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10例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PLT<100×109/L)患者,根据病因分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组7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18例和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HELLP)组15例,另选取正常妊娠妇女110名为对照组,观察四组外周血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PAT组、HELLP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与正常妊娠组以及PAT组、HELLP组比较,MPV、PDW上升,PLT、PC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PLT、MPV、PDW、PCT等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输注血小板改善肝硬化并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风险的疗效不确切,且可能导致潜在的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rhTPO)能否减少肝硬化患者术前输注血小板。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4月在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和肝细胞癌患者36例,均需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术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术前给予rhTPO 15000U皮下注射,1次/d,连续应用10 d。结果 在76例患者中,血小板计数为40~50×109/L组23例,血小板计数<40×109/L组53例;两组患者在治疗第8 d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较基线明显升高【>50×109/L,分别为(76.0±26.6)×109/L和(54.4±24.3)×109/L]。在治疗第12 d,两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达到高峰[分别为(95±34.8)×109/L和(67.9±25.1)×109/L],在治疗后第30 d,血小板计数降至基线水平;应用rhTPO治疗后,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对血凝功能无明显影响,两组未观察到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rhTPO可作为肝硬化并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术前血小板输注的替代疗法,能降低术中出血风险,且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霞 《山东医药》2007,47(28):94-95
回顾性分析1998~2006年收治的4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在分娩前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输注血小板只用于血小板〈50×10^9/L、且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或紧急手术前。认为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除病因治疗外,糖皮质激素及输注血小板制剂是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安慰剂比较,评价艾曲泊帕每天1次治疗经治的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疗效;并评价艾曲泊帕长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既往接受过一线以上方案治疗的成人慢性ITP患者,病程12个月以上,首次艾曲泊帕服药前血小板计数30×10~9/L,患者随机分组进入第一阶段(8周)双盲期治疗。艾曲泊帕起始剂量25 mg,每日1次,口服,按照血小板计数调整剂量。治疗目标为血小板计数维持在(50~150)×10~9/L,达标者判断为治疗有效。完成第一阶段治疗的患者进入第二阶段开放期(24周)和第三阶段延长期治疗。艾曲泊帕停药后随访4周。结果:本中心研究起止时间为2013-06-14-2018-08-31。15例患者入组,治疗组12例,对照组3例。第42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患者分别为8例(66.7%)和0;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次数≥1次的患者分别为10例(83.3%)和0。首次出现血小板计数≥50×10~9/L的中位时间为8(8~42)d。开放期第24周时,患者血小板计数中位数77(4~198)×10~9/L,9例(60.0%)维持有效。75%以上访视时间有效者5例(33.3%)。停止艾曲泊帕治疗后第4周时,3例(21.4%,3/14)患者维持有效。6例(46.2%,6/13)患者停止或减少合并药物治疗。艾曲泊帕治疗后出血改善。恶心和转氨酶增高是常见的不良事件,血栓事件2例。结论:艾曲泊帕治疗经治成人慢性ITP有效率高,患者长期应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曲泊帕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应用艾曲泊帕治疗的75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5例患者中男25例、女50例,中位年龄44(19~66)岁,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中位值13(1~66)×10~9/L,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3个月及第6个月PLT中位值分别为29(1~286)×10~9/L、57(3~616)×10~9/L、67(3~300)×10~9/L、92(10~397)×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PLT水平(均P=0.00);治疗总有效率81.33%(61/75例);PLT≥30×10~9/L的中位时间为14(3~42)d。(2)不同艾曲泊帕剂量组间的体重或BMI水平比较发现均不影响药物的起效剂量,P0.05。36例患者既往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11例为rhTPO治疗有效),结果显示rhTPO治疗是否有效不影响艾曲泊帕的疗效,P0.05;另外,艾曲泊帕的疗效在不论血小板抗体阳性与否以及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vs 75.00%、87.88%vs 76.19%,均P0.05。(3)肝脏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为最常见的艾曲泊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或回至基线水平;期间发生血小板升高相关脑梗死1例。结论:艾曲泊帕对于ITP患者有效率高,为快速提升PLT水平、降低出血风险,推荐成人患者可选50mg剂量起始,同时联合预防性保肝治疗。但艾曲泊帕停药后维持作用时间短暂、费用较昂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变化,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脓毒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4例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回顾性分为死亡组(23例)和存活组(71例),入院当天检测血常规,进行APACHEⅡ评分。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0分,12例)、B组(10~19分,39例)和C组(≥20分,43例),分析3组间血小板计数及病死率。结果:生存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死亡组,而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组(均P<0.01)。APACHEⅡ评分越高,血小板计数越低,病死率越高(P<0.01)。分析表明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结论:血小板减少及其减少程度可作为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早期预警指标,血小板相关参数MPV、PDW、P-LCR的变化可能间接反应骨髓代偿增生能力,对脓毒症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121例妊娠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妊娠并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妊娠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 ,对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报道较少。本文试图探讨妊娠并血小板减少的有关原因 ,并研究针对孕妇的相应处理方法。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本院 1 990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妊娠并血小板减少而住院的患者 (血小板 <1 0 0× 1 0 9/L)共 1 5 0例 ,其中 2 9例因资料不全而剔除 ,资料完整的 1 2 1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 2 4~ 43岁 ,平均 2 8.3岁。所有胎儿均活产且无明显出血。1 .2   治疗方法对 1 2 1例患者进行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分…  相似文献   

8.
