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自1988年5月以来,利用腓肠肌内侧头对3例陈旧性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动力重建,效果满意,报告如下.手术方法在气囊止血带下操作,患侧膝关节呈半屈并外旋,做膝后内侧切口:(1)牵开股内侧肌、半膜半腱肌、显露腓肠肌内侧头并游离至股骨内髁后附着部,将内侧头纵向劈开内外两部分,于附着部切取外侧部分,向远端游离约4cm.(2)切开后关节囊,将骨膜剥离器安放于股骨内髁之髁间凹外侧面,以保护腘血管及神经不受损伤,自股骨内髁内侧面偏后距关节面0.5cm外垂直向外侧面(即后交叉韧带附着处)钻一较粗隧道(直径约0.6cm)并于内口旁钻一小孔与隧  相似文献   

2.
自1978年至1988年我院收洽陈旧性膝交叉韧带断裂13例,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前交叉韧带断裂伴内侧付韧带损伤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例.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及内侧付韧带损伤6例:合并内侧付韧带损伤及股骨髁部骨折3例;合并半月板损伤及胫骨平台骨折1例.手术方法先作膑骨内侧缘探查切口,半月板损伤严重可一并切除.再沿半腱肌走行方向作第二个切口,切口下端止于胫骨结节内侧,游离出半腱肌远端肌腱15cm左右,将膝关节是屈曲位,尽量使关节腔间隙变大,于股骨内髁外上方斜向内下钻孔,将半腱肌游离端由孔内穿出;再从胫骨髁间棘韧带附着处斜向胫骨平台外下钻孔,将半腱肌远端.  相似文献   

3.
半腱肌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在股骨髁上的等长点,采用半腱肌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并探讨其临床结果。方法自2001年2月至2005年2月,对18例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陈旧性损伤患者采用自体同侧半腱肌腱等长重建。男12例,女6例;年龄19~52岁,平均39岁。术中将半腱肌腱双折后从腓骨头外侧副韧带止点的骨隧道穿入,从腘腓韧带止点的骨隧道穿出;然后分别固定在其股骨外侧髁的等长点上。通过观察膝关节内翻和外旋的稳定性,判断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外侧副韧带腓骨附着点至股骨附着点的前方或前下方8 ̄10mm处具有较好的等长性;而腓骨后上方的腘腓韧带附着点与腘肌腱股骨附着点相对等长。重建术后随访12 ̄24个月,平均14个月。18例患者完全伸直位均无内翻不稳,屈膝30°位时膝关节Ⅰ度内翻不稳2例。3例屈膝30°和90°位小腿外旋增加5° ̄8°,平均6°;14例外旋和健侧相同;1例外旋减小。结论应用半腱肌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稳定性,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是一种理想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4.
股薄肌和半腱肌移位修复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股薄肌和半腱肌移位在附着处对膝内侧副韧带断裂进行修复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2例膝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对断端可直接修复者,同时切取股薄肌肌腱移位加强修复该韧带;对韧带断端缺损直接缝合困难者,采用半腱肌肌腱转位替代该韧带。结果28例获得随访,时间1—7(3±0.5)年,按改良Lysholm—Scale评分标准:优2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结论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应早期手术修复以获得较好疗效,股薄肌和半腱肌止点接近膝内侧副韧带止点,强度好,移位后在解剖学位置上加强修复该韧带,发挥了膝内侧副韧带固有的生物学效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5.
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仰卧位.膝前内侧切口,充分显露股四头肌腱、膑韧带和膑内侧支持带,切开关节囊,探查前十字韧带和半月板,取膑韧带内1/3和部份膝内侧支持带,膝上切断,保留下端,形成一长10~12cm、宽1.5~2.0cm膑韧带束条.将碳绳一端固定在膑韧带止点上,用膑韧带筋膜条包绕碳纤维绳,间断缝合,形成一管状束带.自胫骨粗隆向前十字韧带胫骨附着处钻一骨孔,由股骨外髁前十字韧带附着处向外钻一骨隧道,在其出口处的前侧再钻一孔道,以便固定重建的韧带.将膑韧带碳纤维束带自胫骨隧道穿入关节内,经股骨外髁内隧道穿出,膝屈曲5度拉紧束带,固定在股骨外髁上.缝合关节囊,修补、缩紧缝合膝内侧韧带.长腿石膏前后托固定0°位4~6周,早期加强股四头肌锻练.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关节镜下以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关节镜下4股半腱肌肌腱修复膝ACL损伤25例。膝前小切口取半腱肌肌腱对折后成4股,分别建立胫骨隧道及股骨隧道,重建膝ACL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练。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前Lachman征(+),术后Lachman征(-)。Lysholm评分从术前27~71(53±13.22)分提高到术后78~94(87±3.42)分。结论半腱肌肌腱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刚度,在关节镜下用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膝ACL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膝后交叉韧带起点处骨折需手术治疗者,常采用后正中“S”切口入路。2000年7月~2005年12月,我科采用改良的膝后内侧入路治疗此骨折10例,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5~55岁。伤后2~10h就医。后抽屉试验均( )。X线片示:胫骨平台后斜坡处撕脱骨折块移位>5mm。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6例,钢丝拉出固定4例。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切口自腘窝横纹上5cm,沿半腱肌及腓肠肌内侧头后缘直向下,于腘横纹下5cm处止,向两侧游离皮缘,显露术野内半腱肌及腓肠肌内侧头,将半腱肌及半膜肌牵向内侧于腓肠肌内侧头外缘钝性进…  相似文献   

