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玲玲  夏清 《中国康复》2018,33(1):7-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三维运动学特点及其与步行速度的相关性,从运动学角度探讨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15例伴有膝过伸步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5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运动学定量比较,并将其与步行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膝过伸患者的步长、步频减小,步速减慢,支撑期百分比延长(均P0.05);膝过伸患者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最大伸髋、屈膝、踝背屈角度减小,最大伸膝角度增加(均P0.05)。步行速度与步频、支撑相百分比、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屈膝角度和最大踝跖屈角度均相关(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膝过伸患者下肢关节活动不同程度受限,步行速度下降,其中屈膝和踝跖屈异常是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建晖 《中国康复》2016,31(3):195-196
目的:观察可调式膝关节矫形器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将40例膝过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还进行佩戴可调式膝关节矫形器训练,治疗前后均采用膝过伸判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起立-行走测试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膝过伸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45.0%,P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计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缩短(P0.01,0.05),观察组缩短更显著于对照组(P0.01)。结论:可调式膝关节矫形器训练可以更好的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有效缓解及降低膝关节疼痛的发生,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常出现步行能力的丧失或步态异常,如步行时不对称、稳定性差与害怕跌倒等问题[1]。虽约85%的患者可恢复一定的步行能力[2],但约有40%~68%的患者在站立期出现膝过伸的现象[3-4],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5],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膝过伸也被称为膝反张或膝反屈畸形,又称“锁膝”现象,指患者在步态周期中患侧下肢支撑期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常规运动疗法治疗配合MRS-FS和MOTOmed下肢智能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均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组患者均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MRS‐F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共连续治疗6周。通过站立位患侧单腿负重情况下的膝过伸疗效评定、50m步行膝过伸次数评定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指标评价2组患者膝过伸的情况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组站立位患侧单腿负重情况下的膝过伸疗效总有效率为82.14%,显著高于对照组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50m步行膝过伸次数(次)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运动疗法治疗配合MRS-FS训练和配合MOTOmed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和步行能力,但是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出现膝反张步态患者 64 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2 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膝过伸次数、Gait Watch 三维步态及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下肢FMA评分、最大屈膝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膝过伸次数、与最大伸膝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运动平台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膝过伸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电针阳陵泉、伏兔、委中、承山、足三里,共30 d。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和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2.5%,优于对照组55%(P0.05)。治疗组膝关节ROM和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膝过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5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予以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三维步态分析训练,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运动学参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频、步速、步幅及患侧摆动相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双支撑相时间、步行周期及患侧支撑相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最大屈膝角度大于对照组,最大伸膝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步态功能,提高其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蹲训练对纠正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A组34例和B组30例,均按脑血管病治疗方案治疗,B组配合控制膝过伸常规康复训练;A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半蹲训练,均持续10周。治疗前后2组分别采用Fugl-meyer(FMA)评分和膝关节过伸次数评定。结果:治疗后,FMA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膝关节过伸次数明显减少;2组间比较,A组表现更明显(均P〈0.05或0.01)。结论:半蹲训练为一种综合性训练,可提高患肢肌力,改善患肢协调能力和膝过伸,进而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早期加强膝关节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唐强  亢连茹 《中国康复》2006,21(4):249-25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加强膝关节稳定性训练的作用.方法: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A组30例和B组28例,均给予必要的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发病早期即配合膝关节稳定性训练.