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肖 《中医研究》2010,23(7):75-77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的一种阵发性电击样剧痛,多见于40~70岁人群,有“顽固性疼痛”之称。2000-03—2010—03,笔者采用中药辨证联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42例,获得较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针药并用治疗黄褐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辉 《四川中医》1998,16(11):42-43
黄褐班是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是由皮肤黑素细胞中的黑色素增加而成。祖国医学称谓不一,有称之为“面尘”、“面垢”、“黧黑斑”、“肝斑”、“蝴蝶斑”和“”者。它发生在面颊、额、鼻和口周,大小不一,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斑块,不高出皮肤,枯暗不泽,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可为点状,也可融合成片状,影响面容。1治疗方法1.1中药内服法。风邪伤于营卫致气血失和者,治宜活血散风,用加味化瘀消斑汤:当归、益母草、藁本、制香附、牛膝.柴胡、荆芥各10g,川芎5g,红花6g,白芷8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一般3个疗程基本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用针药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治疗组把黄褐斑分成4型,予以针灸结合中药内服的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对照组予维生素C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90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有效率达76.67%,对照组40例有效率为40%。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黄褐斑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的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为临床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笔者采用针药并用治疗该病56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针灸中药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把黄褐斑分成3型,予以针灸结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结果: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的效果,45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有效率达93.3%,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合成黄褐斑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褐斑是指颜面出现黄褐色或棕黑色的与皮肤相平的斑片,多发生于孕妇或月经不调的妇女。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门诊应用自治中药结合针刺治疗黄褐斑140例,疗效颇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易建昌 《陕西中医》2012,33(8):1066-106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根据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0.2g,每日3次,维生素E0.1g,每日2次,2组均配合外用当归、黄芪、白芷、白附子蜂蜜面膜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配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针刺配合刺血拨罐治疗黄褐斑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褐斑是发于面部的黄褐色或淡黑色斑块 ,形状不规则 ,常呈对称布于额、面、颊、鼻、唇周等颜面皮肤 ,表面光滑 ,无脱屑 ,一般无自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内分泌激素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加之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日晒、使用化妆品不当等均可诱发本病。笔者于近年来采用针刺配合刺血拨罐治疗黄褐斑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40例均系门诊病例 ,均为女性 ;年龄最小2 4岁 ,最大 45岁 ,以 30~ 45岁年龄居多 ;病程最短 2年 ,最长 7年。治疗方法针刺方法 :取穴太冲、复溜、足三里、合谷、曲池、阿是穴 ,隔日针刺 1次 …  相似文献   

9.
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6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对照组86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10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2.6%,二者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笔者2003年5月~2006年5月采用针刺加耳穴配合药物治疗黄褐斑4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标准化薄氏腹针辨证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采用标准化薄氏腹针辨证治疗,根据《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症状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治愈12例,显效9例,好转4例,无效5例,平均下降指数1.04±0.82。结论:标准化薄氏腹针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黄褐斑中医学称之为“肝斑”或“黧黑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本病90%的患者为女性,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目前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与内分泌、紫外线照射、遗传、氧自由基、表皮微生态、药物、化妆品、情绪等因素有关,其中内分泌紊乱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肝郁气滞、脾虚、肾虚、血瘀、湿热、气血两虚、  相似文献   

13.
14.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将 6 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针灸治疗组 4 0例 ,总有效率 85 .0 % ,消炎痛对照组 2 0例 ,总有效率 75 .0 % ,两组疗效相当 (P >0 .0 5 )。两组的临床主要症状与体征的组间比较显示 ,治疗组好转优于对照组。其中晨僵关节数 ,关节痛数、关节肿胀指数 ,两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两组实验指标表明 ,治疗组经治疗后 ,ESR、RF等指标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诱导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采用子宫、关元、中极等穴电针及艾灸,配合灵龟八法开穴,每次30 min,每日治疗1次,持续15d,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采用B型超声监测治疗前后卵泡、子宫内膜生长发育情况,随访治疗后的自然妊娠率.结果:治疗后血清FSH、LH、E2水平显著升高(P<0.05),子宫内膜厚度和卵泡直径均明显增大(P<0.05).随访治疗后的自然妊娠率,痊愈9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结论:针灸促排卵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Acne is divided into the patterns of wind and heat in the lung meridian and accumulation of dampness and heat. Forty cases of acne wer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plus herbal drugs (acupuncture and drug group, A) and 30 cases were treated by simple acupuncture as the control group (acupuncture group, B). The results showed basic cure in 31 cases, remarkable effect in 5 cases, effect in 3 cases, failure in 1 cas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7.5% in Group A, and basic cure in 16 cases, remarkable effect in 6 cases, effect in 3 cases, failure in 5 cases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3. 3% in Group B.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i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in the curativ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obviously bett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Author: CAI An-he (1971-), male, resident Translator: Huang Guo-qi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糖尿病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是一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发病原因与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高血糖为其主要标志。病人有糖、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物质代谢紊乱。临床表现为烦渴、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症状。中医称本病为“消渴”,病理变化特点是“阴亏阳亢”,迁延日久导致肾阳虚,从而出现阴阳俱虚的临床表现。近6年来,我院根据中医理论,采用针刺为主,结合灸法及耳穴贴压的方法,对4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呼永河  吴深涛  李静 《中国针灸》2003,23(5):259-26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单双号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予针刺太阳、阳白透鱼腰、攒竹等穴和服用中药“明目五子汤”;对照组40例予静脉滴注维脑路通及口服双密达莫、维生素E,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中药汤剂有较好疗效,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把黄褐斑分成3型,予以针灸结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结果: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的效果,45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有效率达93.3%.结论: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