭症患儿社交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的关系。结果 入组患儿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适应能力商数为46分~140分,平均(85.32±8.23)分,其中适应能力商数≥70分41例(设为对照组),<70分64例(设为受损组),自闭症患儿社交适应性受损检出率为60.95%。入组患儿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推理能力测验一级错误信念评分为(0.50±0.46)分,二级错误信念评分为(0.45±0.46)分;受损组一级错误信念、二级错误信念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龄期自闭症患儿社交适应性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推理能力测验一级错误信念、二级错误信念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学龄期自闭症患儿社交适应性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母亲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患儿进行应用行为分析(ABA)干预对患儿临床症状和母亲心理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76名孤独症儿童母亲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患儿进行70dABA干预,在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对患儿母亲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测试,并对患儿进行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测量。结果:孤独症儿童的感觉、交往、运动、言语、自理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但患儿母亲的焦虑、抑郁状况未能明显改善。孤独症女童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改善效果优于男童;较大年龄患儿自理能力改善效果优于较小年龄患儿;父亲高中或中专、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患儿言语能力改善效果优于父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患儿,家庭收入5000元/月的患儿言语能力和交往能力改善效果优于家庭收入3000—5000元/月的患儿。结论: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救助、加强患儿家长的康复培训也许有助于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需要探索有效干预孤独症儿童母亲心理状况的方法,帮助她们以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口肌训练和感知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孤独症患儿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感知组(31例)和口肌组(32例)。2组患儿均接受注意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在此基础上感知组患儿增加感知训练,口肌组增加口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CRRC版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和口颜面功能评估。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均有显著改善(P<0.01),其中理解方面,感知组达到更高阶段的例数多于口肌组(P<0.05),而表达方面,口肌组达到更高阶段的例数较感知组多(P<0.01)。治疗后,感知组28例(90.3%)改善为交流态度良好(Ⅰ群),3例(9.7%)改善为过渡群;口肌组21例(65.6%)改善为交流态度良好,9例(28.1%)改善为过渡群,2例(6.3%)仍为交流态度不良。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感知组疗效优于口肌组(z=2.387, 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下颌、唇、舌口腔运动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口肌组疗效优于感知组(P<0.01)。 结论感知训练对改善孤独症儿童认知和交流态度方面效果显著,口肌训练对改善口部肌肉功能及表达功能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傅细妹 《妇幼护理》2023,3(16):3940-3942
目的 研究在儿童孤独症患儿中应用早期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180 例儿童 孤独症患儿,以数字奇偶法分为 B 组和 A 组,每组各 90 例。B 组实施常规护理,A 组实施早期家庭护理。比较两组的儿童孤 独症评定量表、孤独症行为量表及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结果 A 组情感反应、视觉反应、模仿、躯体运用能力、听觉反应 评分低于 B 组(P<0.05)。A 组生活自理、交往、躯体运动、语言、感觉评分低于 B 组(P<0.05)。A 组认知与语言表达/理解、 大小肌肉与模仿、情感表达与社交互动、行为特征的评分均高于 B 组(P<0.05)。结论 儿童孤独症患儿实施,早期家庭护理, 能够减轻病情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例孤独症儿童进行情感康复训练,从而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方法:对1例孤独症患儿采用提高情感认知能力,无条件的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创设情感环境,采用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等综合干预措施1年。在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运用观察法、对比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对孤独症儿童的情感水平进行多方面的评定。结果:孤独症患儿经过1年的康复训练后在面部表情、情感的认知与表达、对家人情感的关注以及与家人情感的分享等方面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运用多种康复训练的方法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情感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识别并描述孤独症儿童家庭管理特征的潜在类别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行为发育中心门诊就诊的328名孤独症儿童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慢性病儿童家庭管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识别孤独症儿童家庭管理特征的潜在类别,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家庭管理特征可分为“管理有效型”(16.2%)、“基本适应型”(52.7%)及“管理困难型”(31.1%),确诊时间、居住地、经济水平、孤独症专业干预情况、父母健康和参与干预情况是家庭管理特征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的家庭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应关注确诊时间长、居住于农村、经济收入低家庭的孤独症儿童照护与干预情况,重视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健康状况,为孤独症儿童接受专业干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口肌训练结合语言认知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来自我院2013年9月到2016年9月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30例。3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口肌组和联合组。口肌组给予单纯口肌训练,联合组进行口肌训练结合语言认知训练。比较两组患儿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总有效率;总治疗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儿简易口部运动量表中舌口部、唇口部和下颌口部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联合组相较于口肌组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联合组相较于口肌组总治疗时间更短,P<0.05;治疗前两组简易口部运动量表中舌口部、唇口部和下颌口部运动功能评分相似,P>0.05;治疗后联合组相较于口肌组简易口部运动量表中舌口部、唇口部和下颌口部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口肌训练结合语言认知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康复的效果确切,看有效促进患儿语言功能康复,改善其口部肌肉功能和表达能力,缩短疗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对不同呈现类型图片的理解能力。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观察30例7~14岁特殊教育学校的孤独症学生对图片呈现的人物类型、连续性、顺序性的理解能力,用眼动仪记录注视点和热点。结果孤独症儿童对卡通人物、连续、不按事件发展顺序排列的图片理解分最高(F=9.99,P0.001);理解正确率与热点图分布无关(r=0.27,P0.05);以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为主、一定范围内省略图片数量等对理解能力没有影响(t1.522,P0.05)。结论与陌生的真实人物比较,形象固定的卡通人物的日常行为更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理解;打乱图片顺序和按事件顺序省略部分图片并不影响对图片的理解,符合中枢统合不足的假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孤独症儿童家长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孤独症儿童家长的身心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对199名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调查;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孤独症儿童家长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孤独症儿童家长身心健康状况(SF-36)得分为(64.04±22.09)分,处于中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就医方便程度、生活满意度是孤独症儿童家长生理健康(PCS)的独立影响因素;经济来源、生活满意度是心理健康(MC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孤独症儿童家长身心健康状况不佳,年龄、就医方便程度、生活满意度、经济来源因素影响孤独症儿童家长身心健康。医护人员应重视年龄大、经济状况差、就医不方便、对患儿康复和生活满意度低的孤独症儿童家长,必要时为其提供身心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介绍听力障碍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情况。心理理论受损是造成儿童孤独症的原发性缺陷之一,孤独症儿童大都不能通过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错误信念”的测试;而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情况则与他们在心理理论形成的分界年龄之前所使用的语言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后来许多重要的能力发展相关,特殊儿童正是因为心理理论的缺失导致他们在信念、知觉、情绪、交往发展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