作者等分析了135例血小板寿命正常的慢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少于12万/立方毫米)。血小板寿命是用铬~(51)标记的血小板测定的。98例用同族血小板检查,其中10例以后又进一步用病人自身的血小板进行检查或注射硒~(75)甲硫氨酸检查血小板形成的动力学。其余37例只用病人自己的血小板进行检查。结果如下。一、59例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中:①骨髓再生障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5例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用肝素间歇静脉注射后8~13天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当停用肝素后5天内其血小板数均恢复正常水平。为此,作者对这5例病人作了6周的观察,并检测血小板凝集性及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试验,以测定药物有关的抗血小板抗体。当肝素(0.5单位/毫升)加入病人的枸橼酸富血小板血浆中或加入含病人血清的正常  相似文献   

10.
自动血液分析仪提供的参数多达 2 0多个 ,其中血小板平均容积 (MPV) ,有些临床医生对其作用还比较陌生 ,在此对2 67例老年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分析其MPV的变化 ,以观察MPV在老年人血小板减少中的意义。1 临床资料1.1 对象和方法1.1.1 对象 :男 118例 ,女 14 9例。年龄60~ 81岁。血小板计数 ( 80~ 10 0 )× 10 9·L-14 7例 ,( 5 0~ 80 )× 10 9·L-110 8例 ,( 3 0~ 5 0 )× 10 9·L-174例 ,3 0× 10 9·L-1以下3 8例。1.1.2 病种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77例 ,急性白血病 (AL) 65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2 …  相似文献   

11.
单供体血小板浓缩液治疗血小板减少患者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旭  郑贞  丛培芳  刘桂香 《山东医药》2002,42(12):45-45
近几年来 ,成份血输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如血小板浓缩液输注可降低放、化疗后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我们对32例血液病及肿瘤患者采用单供体血小板浓缩液预防或治疗血小板性出血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32例 (单供体组 )中 ,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 18~ 5 9岁。其中血液病血小板减少 2 0例 ,非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 12例。患者血小板水平均符合血小板输注指征 ,即血小板外周血计数≤ 2 0× 10 9/ L,或者≤ 5 0× 10 9/ L 伴有出血者。 32例患者均采用单供体血小板浓缩液输注治疗。另选取 30例患者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规律和影响。方法:连续完成初次瓣膜置换手术256例,其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单瓣膜置换21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43例;风湿性病变145例,非风湿性病变111例。术前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术后第1周反复复查血小板计数,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3个月随访血小板计数。结果:(1)术后1周内发生血小板减少(<100×109/L)113例,发生率43.7%,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滞留时间较非血小板减少者延长;(2)生物瓣单瓣膜置换35例,血小板减少28例,发生率80%,机械瓣单瓣膜置换178例,发生62例,比率34.8%,两组比较,P=0.000;(3)双机械瓣膜置换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3.5%,与单机械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风湿性病变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4.5%,非风湿性病变组发生率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血小板减少组死亡2例,非血小板减少组无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4);(6)术后3~6个月共随访到252例患者,占应随访的99.2%,均未见血小板减少。结论: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使用生物瓣、双瓣膜置换、风湿性病变易发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者的呼吸机辅助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06~2004-10住院的ITP患者48例,根据疗效分为两组,其中临床有效组40例,临床无效组8例,以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和(或)血清PAIgG及RP%,并常规血小板计数。结果ITP患者临床有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和RP%显著降低(P<0.01)。临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AIgG和R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AIgG和RP动态检测将是ITP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孕妇产检中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探讨血小板抗体和妊娠次数及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04—2018-09进行产检的孕妇393例(有分娩史181例),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按妊娠次数分为1次A组、2~3次B组、3次C组,比较其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将有分娩史的孕妇分为经阴道产组和剖宫产组,比较其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3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产组和剖宫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妊娠次数呈正相关,分娩方式不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血小板抗体检测作为常规产检项目有利于预防流产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孕妇产检中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探讨血小板抗体和妊娠次数及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04—2018-09进行产检的孕妇393例(有分娩史181例),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按妊娠次数分为1次A组、2~3次B组、3次C组,比较其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将有分娩史的孕妇分为经阴道产组和剖宫产组,比较其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3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产组和剖宫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妊娠次数呈正相关,分娩方式不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血小板抗体检测作为常规产检项目有利于预防流产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6.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小板破坏性血小板减少症。约80%的病人经皮质类固醇类治疗或脾切除可获得缓解,部分难治性病人对其它药物有疗效反应,但确有一些病人对治疗无效。