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发生膝过伸患者9例,B组17例(30%、60.7%,P<0.05);2组Holden功能性行走能力与治疗前比较有很大提高(P<0.01),2组间比较,A组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早期加强脑卒中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可以减少膝过伸的发生,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彭杰  郑琨 《中国康复》2019,34(1):34-36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纠正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等速训练仪训练。在治疗前后均采用等速训练仪对患侧下肢屈、伸肌群的峰力矩进行评定,采用"起立-行走"测试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患者等速肌力测试屈、伸肌峰力矩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无膝过伸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7%、50.0%,P0.05)。结论:等速训练仪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负重率与步行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 5 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分为 3组 :院外独立步行组 2 0例 ,院内监视下步行组 19例 ,训练室内步行组 19例 ,测定 3组患者患侧负重率和最大患侧负重率以及 10m距离的步行时间。结果 3组在安静负重率、最大负重率、10m步行时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安静负重率和 10m步行时间呈负相关 (r =-0 60 4,P <0 0 1) ,努力负重率和 10m步行时间呈负相关 (r =-0 72 3 ,P <0 0 1) ,安静负重率和努力负重率呈正相关 (r= 0 72 5 ,P <0 0 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负重率的增加与步行时间的缩短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下肢矫形器疗法对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下肢矫形器疗法对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 6 5例随机分为下肢矫形器疗法康复组 34例和常规方法康复组 31例 ,下肢矫形器疗法康复组采用膝踝足矫形器 (KAFO)与运动疗法紧密结合的治疗方法 ,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评测法(FMA)和功能独立性评定法 (FIM )来评测患者的残损水平和残疾水平。结果 :两组在康复治疗前评测的各主要指标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康复治疗后评测的下肢FMA、平衡FAM、与运动功能有关的FIM、FIM总分、每周FIM增加值和步行自立度的结果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下肢长矫形器疗法可以促进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正中神经的神经生理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肢体正中神经的神经生理学变化。方法 :根据Brunnstrom分级 ,将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 3组 ,应用肌电图技术 ,记录其患侧肢体的F波参数 ,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1组 (BrunnstromⅠ—Ⅱ级 )患者患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2组 (BrunnstromⅢ—Ⅳ级 )患者患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3组 (BrunnstromⅤ—Ⅵ级 )患者患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动态情况下增高明显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后运动模式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一个异常运动模式构筑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的相关因素,预测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方法:5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经临床和CT或MRI确诊入院治疗。评估内容包括躯干和下肢运动能力(MO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以及包括病史和检查在内的20余项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治疗前运动能力(MOA0)和治疗前ADL(ADL0)分别为(18.77±12.78)个月和(58.71±3.22)分;治疗后运动能力(MOA1)和治疗后ADL(ADL1)分别提高到(27.34±14.26)个月和(74.86±3.02)分,均有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OA0与年龄、发病到康复入院时间、合并吞咽障碍、弛缓性瘫痪、觉醒障碍等因素呈负相关,与痉挛性瘫痪、吸烟、发病后住院时间及ADL0等因素成正相关。影响MOA1预后的自变量包括发病到康复入院时间、弛缓性瘫痪、患肢腱反射的程度等负性因素,以及MOA0、痉挛性瘫痪等正性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越轻,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运动能力恢复越快。伴有肌张力低下的弛缓性瘫痪是运动能力恢复的阻碍因素,而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的痉挛性瘫痪,由于重视了抗痉挛治疗,反而成为有利于运动功能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通过 Fugl-Meyer运动及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下肢康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训练60d后,2组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机器人组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侧肢体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患侧肢体功能训练,实验组进行双侧肢体功能训练,时间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结果实验组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双侧肢体功能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初步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执行不同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过程中大脑皮层感兴趣区域(ROIs)的激活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将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非优势半球组患者14例,优势半球组患者12例。病例入组时,首先对受试者进行临床功能评估,再运用fNIRS监测受试者在执行患侧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过程中ROIs氧合血红蛋白(oxy-Hb)的浓度变化。结果:主动踝关节背屈与跖屈训练任务的脑区激活程度高于被动踝关节背屈与跖屈训练及静息状态(P<0.05),而踝关节被动牵伸训练任务的脑区激活程度高于静息状态(P<0.05)。另外,优势半球组患者受累侧ROIs激活整体上高于非受累侧,且大脑半球偏侧化指数(LI)数值大于0的可能性大。非优势半球组患者在执行患侧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时,感觉运动皮层(SMC)的激活程度与6min步行试验(6MWT)的步行距离成正相关(r=0.5531~0.6165,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关节不同牵伸训练任务与皮层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及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