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并发症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血凝增强是妊娠晚期的一种生理现象 ,是产后止血的重要机制。但是 ,血液高凝状态可以引起许多产科并发症 ,例如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胎盘早剥、胎盘梗死、DIC、胎儿生长受限 (FGR)、反复流产、死胎、早产和死产等 ,严重者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有先天遗传、后天获得、免疫失调和多种缺陷等因素的共同参与。本文就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如下。一、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正常体内存在凝血、纤溶两种途径。凝血和纤溶过程在胚胎着床、滋养细胞侵入和胎盘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妊娠…  相似文献   

2.
正常女性在妊娠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成分减少、纤溶性降低,导致妊娠晚期血液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或血栓前状态。在病理情况时,这些生理变化的反应将被促进演化成妊娠期某些出血——血栓形成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是一种反映全血凝血功能的图像,是一种能从整体上动态评价凝血和纤溶过程的检测手段。妊娠期凝血-抗凝系统及纤溶-抗纤溶系统的变化使妊娠妇女的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既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又是诱发凝血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一旦这种高凝状态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可参与产科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孕产妇和胎儿的安全。TEG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的变化,对复发性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和产科血栓栓塞性疾病等高危妊娠及妊娠期并发症的预测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指导临床决策、早期干预、缓解或延迟并发症和预防不良妊娠结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孕期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孕周增加,母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产后胎盘剥离面血管内迅速形成血栓止血,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但过度高凝对胎儿发育及妊娠结局可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及血黏度4个方面分析孕期凝血功能变化及其对母儿的影响,解析孕产期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和不同孕期的敏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妊娠期妇女血液系统呈生理性的高凝状态,以减少分娩相关的出血并发症。易栓症是一种异常的高凝状态,蛋白S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研究发现蛋白S缺乏症与产科不良妊娠结局,如复发性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生长受限、死胎等有着密切联系,但对于孕期蛋白S缺乏的检验指标和正常参考范围,存在着较大争议,本文对蛋白S缺乏症与产科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止血功能包括血管壁、血小板、凝血与抗凝血的作用,后者又包括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各部分功能平衡,保证血管内的血液呈流态;血管损伤时血栓形成以止血。正常妊娠中晚期,由于产后止血的需要,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增加,同时纤溶活性降低,处于生理性的高凝状态。子疒间前期、子疒间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抗凝血酶Ⅲ消耗,使机体处于明显的血栓倾向,此种更高水平的高凝状态可导致子疒间前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胎儿生长受限。1子疒间前期、子疒间并发止血功能异常的特点1.1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在产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建华教授 妊娠妇女随孕周增加,其高凝状况逐渐递增。这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浓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增加,变形能力降低,血液中促凝物质增加(如肝素酶)等因素有关,但仍然定义为生理性高凝。少数妇女妊娠期间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系统出现异常,发生病理性高凝,即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PTS),继续发展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易栓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易栓症是指因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的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子痫前期是妊娠期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若同时患有易栓症,更是放大了孕期生理性高凝状态这一特殊时期的血栓风险。但总的来说,遗传性易栓症不是导致流产和其他并发症(包括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和胎盘早剥)的主要因素,至多是导致这些并发症的遗传和环境诱因之一,而获得性易栓症(如抗磷脂综合征)则与具有"严重症状"的子痫前期相关。  相似文献   

9.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妊娠期生理性和病理性的血液高凝状态常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和不良的妊娠结局。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作为妊娠期安全用药,在改善此类患者的母胎结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常及妊高征孕妇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和纤溶状态的研究张慧娟,费冲,邵慧珍,何其久正常妊娠和妊高征时的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正常孕期的适度高凝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可防止产时过量出血,妊高征时超出一定范围的高凝,可能是妊高征的发病机制和引起临床症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止血功能包括血管壁、血小板、凝血与抗凝血的作用,后者又包括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各部分功能平衡,保证血管内的血液呈流态;血管损伤时血栓形成以止血。正常妊娠中晚期,由于产后止血的需要,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增加,同时纤溶活性降低,处于生理性的高凝状态。子痫前期、子痫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抗凝血酶Ⅲ消耗,使机体处于明显的血栓倾向,此种更高水平的高凝状态可导致子痫前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胎儿生长受限。  相似文献   