本文作者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了10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病人和方法 10例中女7、男3例,平均年龄41.5(24~69)岁。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别并患有何杰金病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另8例为难治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持续期达5~10个月,除正在接受治疗期,全部病人的血小板数均低于5000/mm~3,参加本次治疗前的血小板数1例为159000/mm~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伴血小板减少症的近远期疗效 ,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1999— 2 0 0 1年确诊为SLE伴中、重度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 <5 0× 10 9 L) 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 ,研究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近远期疗效及与疾病活动性、骨髓增生程度、血小板抗体 (PAIg)及抗心磷脂抗体 (ACLA)水平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中、大剂量组 (泼尼松 0 5~ 1mg·kg- 1 ·d- 1 )与超大剂量激素组 (泼尼松≥ 2mg·kg- 1 ·d- 1 )其近期 (4~ 8周 )疗效及远期 (12~ 2 4周 )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具有高活动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低活动性组 (P <0 0 1)。骨髓增生活跃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增生低下组的有效率 (P <0 0 5 )。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ACLA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①激素治疗SLE伴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以相当于泼尼松 0 5~ 1mg·kg- 1 ·d- 1 为宜 ,大剂量激素的主要副作用是增加感染 ;②活动性高及骨髓增生度好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产期结局,并研究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评估TPO水平测定是否可以作为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治疗方案、血小板数量、分娩时孕周、分娩方式、麻醉方式、失血量及血小板输注量、死胎率等。ELISA法测定血清TPO水平,检测20例妊娠合并ITP组与10例健康孕妇组的TPO水平,同时比较妊娠合并ITP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有效组与糖皮质激素无效组的TPO水平。结果:35例患者中,12例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及静脉丙球治疗,3例单用糖皮质激素,20例未接受治疗。母亲血小板计数与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仅1例婴儿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本研究中出现2例死胎,无母亲死亡。妊娠合并ITP患者TPO水平为(727.00±677.53) pg/ml,健康孕妇TPO水平为(92.56±69.60) 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妊娠合并ITP患者的TPO水平显著低于9例糖皮质激素无效的妊娠合并ITP患者[(106.32±42.14) pg/ml∶(1 367.49±411.49) pg/ml,P=0.039]。结论:对大多数妊娠合并ITP患者而言,在血液科、妇产科、儿科及麻醉科医生的共同监测下孕期及围产期结局良好。血清TPO水平测定有望成为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因子,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及药物毒副作用,但仍需要在大规模随机研究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在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选取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PLT≤75×109/L)的患者66例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皮下注射rhIL-11 3 mg/次,qd;另一组接受皮下注射rhTPO 15000μg/次,qd;观察及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rhIL-11和rhTPO两个治疗组入组例数分别为42例和24例,rhIL-11和rhTPO治疗后血小板数值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rhIL-11和rhTPO两组平均升高幅度分别为5.95×10~9/L±12.31×10~9/L、45.92×10~9/L±37.47×10~9/L;rhIL-11治疗的第10天血小板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rhTPO治疗的第7天血小板数值就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均在治疗开始的第3天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rhIL-11组第3、5、7、10天的血小板相比治疗前分别增长了4%、18%、21%、50%,相比治疗前,rhTPO组第3、5、7、10天的血小板分别增长了39%、84%、145%、267%;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rhIL-11治疗前后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中,rhTPO治疗后血小板数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I L-11与rhTPO治疗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率分别为75%和100%,且二者之间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IL-11治疗后血红蛋白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rhTPO对血红蛋白无影响;rhIL-11和rhTPO对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肝功能及凝血无影响;rhTPO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rhIL-11(P0.05).结论rhIL-11与rhTPO均能短期显著升高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水平,相比rhIL-11,rhTPO提升血小板时间更快,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疗效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清镁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表面α 颗粒膜蛋白 140 (GMP 140 )是判断血小板活化的直接标志。我们测定 30例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Mg2 +浓度和血小板表面GMP 140含量 ,并分析其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病例组ACI患者 30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10例 ,年龄 45~80 (6 3.79± 9.93)岁 ,全部为首次发病 ,病程在 1周以内。诊断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诊断标准 ,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排除心肌梗死、糖尿病、肝肾病变及近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对照组 2 5例 ,男性 17例 ,女性 8例 ,年龄 45~ 76 (6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