8.
肌肉移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重建术(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4 外旋外展功能重建术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者常因内旋肌继发性挛缩而呈现肩内收内旋畸形和外旋外展障碍 ,康复治疗无效者———外旋进行性减少到 2 0°以下[58] ,可实施手术治疗 ,除了移位还需松解挛缩 ,操作更复杂。4.1 肩胛下肌松解术 由Gilbert[13 ] 于 1988年提出 :侧卧。沿肩胛骨腋缘做斜行切口 ,上举上臂使肩胛骨下角滑动到切口内 ,分离背阔肌前缘 ,显露肩胛下肌 ;于骨膜下或骨膜外[59]游离肩胛下肌肌起 ,至关节可被动外旋到 90°。术中注意保护位于脊柱缘的前锯肌止点、大圆肌止点及肩胛下肌神经血管蒂。术后用石膏固定上肢…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92-1395
复发性髌骨脱位是以膝关节周围持续弥漫性钝痛、膝关节不稳、肿胀以及髌骨反复向外侧脱位为主要表现。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1膝关节外侧支持带挛缩;2膝关节内侧支持带松弛;3股骨外髁和/或髁间凹发育不良;4膝外翻畸形;5髌腱止点偏外;6股骨内(外)旋;7高位髌骨。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包括4大类:1髌骨近端力线调整:膝关节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内侧支持带或关节囊紧缩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和股内侧肌止点移位术;2髌骨远端调整:包括肌腱转位术、髌腱手术、胫骨结节移位术和股骨滑车成形术;3髌骨切除股四头肌成形术;4关节镜辅助技术。但目前尚无一种统一有效的术式能够治愈复发性髌骨脱位。  相似文献   

10.
自1988年~1992年采用改良胫前肌移位术治疗小儿内翻足畸形22例22足,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5~14岁,平均9.6岁。其中小儿麻痹症13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例,隐性脊柱裂3例,脑瘫2例。均有内翻足畸形。2 手术方法 (1)于足内缘胫前肌附丽点处做纵形皮肤切口,显露胫前肌腱,于近附丽点处切断。(2)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沿胫骨嵴的外缘做纵形切口,切开深筋膜,显露胫前肌腱,向远处分  相似文献   

11.
改良式肌腱转位矫治股前型儿麻膝反屈李世德⒇近年来我科应用股二头肌腱、髂胫束和半腱半膜肌、内收肌经股骨髁后方交叉固定,同时行股前肌力重建矫治小儿麻痹后遗膝反屈15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5例17个肢体,男10例,女5例,年龄7~...  相似文献   

12.
自 1997年 10月~ 1998年 12月 ,作者采用改良式胫前肌外移治疗小儿足内翻畸形 5例 ,收到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例 6足 ,男 3例 ,女 2例 ;平均 5岁。其中先天性足内翻畸形 3例 ,小儿麻痹症 2例 ,在常规跟腱延长、内侧软组织松解的同时行改良式胫前肌外移。1 2 手术方法先于小腿中下 1/3交界处沿胫骨嵴外缘做纵行切口A ,暴露胫前肌腱 ,行“Z”形延长。然后于足内缘胫前肌附着点处行纵切口B ,显露胫前肌腱保留止点 ,将胫前肌远断端由此抽出。用特制的弧形锥 ,从胫前肌止点处紧贴跖骨底 ,向第 3楔骨或骰…  相似文献   

13.
应用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对12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行膝关节检查,发现伴随有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各1例,选择骨-腱-骨重建前、后交叉韧带。胫骨内侧鹅足肌腱部位游离半腱肌进行内侧副韧带重建术。结果12例手术后伤口Ⅰ期愈合。6个月内10例膝关节稳定,应力位拍片内侧比健侧张开均<5mm,挤压螺钉位置良好。11例关节屈曲0°~120°,1例伴股骨外髁骨折者关节活动度90°。结论自体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副韧带损伤能提供足够的张力,达到坚强固定和关节囊缝合目的。  相似文献   