12.
<正>妊娠期凝血系统的适应性变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作为围产期生理上的“安全网”,以维持胎盘功能,减少分娩时失血量;但同时也增加了孕妇及围产儿并发症的风险,如妊娠丢失、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静脉血栓形成。有数据表明,高凝状态导致的孕妇相关风险会延续至产后12周[1]。正确识别妊娠期高凝状态的风险,是有效降低妊娠不良结局的基础和保障。1 妊娠期高凝状态正常妊娠过程中血液系统多个方面发生适应性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凝血活件增强是妊娠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产后止血的重要机制.但是,妊娠期血液的高凝状态义可引起许多产科疾病,甚至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目前研究显示胎盘局部梗死与孕产妇并发症的发生和围产儿存活状况息息相关.孕妇的凝血系统存在诸多变化:血液中血小板及多种血浆凝血因子增多,如Ⅰ、Ⅱ、Ⅴ、Ⅷ、Ⅸ、Ⅹ及Ⅻ等;具有抗凝作用及纤溶活性的物质降低,如AT-Ⅲ、纤溶酶原活化素及尿中尿激酶等;血流缓慢及血管损伤[1];来自胎盘的纤溶抑制物增多,血液趋向高凝状态,妊娠末期最为明[2].孕期合理应用抗凝剂可减少母婴并发症,改善母儿结局,但应用不当也会引起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流产部分患者是由于妊娠期生理性和病理性的血液高凝状态常导致胎儿丢失。合理应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能有效改善此类患者的母胎结局,在复发性流产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子痫前期综合征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不良预后重要原因之一,为多因素致病,促凝和抗凝机制的失衡是某些病例发病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与早发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1])。正常妊娠时,孕妇血液处于凝血和抗凝系统平衡的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特别是早发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衡,凝血系统处于病理性高凝状态。失衡的PTS为抗凝治疗提供了理  相似文献   

16.
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七例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妇女在妊娠过程中因其独特的生理及内分泌改变,致下肢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分娩可诱导DVT的发生。DVT是产褥期的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肺栓塞,甚至导致产褥期妇女死亡。我院自1994年至2001年共收治产褥期DVT患者7例,现对其作总结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由于遗传性因素或获得性高危因素的影响,孕妇将处于一个更高层次的高凝状态,其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进一步加强对血栓形成倾向增加孕妇的筛查和防治,对于早期诊断易栓症和改善母儿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深静脉栓塞 (deepvenousthrombosis ,DVT)是剖宫产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当静脉血栓脱落时 ,血栓全部或一部分随着血流到达肺部 ,引起急性肺栓塞 (pulmonarythrom boembolism ,PTE) ,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故对于剖宫产术后DVT的预防及早期诊治十分重要。妊娠期DVT发病率为 0 13‰~ 0 5 0‰ ,产褥期为0 6 1‰~ 1 5 0‰ ,剖宫产进一步增加了发生产后DVT的风险。1 病因及高危因素[1~ 3 ]19世纪中期Vichow就提出了血流滞缓 ,静脉壁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是形成DVT的病理生理基础。妊娠时 ,由于子宫的迅速增大和胎盘血循环的需要 ,导…  相似文献   

19.
<正>正常妊娠时,孕妇血液处于凝血和抗凝系统平衡的血栓前状态(PTS)。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特别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衡,凝血系统处于病理性高凝状态。失衡的PTS,为抗凝治疗提供了依据。近年对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LMWH)在子痫前期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患者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LMWH,可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20.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是由多因素、多机制及多通路致病的综合征[1],是致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E和随后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正常心脏功能和周围血管适应性是孕妇及胎儿安全的重要保障,双胎妊娠发生PE的风险是单胎妊娠的2-3倍,由于生理性的心脏负荷增加,其心脏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更需要逐渐调整适应,如果同时合并PE,易导致其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不良。因此准确评估双胎妊娠PE患者心脏功能和周围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对母婴安全至关重要。现将双胎PE心功能变化与PE相关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