14.
ACL重建股骨隧道定位及固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时股骨隧道定位及固定方法。方法经临床及膝关节镜检查诊断的膝前交叉韧带损伤者86例采取镜下修复,分别应用经由内向外及由外向内2种定位方法行股骨隧道定位;股骨隧道固定分别应用Endobutton、Rigidfix及可吸收挤压螺钉3种方法。结果经随访10~26个月,Lachman征、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从28分到70分,平均56.65分。结论股骨端隧道由内向外定位方法(通过胫骨隧道)创伤略小,适用于Endobutton、Rigidfix等,但受胫骨隧道位置及角度影响,要使股骨端隧道定位点与前交叉韧带股骨外髁解剖止点完全吻合,必须建立精确位置及角度的胫骨隧道。而股骨端隧道由外向内定位方法创伤略大,适用于股骨端挤压螺钉固定,定位点不受胫骨隧道影响,与前交叉韧带股骨外髁解剖止点较易吻合;而各种股骨端固定方法各有利弊,选择最佳的股骨隧道及固定方法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双切口LISS钢板治疗股骨髁间和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LISS钢板治疗股骨髁间和髁上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双切口切开复位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骨折14例,髁上骨折23例,两者合并骨折8例。结果45例随访8~2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植物失败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为3~9个月。8例出现2~5°的膝内翻或膝外翻;4例出现小于15°的下肢外旋畸形;5例患肢较健侧缩短2 cm。结论采用双切口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和髁上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半腱肌腱转位修复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半腱肌腱转位在附着点上对膝内侧副韧带的断裂进行重建修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35例膝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采用断端直接修复 ,同时切取半腱肌腱转位在膝内侧副韧带起止点处固定的方法 ,加强修复该韧带。结果 术后随访 1~ 6a ,平均 3年 5个月 ,按改良Lysholmscale评分标准 ,分优、良、可、差四个等级 ,优良率 94 .3% ,疗效满意。结论 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应早期手术以获得疗效 ,半腱肌腱止点接近内侧副韧带止点 ,强度好 ,转移后在解剖学位置上加强修复膝内侧副韧带 ,发挥了膝内侧副韧带固有的生物力学效能 ,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自1986年起,作者对48例(62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采用了胫骨前肌半腱外移配合足后内侧软组织松解的治疗方法。通过平衡胫骨前肌的肌力,提高手术效果,避免第一跖骨下垂和外翻。在足后内侧软组织松解后,将胫骨前肌腱自止点分成两束,切断外侧束止点,将外侧半腱通过腱鞘内牵到胫前切口,再将此半腱通过小腿横韧带下送到足外侧切口,种植于骰骨上。本组获得随访41例(49足)其中42足外形满意功能良好,占85.7%,2足完全复发,无1例第一跖骨头下垂或足外翻。作者认为利用胫骨前肌半腱外移术平衡肌力取得了与胫骨前肌外移相似的疗效,又避免了第一跖骨头下垂和足外翻的发生,而且减少了小婴儿术中肌腱种植的困难。本文还讨论了畸形复发的原因,认为与手术后瘢痕和术中舟骨未完全复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在膝关节后内侧角切取股薄肌及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4年8月—2017年1月,对23例患者实施此手术。沿屈膝皮纹作长约2~3 cm横切口,保护隐神经。挑出肌腱,切断半腱肌副腱束。筋膜下分离至肌腱胫骨止点处,带骨膜将其掀起并切断。末端编织缝合,常规方法顺行向近端切取全长肌腱。[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整切取股薄肌及半腱肌,均未出现切取肌腱过短或误切取缝匠肌的情况。有2例病人出现短暂性小腿内侧麻木,均于随访期内缓解。[结论]采用膝关节后内侧角切口切取腘绳肌腱可避免伤及隐神经,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0年 9月~2003年 9月,笔者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骨折17例,效果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17例,男 11例,女 6例,年龄 14~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 6h~12d,合并同侧髌骨、内踝骨折各 1例,同侧胫骨平台骨折 2例。1.2 手术方法 取膝后内侧“S”形切口,自膝后正中关节上 2cm向内下沿半腱肌与腓肠肌内侧头间向远侧延伸,长约 5cm。将腓肠肌内侧头向外侧牵开,必要时切断部分腓肠肌内侧头起点,显露膝关节后方关节囊并切开,显露撕脱后交叉韧带止点,将骨折块复位、钻孔,丝锥攻丝后,拧入可吸收螺钉。术后屈膝 25°石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肘外侧软组织压痛点的解剖结构,为诊治肘外侧软组织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7具上肢标本,观测临床肘外侧常见压痛点(肱骨外上髁、肱桡关节间隙、环状关节面、Frohse弓和旋后肌)的解剖结构.结果 肱骨外上髁处附着的肌腱有前臂伸肌总腱、肱桡肌和旋后肌的部分起始腱;肱桡关节间隙前壁为肘关节囊纤维层,外侧壁为桡侧副切带;环状关节而表而被环状韧带覆盖,环状韧带两端附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近端外侧通过桡侧副韧带附着于肱骨下端外上髁;旋后肌起点与尺侧腕伸肌起点愈着,肌腱与桡骨环状韧带和尺骨旋后肌嵴相连.肌纤维斜向下外走行,并向前包绕桡骨,止于桡骨上1/3的前面.结论 肘外侧各压痛点均有其各自对应的解剖结构,在诊治肘外侧软组织疼痛性疾病时应考虑到上述解剖学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